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身心
黄国达
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
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对佛法非常喜欢,但是没有一道门可以入,非常苦闷!就像有一个地方叫做香格里拉,非常棒!可是,没飞机也没车船前往,只能想象,无法亲临其境,实在苦恼!但是,我透过中观般若和四念处禅修,及放松训练进来了,觉得非常喜悦。
只要信心坚强、正见真确,在善知识引导下,循序渐进,如法禅修,因缘成熟之际,就在一念之间,切换过来,就可看见真相。
要亲自见法,就要以信、戒为基础,止、观为功夫,才不会被相似佛法的外道误导,然后才能够体悟到法的核心,能够知道佛陀当初说法的真正含义,能够找到最核心的三法印,然后亲身体验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进入空性,再从空出有,整个生命焕然一新。
然后,我们对万事万物,会抱持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也充满了创造性,把这个创造性带到我们的工作上,带到人际关系上,甚至对我们的身心都会有一种充电的功能,面对烦恼和欲望的时候,内心就有力量化解它,这就是修中观般若的受用。
为什么要讲放松呢?人活着就有一种很强的生存发展能量,但是周遭的环境,却常常跟我们的意愿相违背,这时,我们的本能就会和环境相抗衡,产生挣扎和抗拒,这抗拒就是一种苦,也就是说,我们的本能跟环境有冲突,所以会苦;佛陀说,人有生老病死苦,有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苦,我们在生活经验上感受到什么是苦,但是,我们要怎样灭苦?怎么解决这个苦呢?
先不要去抗争或挣扎,先安静和放松,这样才会看到真相。如果我们只是本能的和环境抗争,这样,自我意识(也就是无明)和三法印违背的部份,就会被强化,自我观念会越来越强:我想征服大自然,想征服别人,支配别人,想控制环境!这些意念就会越来越强,冲突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苦,越来越不自在,严重的话,甚至会精神崩溃,所以,第一就是放松,内心要放松很困难,所以从身体先放松。
放松的方法很多,如适当的运动、散步、瑜珈、太极拳、拜佛、听佛曲或冥想音乐都可以,最简单的,作几次深呼吸,都是很有用的方法。
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当身体逐渐放松以后,就观察一下自己的脸部、嘴角有没有紧绷,肩膀有没有抬高,如果发现有,可以将嘴巴微张,再轻轻合起,肩膀也先抬高再下垂,感受一下新的状态是否比较放松?
其次观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看看是松还是紧绷的?是柔软的还是很僵硬的?自己去感觉,如果觉得有点僵硬就先用力紧绷、再放松、活动一下,停下﹔再感受一下新的状态,是否比较放松或柔软。能够经常练习松下来,这样禅修就有个切入点了。
这个切入点,就能让你产生一种觉知,这个觉知就是要见到法,见到三法印一个很关键性的步骤,人若没放松,就不容易产生觉知,也无法体会三法印。所以,紧绷放松观察三个阶段,一步步的切换,就进来了。作者过去这方面因为乏人指导,作得很辛苦,后来体会到思想(用脑意识思考)和觉知的性质完全不同,就进入法了。在觉照中,感觉非常开阔,但此种开阔不是一种想象,这当中可以体会,一切我们所认知的东西,其实都不存在,而体悟空性。如果一直停留在思想的层次,空性就被思想的意识掩盖而看不见;如果切换到觉知,那么空性未被覆盖,而历历在目,当下就是一个缘起,这缘起的根本性质,就是空性,可是,当我们用思想去分析辨别的时候,就永远体会不到了。
什么是觉知?当一个人内心放松下来的时候,觉知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光亮;当一个人处于紧绷的时候,他很散乱,会停留在思想,或停留在一种昏沉之中。
那么放松是不是一定导致觉知?不一定,因为我们的觉知,会有一种窄化的现象,放松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挂心一件事,(例如:我想修禅定,我想一直保持禅定的状态),因而产生一种局限,刻意要让自己平静。这样,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会转移到跟妄念作战,这样反而无法保持觉知。妄念来了,自己会消失,平息之后,渐渐进入觉知的状态。觉知,不是没有念头,而是这个念头来了,又走了,就像一阵风一样,来了又走了,整体的观照就只是活在当下。所以,我们就进入一种当下的观照,这是一种思想暂停,或思想情绪减少的情况,单纯保持觉知,而不去用脑从事思考、分析、推理等活动。当见到三法印的时候,从觉知的层次回过头来看那些思想,那思想就只是随着因缘条件而生灭的现象。
观念的放松:
每个人都有一些观念,这里有一个检视表(如附表),当我们有情绪波动的时候,检视表是很有用的。
End
◎ 理 海《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危害之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人为人和善,修行也不错,但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或者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忽然之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到缓冲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放松一下自
◎慈 舟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何以故?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
善音法师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雪窦山浙江佛学院圆满闭幕。佛门才俊集聚一堂,呈辩才无碍,宣莲花妙法,可谓盛世法筵、僧才璀璨。28位讲经法师登台说法,其中15位法师获得金莲
禅定的身心效应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这些效应是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
在路上,你不再蜷缩在你的工作和西装里面,这条路完全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人与人之间反倒可以毫无界限地交流了。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在《不朽的远行》这本书中发出如此感慨。徒步旅行带来的独特感受,对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找回内在的寂静我们平常所谈的「寂静」常指的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佛法中的寂静则是指内心的寂静:外在虽然吵杂,但内在是寂静的。我们要找的是内心的寂静,当我们坐下来时,不作任何事时,心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