学佛笔记

洪修平:什么是识心见性?
2025-03-29 08:32

什么是识心见性?

识心见性,也作明心见性,是即心即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惠能南宗修行观的总原则。惠能所言之心,指的是众生当下一念之心,而佛性意义上的真心,一般都是用性来表示。性,不是脱离当下人心之外的东西,而是众生本具的觉性,因此又作本性、自性。惠能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现),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于自性中显现的万法,并不仅指万事万物,也包括一切佛理佛法在内,而且主要指自有智慧性,自能成佛道。顿现真如本性,也就是自性般若起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即是解脱。需要说明的是,惠能所说的本净的自性,主要指众生之心念念不起妄心执著的本性,一般并不具有什么实体的意义。他以般若的无相来贯通本净的心性,以般若学的遮诠方法来显自心佛性的真实性,使自心佛性不再是一个可以观、可以修的真心,而是体现在念念不断的无执著心中,是众生心不起妄念的一种自然状态。

心与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惠能说: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惠能用形象的譬喻,把人比作一座城。从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的说法来看,似乎惠能把心性分视为二,认为二者是可以独立自存的。其实惠能是在说明身心与性相互依存的关系:心无性无以存,性无心无以在。性必依心而居,心必赖性而有。有心必有性,故惠能常叫人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性亦不离心,故惠能又说见性只向心觅,莫向外求。事实上,在众生自我解脱的意义上,心与性是二而一的东西,心即性,性即心,只要于自心常其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自性就体现在自心的念念无邪见之中。所不同的是,性一般多指无忆无念无著的心的状态,而心有时也用来指有执著,起妄念的心的状态。

识心与见性分别有两重意思。识心是说:一、自识本心有佛,本心即佛;二、由了知自心本来清净、万法尽在自心而自净其心,念念无著,还得本心。后世禅宗一般用明心来表示上述二义,似更为贴切。这里的见性亦有两层意思:一是了悟、彻见之义,即自见自心真如本性,自见本性般若之知;二是显现义,即通过净心、明心而使自心本性显现出来。识心即能见性,见性即成佛道。因此,从根本上说,识心和见性是一回事儿。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识与见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见,而是一种证悟,是佛教所特有的现观、亲证,它是不以任何语言概念或思维形式为中介的直观。在这种识与见中,没有识与被识,见与被见之区分,它是一种整体的圆融,是自心自性的自我观照、自我显现。

惠能的见性解脱思想没有离开佛学发展的轨道。从历史上看,见性即得解脱,见性即能成佛,这本是佛教中早已有之的思想。《大般涅架经》中把见性作为解脱的标志,认为得解脱故,明见佛性,若有知见觉佛性者,不名世间,名为菩萨,但只有如来才能明见所有佛性: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见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中则提出了自心显现自性为佛之境界的说法: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这些经论的译出,对中国佛学界影响很大。在梁代涅架佛性论盛行之际,有些涅槊学者就提出了见性成佛的观点。据说菩提达摩来华传禅,亦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志,这种说法虽无确证,但禅宗五祖弘忍却是实实在在地留下了了见佛性、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者,即自见佛性。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义自现以及识心故悟、皆识本心,一时成佛等法语。敦煌本《坛经》中也多次提到弘忍的禅法以见性为旨归:(弘忍)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就此而言,惠能的思想与弘忍的东山法门是一脉相承的。

惠能的识心见性说又有着不同于佛教传统的新内容、新特点。《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见性是见常乐我净之佛性,众生在未见性之前,并不具足佛性之功德。也就是说,《涅槃经》主要是从当果说见性的,佛性与众生心、佛与众生只是理无二致,而非本来不二。这与惠能所说的万法在自心,自心有佛,自性是佛,迷即众生,悟即佛等等,显然有所不同。《楞伽经》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来解说心与性:心以性为体,性以心为用,净除妄心污染,即现清净本性。可以看出,《楞伽经》是围绕着心净尘染展开论述的,神秀北宗的观心守心、息妄修心的禅法,就是由此而来。而惠能则是以见取自性,直成佛道相标榜,自心念念相续,念念无著,即自是真如性,即见性成佛道。从表面上看,弘忍也提出了识心见性的要求,但弘忍的识心见性以真心为核心,以守本真心为归趣,它要人了知自心本来清净,自心为本师,从而守本真心,妄念不生。也就是说,弘忍的识心见性是为守本真心服务的,是守本真心的理论准备,守本真心才是弘忍禅法的根本要求与目的;而惠能的识心见性却把识心见性作为修习的全部内容,以识心见性为解脱成佛道。

识心见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于念念无著之中实现的。在惠能的禅法体系中,识心、见性与开悟、解脱具有相同的意义。由于惠能所言的心与性都以人们的当下之心为依持,识心见性只是自心的自我观照,是自心的自在任运,既没有一个心可以识,也没有一个性可以见,只有在内外无著之中才能显现本自具足一切的无相无念无住的心之本然。因此,惠能反对执著心性的观心看净,反对时时勤拂拭的修行,强调众生与佛的本来不二,强调凡圣的区别只在迷悟之不同,而迷悟又只在有念与无念之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识心见性,既是修行法,又是解脱境,且不离现实生活。作为修行法,识心见性要求任心自运,内外无著,行无念行。这里所说的无念,并非要人百物不思,一念断绝,等同木石,如若如此也就无所谓人的解脱了。无念,无的是妄念,即不于法上生念,至于正念,是念念不断的。正念是真如自性起念,是超越真妄的本念本心之念,本然之念,亦即人的自家生命的显现。念念自见,不失本念,不起妄念,这样的无念也就是见性成佛道了。这样,修行法与解脱境在无念中也就合二为一了。

在惠能的禅法体系中,见性与悟是同义语。惠能说,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可见,顿悟成佛是识心见性的修行观内在地必然要求。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著)

End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李炳南: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

问:实相念佛是否已见性?(池慧霖)答:此法系作观,必先静止一切,后观佛之法身,非有非空。取其中道,是谓实相念佛。此行亦分功夫浅深,以及因修果成之段,实相固属佛性,见不见在乎成不成也。

见性并不难

元音老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性在何处?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处。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见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明心见性

问:法师说有八个外国徒弟,最喜欢我。我是剑桥大学学生,已食长素三年,我有一个疑问,请问法师我静坐时,将很多的妄念都断了,清清净净的,再将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念头都断了,只有一点知觉,恍恍惚惚渺渺冥冥

元音老人:见性与著相之别

一九九五年三月佛性不在别处,就是现在我们一念断处的离念灵知。当妄念都放下、一点不起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知觉,还是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见性不难。不要在那儿猜谜,“噢,悟道了,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三》

乙 明心见性之证成经过详细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我们深切知道它关系佛教至钜。如果佛教徒都来奉行弘扬,加以提倡,佛教即能昌盛兴隆。反是,佛教即将奄奄一息,一蹶不振。因为一个宗教兴亡盛衰,系于它的精神实质如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一》

略论明心见性连载于《禅》刊一九九一年第一至四期绪说我等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失自己本来面目,认妄为真,唤奴作郎,妄起贪嗔,造业受报,如春蚕作茧,自缠自缚,无解脱时。愚者无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脱;智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二》

甲 明心见性之意义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四》

丙 悟后真修明心见性以前,任你修什么法门,如何用功,都跳不出“盲修瞎炼”的范畴!以未悟真心,于修法即不能无疑。虽亦努力用功,但有疑虑留碍胸中,不安之相即无法避免。而此不安之相即是生死根本,故虽对治功深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五》

丁 证体起用关于证体之景相,古人多不详言。一者,以此证境,非言思能及,一落言诠,即嫌住着。二者,真证得者,归无所得,不欲炫耀于人。三者,恐未悟者窃为己有,以迷惑他人。四者,恐人着境以求,反障悟门。五者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七》

己 结论以上拉拉扯扯讲了明心见性的意义和证取办法,又介绍了悟后真修的方便,更复述了证体起用的过程,其中还摘录了一些古近大德的著述。似乎对明心见性、顿悟渐修、一生成办的法门,已叙述得详尽无遗了。但彻底克

元音老人:略论明心见性《六》

戊 归宿问题客有问明心见性人,圆寂后归往何处者;亦有问六祖大师入寂时云:“我自知去处”,但未言明去处,是知而不言,抑不明去处而不言欤?命终往生何所,确是修行人一大关键问题。如不把它搞清楚,对修行进程即

见性成佛

正果法师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

元音老人:何为见性?

所谓见性者,明白也。明白妄心不可得,明白妄心是真心的妙用。见性是见无所见,没有一点东西的。譬如现在你们大家把念头一断,什么也不想,一切的现象都在你们的视线之内,但是你们没有着哪样东西哪个人,虽然有许多

元音老人答: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

问:明心见性的时候,会展现图像吗?元音老人答:它没有图像,也没东西,但不是断灭相,它了了分明。这个灵知了了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明白这个以后,要注意,不是到家了,而是正好用功夫,时时保护它。可以用佛号,

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_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

沈家桢: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

沈家桢居士: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明心见性>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在作文中写下了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照佛教的教理来讲,我过去世,一定也读诵受持金刚经>,而且将这两句短文

一日禅:明心见性 自净其意

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因为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社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禅宗

雪漠:什么是明心见性?怎样明心见性?

◎陈亦新:什么是明心见性?●雪漠:明心就是明白你的本元心、真心。我在《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察真妄一篇中间,专门讲过这一点。明白真心是第一步,然后是守住真心,不要让真心动摇,把那种觉悟慢慢地扩大,直至

刘先和: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刘先和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迦里迦尊者解答什么是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乃佛教的名词,有高深的义理。此词道儒两家也有用。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多年,三教的名词也会混合来用。内行人一看便知是哪一家所写的文章。什么是见性?那个见性的「性」是体,不会变的。什么是明心?「心

冯达庵: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冯达庵大阿阇黎編者按一、 抉择二、 明心见性三、 即身成佛四、 结论编者按: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问及禅与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佛教界曾 引起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此处向

洪修平: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

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直观与顿悟是中国佛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经由概念而通达实在这一有中介、有隔膜的方法相比,直观体验的方法有真实不欺、直接明了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表达、难以让人分享的困境。这种

洪修平: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

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佛学理论的建构和不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佛学既不等同于佛教,佛教又离不开佛学。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身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

洪修平: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

洪修平: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

洪修平:什么是三科?

什么是三科?三科是佛教对世界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与概括。科是科目、类别的意思,三科就是三大类别,分别是蕴、处、界,也叫做阴、入、界,具体来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五蕴,梵文作Pancaskan

洪修平: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

洪修平: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因

洪修平:什么是无我说?

什么是无我说?无我说是与缘起论密切相关的佛学基本理论。它也是佛教在同当时印度各家有关我的学说,特别是同婆罗门教的梵我理论进行斗争中提出来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梵我)和不死的灵魂(神我

洪修平:什么是忏悔?

什么是忏悔?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忏,梵文Ksama,音译忏摩,意思为忍,即请求他人宽恕;悔,梵文丘pattipratidesana,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自己过去之罪。忏悔合称,就是于佛、

洪修平:什么是二谛?

什么是二谛?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

洪修平: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

洪修平:什么是三法印?

什么是三法印?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

洪修平:什么是转依?

什么是转依?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

洪修平: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国佛学具有强烈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与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众多本土的思

洪修平: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本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这种运用非理性的心理调控来引导人们精神活动的方法,

洪修平:什么是十二因缘_十二因缘的意思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

洪修平:顿悟成佛_什么是顿悟成佛?

什么是顿悟成佛?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