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华方田:漫谈“般若”
2025-01-25 11:47

漫谈般若

华方田

(一)关于般若的概念

《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赖若等;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明度等,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

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楚般若与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如大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一般人都认为他们有非常的智慧,而以佛教眼光视之,只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即使像现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也不过是世间有漏智所成有为之法,其终极目的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达到究竟安乐;并且其中还包含着产生人类极大烦恼和痛苦的成份。如诺贝尔发明炸药,既可用在工矿及筑路方面,也可被人用来相互残杀。因此,世间所谓智慧,是邪正兼有、利害参半的,是染污的、非纯善的、有限的知识。而佛教所说的般若是真智妙慧,是完全由真心中流露出来的自性中本具的一种无漏之智,它是真实的、纯洁无染的、唯正无邪的,又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达到了般若的境界,不但能使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而且能普度众生,了脱生死苦海,同登安乐彼岸。因此,《大智度论》中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又说:般若者,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上。

当然,般若与世俗的智慧还是紧密联系着的,离开世俗的智慧,般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为般若就是从通常所说的智慧中产生出来的,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说的: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由此可见般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从未离开过世俗的智慧,也就是说智慧是花,般若是果,虽然不一定每朵花都能结出果实,但是任何果实却都离不开花之根源。

佛教认为明白真理、认识事实,便可叫作智慧。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明照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智明外境,慧明自心。即能勘破世间诸有为法,内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万有,皆是幻象缘起,没有实法实我,谓之智;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妙理,明了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佛性,谓之慧。总之,所谓般若乃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的一种圆明本觉智,又是离开一切迷情妄相的一种清净无分别智;也可以说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而无所得的一种真空无相智。

(二)关于般若大义

般若思想的出现标志着大乘佛教的完成,虽然在大乘经典的发展史上,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最早期的经典,但它所含的内容和境界,正是大乘佛教最高度的智慧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所欲表现的诸佛本质。佛教本来就是一个追求智慧的宗教,佛陀为寻求解脱,苦行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获得大彻大悟,为的就是求取一种最高的智慧,破除人生的无明黑暗。此一智慧的圆成,在印度便称之为般若。般若是佛陀所证的境界的总称,也是他所提出的一切思想的代名词,我们可以称之为诸佛之母,亦可称之为诸佛之实际。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诸法之实性,亦是所谓缘起性空之真谛。简言之,就是实际,就是性空。

般若是诸佛之母,有般若而后有菩萨、有如来、有人天、有二乘。无有毫末善,不从般若生,一切功德善根皆依此缘此而产生成长。般若又是诸佛的眼睛,有了般若以后,施、戒、忍、勤、静虑才能发挥作用,超越生死苦海,登安乐彼岸。此即所谓摄万行归六度、摄六度归般若。相反,如果没有般若的慧眼,一切佛法将都要变成世法,世法与佛法也就无从区别。所以《大智度论》说:般若为导,五度为伴;若无般若,五度如盲。般若是行,不行而行,行于诸法。无所得为方便,不行而行;是行有其所得,无得而得。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诸法,平等平等,非一非异,此般若彼亦般若;一般若、一切般若。但是,虽如上所说,一切皆般若,毕竟般若还有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含义,即所谓般若大义,也就是空。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理解般若空观:

第一,缘生故空。缘起故性空,性空故缘起。诸法因缘而生,诸法因缘而灭。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缘不自成,助因而有。因缘和合,万法乃生。诸法如果自有其性,则不应待缘,因为它因缘而起,所以是既无自体又无自相。非有而有,幻相不实;有即非有,当体即空。以此来观察无常世间,则知生而无生,法性湛然;无生而生,业果俨然。若见缘性则脱缘缚,了知诸法性空而无我我所。如此则性情湛然清净,智慧之光也就会显现出来了。

第二,幻化不真故空。一切世间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幻化而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都是如虚如幻,性空非实。如僧肇所言: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域,妄想所存,故有无殊论,纷然交竞者也。(《注维摩诘经》),《大正藏》卷38,372页)所谓有和无都是心所产生的虚幻不真的概念。

心者何也?惑相所生。(同上书353页)心是被假相迷惑的结果。内有妄想,外有诸法,此二虚假终已无得。(同上书377页)内心之妄想,外界之万物,最终都是虚空而一无所得。

第三,心空境空。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三界虚幻,唯心所现,离开心就没有所谓的六尘境界。一念心寂外境常虚,人法顿空诸缘自息,诸缘无缚本自解脱,六尘无性本自不生。心性无染寂灭常乐,性自清净即是菩提。此所谓心生一切法生,心灭一切法灭。

一言以蔽之,般若即空,空即般若。空是其本,有是其末。空是胜义,有是世俗。是故经云:般若波罗蜜多,是大波罗蜜多,是无边波罗蜜多,是无量波罗蜜多。

(三)关于般若的分类

就般若的性质而言,可以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实相般若。所谓实相即诸法如实之相,即所说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无可表达,

无可取着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何以理解?其意义有三:其一,实相无相。即实相是脱离一切虚妄之相的,既已脱离一切虚妄之相,则无一相可得,故曰无相。其二,实相无不相。意即实相具足恒河沙数功德之相,没有例外,故曰无不相。其三,实相无相无不相。意即实相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无相无不相。

第二,观照般若。是实相理体上所起的一种智用。就是说信奉佛教的人们,当他们修观时,心光内聚,观照诸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由空妄相,而见实相。因为实相由观照而证得,故称之观照般若。

第三,文字般若。诸佛从实相理体出发,假借文字语言,以开导一切有情众生,使之觉悟,就是文字般若。离开文字,则实相无以显现。进而言之,凡佛所说一切言教以及一切能表现意义,使人理解而启发智慧的言语动作,都是文字般若。

总之,从听闻言教或自学经典所开悟的智慧,叫文字般若。依照所觉悟的道理,实际去体验修习,叫观照般若。再随着观照功夫的深厚,一旦豁然彻悟,亲见本来面目,叫实相般若。三者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四)关于般若与人生

佛教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怎样才能做到心安以求得真正的幸福呢?这就必然要求之于般若了。般若对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解脱自在,提升境界。由于万法唯心造,心生世界生,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人生的一切活动都须以智慧为向导,用于根尘而不迷于根尘,不为物宥,不为事累,以清净之心行于万物,心得自在解脱,行得圆通无碍,证得人空法空,有如真如。人生自在解脱就是心灵的自由,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毕竟空之无余涅槃。

人生的自在解脱是对生死而言,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必须正视此痛苦,解决此痛苦。众生的生死烦恼根源于无明贪爱,有执有取,所以才有依恋痛苦。只有般若空观才能断此贪爱,不取不着,我空法空,最终超脱生死苦海,达到极乐净土之彼岸。所以般若的妙用在于初断烦恼,使人不受烦恼之苦,继而以三乘空义,渐断我人之烦恼习气。因为虽然烦恼习气不是烦恼,但是烦恼习气是凡夫愚人作恶犯罪的种子,佛道之成就也因此而有损伤。因此,断烦恼是愚者之胜境,断烦恼习气是智者之胜境;烦恼断可由凡入圣,烦恼习气断就可真正达到佛的境界。是故断绝烦恼就人生境界而言,只是自觉圆满;断绝烦恼习气,则是自觉觉他之圆满。而般若的妙用,即在此自觉觉他之境界也。

摘自《法音》1991年第12期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三 无念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无生般若的法主:月称菩萨

很多人都是知道月称菩萨的,他广闻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获证甚深法性,具足希有神变等等。所以说月称菩萨是非常殊胜的,而且月称菩萨还是无生般若的法主。《入中论》的结尾说:“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般若多罗(?~457),梵名Prajn~a^ta^ra 。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又称璎珞童子。东天竺人,婆罗门种。般若多罗幼丧父母,常游于闾里,行谊近似“常不轻菩萨”。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华方田:说律宗

说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理论

华方田:湖南湘潭慈运法师与七塔寺

湖南湘潭慈运法师与七塔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华方田位于宁波市百丈街的七塔寺,是浙东四大丛林之,也是国务院颁布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宋真宗赐名崇寿寺,明代曾

华方田:般若与禅定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不仅由于禅定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还因为由此而产生的解脱智慧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所在,最主要的是因为禅定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华方田:感恩与报恩

感恩与报恩华方田《竞争力》 2007年第04期感恩与报恩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积极倡导的人生修养准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我们的祖训;愿以此功德,报答四重恩,知恩报恩,是佛陀

华方田:中道理念与现代佛教教育

一、佛教教育与佛教的整体发展历史的车轮己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新世纪的开端,经历了二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佛教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佛教怎样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形势,怎样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华方田:漫谈“般若”

漫谈般若华方田(一)关于般若的概念《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

华方田:亦颠亦狂侠济公

在佛教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罗汉,如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罗汉是梵文Arhat(阿罗汉)的音译略称,是小乘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了阿罗汉果,就可以去除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