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2025-01-17 13:26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开示吧!

味、患、离

杂阿含四十一经: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于色喜爱,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需求、满足与苦患

味,是喜乐、满足感,而满足则是基于需求,有需求才有满足。人的需求有很多,从生理的需求到心理的需求,如安全感的需求,被爱的需求,被接纳、肯定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就像饥渴的人需要食物,而食物能带来满足一样。

然而,满足其实是一种陷阱,它会引发苦,这就是患。事物是无常的,当因缘违逆需求,不能满足时,就会有苦,所以需求满足苦需求满足苦,这是身心的轮回;其中有欢笑也有哭泣,而终归是苦。要离苦,就得切断这样的轮回!

可不可以没有需求,或降低需求?生理的需求可以由运动、饮食、药物来调节,而心理的需求,则可以由禅定和智慧来化解。

人真的那么需要被爱,被接纳、肯定,非要有一番成就才能满足吗?为什么不能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依赖外在事物求得满足,就种下了苦因。修习禅定和智慧,创造了内在的品质清净和喜悦,就不需要依赖外在的满足了!

依照心理学来解说,人的生命成长初期,幼小的身心是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被爱、被接纳是必要的。如果幼时缺乏爱和接纳,会形成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时会倾向我必须可爱,或无论用什么方法引人注意,才会有人疼我、关心我。

这样就形成制约;长大以后,沿用同一模式,就是操控。事实上,成熟的心智,是自爱,自我接纳,自我肯定,不需刻意讨好。太在乎别人眼光的结果,反而失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内心深处必是焦虑,没有自信的。而佛法说: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这是修学佛法的基本精神,这种顶天立地的豪气,才有望成就佛法这是不依赖权威、赞美或掌声的自在。

另一种操控,就是运用金钱、感情或权谋支配周遭的人、事、物,这其实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以佛法来说,人、事、物的运行,有其集缘生和灭缘灭的自然作用,人为的掌控,只会增加干扰和冲突。操控别人、事物,勉强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那是违背因缘的,正是我执、我见在作祟呢!

如实知五阴的集、灭,这是智慧,是知见上的净化,知道一切事物本质上是缘起如幻的。如实知五阴的味、患、离,则在情意上实际地感受到喜乐满足的无常幻灭,因而离开、超越它。

物质、感官的迷障

五阴涵盖生命的每个层面感官的满足如美味、美色、美景、舒适的住家环境、娱乐游戏等,深深的吸引凡夫俗子的心。连一些修行人囿于过去的习性,都易感受到波扰,如果没有甚深般若透视它的虚幻,坚强的定力拒绝它的诱惑,这一关是很难过的。现代物质主义盛行,鼓励感官的满足,许多人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连思想、观念都被蒙蔽而不自知,以为这是人生唯一的价值。或许惟有经历一番寒彻骨,方有可能清醒过来,发现心灵的价值吧!

至于学佛的人,如果一时之间,功夫尚浅,定慧力不足,难免仍有贪念。但总得自我节制,淡泊少欲,知道它的过患,不陷溺其中,渐进地离欲才是!

情爱的迷障

情爱是人生极大的满足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可是却也正是莫大的困局!两情相悦,恩爱一生,固然甜蜜,一旦生离死别,更是锥心之痛。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还是苦涩。形单影只,落寞孤寂,也是酸苦。何况相爱容易,相处难,结婚生子之后,柴米油盐,养儿育女的琐事忙不完,有的身心疲惫,形容憔悴,有的争吵,暴力相加,回忆婚前的欢乐,简直恍如隔世!

缘集、缘灭,品尝到情爱的满足,感触它的无常、幻化,进而超越它,离开情执,不再迷恋、占有对方,并而净化、提升为慈悲关怀,互相尊重的成熟的感情,不再为情所困,为受所苦。从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家,到世尊成就正觉,化小爱为大慈大悲,正是显示情爱的集、灭、味、患、离。

知见的迷障

知见知识、观念、思想、见解,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形成一道照见真实的障碍。因为知识、观念、思想、见解是经验、概念的累积,它帮助人类生活得更有效、便利,却也离宇宙自然生命的脉动愈远。当花朵成了婚丧喜庆的礼仪,有多少人能细心品味花的生长、绽放、凋谢的生命律动?当教条、哲学架构、技能训练,取代了对宇宙浩瀚、山水自然之美、生态生物之奇妙的欣赏、咏叹,生命就成了头脑意识、思想概念、符号名称的的排列组合,失去了清新、活泼、创造、变化、多彩的无限生机,成为机械的、僵固的虚拟幻境!

人们心中杂念纷飞,喃喃自语,喋喋不休,固然是苦,更深一层来说,生命因为思想、概念中隐含的执见常见、边见、我见,形成意识的矛盾、对立,如大小、美丑、好坏、人我、善恶、是非、生死、有无的绝对化、实体化,造成人们的比较、分别心,用一个固定的知见观点来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不知不觉中陷入莫名的焦虑、空洞、无助和恐惧。这是文明所带来的挥不去的梦魇:人们创造了一个精密的牢笼,自己却被禁锢其中,真是太诡异了!

知识、记忆满足了人们控管自我、掌控他人和世界的欲望,人生却失去生命本质的真实、自然,成了虚幻的故事!如实观照知识、观念、思想、见解的集、灭、味、患、离,回到寂静而丰富的无言之秘吧!

宗教经验的迷障

宗教的修持,一般来说,透过特定的仪式,虔敬的信仰,专注的意念,可以产生精神状态的转变,如宁静祥和定境,与万物合一的神秘经验,色声香味的幻觉,或是与神灵的对话,甚至产生超能力,感应到一般人看不见、听不见的世界等宗教经验。

这些宗教经验,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处处受限,拥有广大的想像空间,和丰富心灵的觉受,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伤害的人来说,具有补偿作用,而成为莫大的吸引力。

但是,宗教经验是个美丽的陷阱,它终究是无常、幻化的,即使是色界、无色界的四禅八定,等到定力退失,一切都归于幻灭,回到庸俗、危脆、苦迫的世间,将会比一般没有宗教经验的人更为失落和痛苦!

以般若智慧超越宗教经验,放下对宗教经验的执取和追求,才能得到心灵真正的自由。就在庸俗、危脆、苦迫的世间之中,心无挂碍,自在解脱,进而化腐朽为神奇,净化,升华。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生死无常不再是苦,反而是历练和创造的契机呢!

End

为心灵扫扫尘

一场雪的降临,濯洗了整个世界,使柳更绿,青春更加葱翠,让这个尘世更加洁净。我步入户外,展开双臂,敞开心怀,也让心灵接受一场春雨的濯洗,以涤心埃。如同每个周末,家里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一样,我把平时没有顾

点亮心灵的灯光

天色昏黑,路灯提供照明,维护了行人的安全;室内昏暗,电灯放射亮光,去除了夜晚暗昧的恐惧。黑暗,给人一种充满未知的担忧;光明,则让人有坦然无惧的安全感。因此,点亮心灵的灯光,才能褪去烦恼,驱除不安,而散

有没有心灵上的癌症

◎ 大 愿修持从能量上面来说,就是我们要把振动频率很低的,而密度最大的,渐渐地往上提升,提升到振动频率高的能量。我们肉体的振动频率是最低的、密度是最大的。比如说,一个人生了病,肉体上面呈现的症状是最晚

弥补心灵的漏洞

弥补心灵的漏洞若 悟 许多年前,有个求道的年轻人,为了获悉人生的道理,不辞辛劳,长年累月,跋山涉水到各地探访有道之士,寻求答案。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他也求教了很多人,但觉得自己一点收获都没有,他很

提升心灵的成长

释证严看到清纯的慈青,让人感到末来的人生很有希望! 虽然我随身从不戴钟表,但是我爱惜时间,每分每秒都很珍惜;时间过得很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了慈青营队的活动回顾,

心灵的护岸

心灵的护岸◎ 心 雨只有佛陀的爱,像清晨的阳光,像清澈的河水,是我们心灵永久的渡港。记得我们放假的那些时日,独自常在岷江边散步,在岷江的大堤上有花卉,开满了各种人间奇花,在那里漫步,沉思自己的生命蓝图

心灵上的禅寺

人真的很奇怪,往往在阅尽世间繁华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一直就在身边。多年以后,内心留守的依然是朴素,平淡,自然。于是,你那颗蒙尘的心,氤氲了禅意。想在内心建造一座禅寺,让心返回本真,重塑自我。这座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灵不死

不论你学这八万四千法门哪一法门,但这有个前提。什么前提呢?生死心切。我们要了生死,你生死心不切,你不为生死。所以我们古来的人,每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听到别人死了,自己感觉很着急。为什么?不是热他人,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金刚经》的心灵世界圣严法师(一)净化人心心灵环保便是人心的净化,由人心的净化,推展到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净化,始能落实、普遍、持久。所谓心灵环保,是一个现代的名词。其实,佛教很早就主张,要把我们的心

心灵的门窗

心灵的门窗◎ 星 云心灵的门窗,有时候要关闭,有时候要开放;有形的门窗,也是有时候要关闭,有时候要开放。当宵小坏人在门外徘徊,当空气污秽不净时,你要把门窗紧紧关闭;当你要去上班,或者要外出购物,或

心灵解脱的根本命题

◎ 李新华解脱是心灵的解脱,那么心灵中要解脱的是什么呢?是什么紧紧束缚着心灵?心灵的束缚来自生存意志的压抑。生存意志要求不断占有,要求不断地吐故纳新的生存;心灵意志要求和谐、知足、自由、欢乐,要求无压

马云的进退与动静:通过太极修行“心灵功夫”

阿里巴巴之外,马云现在最喜欢谈论另外一件事情是太极。譬如在与星爷名为天马行空的巅峰对话上,周星驰说,上台之前,马云和他聊得最多的事情,除了太极,还是太极。兴之所至,马云还与星爷现场切磋了一段太极拳。事

5条新疆勾魂徒步线,心灵纯净之旅

大美新疆,天堂的正中央总有那么一瞬间,你就爱上它了也许是你凝望天山天池之仙境时,也许是迷醉在伊犁杏花沟时,也许是跋山涉水后看到碧湖雪山时,也许是在清真寺前祈祷时,也许是美丽的新疆姑娘在你面前起舞时,也

一日禅: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不强求许多东西,把一切都看得很淡,不再去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也不在乎自己会不会一无所有,只专注于自己笃信的方向,并且把这种淡然与坚定,渗透到生命当中,变成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如此,你成为自己心灵

一日禅:唤醒藏在心灵深处的灵性

真正触动心灵,让我们感到活着很美好的,往往来自那些看似与成功无关的东西:浩渺的星空,陌生人的微笑,清晨的一束阳光,悠远的晨钟暮鼓它们能唤醒我们心灵深处的灵性,被眼前的种种痛苦与逼迫所覆盖的光辉,提醒我

心灵的修行地——桑耶寺

出了渡口,再坐大概20分钟的车,穿过一片荒凉中透着凄美的胡杨、沙柳和沙棘林后,桑耶寺出现在面前。游人依然不多,进出的喇嘛们将我们完全带入到西藏深厚流转的时空中,带着酥油的清香,和无处不在直沁心灵的强大

学诚法师:如何让心灵减少痛苦获得快乐

网友:请教师父,有些人生活安逸却心灵脆弱,是因为要求太多,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学诚法师:缺少信念,在苦难甚至困难面前便很容易倒下。网友:法师,最近总是容易陷入负面情绪里痛苦不堪,我才20岁,似乎陷入人生

学诚大和尚建言创业者:向心灵深处去觉醒

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 2015年质量竞争力大会14日在北京开幕。大会特邀嘉宾、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大和尚在大会主旨演讲中建言年轻创业者:向着心灵的深处去觉醒,消弭物质与精神的隔膜,找回人本身的价值和

雪漠:不读书与心灵死亡

不读书与心灵死亡1、为什么要读书?◎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何作用?不读书又会有什么坏处呢?“尽信书不如无书”,您如何理解这句话?●雪漠:读好书可治愚痴。治愚先治心,治心可改变命运。因为我们老是遇

雪漠:当下关怀与心灵超越

当下关怀与心灵超越与时俱进是文学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某些文学概念进行新的诠释。笔者便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进行了跟过去不太一样的解读。我认为,现实主义重当下关怀,浪漫主义重心灵超越;现实主

雪漠:别让身体影响心灵的明白

别让身体影响心灵的明白修身是修心的基础,要是没打开脉结,你修成的那种空性觉受是不彻底的,而且容易丢失。因为你的心虽然有了智慧,但你的身体仍会给你造成烦恼,这样,身体反倒成了心灵的障碍。你生了病,仍会有

雪漠:行为是心灵的明镜

行为是心灵的明镜心正成佛道,心邪成魔军。心为诸种子,六道由心生。很多人一谈“佛教”,就想起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在他们的脑海中,佛教是导人向善的。这也没有错,真正的佛教信仰者在严格的律己修行之后,常常会

性命双修,从身体到心灵的养生之道!

道教讲究的 性命双修 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追求身心和谐。既要有心灵上的健康,也要有身体上的健康。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