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2025-01-17 12:18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

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积聚皆销散 佛法无分古今,现代人的苦未必比古人少。例如金钱财物的积聚,会因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股票、房地产跌价、金融风暴、地震、火灾、水灾等因素而消散。

崇高必堕落 崇高的权势名位,会因失势、落选、退休、失业而堕落。

合会要当离 亲人、情侣、朋友、同事的合会,可能因为意见不合、感情破裂、死亡及迁徙、离职等因素而分离。

有生无不死 人出生到世间,成为有血有肉、有意识、思想、感情、意志的生命体,但随著衰老、疾病或意外事故,身体会毁坏,终致死亡。这是人人都要经历,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国家治还乱 国家社会治理得宜则安定、繁荣,但若内部腐败、争斗,加上外力的侵略、冲击,则会混乱,甚至崩溃。

器界成复毁 器界包括物质世界的山河大地其实也是脆弱的,例如地球形成之后,慧星撞击地球,或是太阳的爆炸,会造成地球的毁灭、巨变,人类无法生存;由于地壳变动而有造山运动,形成新的陆地,却也可能因地球温度上升,冰山融化,陆地再沉没为海洋。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巨变。其它如自然环境逐渐被人类破坏,终致产生灾变大自然的反扑,也都是器界无常危脆的明证。

以上的苦由何而来?因为人的身体、心理,与他人、社会、自然界是缘起的显现,也就是一种依存关系,由于诸行无常的法则,在变动中,依存关系遭到破坏,所以感到痛苦。

依存关系带来苦

人依赖金钱财物来满足生理的需要,没有金钱财物就会苦;依赖权力名位满足优越感、自尊心,所以失去权力名位就会苦;依赖眷属、朋友满足感情的空虚,所以失去眷属、朋友就会苦;依赖生命体满足存在的执取,所以死亡就成为莫大的痛苦;依赖国家社会的安全、繁荣来保障个人的安全和福祉,所以国家社会的动荡就造成个人的痛苦;依赖自然环境维持生命的活动,所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就导致人类的痛苦。

如何才能离苦?能否不必依赖呢?这分两方面来说:依存关系是必然有的;但是对依存关系的执取要求、期待、追求、贪爱、不舍,则是妨碍心灵的自由,产生苦的主因。这执取就是依赖,或者可以说是染著的依存关系。

因缘关系有时是可以切断的,如果没有财产,也没有眷属,隐居山林,自耕自食,而能够做到心入禅定,与世无争,恬淡生活,自然可以减少苦。但是大部份的依存关系是无法切断的,譬如在人际关系中,责任和互助是不可或缺的,而国家社会、自然界的破坏,将会引起人类生存的困难,乃至灭绝。

既然依存关系无法避免,如何才能离苦?如果对于这些依存关系和关系的改变,没有执取,随顺因缘而接纳、容忍它,那么就只有外在的不适、不便、痛楚和死亡等苦,内心却有可能因为切断对它的连结、系缚,而安住解脱的心境。这是可以经由修持,断除贪、嗔、痴、慢等烦恼而达到的。所以,依存关系虽然存在,却不妨碍心灵的自由,即使外在仍然有苦,却可以作到内心不苦,这是明见缘起法而体现清净的依存关系。

依存关系中的自由

内心不执取依存关系,这时,心灵将展现一番新的风貌:例如我们要使用房子、车子、家俱、电器用品,它们的购置、使用和损毁顺著成、住、坏、空的因缘而牵动我们的心,这种依存关系却可以有相当的宽容度。在购买时不为了炫耀财富、地位,所以无需豪华、高贵品牌,经济、实用、安全就可以了;在使用时,善加保养,不任性;损毁时,也不必难过,能修就修,不能修就怀著感恩的心感谢它曾经带给我们的方便,这样就可以不因财物的损失而苦。

与人相处,不是因为感情空虚、无聊、凑热闹,而是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彼此关怀,不苛责对方,不期望一定能投缘,所以很自在,无论缘深缘浅,都能珍惜因缘而广结善、净之缘,随顺因缘而不依赖对方。曾经有过欢笑和争执,但是无论相聚或分离,都可以坦然,没有依恋或避不见面,因此息灭内心的苦。

家人、亲属的依存关系是切不断的,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生病、意外或是闯了祸,总不能不管,他们的苦会影响我们,甚至拖累。但是如果能了解家人、亲属是由于前世因缘才成为家人、亲属,一定是共业共受,这样去思惟,可以泰然横逆之来,无怨无尤,息灭内心的苦。

色身,也是依存关系,由外在环境和自身体质、生活起居,决定了身体健康或疾病,年轻或衰老,健全或伤残,存活或死亡。如果心有所著,则苦不堪言。对这些依存关系,明白一切法无我,不能完全由自我来决定,心不执取非健康、健全、青春、美丽不可,知道那是要有很大的福报才有的善果,而且在无常的自然法则之下仍免不了疾病、衰老和死亡,即使世尊在世时也不例外。有了这样的智慧,即使在面临老、病、死之时,除了作必要的饮食、运动、医疗保健之外,就只是单纯地与老、病、死和平相处,不嗔恨老、病、死,也不奢求不老、不病、不死,这样,心才会自在、解脱,息灭内心的苦。

个人与国家、社会有著密切的依存关系:政治的争斗、经济的动荡、社会的乱象、人心的堕落,这些都会牵动个人,导致身心不安。我们既不能置身事外,却也不应卷入是非之争,失去正念。对于这些败坏之象,不更自陷苦恼。世间是共业所感,连佛菩萨都只能感化、教导,而不能改变共业。修定修慧修清净心,处乱世而心不动,心中自有一片寂静的清净土,这就是苦的息灭。至于面对苦难的众生,则心存悲悯,随缘随份尽力而为。

同样的,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造成整体人类的浩劫:滥垦、滥伐造成洪水、土石流,废气、毒气、废水、有毒液体的排放,破坏生态,造成癌症等疾病侵害人们的健康,这些都是苦的因缘。除了团结有心之士及宗教团体共同设法改善之外,在根本上明白这是人类的愚昧无知、自私贪婪所推动的恶业所结的恶果。五浊恶世的物质器界本来就不清净,唯有以清净心才能创建清净国土。放宽视野到无限时空,同时致力于心灵的提升,体现正法的真趣和喜悦,那么,身虽有苦,而心不苦,这才是生命真正的出路呢!

End

生起这两个念头最快增长福慧

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福主要指我们外在所依存的环境;慧就是我们内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宇宙的认知。整个佛法的体系可以说成是讲修福和修慧的方法。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什么心态能对上师生起信心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净宗:在净土法门里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一、弥陀大愿力:佛力不可思义,你要对弥陀本愿的摄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时候,能

张慈田:生起烦恼的原点

生起烦恼的原点张慈田:苦、集、灭、道,在教理上我们可以分项了解,然而如何在日常生活上连结起来使用,有时候还需要费时地思考。最近我用一个事情来比喻:一个人原本好好走路,一不小心跌倒了,跌倒了就要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