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2025-01-17 12:27

“无诤之辩”导读

黄国达

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大乘三系的商榷”(对默如法师)、“与巴利文系学者论大乘”(对法舫法师)、“入世与佛学”(对澹思居士)等。

由这些文章中,对照出导师与当代法师、学者思想的不同,藉此正可以突显导师思想的特色所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有兴趣的课题来选读。

佛法是缘起论而非本体论

“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中谈到“新唯识论”思想,其实只是“援佛入儒”,对佛法有许多错误的认识,导师特地给予一一评破,如“新唯识论”说:“万变不穷的宇宙,自有他的本体。。。,宇宙如何显现,是需要说明的,我们于此,正要找得万化的根源,。。。”,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本体,来说明万变的宇宙,然而释迦的真义在解脱现实世间的苦迫,其中心思想是缘起论而非本体论,由于众生没有见到一切法的寂灭性,自性实有的错觉没有根除,即使经验到现象的变化性、虚伪性和彼此依存性,但总想像背后应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这完全是玄学的臆测而已。

新论以为“佛家语性体,绝不涉及生化之用”,“万不可说空空寂寂的即是生生化化的。”,或许这是唯识学的说法,而空宗经论的“不动真际建立诸法”、“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或许是新论所不知的吧!

中道正见

“空有之间”中,谈到印度佛教的思想演变,“空有”之间的解说有很大的落差。从思想演变,到佛教风气的转变,由纯朴到华丽终至混滥,每况愈下,到了末流,几乎己丧失释尊说法的原貌了。

此篇,导师以空有之间的“中道正见”为观察重心,说明佛教思想的在历史的演变中,如何偏离此中道正见而导致佛法衰落的过程。因为本篇是以文言文写成,阅读上可能比较吃力,不过只要慢慢阅读,细心思考,相信读者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佛法之根本在“缘起”,“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业报亦不失”,缘起无我,不仅用以建立因果,也由此显示缘起的寂灭。

依因果必然之缘起律,现为因果历然的事相。观缘起有,不取法相而悟入本性之寂灭,则有为法与无为法不是二分法。

杂阿含“缘起甚深”,而缘起之寂灭为“义倍复甚深”,大品般若经说“深奥者,空无相无作是其义”,龙树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二谛中道的正见,以假名因缘和合,幻有是性空的假名,空寂是假名的性空。不以观因果而执有,以为空是不了义的:也不以观空寂而落入空见,视因果如龟毛兔角。

以此而论空有,才是中道正见。

但是有见根深者,不能悟解这样的中道正见,以“依实立假”为立论根本,重视法相的辨析,而流于繁琐艰深,虽是论理严密,其实却是支离破碎的,不能深解空义。在修持上,世俗心浓厚者重于布施和持戒,厌世心深重者偏于戒律和禅定。而持戒常失于拘谨,修禅定,则每每迷惑于神秘经验,这是执着有见所生的弊病。

因为“解不至空,学不知宗,行不至空,不足以言解脱”。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然而虎穴确实是凶险之地。龙树说:“不能正观空,钝根还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所以,学佛者,若有动机不纯,戒行无基,知见不正,却急求证入者,常常落入拨无因果的恶取空,因断灭的邪见而恶报深重,比起常人执着有见而愿意多修福德,得到乐果,显然反而更为不如。

导师谈到:“本性空寂,绝无戏论的证悟,唯此一道而歧途很多。外道有绝言见。小乘、大乘行者之游心空境者,类有相似悟境,其邪正得失,有待勘印。且于禅思中,宿习熏发,或现缘所引,身心之幻境憧憬,觉苦觉乐,见神见鬼,佛来魔来,则又常依各人的思想、性格、社会之习俗环境而异其所见。有助道者,有障道者,有应有之禅境,有乖常之乱境,此中实别有天地”。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戒行清净及具足中道正见者,才能突破重围,达到清凉解脱的境地。

印度佛教到了末流,性空者多混滥于真常秘密,唯识者则堕入于唯心之说。总之,是以空为不了义,真常唯心为究竟的。无常无我、缘起毕竟空的根本佛法,至此几乎面目馍糊,与外道的梵我思想,己经愈来愈近了。

导师在“印度之佛教”一书中,对于真常唯心论,有些批评,这是由于印度真常唯心者的末流,弊病特别严重,然而真常唯心论者,虽不合于性空唯名的正见,但也有许多意向端正而戒行清净者,印度的真常唯心论者,起初倡说真常大我,戒行精严,颇有可观,所谓“扶律谈常”正是。

等到唯心之说日益盛行,乃超脱名相,直接标指真实之义,而其强毅淡泊的风格,也大有可取之处。如中国达摩禅,即是受其影响。到了末流,真常唯心论蔚然成风之后,一些动机不纯,戒行不清净的者,更走入“欲乐为道”的思想,混滥禅乐、欲乐和解脱乐的分际,发展成佛梵一体的秘密大乘,种下之佛教的衰亡的命运。

导师对于佛教思想的见解,特别见到佛法是怎样的因中道正见的逐渐丧失,偏向执空而忽视戒律,或执有成为唯心论,或悲心不足、或流于玄想、或沉溺欲乐,种种流弊不一而足。印度佛教的灭亡固然有其外在因素,如回教的入侵和迫害,而佛教自身的腐化却也是难辞其咎的,其中人性黑暗面的因素当然重要,而思想观念的偏失却是最主要的原因,佛法的作用就在于人性的净化,如果失去净化的力量,那么它的纯正性就须要去质疑了!

根本佛教的即现实世间而解脱自在,中观佛教的真俗二谛并观,慈悲与智慧双运,经由导师在历史发展中,反覆分析、论证,已经可以确认为纯正而能显示释迦真谛的佛法了。至于后期佛教虽也有其方便适应的功能,却不能不加以重新审视和抉择了!

恋世、出世与入世

“入世与佛学”特别辨析恋世、出世与入世的意义:

一、恋世:以自我爱染为中心而进行的一切活动如:占有、支配,向外追求,一般人称之为“积极”,入世。或是为自己着想,向后退一步,清静无为,一般人称为“消极”,出世。但是,以佛法来说,这些尽是恋世的人生,既不是出世,更不是入世。

二、出世:这是我们称之为“小乘”的,对于现实人生,彻底观察到:在生死流转中的一切,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也就是没有真正的永恒、自由和安乐,破除自我中心的爱染,得心解脱,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出世。

这种出世的佛法,论理上是不分在家出家的。但在实际上,以出家为理想生活,舍亲属爱,舍财物欲,一心一意,为解脱而精进,在家者为家属事业所累,比较不易达成此一理想。

三、入世:僧伽中心的佛教,对世间与出世间看成是截然不同的对立面,视身心如怨贼,家属如桎梏,三界如牢狱,对世间的厌恶情绪非常强烈。对信众的教化,布施偏重于供养三宝,对现实人生、家庭、社会、国家,只是以自我修持来应对,这是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的,于是在家佛教青年大众,涌现了以佛菩萨为崇仰的“出世不碍入世”的佛教。对旧有型态的佛教,贬之为小乘,自称为大乘佛教,这是入世的佛教。

大乘理论的特点,是“世间不异出世间”,“生死即涅槃”。从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观来看一切,于是,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被销融了:可以依世间而向出世,出世解脱了也不离世间。

菩萨道,是以空胜解成大智慧,以福德成大慈悲。要悲愿深彻骨髓,然后证空而不会堕落小乘。生生世世行菩萨道,不求急证,由此而成就的才是悲智无碍的真解脱。

然而在大乘佛法的发展中,不满意这种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长远修行,而有“自利急证精神的复活”。不过从前是求证阿罗汉,现在是急求成佛。传统的中国佛教,是属于这一型的,是在中国高僧的阐扬下,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提到中国佛教,导师似乎感慨颇深,导师说“中国佛教入世精神的衰落,问题在:轻视一切事行,自称圆融,而于圆融中横生障碍,以为这是世间,这是生灭,都是分外事。非要放下这一切,专心于玄悟自修....。问题在:在家学佛,不知本分,一味模仿僧尼,不但出家众不成入世,在家学佛也不成入世。”

这真是椎心之言,导师提倡人间佛教,这应该是很重要的背景因素吧!

“圆顿法门”的迷思

要探讨中国佛教在思想上的病根,导师对有中国佛教“圆顿”法门的迷思,有着鞭辟入里的剖析,这对于习惯于传统中国佛教思想模式的学佛者将是莫大的心理冲击,但以探索真相的立场而言,是有需要以客观、超然的态度来认识的,圆顿法门的特色是:

一、理论的特色是“至圆”:“一即一切”,“举一全收”,一切佛道,一切众生,一切烦恼,一切法门,一切因果.一切事理···一切一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重重无尽”,“事事无碍”。谈到“心”如果说救众生、布施、庄严佛土,真的要向事上去做,那怎么做得了呀!做不了,怎么可说“圆满”,“波罗密多”(事究竟的意思),原来一切唯心,一切从自心中求。

再谈“法性”。如佛法以缘起为宗,那就因果差别。今以法性为宗,如禅宗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天台宗说“性具”,贤首宗说“性起”,所以圆通无碍。

二、方法的特色是“至简”:理论既圆融无碍,修行的方法,当然一以摄万,不用多修。以最简易的方法,达成最圆满的佛果。根据这种理论,最能表显这种意境的,莫过于参禅、念佛了!

三、修证的特色是“至顿”:基于最圆融的理论,修最简易的方法,一通一切通,当然至顿了!例如“一生取办”,“三生圆证”,“即心即佛”,“即身成佛”。成佛并非难事,只要直下承当就是了(如禅者信得自心即佛:密宗信得自身是佛)。

这圆顿法门固然根源于印度佛教。但急求解脱,甚至废弃福德、慧解,却是中国佛教明显的偏颇。学佛的人,若这一生而没有了脱生死,似乎死了就前功尽弃,死了非堕落不可,例如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又如说:“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这等于说:没有究竟悟证,往生极乐,那死了非堕地狱不可,由于这种偏激的思想,是修行人经常活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之中,无法品味到法的喜悦和安祥。

既无法顿悟圆证,又无法立即往生西方,对于今世的生命没有着落,当下的生活也是疏离而冷漠的、没有生趣的,因此在中国佛教中,很少能听到:此生幸得闻法,死而无憾。更没有听说;临命终时,念施、念戒、念天而心无恐怖的。这就是一心一意了脱生死的后遗症。

至于一般无意于解脱的信佛者,则大多从事于布施、诵经、念佛、礼忏,以求取现生福乐,或消罪业,以求减少死后的痛苦,这是中国佛教经忏特别发达的原因。很少有人说:以此布施、诵经、念佛、礼忏因缘,将来一定解脱,一定成佛,充满信心与理想,而生活于三宝光明的。

这些就是中国佛教发展到圆顿法门之后所产生的流弊,回头看看初期大乘佛法的原义,就会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入世。

依照般若经的思想,导师强调:“大乘信愿是大乘的先决条件,信为道源功德母,归依不仅是形式,不只是信佛教,而是从世间心行中,以三宝威德为增上缘,从自己身心中,引发一种回邪向正,回迷向悟,回系缚向解脱,回自我而向法界众生,超越世间常行的力量。这是虔诚的、恳切的、热烈的,归向于无限光明而心安理得的。由此而成潜在的善根,名大乘菩提种子。有了菩提心种,那就怎么也终于要成佛的,暂时忘却而菩提心不失的,即使坠落,也是受苦轻微而迅即出离的。这就是大乘法中,极力赞扬菩提心的理由了!有了这,世间一切正行,从来都不障出世。这样的世法,是顺向佛道的:有超越出世的倾向,而不离世间的,这就是大乘的入世。”

“当然,如执一切为实有,在进行中会困难重重,可能会暂时忘失而退坠小乘,也可能堕落。这所以大乘的悲愿,一定要与大乘的空胜解相结合,才能更稳当的向前迈进,不过,即使是堕落了,菩提心种的内熏力,一定要归向佛道的。即使是退入小乘,也还是要回心向大的。”

这才是真正大乘的入世精神呢!

中国佛学重修持而轻慧解

有关佛学与学佛,导师有许多语重心长的话:“中国佛学,千百年来,在专重修持的风气中;习以成性。不但三藏圣典,束于高阁。就是之“学教”的,也是我宗我祖,照本宣扬,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懒得对圣典痛下闻思功夫。于是法义不明,思想凝固,陈陈相因,佛教越来越空疏,越来越简陋了。唯识学极为严密,非精思密察,不能深入:唯识学应该是可以治懒的。然而,唯识学可以治懒,但治不了懒于思维的痛疾。”

“中国佛教的衰落,不仅是空疏简陋,懒于思维,而且是高谈玄理,漠视事实(宋代以来,中国佛教界,就没有像样的高僧传,直到现在),轻视知识,厌恶论理(因明在中国,早已被人遗忘),陷于笼统混沌的境界。”

如今,在台湾、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圈,听经、闻法、研究佛法的风气日开,佛学社、佛学院、佛研所也十分普遍,这种欣欣向荣的气象,比之导师早期所见,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与现代人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有关,而像导师这样的佛学泰斗极力倡导,相信也是功不可没。不过,谈到仍然有很多信佛者对于佛法正知见不具足,犹待有心的学佛人加倍努力宏扬才是!

End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