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2025-01-17 11:15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黄国达

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浅深、方法各有不同,但以佛法的四圣谛来探讨个人心理经验,特别是心灵创伤的疗愈,确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苦圣谛说明生命的真相,在本质上是无常的、有缺陷的,痛苦的感受人人皆有,而人总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可是,当人们逃避痛苦时,就无法正视生命无常、缺陷的真相。

身体的生老病死、事物的成住坏空是无可改变的。当人受到伤害、遭受损失时,内心必然产生痛苦,痛苦可以说是大自然赋予生命自我保护的自动机制,只要针对引发痛苦的来源,采取适当的行动,痛苦就可以减轻和消除。如果无法改变,就要完全接纳,因为人的真实存在,本来就是无常、缺陷的。

但是若是没有针对实际问题采取行动,而是逃避问题、转移注意力,譬如说:工作遭遇挫折,就喝酒、找刺激,企图麻醉自己、忘掉不愉快。可是,逃避痛苦,变成逃避问题,有些伤痛的往事被遗忘,就会隐藏在潜意谶里,久而久之,就发展成忧郁症、焦虑症。

愈不敢碰触伤痛经验,就愈无法看清楚事实的真相,无意中启动了如合理化等各种自我防卫的心理机制,可是,否认或拖延问题,就无法解决问题,反而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失眠、头痛、胃痛、胸闷各种生理上的症状,影响日常生活的正常运作。

那么,什么是事实的真相?从四圣谛的苦圣缔来说,就是由十二缘起而看到苦的生起,这与心理学的角度稍有不同,心理分析重视由促发、回溯伤痛经验,重新置身其中,让当时的情绪和想法重现,发现事实并不如当时所感受的那样可怕、无助,当我们以更宽广、清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时,伤痛即得以逐渐痊愈,走出心理疾病的漩涡。

集圣谛、十二因缘的观察,并不限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而是要清除所有的心理障碍,即使是“正常人”,仍然存在着无明与爱染,这就需要藉助于与定相应的般若观照才能袪除,不但苦生起的时候要观察苦的缘起,即使在乐受生起的时候也要观察其中隐含的无明与爱染。当无明与爱染袪除,心地光明、纯净,心理障碍便不存在。那么,即使再碰到挫折,也能以智慧平静地接纳、应对,而不致于产生忧郁、焦虑的情绪。

譬如,一个人很在乎名誉,当名誉受损,他一定会感到十分痛苦,金钱、感情也是一样的。透过般若智慧察照,知道名誉、金钱、情感都是缘起如幻的,不执取它、不依赖它,那么它们就像浮云般的来来去去,不能强求、无法把抓、留也留不住!既然如此,何苦强求、把抓呢!放下即是自在啦!

当一个人看不见真相时,思想就迷失了,思想不断地用过去挫败的经验告诉自己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过去曾经有过的美好回忆,对比出现在的枯燥、乏味和前途茫茫;别人的成就、受欢迎,对比出自己是多么失败、不受欢迎,想像一套美好的秩序,如果外在事物、他人或自己不合乎这套个秩序,内心就焦虑不安,种种迷思总会使人感到冲突,透视这些迷思的谬误,才能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喜悦,否则将永远作茧自缚,被心魔所困。

当内心光明、纯净、空寂,就是灭圣谛的涅槃寂静,这几乎是一般心理学所难以企及的,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我见的破除与否、空性的明了与否。

涅槃的意义,是消散、尽离烦恼,这是亲证的境地,不是语言、文字、思想所能及的,但在功能上,如果有人契入涅槃,他的身与心都会有所变化,心理上呈现柔和、宁静、自由,生理上呈现柔软、稳定、活力的特质。纵使身体疲累、生病、受伤,外在环境恶劣,内心仍然是柔和、宁静、自由的。

当一个人经历痛苦而不挣扎、不逃避,看清事实真相时,扭曲的能量被释放出来,身心得到抒解。那么,类似的改变将会产生,他的心灵会呈现柔和、宁静、自由的特质,生理上也会呈现柔软、稳定、活力的特质,这就不止是伤痛的疗愈,而是身心的净化、活化。

以道圣谛来说,当下的涅槃寂静,也就是心灵的完全纯净并非一蹴可及,需要一段净化的过程,道圣谛以八正道为核心,依照不同的重点来说,有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称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者虽然有深有浅,却是一体的,不能单纯地看成前后次第的修行,以为先戒后定、先定后慧,而是戒为定、慧的根基,而定又能助成戒、慧,慧则能圆满戒、定。

戒律可以净化身、口的造作,事先预防,避免制造问题;禅定(包含静坐、步行、动中禅)能澄清内心的染着,培养觉知、放松,活在当下;智慧则脱离执见、洞悉真相,由此心灵回到空寂、纯净。内心的烦恼、痛苦就会逐渐止息。

心灵创伤的疗愈和心灵的净化、活化,也有类似的情况,它也是一种过程。在人的一生中,累积了很多的伤痛经验,储存在记忆库中,身体各部位也有对应的僵硬和阻滞现象,譬如焦虑导致胃痛、压抑导致胸闷焦虑。这些心灵垃圾的清除,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面对创伤经历的痛苦,以更宽广、清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发现生命的全然与纯然,心灵得到洗涤,就愈来愈可以展现出焕发的生机、自由和悦乐。

真正的力量源自如实的智照,当下的觉知、洞察、开朗和活力将会溶化业识的迷思:对过去的迷恋、懊悔、压抑,对未来的预期、希望、恐惧、忧虑,对现在的黏着、疏离、焦躁、逃避,种种迷障一一消除,回到真实、健全的生命。

如果不以平常人的心理健康为满足,更进一步消融自我感、实在感、时间感的幻相,那么心灵的提升与佛法的四圣就不谋而合了!

自我感、实在感、时间感的幻相同样出于离开当下,不能如实感知思想、意念的投射和误认。自我感是对身心现象的误认,不知它只是缘起的幻相,实在感也是不知事物缘起的幻相,引发单一、固定、僵化、窄化的误认。而时间感则是执取记忆、想像,产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切割,除了当下的缘起、流动,时间只是思想、意念的产物。

破悇自我感、实在感、时间感,当下即是法性、法界、法身了!

End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什么是四圣谛

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仔细观察研究一下,即可发现佛陀的教义和教法一大组织,其内容无论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均脱离不出四圣谛范畴,因此四圣谛可说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一切大小乘经典都是由四圣谛开阐出

四圣谛各是什么

一、苦圣谛苦即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二、集圣谛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

四圣谛的次序是什么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

佛教的四圣谛是什么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

四圣谛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是苦圣谛;二者是集圣谛;三者是灭圣谛;四者是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

四圣谛和四法印有什么区别

四圣谛和四法印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四种真理,那其中真正的意思有很多的还是不了解的,所以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知道四圣谛和四法印有什么区别,并且还能够有很好的收获。“四圣谛”也称“四谛”,四

四圣谛之道谛

道谛是指能通达涅槃的道路,或称为“苦灭道谛”,是达到苦灭解脱,进入涅槃果位的修行方法。道是可修性,既然知道生死诸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同时又知断了烦恼而证涅槃,因而急需向上再追求断集的方法(道)。修诸

四圣谛之苦谛

苦是逼迫性,是说明众生身心,常备种种痛苦缠扰不安,所以称为逼迫性。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这一个现实的世界,充满着多种的苦,例如:初出母胎,风刀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称为“生苦”。随着岁

四圣谛之灭谛

又称为“苦灭谛”。灭是可证性,是无明烦恼,由集业断除去我、法二执,贪瞋痴烦恼已尽,生死解脱,众苦消除,得寂灭境,安住涅槃,故称可证性。由于生起苦果的近因是“业”,亦即行为,而业是由烦恼所生,烦恼是由无

四圣谛之集谛

亦称为苦集谛。集是招感性,是自己内心所起的无名、贪(无厌的物欲)、瞋(气忿的言行举动)、痴(事理不明的自然心理)等所驱使,去妄造一切恶业,依业受报而招集得来的,故称为招感性。依照佛陀的看法,世界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