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2025-01-17 11:25

如实的观察

黄国达

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味地讲空修观,是不对的。所以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这一点,学佛者要特别注意。

如实的观察(毗婆舍那)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思惟,用意识分析、推理来了解,它的认知基础是概念、思想,在此基础上作观察;二是直观,是不依虚诳识的智慧观,直接亲见因缘和合、相依相待的真相,直观当下,不透过概念、思想为媒介的如实观察。

第一阶段的观察是从思惟、分析的方式来理解,这是智慧生起的必经过程和基础,但这样的理解,还不足以亲见法性。因为烦恼的生起,是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依着染污的习性直接显现的。若没有亲见法性智观,在认定有境相的实体性的状态下,自然衍生烦恼,分析因缘,只能在事后以理智了解事情的各种形成因素和背景,而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并且知道烦恼于事无补,不再庸人自扰。而直观缘起、亲见法性则能从根本上照见真相,明了境相没有实体性,烦恼没有可以依附的实体,烦恼就自然消失、归于寂静。

譬如说,发现身体有异样,一直晕眩、想吐,有的人就开始胡乱想、忧心忡忡、食不知味、睡不安稳;有的人立即安排看医生、作检查;有的人则想:休息一阵子自然会好。如果有烦恼,发现之后,就分析因缘:是否平时不注重饮食、运动、正常作息,加上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大,所以生病,未来应该设法改善。等到看医生、作检查之后就积极治疗。如果病情恶劣,最坏就是开刀,万一开刀不成功,就念佛往生净土吧!……。

这样理性应对是好的,可以减少恐惧和忧虑。但重要的是:缺少了智观,不知不觉中执取健康、害怕生病,执取亲人团聚、害怕生离死别;执取生存、害怕死亡,这些若仅靠分析因缘,则内心深处的不安是无法消除的。

那么,直观缘起就能消除内心深处的不安吗?可以这么说:纯然、全然的缘起智观,是深入生命、心灵的深处,能消除得失、成败、好坏、美丑、吉凶、生死的僵化观点,照见生命依存如实的真相,自然可以消融内心深处的不安。但是,如果只是对外在事物直观缘起,或是没有达到纯然、全然的缘起智观,那么,只能消除对那些外在事物的部份不安。

如何直观缘起?如果经常对身心、事物如实的思惟、分析因缘,观久了、析透了,念头不离智观,在触境的当下,就自自然然地不必透过思惟分析,就了知它的和合、依存、动态和整体性。至于是什么因、什么缘、怎样相依、相待、互动、关连,可以另外再去观察,而对于缘起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是没有疑惑的。这时就可以进入直观缘起的阶段了!

直观的重点,在于不带着任何概念、思想,直接观察当下。可是,既然连“缘起”的概念、思想都没有,要如何观察?这里所说的“不带着”是指不预存一个架构和结论来观察,而不是没有方向的观察。

譬如看一个人,觉得她或他很美、很帅或很温柔、很亲切,产生好感,你就观察她或他的容貌和言谈、举止,不用任何概念、思想来看,看只是纯粹的看。刚开始,你可能不会发现有什么不同,继续观察,不动念头,静静地看,你可能会忽然之间觉得有点陌生,注意力离开“美、帅、温柔、亲切”的感觉,你只看到一个清新的面孔、一连串的声音、话语和动作,你只看到弯弯的眉毛、明亮的眼睛、略微高挺的鼻子、微笑的嘴、柔和的面庞、爽朗的声音、伶俐的动作。你所看到的,只是这些因缘组合的呈现而已,“美、帅、温柔、亲切”纯粹只是意识生起的感觉,没真实存在的自体,这就是直观缘起。

“美、帅、温柔、亲切”既然只是感觉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智慧现起,心住中道,既不需要否定“美、帅、温柔、亲切”的感觉,也不致迷恋于“美、帅、温柔、亲切”的假相中。同样的观察,对于另一种“丑、粗俗”的因缘,也能知道它的缘起如幻,不生轻视、厌恶的心,而住于中道。更进一步的观察,不带任何概念、思想直观当下的她或他,那么连“弯弯”的“眉毛”、“明亮”的“眼睛”、略微“高挺”的“鼻子”、“微笑”的“嘴”、“柔和”的“面庞”、“爽朗”的“声音”、“伶俐”的“动作”,这一切都是不可分割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展现。这直观当中的关键,在于将目光从“明亮”的“眼睛”等“意象”(境相落入意识中所生的影象)移开,观照那不被“意象”所局限的丰富、鲜活的真相。毕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而毕竟空。那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奥秘。

可是,当我们注意力被“弯弯”、“明亮”、“高挺”、“微笑”、“柔和”、“爽朗”、“伶俐”等意象所绑住,就见不到支持它的因缘。当注意力被“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的“面庞”、“声音”、“动作”的意象所局限,就见不到它的因缘和合。离开这些意象就可以如实地观察到当下他或他的真相,“美、帅、温柔、亲切”是主观的认定,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明亮”的“眼睛”……都是依存于认知模式下的显现。所有的意象都隐含有“自性见”,自性见具有分割、僵固、局限的作用,阻碍我们看见因缘的聚合、转换、消散、流动、依存的真相。

那么概念、思想或意象,是否一无是处,必须完全断除?其实,只要明白它的虚浮不实,不为所惑,那么“美、帅、温柔、亲切”、“明亮”的“眼睛”……,这些都是世俗假名安立,姑且作为一种描述、沟通的工具,那是无碍于当下的真相的。

破除概念、思想、意象中的自性见,就可以直观当下的缘起法性,体悟那奥妙、深邃的空寂性,生命将产生蜕变。过去的生活经历所累积的记忆中隐含的“自性见”,也就是僵固的、分割的、主观的、自我中心的认知模式逐渐消融、清除。例如:人家批评我,就认为有损自尊,而缺乏自我反省;有利益、名位、权势的事就认为应该去作,不顾实际的状态和公平、合理性。有人作错事,就认为应该受到惩罚,而不去了解内情,这些含有自性见的认知模式将会消除。这时,被自性见所封闭的生命能量则释放出来,被陈腐观念所禁锢的活力也就展现出来。

这时的心再也不会为外境所牵缠,也不受自我之威胁,脱离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烦恼之根;不被满足欲望的渴爱所驱使;不被不合己意的挫折、愤怒所淹没;不被失去生命、财产、所爱的人与事的忧惧所威胁。纯然而全然地活在当下,随缘的接受眼前的人、事、物;以全新的智慧之眼察照眼前的人、事、物,尽量地导启掉在苦恼中的众生,慈悲喜舍自然流露、不假造作,内心清净、光明、觉醒。这就是如实的观察缘起如幻、破除思想、观念、意象、感觉中的自性见之后的改变。

End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