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
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
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些重禅定。但佛法的宗旨不外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无论任何法门,都要能达到心灵品质的提升,包括明觉度、宁静度、柔软度和开放度,否则不是修行有偏差,就是功夫不够。
基本上,修行是整体的,包括身、口、意的净化。对于一个还没有完全决定修行方式的人来说,修行方式的抉择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包括个别性的考量和一般性的考量。
个别性的考量与个人特质有关,例如佛陀时代的两位出家的修行人,在出家之前,一位曾经是琴师,另一位曾经是守墓者。原先,琴师修的是不净观,守墓者修的是数息观,久久不得成就。后来,佛陀知道了,就把他们的修行方法相互掉换过来,结果都成就了。原来,这位曾经作过琴师的修行人熟悉音律节奏,数息才是符合他根性的法门,而另一位曾经作过守墓者的修行人,则早就熟悉死者身体腐烂的过程,不净观正是符合他根性的法门。
每个人适合的修行法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喜好来选择,例如:好思辨者从智能入门,依从性格者由信愿入门,而好简单者可从禅定入门,热心者则可由慈悲入门。然而,入门之后的修行,则以定慧为中心,依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六界等皆可为修行的下手处。但以现代人普遍定心不足、心思混乱的情况,以「识」、「蕴」(心为主)来修行,实有力不从心之感。至于,以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以境为主),则现代人普遍染着尘境,无力超离,如以污洗污,难以清净。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心力放在根与境的区分,当下就可以离境不染),内可观心(随着六根,溯及心识),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
当然,依六根修,还是有一些方法、要领的。例如,以眼根为中心,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眼睛(包括整个视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觉知眼睛的移动、聚焦,你将会发现它就像录像机一样,眼前的影像如实地映现在屏幕、底片上,除了一堆色彩、形状之外,并没有实体的存在,必须透过「眼识」区分这些色彩、形状,再加以分类,形成主体和背景、动态和静态、个体和整体。在还没有经过意根、意识的作用之前,没有命名、比对,它是单纯的影像接收和储存作业而已,有点类似计算机的扫描和显像处理。要等到透过意根、意识的分析、解释才开始呈现出意义,例如:房子、这是房子、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漂亮的房子等。
观察和分析是不同的,分析要透过思惟,观察则不需要,也就是直接去经历、接触它!当以眼根来修行时,眼对色生眼识的整个因缘,可以知道没有能见的我或心,也没有色(房子)的实体性,这就是缘起性空的实相。这种思惟、观察就是智能;思惟是思慧,观察是修慧。
同样的,依耳根修时,把注意力放在耳朵(包括整个听觉器官),感觉上,它就像接收器一样,接收各种高低、大小、音色不同的声音。只是听,不需加以解释、分析。
依鼻根修时,观察鼻子就像传感器一样,接收各种香、臭、各式各样不同的气味,不需加以解释、分析。
依舌根修时,观察舌头就像实验室的测试器一样,接收各种酸、甜、苦、辣、各式各样不同的味道,不需加以解释、分析。
依身根修时,观察整个身子就像传感器一样,接收各种冷、热、痛、痒、酸、麻、滑、涩、各式各样不同的触觉。
最后是意根,这是难度较高的修行,经由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的讯息进入大脑,意识作用即加以分析、解释、记忆、推理、感受、判断,这是属于心理层次的活动,观察较为困难。而一旦有能力观察内心的活动,修行就进入较深的部份,更进一步可以领悟到,「心」只是意根接触法尘所起的作用,没有它的实体!
例如,当眼根看到红色的苹果,鼻根嗅到苹果的香气,手触摸到它的光滑,放在嘴里吃,舌根尝到它的滋味,心中生起「好吃」的想法和愉快的感受,下次到水果店看到苹果,脑中就浮现上次的记忆,口水都分泌出来啦!这就是六根对六尘生六识的观察。
依六根修,是定与慧的修习。在正念正知之中,收摄六根,不散乱、不昏沉,即是定。这不是封闭式的隔绝外境、专注于所缘境,而是了了分明、宁静、安住于当下所发生的现象。收摄并不妨害日常生活,且对我们的心有适度的防护作用,不致因为攀缘尘境而生起种种烦恼。
其次,依于六根也可以修习智能:就在六根对六境生六识的当下,现观其无常变化、因缘和合;这不是想象、推测,而是实际的观察和印证。在动态之中,固然可以立即确认它是无常变化,例如一天的活动,内在的身心、外在的环境,都是不断地变动的;至于静态之中,也不表示永远不动,时间拉长就可以发现它的变化,例如人会成长,也会衰老,房子、车子、用具,久了会变旧。如果更细密的观察,它只是呈现外表的稳定、平衡状态,而内部其实是变动的,例如:湖面的水,远看是平静无波的,近看却有小小的涟漪。又如在静坐时,身体虽然是不动,心跳、呼吸、血液循环却进行着,维持生命的机能。
因缘和合的观察也是如此,无论动态或静态,都由于因缘而引发,或是内在的因,或是外在的缘,都可以促成改变,例如:因为工作的收入才使银行存款增加,因为伙食、缴贷款、买书而银行存款减少;至于静态也非单一性的,而是众多因缘的聚集、结合而成,例如:一只金戒指,那是结婚戒指,它含了工匠的巧思,以及夫妻俩对它造型的欣赏,更代表对夫妻感情不变的期许,这就是它的因缘。也就是说:金戒指不仅仅是金戒指而已。
由于六根对六尘生六识的观察,确认无常、缘起的事实,知道其中没有固定性、绝对性、单一性、实体性,诸法无自性,空寂无我。心不执取,戏论、攀缘止息,不贪不瞋,自在、平静,这就是修习六根法门的法味、法乐啦!
End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找回内在的寂静我们平常所谈的「寂静」常指的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佛法中的寂静则是指内心的寂静:外在虽然吵杂,但内在是寂静的。我们要找的是内心的寂静,当我们坐下来时,不作任何事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