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2025-01-17 13:01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探佛法的奥秘,然而这些只是佛法的片断或接引的方便,不是佛法的全貌和精髓。

佛法的中心是什么?是四圣谛的根本教法,而四圣谛是由苦的感受为起点,观察苦的生起因缘,见到苦因,就可以透过戒定慧的实践,净化身口意,由此离苦灭苦。

这当中,对苦受、烦恼的觉察和观照是修行的下手处,很多人在念佛、持咒、修定、修四念处时不得善巧,偏于集中精神专注一心的正念,忽略了了分明觉察当下的正知。

一味地只要正念,不要杂念,无形中变成正念和杂念的对抗,认为杂念是干扰、是不好的,其实,这样的想法反而增加杂念,并不善巧。若能以平常心看待杂念,以正知了了分明正念和杂念交替出现,把注意力回到正念,杂念会自然消失。

正知,就是觉察,是一种开放的心灵状态,不是预设的结论。以四念处为例,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以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结论来思惟法义,这是偏于正念的修行,而正知的觉照,并不预设它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结论,只是纯然地觉照当下的身、受、心、法,不添加解释、评论、取舍、好恶,如实了知当下现象的发生和消失!经过一段时间,自然领悟它的不净、苦、无常、无我,这是现观而不是经由思维的洞察。

敏锐的觉察力的背景是纯然和寂静,就像寂静的深夜里,走路的脚步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远方的狗叫声都清晰可闻。所以,回到无所得、无所求、无分别,才能敏锐地觉察当下外境和内心的感受、思想和意念。

如何培养觉察力?

在事情告一段落或一天之中特别安排禅修的时段里,你可以静坐,觉察呼吸、身体的紧绷或放松、泠热、酸痛等感觉,觉察心中浮现的不安、急躁、担忧、害怕、伤心等情绪,觉察脑中的各种自言自语、过去的记忆、对未来的想像,觉察各种追求或逃避的驱动力。

有了这些基础,就可以在动中修觉察。手举起来拿东西,觉察想要拿东西的念头和拿东西的动作;走动时觉察想要到另一个地方的念头和行走的动作;如果心更细的话,可以觉察想看某样束西的念头和转头、注视的动作。

这样的觉察训练能生起智慧、离苦灭苦吗?可以的,纯然而不带任何预设知识、见解的觉察就是智慧的观照,将会带来心灵的蜕变。

当持续地觉察时,会很自然地转换意识状态,从活在思想、观念、过去、未来的状态,转换为活在现量的当下。这时,可以不必透过思惟,直接体验无常性──流动与变化,任何的人事物、自然界、外境与内心的色、声、香、味、触、法、情绪、思想、意念无一不是如此,有了这样的体验,将会很容易地感受到每一刹那都在逝去、转换和更新,有如朝露、泡影或梦境,不能久留,没有什应是可以依靠、掌握的,也没有永久的保障和绝对的幸福、安全。

无常的思想和认知,对一般人来说是深具威胁的,难免令人感到恐慌而设法逃避,但是,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有人用另一种观念来安慰,譬如:永生的天国或香格里拉、桃花源式的乐园,最糟的是逃避到快乐丸一类的迷幻药所制造幻觉里。

但是在敏锐而持续的觉察中,没有抗拒,也没有评断和好恶,唯有宁静的心。这时,尽管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但觉照超越思想、超越时间,寂然不动而光明朗照、无常只是如实的呈现,有坏灭也有新生,不必伤感也不必雀跃。在默然的智慧观照中,没有恐慌和逃避!

有人会认为: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终归于空无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和意义呢?但是、希望和意义只是存在于思想、感情中,在敏锐而持续的觉察当下,你将会发现一切都是鲜活而蕴含无限生机的,痛苦和不幸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屈辱和怀才不遇正可以沉潜和淬炼;日常的琐事若能以欣赏眼光来看待,可以看出许多的妙趣;周遭的人透过关怀和互动,可以广结善缘。

初步的觉察可以见到所觉对象的无常和能觉的心如如不动,若智慧不足,就会落入能所对立、所觉是生灭、能觉是真常本体的误认里面。这些都是自性见的认知模式,它是孤立化、绝对化、割裂式的思想框架。

要如何才能破除这些思想框架呢?这就需要进一步深澈而纯然地觉照──智慧观照,洞悉到心中确实预存自性见的认知模式或思想框架。

这些框架是在觉知之前就预存于思想架构中的。譬如:你可能一开始就认定:如果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或常住真心,如何能觉察呢?其实这只是自己的思想框架所设定出来的影像而已,事实上,在敏锐而持续的觉察中,只能见到身心、情境相依相缘、生灭变化的呈现,遍寻不得真实不变的我或常住真心,那纯粹是思想的产物。

当思想成为被觉察的对象而被分离出来时,就可以开始观照思想的框架,仔细检视自己对眼前的情境或内心的境相,有没有加以设定、判断、评论、解说?如果有的话,是不是认定那就是绝对正确的,还是纯粹只是当下的看法,当情况改变时,看法也将会有所改观。

譬如:同事数说你的缺失,没有把工作作好,这时要观照自己,有没有辩解?为什么会辩解?对这件事有没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说的是不对的吗?你认为自己没有错,你有没有把对、错绝对化?还是承认他看到了部份的事实,是从他的职务和立场所得到的观点、善意却过份直接的表达?而事实的真相是无法用截然二分法的对错观念强加在上面的。当你不再用全对、全错、你错、我对的狭窄观点来看待事物,而以整体宏观的宽广视野看待事物时,那就是智慧!

其他像优秀或平庸、美丽或丑陋、高贵或低贱、成功或失败、获得或损失、安全或伤害、富有或贫穷、快乐或痛苦、幸福或不幸、美满或残破,这些相对的观念都是局限而表面的,不是真实而完整的原貌。当我们的心依附在这些观念上,就是心灵的负荷、挂碍或牢笼,能撤消观念的框架,才能卸下负荷、轻松自在,才能打开心灵的牢笼,如空中的鸟儿一般自由飞翔。

即使是佛法的观念也是相对建立的,例如:禅定与散乱、烦恼与解脱、诸佛与众生、生死与涅槃、四圣谛、八正道、缘起、空性、四大、五蕴都是如此。这些都要一一观照而消除它自性的框架!而世间法中的自由、尊严、民主、道德等观念,以及时间、空间、物质、能量、过去、现在、未来,都只存在于观念中的框架或自性见,没有丝毫的实体可得。这些也都要一一观照而消除它!

由觉察进而深入观照,撤除思想中的框架──自性见,就会呈万法、万象的原本的真实状态:能所双泯、超越思惟、没有界限、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实体、没有自我、浩瀚深邃、毕竟空寂、如幻如化而相依相缘。这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圆成实性、真如法性、本地风光、本来面目吧!

End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