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时八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略称。《法华玄义》中说: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就是说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法予以分别与评判,判定其不同的意义与地位。判教思潮发端于印度佛教部派分裂之时,在中国佛教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宗派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佛典的传人,为调和大小、空有之争并作出于已有利的安排,各学派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判教体系。如,刘宋时道场寺慧观受当时顿渐之争的启发,依据《大般涅盘经》牛乳五味说,首先建立了二教五时的判教体系。到了智顗时代,当时有影响的判教,已有南三北七十家之多。南方盛行三种教相的判释:一顿(华严)、二渐(般若)、三不定(胜鬘、金光明等),诸家区别仅在于对渐教的判释有异,于中或开为三时,或开为四时,或开为五时。北方七家则较为复杂,并没有像南三那样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构架。天台智顗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就是对上述各家作的批判整合。
五时之说,一般以《涅盘经》的牛乳五味喻为依据。《涅盘经圣行品》以牛乳制作过程中依次形成的五种味道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为比喻,与各种佛经相配,认为从牛出乳,譬如佛陀在成道后十二年内所说的三藏有相教;从乳出酪,譬如其后所说的《般若》无相教;从酪出生酥,譬如《维摩》、《思益》等褒扬大乘、贬抑小乘的褒贬抑扬教;从生酥出熟酥,譬如会三归一的《法华》同归教;从熟酥出醍醐,譬如明法身常住的《涅盘》常住教。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南方的成实师。智顗对这种以五味譬五时的观点提出了责难,认为这种约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高下,仅于渐教中作五时分判是不确切的,并不符合经文的原意。
智顗认为,《涅盘经》的五味首先是从根性上来说明的。因众生有信解行证的差别,故而佛陀开示种种方便说教,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修行者转凡成圣。比如,以《华严》为乳,以三藏为酪,是因为说《华严》时,于凡夫无益,其见思惑未转。而说三藏时,却反而能断其见思,不能因为于小机有益,就认为三藏高于《华严》,这里没有次第高下之别,只是约逗机而言。而从根本上说,五味都能获得醍醐、见得佛性,如《涅盘经》所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能杀人,这显然是与《法华》会三归一的思想相一致的。智顗在约根性说明五味义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五时教说,其主要根据是晋译《华严经性起品》的日出喻。该经卷三十四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王山,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此喻表明,释尊一代时教,可依说法的先后次第,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华严时,谓释迦成道之初,首先为慧根菩萨说《华严》圆顿之教,令速悟人,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二鹿苑时,谓佛为根机较浅不堪领受《华严》大法的初学者,于鹿野苑等地,讲说小乘四《阿含》,宣说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第三方等时,谓对已有小乘基础者,佛陀进而为说大乘《方等》类经典,令其耻小慕大。第四般若时,谓佛陀为明诸法皆空、显中道实相之理而广说《般若》类经典,此有通别之分,通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别即不共般若,为菩萨独进。以上三时,从说法形式看,俱为渐教。第五法华、涅盘时,此为佛陀最后的说法,直明一佛乘真实之教,从说法形式看,属于非顿非渐教。其中《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方便引导十界众生归于究竟佛乘,大智之人如舍利弗等禀此即可受记见性。
智顗判教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教观一致论。他以顿、渐、不定三种教相来归纳诸经教义,并认为此三教各可约教门与观门而分别作二解。就教门而言,第一是顿教,智顗并不仅仅把《华严》归属该门,在他看来,如《维摩》、《大品》、《涅盘》等大乘经中显示该教相的内容也都归属该门,换言之,他是纯粹以教相来做分判的,而不仅仅机械地作教部的归类,如南方诸家所作的那样,简单地把某经置于某一部类。第二是渐教,指上述《涅盘经》所说的五味次第。第三是不定教,即不为顿、渐二门所摄的教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约根性的不同,于五味之中,能处处得见佛性,并不一定要按照五味的先后次第。智顗有时也把不定分为显露不定与秘密不定,但他主要是以显教来做判释的,秘密不定可直言为密教,基本不在他考察的范围之内。就观门而言,三种教相正好与智顗所传的三种止观,即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相配合,从而构成了他的教观一致论。
八教之说,是智顗弟子灌顶在智顗三种教相与四教义基础上所作的总结。灌顶开始持化仪四教的说法,并与化法四教相结合而构成所谓的八教。所谓化仪,乃化之仪式,譬如药方之义,也是根据佛陀化导众生的方式而作的分判。化仪四教是对三种教相的进一步发展,即将不定中显露不定与秘密不定开而为二,合顿、渐两教而为四教。显露不定又称不定教,秘密不定又称秘密教,两者的区别在于,佛以一音说法,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名秘密教;同听异闻,彼彼相知,名不定教(《天台八教大意》),这里顿、渐两教也不再单纯从教相上分判,而是主要就五时立言,即以《华严》为顿,《阿含》、《方等》、《般若》为渐,《法华》、《涅盘》为非顿非渐。
如果说化仪四教是治病的药方,那么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就是实际的药味;据佛陀化导众生的内容而言。藏教,以《阿含》为主的小乘经、律、论三藏,以小乘为对象,傍化菩萨,以生灭四谛为教理,认为有苦可舍、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灭可证,在观法上则是通过析空观,断见、思二惑,证得偏空之理而人于无余涅盘。通教,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为三乘共禀,其经典以《般若》为主,亦包括大乘《方等》类经典;此教以菩萨为对象,傍通二乘,以缘起性空的无生四谛为教理,认为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故四谛生即无生,在观法上则是通过体空观,由假人空,是大乘的初门。别教,不共二乘、专为菩萨所说的法门,以因缘假名的无量四谛为教理,在观法上则由空人假,进一步认识四谛的无量行相,上根之人,还能因此由假人中,不过,由于三谛隔别而观,即它是次第三观而非圆顿的一心三观,因此所见证的是与空、假不融的但中之理。圆教,以不可思议的无作四谛为教理,所谓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它以圆顿的一心三观为观法,所见证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性具实相。
在智顗看来,《法华》原始终要中,唯论如来设教之大纲是最圆满、最究竟的法门,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示真实一乘,故能遍摄一切众生,而其他佛典都是化导不同众生的方便权说,具有不同的教相。智顗的判教在全面安排与系统调整各类佛经的基础上,突出了《法华经》的崇高地位。
End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五 时 说 法◎ 潘 麟五时说法是指佛陀自31岁在菩提树下证得圆觉之后,于八十岁寂灭前,驻世传法49年。在这49年传教讲法中,根据其教义和教法,可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简称五时说法。五时说法是中国最早创
乃天台宗智顗大师判解一大藏佛教。以五时定释迦一代圣教说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别其说法之仪式(化仪之四教)与教法之浅深(化法之四教)。天台宗将如来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具体判释如下:五时:初时,说华严(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中国佛学为什么重顿悟?直观与顿悟是中国佛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与经由概念而通达实在这一有中介、有隔膜的方法相比,直观体验的方法有真实不欺、直接明了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表达、难以让人分享的困境。这种
佛教与佛学的关系如何?在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佛学理论的建构和不断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佛学既不等同于佛教,佛教又离不开佛学。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它本身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
华严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其实际创始人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主要理论观点有:法界缘起、四法界说、六
什么是三科?三科是佛教对世界物质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与概括。科是科目、类别的意思,三科就是三大类别,分别是蕴、处、界,也叫做阴、入、界,具体来说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1.五蕴,梵文作Pancaskan
净土宗的主要思想及信仰特点是什么?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净土宗奉为主要经典的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和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顗长期住在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内)而得名。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因
什么是无我说?无我说是与缘起论密切相关的佛学基本理论。它也是佛教在同当时印度各家有关我的学说,特别是同婆罗门教的梵我理论进行斗争中提出来的。为了反对婆罗门教关于有万能的造物主(梵我)和不死的灵魂(神我
什么是忏悔?忏悔是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忏,梵文Ksama,音译忏摩,意思为忍,即请求他人宽恕;悔,梵文丘pattipratidesana,为追悔、悔过之义,即追悔自己过去之罪。忏悔合称,就是于佛、
什么是二谛?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
什么是三法印?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
什么是转依?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国佛学具有强烈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点与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对外来的佛教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众多本土的思
为什么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禅本来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修行方法,往往与定合称,指通过心注一境而使心处于宁静思虑的状态以观悟特定对象或义理的思维修习活动。这种运用非理性的心理调控来引导人们精神活动的方法,
什么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梵文为Dvadasaastange,也称十二缘起或十二缘生,是佛教关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缘起,如前所述,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也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础,它的意思是诸法皆由因缘而
什么是顿悟成佛?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
什么是禅净合流?禅净合流代表了宋代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大势。佛教各宗到了宋代,相互融摄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禅教一致发展到后来的各宗与净土合一,最后,形成了中国佛学禅净教大融合的总趋势。禅净的融合是有深刻的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也被认为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据说佛陀当年悟道成佛后,在鹿野苑首次说法,说的主要就是四谛。谛,梵文为Satya,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梵文为Catursatya,即佛教所讲的四
四禅八定是禅定修习过程中,由初禅未到地定之后逐步升进的色界四层禅与无色界四层定的合称。佛教将世界的空间层次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的是没有脱离饮食男女之欲望的世界;色界指的是脱离了欲望,但依然存
即心即佛是惠能南宗禅学的解脱论。这种解脱论主要说明人的解脱,一般不涉及宇宙的生成或构成问题。惠能南宗的解脱论是围绕自心的迷悟而展开的,其修行实践建立在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解脱修行观之上。就惠能南宗对宗
佛性,本指佛陀的种姓、觉性、体性,后来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或成佛的内在根据。根据有关研究,梵文主要有三个:一为Buddhadhatu,有佛界之意;二为Buddhagotra,有佛种姓之义;三
六度,梵文Satparamita的意译,亦译为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梵汉并译则为六波罗蜜多,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等六种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盘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小乘
空是佛学理论体系中一个根本性的重要范畴。佛教关于宇宙人生的本质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空的观念中,以至于人们在谈到佛教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空,出家修行又被称为遁入空门。那么,什么是空?空的观念是如何
因明,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的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之一。因,指原因、根据、理由;明,含有知识、智慧、学术等义。因明是佛教从印度古典逻辑中发展出来的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
五时八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略称。《法华玄义》中说: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就是说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法予以分别与评判,判定其不同的意义与地位。判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在佛教创立的最初阶段,佛仅限于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后来则除了指释迦牟尼之外,也泛指一切觉
三法印是对佛教基本教义学说的一个概括。印,有印信、印证之义。三法印,即三种印证是否真正佛法的标准或标记。凡符合这三条者,为真正的佛法,反之,则为外道。《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中说: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
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据《中阿含经》、《俱舍论》和《大乘
顿悟成佛是惠能南宗禅法的特有标志。惠能顿悟说的立论基础是人们当下的现实之心。所谓悟就是自心任运,自心般若智慧在念念无著中的自然显现,这就决定了悟必为顿悟,它就在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得以实现,不悟即是佛是众
与印度佛教极大的包容性相比,中国佛学的调和性显得更为突出。中国佛学以天台、华严、禅宗的思想为代表的调和精神并非只是哲学的玄想和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用于判教及处理佛教内部各宗派之间
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两层意思,一
涅盘,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泥洹、涅盘那等,意译作灭、灭度、寂灭、圆寂、安乐、解脱、无为、不生等。灭者,灭生死因果;灭度者,灭生死因果,度生死瀑流;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不生者,生死苦果
识心见性,也作明心见性,是即心即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惠能南宗修行观的总原则。惠能所言之心,指的是众生当下一念之心,而佛性意义上的真心,一般都是用性来表示。性,不是脱离当下人心之外的东西,而是众生本具
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前面提到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学的内容。正语、正
息妄修心是禅宗北宗神秀所倡导的禅修法门。神秀北宗主要继承了弘忍东山法门重《楞伽》的传统,持奉《楞伽》,递为心要。总体上,神秀的禅法主要是按照《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组织起来的,它依《起信论》的一心二门而立
本世纪以来,随着敦煌本《坛经》和其他禅籍的发现,中外学者围绕着《坛经》作了许多研究,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坛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坛经》与惠能思想的关系如何?《坛经》是如何形成并流传的?
缘起论是佛教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佛教各家各派展开其理论与实践的根本依持。佛教把缘起视为世界的终极原理,认为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在于他证悟了缘起法的根本道理。缘起,亦称缘生,梵文Pratiyasamu
三皈依,又作三归依、三归、三自归等,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一词的梵文Sarana,含有救护、趣向之义。在佛教里,佛、法、僧被尊为三宝,因此,三皈依也称皈依三宝。皈依是信受佛法、进入佛门的第一步
五教十宗是华严宗的判教思想。法藏奉《华严经》为众经之首,视华严教义为不共他乘的真正圆满之说,这是立足于他对全部佛说的判释之上的。在他看来,以义分教,教类有五,以理开宗,宗乃有十。所谓以义分教,是就佛陀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在上千年的递嬗演变中,传统思想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在历史上,儒道佛三教的冲突始终不断,三教的融合也一直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主流。
三句阶段,即因、根、究竟,或作因、行、果,是密宗实践从修因至佛果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密宗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概括。三句本来出自《大日经住心品》,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意思是欲修密乘者,需发起
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