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功夫,在这种风气之下,修行证果者多。反观现代人物质享乐多、生活繁忙、心思散乱、禅定?#092;薄,由于资讯普遍,学佛人数众多,而修行证果者却也相对稀少,所以称为末法时代。
在这种时空背景下,是否只好放弃修行证果的目标,或者退而求其次,只要死后往生净土就算是当生成就了呢!还是要模仿古人的生活型态,退隐山林,隔绝现代文明,不用电器、科技产品,不搭车、不搭飞机、也不开车,拒绝现代人的?#092;生技能,回到农耕的生活才能修行?
基本上,佛法的修行是以中道为基准,然而,众生根性有异,有倾向苦行者,淡泊少欲,爱好清闲,专修禅定,佛就以出家僧团来摄化;而倾向乐行者,好乐家居生活,习惯于财物和欲乐的享受,佛就以在家修行来摄化。然而,无论偏于苦行或乐行,佛法总不离戒、定、慧、慈悲喜舍的清净心。
在佛陀时代,苦行风气盛行,自然以解脱道为修行的重心,但那并非佛法的全部,也不是佛陀的本怀。而当印度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法时,当时,印度的苦行主义已经退潮,人民生活富饶,乐行主义盛行,更多的众生选择以在家身份来修行,为了适应这样的风潮,以解脱道为中心的小乘佛法逐渐退居旁流,以菩萨道为中心的大乘佛法取而代之成为主流,其中般若系的经典是初期大乘佛法中十分有代表性的思想。
般若经的心要: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是菩提愿,大悲心是大慈大悲,无所得是般若慧,由此构筑大乘佛法的特质。面对乐行主义,大乘佛法是如何摄化他们的呢?
佛法并不附和他们,对于堪能受法的众生,教导他们戒律与禅定、智慧和慈悲的均衡,节制欲望,却也并不一味地采取压制欲望的方式,可是对于还没有离欲的众生,为了方便摄受,不惜以五欲的布施来结缘,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的慈悲和方便的表现。
关于这点,大智度论第九十三卷净佛国土品龙树菩萨有一段解说:
问曰。此五欲佛说如火如坑如疮如狱如怨如?#092;能夺人善根。菩萨何以愿使众生得五欲。又佛说弟子应纳衣乞食坐林树下。菩萨何以为众生求得五欲。
答曰。天人中五欲是福德果报。若今世若后世。贫穷薄福者不能自活。则行劫盗或为物主所害。或为财杀他或被诘问妄言不作。如是次第作十不善。皆由贫穷故作。若人五欲具足则所欲随意则不行十不善。菩萨国土众生丰乐自恣。无所乏少。则无众恶。但有爱慢等软结使。若闻佛所说。或闻弟子所说。以心柔软故闻法易可得道。虽着心多利根故闻无常苦空等即便得道。譬如垢腻之衣则以灰泥淹之经宿以水浣之一时都去。菩萨不欲令众生着故。以五欲施但欲令一时舍故与之。如汝先说。佛教弟子纳衣乞食。宿罪因缘生在恶世。染着心多。若得好衣美食着心则深。又为求好衣食故妨废行道。是菩萨净佛国土。众生无量福德成就。五欲一等故不复贪着。亦不更求故无所妨。又复若行者离五欲修苦行则增长嗔恚。又复忆念五欲则生烦恼。尔时则无所向。是故佛言。舍苦乐用智慧处中道。是故净佛国土。五欲施无妨。
五欲是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上的满足,生活上的种种享受,如美观的服饰、美味的食物、香气、娱乐及舒适的居家环境等等都是。在净土中,佛以美妙的五欲作为摄化众生的方便,渐次引导深入般若实相。虽然,以解脱的观点来看,五欲是障道法,然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内心不清净,染着五欲,而染着的根本则是不明白五欲的无常、虚幻。
大乘佛法的开放性,是基于般若空慧,知道一切法因缘和合故有,顺从欲望固然有害,但若一直在欲望中冲突、挣扎,也无法安心修行。另一方面,大乘精神以慈悲为本,由嗔心而恼害众生,或冷漠无情、对众生的苦无动于衷,这是有损菩提心的烦恼心。比起对于爱欲的染着,还不至于直接伤害众生,嗔的过失重;而贪的过失轻,虽有爱欲,起码还可以与众生有感情上的连系,有机会培养慈悲心,只要用长时间,以戒定慧逐渐净化它,就不致有很大的罪过。这是大乘菩萨道不急着离欲、断尽烦恼的原因。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并非真的没有禅定的功夫或是纵容烦恼的为害,只是慈心特重、心怀众生的缘故,因此不急求自己的解脱而已。
佛国净土,不以五欲为必然的污秽,重要的是在乐行中以清净心修六波罗蜜的菩萨行。那么身处当代物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世代,应当如何修行才是合乎中道的呢?我们虽然不是生在净土,而是在人间修行,但大乘佛法的三个要点:菩提愿、慈悲心和般若慧却是一致的。也就是要心量广大、有理想,关怀众生、增进人类的福址,用空的智慧化解自己的烦恼,并且学习?#092;用方便善巧来促进人间的和乐。
由此来看,现代人习惯于物质的享用,这不能算是罪过,如果能够多存珍惜、感恩的善念,不把现有的福份视为理所当然,明白其中包含了无数人的付出以及大自然的资源,不奢侈、浪费而善用它,这样就可以维持既有的福报,不致耗损。
在享用现代物质科技的方便和舒适的同时,也要观照无常、缘起,知道欲乐的满足是不长久、不究竟的,终归会消失,不可依恃,而要有警觉,这样就能增长智慧。
其次以慈悲、柔软心将自己所拥有的与大家分享,让大家都得到喜乐,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持。
当身心安定、放松之后,才开始修习止观:摄心觉照、静定安住,观察法性、透澈明照,这就是符合大乘精神的修持。
等到心灵净化、定慧成熟之后,有了更高级的乐受:禅定乐、解脱乐,反观欲乐的过患,自然不再染着欲乐,由此超越五欲的束缚。这如大智度论所说的:以心柔软故闻法易可得道。虽着心多利根故闻无常苦空等即便得道。
少欲知足不等于过回到原始生活,如果勉强断绝物质的享用,由于不能随遇而安,以致处处不便,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步调,不是心生苦恼,就是和社会脱节,不但不能增长智慧,也不能长养慈悲,更无法安心修定,这是不顾现实因缘所致。如果不是以缘起无我、慈悲喜舍为清净自心的功夫,而是以隔绝文明来标榜无欲、无为、自由、清静,其实很可能活在愚痴、我慢中而不自知呢!
当然,如果说,把简化生活、降低需求作为一项心灵的试炼,如闭关、断食之类的苦修,短期之内是可以的;如果当成常态,对多数学佛者来说,其实并不适合!
现代人学佛障碍固然多:忙碌、心定不下来,在此,提供几点?#092;见,如能多留意,虽然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仍然可望与佛陀时代的佛弟子一样,得到法益。
一、真心、用心:即使是简单的观念如四圣谛、五蕴无我、缘起性空,也要真心实践、用心体会,不要泛泛而谈,杂博不精,失去焦点。
二、保持中道:在苦中学习磨练,在乐中不失正念,不排斥痛苦,也不沉溺于快乐,保持中道的修行态度,这样才能持久。
三、单纯、如实:心思回到单纯,除了工作和生活所必要之外,少算计、少缘虑。勇敢、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痛处和弱点,开放、坦然,少一些逃避、掩饰,这样会比较自在。
如果能留意这几点,虽然生活繁杂,也可望由生疏而纯熟,在佛法的大海中渐入渐深。
End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一、本经原序初印原序(黄超子居士)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二、本经原跋敬跋重印大经合集本后萧方骏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 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壹、前言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