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华方田: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2025-01-25 12:05

永明延寿的禅净思想及其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华方田

内容提要:

宋以后的中国佛教,禅宗一枝独秀,净土修行法门影响日广。禅宗和净土在理论建构、修行方法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日渐突出,在双方相互争论、彼此攻击的过程中,矛盾的双方逐渐地互相协调和融合,并最终形成了禅净融合、禅净双修的格局。永明延寿就是开创这一禅净双修之风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永明延寿有关禅净关系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及围绕这一问题所引发的争论和异解,作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永明延寿 禅教会通 禅净双修 唯心净土 西方净土

永明延寿(904975),是唐末、五代、宋初的着名法眼宗禅僧,曾得禅门五家中法眼宗创始人清凉文益的弟子天台德韶(890971)印可,密授玄旨,是文益的再传弟子。后相继住雪窦山、灵隐新寺、永明大道场等地,授徒传法。因其思想中具有鲜明的会通禅教、性相的融合倾向和倡导万善齐修、理事双修的实践特点,而受到后世僧俗的广泛推崇,对宋以后的佛教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南宋时,延寿又被立为净土宗六祖,成为宋以后中土影响最广的两大佛教宗派的共同祖师。其所着以《宗镜录》100卷和《万善同归集》3卷为代表作,而传为其所作的《四料简》则最为后人所乐道,几乎成为倡导禅净双修的标志性语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永明延寿有关禅净关系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及围绕这一问题所引发的争论和异解,做一简要的梳理,以求正于方家。

一、 禅教会通与禅净融合

毫无疑问,永明延寿是开启宋以后中国佛教禅净双修之风的代表人物,这一点是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问题是,若从延寿的思想体系全体来看,其主要的思想倾向是禅教会通还是禅净融合呢?我认为应该是前者,后者则只是前者中的一部分,是前者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延寿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末、五代之乱世。中国佛教在经历了隋唐的繁荣与辉煌之后,宗派佛教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呈现出衰落之势,各宗之间或自是非他,相互攻击,或固守己说,相互隔绝。特别是会昌法难之后,教门各宗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形成了禅宗一枝独秀的格局。从禅宗自身来看,到延寿时代,南宗禅盛行已久,并已越祖分灯,开展出禅门五家。然而,此时的禅门流弊已生,日益伪滥,不复昔日之气象,渐渐失去了曹溪一味之旨。而且,禅宗与教下各宗的矛盾日益尖锐,其中,禅宗与净土宗由于风格迥异且皆信徒众多,双方的相互批评与碰撞更加突出。这种情形不仅违背了佛教的真精神,也导致了佛教的整体衰落。针对这种状况,延寿举一心为宗,从禅宗的立场出发,以一心统摄万法,融合禅教、性相,高扬禅教会通,试图从佛教内部对佛教进行全面的整合。

据慧洪《林间录》称,延寿的《宗镜录》100卷就是集中唯识、华严、天台三家学者进行讨论,分居博览,互相质疑,最后,由延寿以心宗为准绳加以折中编辑而成。实际上,延寿自己确实也对唯识、华严、天台三家教说深有研究,慧洪在《题宗镜录》中曾经这样来概括他的思想:领略天台、贤首而深谈唯识,率折三宗异议而要于一源。此一源是什么呢?就是一心。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举一心为宗,照万法为镜。吴越王钱#之序,更称该书为《心镜录》:心镜录者,智觉禅师所撰也。《万善同归集》中,亦明文拈出:问:所修万善,以何为根本乎?答:以心为本。他所本的一心所统摄的无非就是禅与教,一关禅门,一照教门。《宗镜录》开宗明义地标明:祖标禅理,传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门,立诠下之大旨。[1]而正宗的禅理与教门的大旨,都是佛的一味教说,必然相互契合融通,相辅相成。正如宗密所说: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

延寿的禅教会通理论显然继承了宗密的思想,但他与宗密以华严的学说确立禅教一致的理论有所不同,延寿的特点是用法相家证成万法唯识,用华严家明万行的必要,用天台家检约身心,去恶从善,从而使一切经教全部纳入禅宗领域[2],大大拓宽了佛教内部禅教会通的道路。

如果说《宗镜录》的主旨是一心,是理,是从理上圆成禅教一致的话,那么,《万善同归集》则主要陈述万行,是事,是具体的修行实践,是从事上、从理事无碍的角度进一步会通禅教。他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虽然心该万法,万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还需广行诸度,即广泛修行以六波罗蜜为核心的佛教实践,这种佛教实践,延寿称之为禅宗之骨髓,教网之纪纲,传诸佛祖,载于经典,见于僧行。《万善同归集》开篇即说:夫万善所归,皆宗实相,一切的佛教修行,都以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槃境界为归趣,而万千法门、点滴善行都可以使人趋向解脱,八万法门无非解脱,一念微善皆趣真如。

延寿以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论为武器,论证修行的必要性,以及禅宗的顿悟具体的修行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因理立,不隐理而成事;理因事彰,不坏事而显理,因事显理,藉理成事,理事无碍,万事圆修。针对当时佛教界特别是禅宗界片面地强调内省自证,置经典于不顾,忽视修行的实际状况,他主张,禅宗虽然主张顿悟本来,自性具足,但是这并不表示就不需要修行诸善了,一念顿具,不妨万行施为。只有众行俱备,万善齐修,才能一切归源,千门自正。

具体到种种的修行方式,延寿在《万善同归集》中列举了三十多种,几乎包含了佛教的所有修行。在这些修行方式中,净土念佛法门是重要的一部分。他认为修行念佛净土法门或者持诵经典与禅宗的修行不相妨碍,还有助于禅行,明确倡导禅净双修、禅净合一。这些思想得到了后世赞同禅净双修的禅宗、净土宗以及其他宗派僧人的大力推崇和拥戴,以至于造成片面强调其倡导禅净合一、禅净双修的一面,而忽视了其思想的主旨是禅教会通,禅净融合只是禅教会通中的一个部分,禅净双修也只是其万善同归中的万善之一,而不是全部[3]。

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以后思想界三教合一的大格局和佛教界内部伴随着禅宗、净土宗二宗并盛、相互激荡而日趋融合的趋势。后世赞同禅净双修的僧人,特别是净土宗和禅宗的僧人在解读和引述延寿的思想时,或出于误解,或有意曲解,或伪托,或攀附,或随所需而有所侧重,往往以偏概全,不见全豹。

二、 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

印度佛教中已经出现的西方净土与唯心净土两种说法,这两种净土思想传到中土禅宗之后,特别是六祖惠能在其《坛经》中盛唱唯心净土之后,引发了禅宗和净土宗僧人互相批判的历史。后代的禅师们纷纷依据《坛经》有关自性净土等(即唯心净土)说法,及《维摩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代表性经文,对净土宗所信奉的西方净土展开批判。而净土宗人以及一些禅门僧人则多以禅净双修作为回应。

那么,作为倡导禅净双修的先驱人物的永明延寿,其所倡行的净土是属于哪一种呢?是唯心净土还是西方净土?在他的理解中,二种净土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根据《万善同归集》中延寿对唯心净土的问答,认为在延寿的思想中,两种净土同时存在,融合在一起,并行不悖;或认为延寿虽同时主张两种净土,但却将两者视为一同。

据杨笑天博士在《延寿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一文中介绍,延寿的着作中有四处提到唯心净土,其所谓唯心净土实际上就是法性的别名。据日本学者安藤俊雄的研究,在延寿之前使用唯心净土一词的是李通玄,在他那里,唯心净土实际上就是真智所照的自性清净心,是法性土,与延寿的理解是一致的。同时,唯心净土还有一层含义,即指唯心所现的净土,是指净心所感现的净土,因净心的程度不同,所感现的净土也有高低区别,故有三土、四土之说。

在延寿的净土观中,唯心净土就是自性清净心,就是诸法实相,只有亲证实相,才能得生唯心净土。但这一境界实在太高,别教的地前三贤都难以达到,何况芸芸众生!所以应当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再求速证无生,得生唯心净土。

可以看出,延寿的净土观虽然同时承认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的存在,并身体力行,主张称名念佛、高声念佛,将自力与他力结合起来,在倡导禅净双修的同时,将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加以调和。但是,在他看来,唯心净土和西方净土有着境界高低的明显区别,追求西方净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西方净土而达到唯心(法性)净土。这是在坚持唯心净土的前提下,吸收容纳西方净土的修持实践,并将之放在从属于唯心净土的地位上,这也是倡导禅净合一的禅师们所普遍采取的方式。

三、 关于《四料简》(略)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简单梳理,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禅净思想在延寿总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参考资料:

《永明延寿的心性论》,杨曾文,《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

《禅净双修的类型及其理论基础》,杨惠南,《禅学研究》第四期

《关于永明延寿的四料简》,顾伟康,《禅学研究》第四期

《延寿的唯心净土与指方立相》,杨笑天,《佛学研究》第六期,1997

《永明延寿的融合思想及其影响》,潘桂明,《佛学研究》第三期,1994

《永明延寿与宋代禅宗的综合》,麻天祥,《世界宗教研究》,1996.4

[1] 慧洪《禅林僧宝传永明智觉禅师传》

[2] 杜继文、魏道儒着,《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371页。

[3] 参见顾伟康着,《关于永明延寿的四料简》,《禅学研究》第四期。文中还说:延寿之立论,禅是单独的一极,教是另一极,净土仅是教中的一分子禅是目,教是足,而净土更是众多之万善中的一足。

End

积德才能延寿

◎ 莲 池【原文】宗伯陆公①寿九十七而嗜龙眼,龙眼遂价贵一方。又吾乡一老叟,寿逾宗伯六载而嗜蒸豚。二老母,一嗜米饮,一嗜川椒,寿俱九十以上,旁观者复效法之。又一老人,清晨服蜜汤一杯,倘其永寿,而诸蜂乏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

永明延寿禅师:云驶月运 舟行岸移动静之境,皆我缘持。如云驶而月运,似舟行而岸移。《圆觉经》云: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林克智: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 林克智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弘扬永明大师的禅净双修思想,提倡大师的万善同归。并以此说明万善同归,念佛求生净土,是学佛者适时的、自利利人的、直捷快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助印佛经:快速消业 延寿 增长智慧福

佛经和各种善书有导化世人的功效,能够多读,对任何人都是好事,之所以能够出资印制各种经书,都能得到不同的功德。单是印经,就可以有以下的十项功德: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坛经》思想简析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杨维中: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在第二场学术研讨报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杨维中: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

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高僧,真禅法师既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论识见,又具有卓越的实践品格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是上世纪振兴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真禅法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仅通过真禅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