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2025-01-17 11:21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黄国达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执取。

为什么会执取?因为对实际的状况的无知或错误认知,也就是说,不明真相,会制造问题。那么,什么是真相?

中观学依据二谛来说明世出世间的真理。一是胜义谛,二是世俗谛。

「谛」的意思是真实、真理,胜义谛是说一切法无自性空,是为「法性」,法性是指法(四大、六尘、五蕴)的普遍性质,法的普遍性就是「空」「无自性」。

世俗谛是说一切法因缘有,名为「法相」,一切法的形相或个别现象都不外乎因缘和合、相依相待而有。

世俗谛又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佛法,一是世间法,佛法的胜义谛离言语、文字、思惟相,如实知见佛法真实义的胜义谛是涅槃智,但须先依佛法的世俗谛,也就是经论、解说、开示、听闻、思惟而得「法住智」,然后依此修习止观,成就涅槃智。

再就世间法而言,世俗谛中,例如经由科学的探索,明白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或经由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这些世间的真理都是世俗谛。

正确的世俗谛,属于因缘现象的相对真实状态,所以可以在技术、工具上有高度的发展,增进物质生活的方便和享受。而在人际关系、身心互动上发展出解除心理疾病的方法,帮助人们适应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

这些知识、经验和应用虽然都是世间法,却也是有用的。

有人不明空义,以为既然一切法空、虚妄不实,作什么都一样,反正都是假的,结果弄到是非、善恶不分,可是对自己的利益、嗜好却紧抓不放,真是矛盾。世俗谛中符合真实状态的才称为谛,是非黑白颠倒不能称为谛,那是「倒世俗」,如第二月、龟毛兔角。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一个人因为对事情常常作负面解读、缺乏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否认事实、不愿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事赏真相,对现象界的「不正知」、「倒世俗」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甚至得到忧郁症、妄想症。

譬如说:工作、事业遇到困难,薪水太少、工作不能胜任或同事之间互相排挤,没有接受现实量入为出或针对问题、检讨改善只是自怨自艾或求神问卜、归之于风水姓名笔划不好,这些都是没有看清真相、认识自己、认识环境,非因计因,偏离事实。

又如:男女感情,本来就是要两情相悦,单方面喜欢对方,而对方不接受,或交往一段时曰后发现不适合想要分手,这是很正常的,有人因此而产生自卑感或怨恨报复,这就是没有看清感情的真相,不能接受双方不能在一起的事实而执着在「喜欢对方、感情付出那么多而不能如愿」的执念里,所以会很痛苦。

依现象界中的「正世俗」如实认清事实的真相,自我接纳、自我肯定,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弱点、活得真实、不掩饰,如论长得美不美、帅不帅、年轻或不年轻、有没有很多钱、有没有地位,都活得坦然、安之若素,那就轻松自在多了!

以刚才的两个例子来说:工作薪水太少、工作不能胜任或同事之间互相排挤,把它视为职场的正常现象,以平常心应对,虚心、耐心去处理,无法处理就接纳,就不会有那多不满和抱怨。

男女交往,若能真诚相待,不掩饰缺点、不预设一定彼此适合、未来一定能结婚,作个知己好友、彼此祝福对方,那么就不必陷在感情的苦海里。

不扭曲、不幻想,从倒世俗转为正世俗,固然可以减少无谓的烦恼,但更深层的自性见仍然存在,须要照见胜义谛的空性,才能澈底离苦。

也就是说:要进一步照见当下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真相,才能澈底不忧不惧、无怨无悔地活在当下。因为把人、事情、财物、感情、思想观念看成固定、孤立的实体,必然导致心灵的僵化固着、不灵活。

譬如: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太绝对,财物名位有所收获就沽沾沾自喜,失去财物名位便懊恼悔恨,不知财物名位的本质和实相,本来就是无常变化、种种因缘包括专业背景、个人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团队合作、经济环境等和合而有,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任何人,得到了要感恩、珍惜、善加运用、回馈众生,失去了正可以学习智慧观照、放下贪着,不被财物名位拘束、淡泊自在。

不单在人生的际遇上如此,甚至在生活细节上,如果对家里的布置、家俱、设备的选购、旅游计划、子女教导上,如果陷入僵化的观点,处处都会觉得不顺心,比方说:不喜欢沙发、窗廉的颜色、因为假曰下雨取消出游而闷闷不乐、小孩不听话,很生气却又束手无策……等等,如果能以更开、有创意的方式来看待这些生活细节,不固着僵化,才能自在生活,不会到处觉得看不顺眼、不顺心。

反之,当我们一再重复地用固定的观点看待事物、就会强化那种不喜欢、闷闷不乐、生气等情绪。

另外,对于思想观念也不要起自性见,譬如坚持某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或宗教信仰,当它和实际状况不能完全吻合的时侯,就会有冲突。

譬如说:主张经济成长的人,把眼光放在经济成长的数字上,全力发展生产和硬件建设,不顾财政负债、贫富不均、环境破坏,忽略心灵、教育、文化建设。久之,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和物质享受,人心、社会、环境却遭到难以弥补的污染,物资充裕却心灵空虚。

又如:如果追求==却没有相对提升尊重、包容不同的意见的==素养和法治精神、诚信公正,就会落入自性见中,不能观照全局,平衡务实地处理问题。

从更高层次来观照,在胜义谛中,人与环境、经济与文化、心灵与物质、制度与素养、都是无自性空的,而没有绝对性、实体性。任何切割式的观点都是单向、片断、相对而不完整的,在缘起空寂的法界中,这些看似对立的两边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的。在错综复杂、深广多面的现象之中,须要更周全的观照,而不能有预存观点和简化的思惟,才能圆满处理这些偏差的发展。

即使在佛法上也有许多见诤,有人认为「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在经典中按图索骥、寻觅佛意;有人认为「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合乎三法印,都是觉悟之道。

又如,研究佛教思想的人,有人认为「愈古愈真」,视阿含经为真正的佛法,后期大乘佛教都是变质的佛法;也有人认为小乘佛教不究竟,后来的真常「圆教」、密宗的「果地修证」才是进步的、最圆满的、最殊胜的。

何者才是对的、真的?以胜义谛来说,任何相关的见解、理论都是世谛流布、因缘所生法,或是预设文献为绝对真实推论而得,或是对自己的信仰或证量有绝对的自信而广为宣说。

胜义谛,如幻空寂中没有「阿含」「真常」「密法」的自性实体,「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历史而言,阿含经是佛法的根本,以修证而言,佛陀的觉悟体验是一切佛法的源流,同一文句可能「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若能兼顾经典与修证,所有佛法都是契应不同根机的方便法门,不必争胜,也不要相互批评、排斥。这才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谛无碍的中道正法。

End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色字头上一把刀?佛教与世俗对“色”的不同定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现实生活

静波法师:世俗谛就同瞎子摸象一般

世俗谛就同瞎子摸象一般。瞎子摸象,这是《大般涅槃经》里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

李向平: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

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僧又叫作出家人,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剃了头、受了戒、烫了戒疤,就叫出家人;但是佛说:那样只是凡夫僧、世俗僧,真正的出家人叫作胜义僧。我们来看一下,在《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中说道: “善男子!有四种僧,何

胜义僧和世俗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