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2025-01-17 12:01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

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邪正,而不是一味的投入其中或是反过来全盘否定它。

信仰宗教的人,大多认为在人类有限的经验和能力之外,有更超越的世界,这是人类在生命历程中体验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因此希望、想像一个超能力的神,并企求神明的庇佑,满足自己所求顺遂、吉祥平安的愿望。

有些人发现,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所以藉助专业的祭师代为祈求,而祭师们则专心祈祷、斋戒沐浴、洁净身心,获得一些感应和超能力,这就是宗教的起源。其中,有些人发现,与其祈求外在的神只,不如专志于自我禅定的修练,一方面纯净内心,一方面获得感应力和神通力。但是神通仍是不究竟的,有些外道仙人具足五通,临死之前得知寿命将尽,运用神通腾空、钻地、入水,仍然难逃一死。

释迦牟尼佛,则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彻底摆脱神化的色彩,以诸法的真实性为依归,发现禅定、感应和神通还是有为有漏,与贪瞋痴慢无明烦恼相应不离,所以仍不能根除业力、三界苦乐的系缚;唯有智证无我空性的真相,才可以不再流转六道,造业受报。

六神通、漏尽通

在佛法的修习过程中,也有共外道的修习,所不同的是佛法以正见为眼目,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无常、无我的义理,能够正确的了解,所以不以四禅八定、升天或梵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为究竟。由于禅定功深,也有引发感应和神通的,例如见到各种色彩的光,听到美妙的天乐,闻到檀香,见到佛菩萨的圣像,预感有事发生等等,乃至得到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过,阿罗汉则具有不共外道的漏尽通,也就是寂静涅槃、解脱生死的智慧。

超自然现象也是缘起法

这些感应、神通,在一般人看来是神奇的,不免希冀、羡慕,其实感应、神通,也就是所谓的超自然现象,也是缘起法,是法界的自然现象,只不过不是人间的常态而已。就天界的天人而言,由于六根结构比人类殊胜,所以出生天界即具备神通力,是再自然不过的,等到失去天人身,即失去这种神通力。

以中观缘起性空的观察,物质世界并不是客观实在的存在,而是在六根、六尘、六识的依存关系中显现。不同的众生有着不同的根与识,所显现的六尘物质也会有所不同,如经典所描述的:人见为水,天人见为琉璃,饿鬼见为火,因为一切法无自性而随缘幻现。

或由唯识学种子现行的观察,由于物质的地、水、火、风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改变阿赖耶识的种子,就会改变物质现象,出现超自然现象如佛陀的放光等等的神通妙用。这些都是甚深禅定的内在改变所产生的外显现象,远非一般的浅定所能达到的境界。

物质科技也是另一种神通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可以算是「科技神通」:透过无线电视可以观看远方的现场实况报导,相当于天眼通;透过行动电话可以随时随地与亲友连络,相当于天耳通;搭乘飞机可以远赴国外旅游办公,岂不相当于神足通?现代人身在人间,享用科技的方便,也算是一种福报吧!]

不要强调世俗化的感应与神通

因为一般世俗所说所玩的感应与神通,一风行了,给社会与人心的遗害,太严重!因此在经典中,也有慧解脱阿罗汉,只有漏尽通,而没有其他五神通的。所以不能以神通力的大小、高低或有无来论断修行的成就,也不必因为修行过程中,期待的佛菩萨护法神没有显灵,或没有任何感应发生,就气馁、退心。佛法的真义在于心灵的觉悟与自在,而不是感应与神通。

平凡中的超凡

以佛法的眼光,感应与神通这些所谓超自然现象、超能力,其实不是人间的常态,只是极少数人,在特殊身心状态下的显现。或者更精确地说,感应与神通只是在禅定修行过程中的副产品;以智慧观照它,无非是缘起空寂的。禅者有云:「平常心是道」,自然现象也是缘起空寂的,大自然很神奇,身心的结构和运作也是无比的奇妙,人世间的艺术、文学也有令人惊叹的,佛法的奥妙更是不可思议,为何独贵神通?其实,平凡中有超凡,失去平常心而执意追求神通,是不正常的心理。

佛法的觉悟可以导正感应与神通

佛法的戒律、善行、觉悟智慧和慈悲心可以将感应与神通导入正途,所有的副作用都可以避免。因为有戒律、善行,所以不会用神通来牟取个人的名闻利养;因为有智慧,不致被别人威胁利诱而成为别人作恶的工具;由于慈悲心,只有当有必要、对众生有真正的帮助时,才会现神通,所以不会有炫耀神奇的过失。

神通在佛法中是妙用变化的一环,不能脱离整体佛法而孤立地修练,否则是极危险的。迷失在超自然现象,称为入魔,楞严经中写得十分详尽,认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者众多,外似威仪、辩才无碍,实则杀盗淫妄、邪知邪见,鱼目混珠,以盲引盲。学佛者应秉持客观理性的精神,精研经论,亲近有德有学的善知识。不要听人说某师有神通,是佛菩萨的化身,就趋之若鹜,奉若神明,这样极容易误入歧途的。我们应自我警惕,唯有老实地起正信皈依三宝,生起缘起无我的正见,修戒定慧,依闻思修入般若智,这才是学佛修行的康庄大道。求速成,走捷径,反而会迷失在荒山野岭中呢!

神通有深浅、有限度

一场目连与舍利弗的神通较劲, 让我们了解神足第一的神通终究不如智慧;而宿命通的限制,也可能造成不明业报,误导因果的危险;所以对待神通更要戒慎恐惧。

一、神通不如智慧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九中有一个故事,叙述有一天佛在阿耨达泉旁与众大比丘集会,阿耨达泉的龙王发现舍利弗没有来,就希望佛能唤舍利弗前来。佛于是派目连回只洹精舍找舍利弗前来。目连用神足法须臾即至,看到舍利弗在缝补僧衣,目连告知来意,舍利弗答道:「你先回去,我随后就来。」,目连说:「大家都在等你!请你不要拖延立刻前往。」舍利弗又再说:「你先回去,我随后就来。」这时目连就说重话:「是不是舍利弗你的神足之法能胜过我?不然今天怎么会说叫我先行回去呢?假如舍利弗你不立刻动身,我就要抓着你的手臂飞到阿耨达泉了。」舍利弗于是对目连开玩笑的说;「我把衣带解开放在地上,如果你能拿起我的衣带,然后再谈提我的手臂前往吧!」

目连于是就伸手拿舍利弗放在地上的衣带,但怎么也拿不起来,目连心中暗想:「难道我的神足退步了?我回去问问佛陀。」于是目连就舍弃衣带以神足回到佛陀那,当他到时,看见舍利弗已经坐在佛陀面前。这时目连心里又想到:「佛陀说我是佛弟子中神足第一的,然而我却不如舍利弗吗?」,于是目连向佛:「我是不是神足退步了呢?为什么我比舍利弗先从只洹精舍出发,却比他晚到呢?」佛回答目连说:「你的神足没有退步,但是舍利弗所进入的神足三昧,是你所不了解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舍利弗比丘的智慧无量。你的心得自在不如舍利弗的心三昧神力。」目连听了即时默然无语。(2-708c)

由这事例可知神通不如智慧,目连虽是神足第一,但如果和舍利弗的智慧比较起来,还是略逊一筹。佛曾说目连因为「心得自在」所以能有神足变化,飞天入地变化身形,无所障碍。但舍利弗境界更高「能降伏心,非心能降伏舍利弗」(2-711c),所以舍利弗「智慧无有量」,舍利弗所成就的「心三昧神力」,有大威神力能成就无数的神通游戏,所以舍利弗所入的神足三昧之法是目连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当舍利弗展现神足之法,就比目连早到阿耨达泉旁了。也就是说舍利弗「修心」的境界更高,所以智慧无量,胜于事相上的神足。

二、神通有深浅,多数不能观察究竟

即使是在佛弟子中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佛比较起来,神通仍有限度。有一次舍利弗和佛一起经行,一只鸽子飞过来,佛叫舍利弗试着观察这鸽子的过去世和未来世中,各做过多少次鸽身?又何时才能脱离鸽身?结果舍利弗入三昧禅定中观察鸽子的过去未来,看到此鸽过去八万大劫中,及未来八万大劫中,都仍然是鸽身,至于八万大劫之前,及八万大劫之后此鸽的情形,舍利弗就观察不到了。因此舍利弗从禅定中出来,向佛报告:「我不能知道这只鸽子过去未来作鸽子的真正期限。」佛就告诉舍利弗超过八万大劫后,这只鸽子投胎转世的情况(25-138c)。又有一次,弗要舍利弗观察一个中阴识神的来处和未来投胎处,舍利弗在定中也同样看不清楚那中阴识神的来处和去处。佛于是告诉舍利弗,究竟的神通只有佛才能有,至于声闻弟子的神通,都是有其限度的(4-773a)。

三、使用神通来预言,会有不准确之时

即使连佛弟子中神足第一的目连,在使用神通时也会有不准确的时候。《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九中记载,有一次阿阇世王要攻伐毗舍离这地方,毗舍离城的师子将军就去请问目连,请目连用天眼预测究竟是谁会得胜?目连告诉将军是阿阇世王会得胜。于是师子将军回国召募勇士,抱着必死决心应战,而阿阇世王听到目连的预言,心里很放松没有戒惧,就被师子将军乘其不备的打败,阿阇世王落荒而逃。回到国内,就批评目连比丘说:「都是因为目连不实的预言,害我兵败。」,而毗舍离的师子将军也批评道:「是目连以预言恐吓我,我却蒙受这不准确预言的好处。」当时诸比丘听到这些批评讥嫌语,就一状告到佛陀那说:「尊者大目干连,明明不能预测谁胜谁败而乱说话欺骗人。」,佛陀明辨此事,说目连的确没看清楚,并告诫目连:「你应审慎!看清楚明白些。」。此外,目连有一次为人预测生男或生女,目连连着三次肯定产妇会生男。没想到生下来是女婴,那产妇就批评目连:「长夜作妄语,明明我会生女,为了讨好信徒,就骗我说我会生男儿。」诸比丘也向佛陀指控目连乱预言,佛陀问明原委,也责备目连应该看清楚些(22-466a)。

由舍利弗观看众生宿命及未来世命运都有限度,不能彻底看得周全;以及目连以天眼预言会有失误,可以知道即使是成了阿罗汉的圣者,宿命通和天眼通也有限度,不能彻底全知。既然是已解脱的圣者,神通都有其局限性,更可彰显神通非解说的主体,也不是值得做为生命方向的导航者。

四、业报神通,往往所见不明,误导因果

《众经撰杂譬喻经》中有一个故事,记叙有一个屠夫向阿阇世王请求说:「大王啊!凡是国家节庆宴会有需要屠宰牲畜的事,请将这机会赐给我,我当尽力而为。阿阇世王好奇的问他:「屠宰的事,一般人是不乐意做的,你为何喜欢做还特别央求做呢?」,屠夫答道:「这是因为我过去世中是靠屠羊来维生,而由于屠羊的缘故,我曾在命终之后,生在四天王天;且天上寿尽后返人间继续以屠羊为生,如此来往投生人间天上已有六次。这一切都是因为屠羊得来的福报,所以恳请大王让我多多有屠羊的机会。」,阿阇世王听了怀疑的问屠夫:「假如真如你所说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屠夫答:「我自识宿命」,阿阇世王就更不能相信了,他心里想:像屠夫这般下贱的人,怎么可能自识宿命呢?

后来有机缘见到佛,阿阇世王就把这件事向佛请教,佛陀回答说:「那屠夫没有乱吹牛只是所见不明,他曾在过去第七世的时候,遇到一位辟支佛,心生欢喜发起善心,由于这样的功德,使他往来人间天上六次,并且自识宿命,但这是因为他的福报先成熟的缘故。而他屠羊的罪报尚未成熟,所以他还未受苦,他此生命终就会进入地狱受杀羊的罪报。当地狱的罪报受完后,他还要一次次生在羊中来偿命。这个人自识宿命很浅,只能看见过去六世的轮回,无法看到他过去第七世供养辟支佛的事,而误认为屠羊是生天的原因。如此浅薄的宿命通,往往会误导因果铸下大错。」(4-537c)

由屠夫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因为神通力的获得,有一种是「业报生神变」,屠夫的自识宿命就是业报神通,也就是说生来就有,不需要经过禅定修行的工夫。但就如这屠夫的宿命通般,这种神通力往往是很浅薄,所见不明,因而很容易误导因果。因此依靠通灵来指引迷津,其结果往往会以盲导导盲;即使花钱消了灾,也许是消了眼前灾,但是否合乎缘起,以及未来的因果问题可能更严重,可不慎欤?

End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

良因法师 问:拜忏时怎么做才能感应到三宝的加持,才可以灭罪呢?良因法师答: 依此运心,随所兴起,计功分课,依着这个仪轨虔诚恭敬,随文入观,然后要 计功分课,每天要做定课,比如发愿拜十万拜。如果没有固定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神通

广钦老和尚问宣化上人弟子:令师神通超人,平时是否教你们神通?美国度轮老法师弟子恒某师、恒某师,来承天寺参拜老和尚,是日傍晚,老和尚与两位客僧在佛殿旁纳凉,老和尚问:令师神通超人,平时是否教你们神通?神

神通跟生死毫不相干

◎ 梦 参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呢?叫末法。末法是什么情况呢?魔胜法弱,邪说横行。明明是正法,他给你说成邪的,添加很多,不标奇立异,显不出来他的道德。他总要说得跟别人不同,我不同,你要信我吧!这就是标奇

鬼神附体不是佛门神通

◎ 圣 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元音老人: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是怎么修的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

元音老人:修法有了神通怎么办?

我们心中心法,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

药师法门感应三则

◎ 欧子陵临刑免难魏天平中,定州孙敬德,装观音药师香像,朝暮礼事。后为贼所攀,将断死刑。梦一沙门,令诵药师观音名号。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刃三斩三折,皮肉不损,因之放还。见像项上,有三刀痕。上

学者:“感应舍利”的出现为何是“必然”

佛舍利信仰之本质,是一种灵骨崇拜,它同一般的图像崇拜是有很大不同的。佛舍利不是能随意造作出来的,所以对佛舍利的分之又分就成了一个必然要采取的措施。随着佛教的传播,佛舍利信仰的佛教地理圈也必须要随之扩大

今日道历 | 每日一道 何谓天人感应

何谓天人感应道教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有关天人感

一位知识分子的学佛感应经历

我再次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学佛之路,清楚地看到了缘起缘灭,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偶然的。学佛的由头是从我父亲90年去世在八宝山火化开始的,当我捧着烧后剩余的骨灰时,我在想,每个人,性格不同,习惯迥异,遗

一日禅:智慧神通从哪儿来

我们要借假修真,效法诸佛菩萨超人的智慧,难思的神通。为什么会有超人的智慧?为什么会有难思的神通?一言以蔽之,因为诸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处处认真修行,处处谨慎持戒;无论在什么时候,以身作则,行住坐卧具足

日光菩萨咒的感应

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咒而拥护之。南无勃陀瞿那迷。南无达摩莫诃低。南无僧伽多夜泥。底哩部毕萨咄檐纳摩。“日光菩萨”:这日光菩萨,一般人就以为是太阳,不是的。这是一尊菩萨的名字叫日光菩萨

助印善书与发愿听经弘法的感应

台湾南部有一位同修的亲戚约五十出头,任职国小,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负责尽职,尽心校务,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校长口中的好干部。一日,由于宿业成熟,在晚饭后站起来之际,突然感到一阵晕眩、头痛,而后不省人

持作明佛母心咒感应:我家里的变化

念诵“作明佛母心咒”有一段时间了,现在想把我的感想感应说一下,希望也能增强大家对作明佛母的信心。我对作明佛母一直很有信心,刚开始念咒的时候也没有为自己求什么愿望,只是很想念,因为念的时候很欢喜。最近发

念药师琉璃光王佛的感应

有一位某宗教的女信徒,服务一间诊所当护士,患有工作疲劳症,又有长年失眠症,差不多每晚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眠。有一回发生小车祸,肩胛骨持续酸痛,虽经中西医治疗,不见效果,到后来严重到每天必须服用消炎、止痛、

求药师琉璃光王佛的感应方法

观想佛身首先观想在自己面前虚空中,观想把东方琉璃光世界真正的药师佛迎请到眼前虚空中来,全身蓝色,放大光明,再将佛融入到你的体内,发出蓝色光芒。你的身口意和药师琉璃光佛的身口意无二无别,得到了药师佛的一

求药师琉璃光王佛感应的因缘条件

第一、要重视因果,相信佛陀。感应它不是凭空而得的,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就像听广播,看电视,要转对了频道,才收得到节目。修行也是一样,相信慈悲,慈悲会在我们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

神通非凡的虚空藏菩萨

虚空藏菩萨是非常厉害的一位菩萨,我们平时修行虚空藏菩萨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因为虚空藏菩萨是主管智慧和财富,我们平时修行的时候也是可以增加智慧和财富的。但是这些都不是虚空藏菩萨的殊胜之处。虚空藏菩萨在本国

韦陀菩萨的感应故事二则

寺庙失火,韦陀示警清代末期,普陀山有一座寺庙,于夜间烧起一场无名火,当夜正逢一位小沙弥睡在韦驮佛像之下,梦中看见一位身穿金甲,状似韦驮护法者对他说道:「庙中失火,赶紧逃生。」小沙弥忽然惊醒,果然看见寺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