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2025-01-17 13:16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佛教的哲理,甚深微妙,吸引追求生命真理的人来研究、探索。四是佛法的禅修实践,教导人们在行、住、坐、卧、动静之中观照当下的身、心、外境,在平静中展现轻松自在的喜悦与洞见真相的智慧!

在这四者之中,佛法的源头在于禅修的实修实证,信仰、思想、艺术文化则是在佛法普及化以后的表现。

近年来佛教的兴盛带动了佛教信仰、义学研究、佛教文艺的发展,固然可喜,而近十年来,禅修风气盛行,中国禅宗、南传禅修、藏传修法、般若止观的流行,无论在法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着的进步,更是直接让有心求法者在身心上得到受用。

不过,这些禅修方法各有其理论和特色,如何抉择契理、契机的禅修?如何才是契合现代人生活的禅修呢?

在契机上,我们可以用实际的接触来开始。在从前,因为地理的区隔,彼此无法相互理解、沟通,时至今日,交通便利、资讯发达,禅修者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的禅修方法和老师,并亲自学习,进而融会贯通。许多人发现各种不同的禅修方法所体验到的境界,有着相当共通的特质,例如:宁静、轻安、敏锐、明朗,而这些种心灵品质与现代人的生活特别契合,相当程度地消除焦虑、紧张、混乱、浮躁等毛病,十分值得重视。

至于在契理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印顺导师的观点。印顺导师透过佛教思想的流变,以分析、归纳等方法,厘清大小、显密各宗的思想。他对禅修的许多观点,在由吕胜强居士所整理编纂的妙云华雨的禅思中,有着详细的陈述。还有,性广法师依导师的观点提倡人间佛教的禅法。读者也可以多加参考。

在止观的辨正上,导师特别说明真实观与假想观的差异。假想观就是心中想像一个所缘境作为观想的对象,而真实观则是不透过任何知识、经验、思惟、想像,直接观察所缘境的究极真实。

作为修定的方便,假想观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因为它仍不离意识的想像,所以不能见到实相,或有依地、水、火、风,青、黄、赤、白作观想,或是慈、悲、喜、舍作意,不净观、白骨观的修习,以及观想佛菩萨、本尊,甚至也可以用空、无相等义理为所缘来作观。不过,因为假想观重视存乎一心、不待外境,渐渐由修定、修心发展为唯心。

然而,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说在于缘起无我,必须以真实观,离心意识,现见当下的缘起、无我,才是究竟之道。因此,可以说,修定容易流于唯心,修慧才能现观缘起。反过来说,依唯心论不容易见到真相,依缘起论才能澈见真实。

那么,唯心论为中心和缘起论为中心的禅修有何不同?佛教的唯心思想,是在心识之外另立心性,生灭心之外另立不生灭心,以真常心为本体,这种说法近似玄秘的梵我论,立说以唯心体验为本,融入空性,以缘起为生灭法,认为缘起论不究竟。唯心论者视身、心、世界为心的显现,认为只要改变心,世界随即放变,只要明心见性,就算大事已毕,对于现实的生活并不关心,对社会大众的苦难也没有积极的作为,老僧不出山门,度尽天下众生的唯心思想;慈悲喜舍停留在观想,少有事修;喜好圆顿,希求速成,轻视由一一法中循序渐进思维、观察、明见真相。这是不合乎中道的偏颇思想,因为忽略现实,容易活在一己的主观世界中,并非究极的真实。

缘起论则直接由现实经验出发,了解事物之间的依存性,并且进一步洞悉五蕴、六处、六界一一皆是无自性,不需要建立玄秘的心性为一切法的本体。缘起论视身、心、世界为因缘的显现,心识只是因缘的一个面向,而不是全部。所以,在禅修上,会注意饮食、起居、运动、医药等因缘,不会将禅修中遇到的问题,一律看成禅病、心魔。同时除了静坐禅修之外,更重视动中的禅修,在当下身、受、心、法的相依相关中照见实相。

依缘起论而修定,既然视身、心、世界为因缘的显现,就不会将修定所得的体验神秘化,无论多么殊胜的境界,它都只是因缘和合的心识现象而已,重要的是由定而止息杂念、内心了了分明,可以提升心灵的品质,进而开发智慧,这就是禅定的功德。在忙碌的生活中,许多人容易紧张、焦躁,而透过禅修,可以快速地回到平静,譬如一个训练有素的禅修者,当遇到一些生活中的小困扰像是交通混乱的时候,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短则几秒钟,最多一分钟,就可以回到当下,心境归于平静。

在慧观方面,由于于自我相应的识取得到了降伏,在遇到事情,心情波动时,就能快速照见当下的真实,明见身心、事物一一皆是无常、无我、缘起、空寂,心不执取,当下归于平静。所以,在禅修中,不仅仅是专注一心而已,还要能如实观察诸法的真实,对于所缘的境相,明了它的本质,例如:当观察出入息时,不仅是了了分明呼吸的起伏而已,还可以清晰地见到它的缘起:变动性和协调性,无形中消除对于出入息的固定化、机械式的刻板印象,呼吸的当下即是空灵、自由、丰富、鲜活的展现,由此延伸到每一个观察的境相,它们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空灵、自由、丰富、鲜活的,这就是诸法的基本性质,或称为法性。

当我们的心融入法性──万法的本质的时候,它就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僵固的心态融化了,以前认为非得到不可、非这样不可的想法转化成顺其自然、不强求,但也不逃避什么,取舍心、得失心、对立感淡化,终至消失。因此,心灵得到未曾经历过的轻安与自在,虽然不想占有什么,却会用欣赏的眼光和创造性的活动丰盈整个生命,所以心境是开阔的;虽然心目中没有认定一个绝对的真理,却可以悠游于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中,领略它的精采,所以思想是开放的。这就是依缘起论为中心的禅观而来的智慧。

当然,唯心与缘起并非绝对的好坏、对错,高明的唯心论,以唯心为方便,终归于离心意识,身心世界一一寂灭,现见实相。摄境归心、摄心归空,终于法性现前,如此,唯心不失为方便。可是如果认定心想事成,离境说心,或以为有本体真心这是违背缘起法性的外道思想。

另外缘起为中心的禅修,并非不重视心识的作用,只是视为必要条件、主要因素,而不是视为充份条件、全部的因素而已。根、境、识是相互依存的,储存在心识中的各种经历、信念、情绪若能透过禅修,通过缘起的智慧洗炼,洞见它的依存、幻化、空寂性,有漏的心识就转化成智慧心、解脱心、慈悲喜舍心。

譬如:当禅修者在身体不适时,在心中忽然浮现恐惧的感受,探索当时的缘起,发现那是由于至亲好友癌症去世的一幂幂回忆,铭印在内心万一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的一连串联想而引发恐惧感。

禅修者以缘起观厘清思绪:了解时空因缘不同,所以不要跳跃式地不当连结;认清事实的真相,勇于承担,以此消除各种不必要、不真实的臆测和想像。即使面临痛苦和死亡,也可以深观生命的真相巧是缘生缘灭、无生无灭的。禅修不但可以停止胡思乱想,更能以甚深般若化解死亡的恐惧,达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修心和观察缘起结合,这可以说是结合修心和缘起观的禅修吧!禅修固然吸引人,而契理契机、合乎中道正法的禅修更是殊胜难得,需要我们深思、明辨,以免走入歧途呢!

End

获得富贵果报的四种修法

天机法师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一、应时行施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

麦彭仁波切开示最简单殊胜、适合末法众生的禅定修法

有一个最殊胜的禅定修法,是麦彭仁波切开示的简单到不可思议的观心和观行修法:心静下来,所有的念头归零,零就是阿赖耶识所有杂念的源头(阿赖耶识是八识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很明显的思维活动,相对平静),把心回归

元音老人: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禅净密互融互通的修法 元音老人学佛互相毁谤,不知不觉中就造了业。学净的人不知道密宗,就瞎说密宗是鬼神教,只有净土最好。我曾经在东北听过XX大师说密宗最不好。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师,我听后问他:“你修净

元音老人答: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

问:我修法后觉得胸口会发闷,如何避免?元音老人答:要注意三点:1、手印举起靠近胸口,手臂不能靠胸口。2、要呃气让它呃,泄下气就让它泄,打哈欠就让它打,不能屏住,呼吸要自然。3、身体往下弯会很疲劳。先睡

元音老人答: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

问:我们修法的人该看什么书?元音老人答:在修法前,显教的书都可以看。但重点应看明白正知见,开发菩提悲愿,建立正确身心行为的书。在师父传你法后,应该看有关修这个法的经论和其他参考书。

元音老人: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是怎么修的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我们心中心法,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

元音老人:修法重在实修

能再于寂静处,放下一切事缘,一心精进,即生于本净心体,必得正解脱而登妙觉。用功的人识得自性,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又能适应,具足受用,不用修什么法,只是在尘境当中转,磨练自己的习气就是了。但是,有的人不适应

元音老人:讲述修法见护法神的公案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之诀窍

我们于悟后做功夫要任其自然,像流水一样,哗、哗、哗地流过去,要不停留、不可住着,不跟境界跑,不随妄念流,把我们的妄想习气损之又损,消除净光,才能成就大道。此为修法之诀窍,是故不识真心,修法无益;识得真

元音老人:心念耳闻,是修法的要诀

“心念耳闻”是念佛念咒不可颠覆的总原则。《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针对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的具体根性,指出了这种修法是最合适的教法,修行人不可不忘。(当然,净宗提倡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法,则是更将这个

道教圆光术探秘,修法有成,可预测未来!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真言宗的修法手印

十八道契印是指东密修持四加行的基本手印,同时它也是通用于各种修法的十八种印。由于这是修东密四加行中的十八道法时所用的手印,因此又称为十八道契印,或单称十八道、十八契印。据说其中进行的方式,是依据印度人

缘觉乘:为何中乘修法者

佛教有四乘: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这个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样讲的。法华经以羊车喻小乘,鹿车喻中乘,牛车喻大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中乘,亦名缘觉乘,谓观因缘而悟解也,旧称辟支佛,所证果为辟支

五智在护摩修法有何效果

在护摩修法中如果欲调服魔怨则修降三世明王法,如果欲增益则修军荼利明王法,如果欲求敬爱则修大威德明王法或者孔雀明王法,如果欲钩召有情则修金刚夜叉法,如果欲息灾则修不动明王法。凡夫之九识,可成如来之五智。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