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那么,如何在日用平常中体会?
当无住与空性展现在日常生活中时,无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为依存。如此,在生活情境中,深入于空性、无住生心,这时甚深微眇、周遍含容的佛法和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无二无碍。生活不再是单调无趣的,佛法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玄想,就在日用平常的当下,体现深广无限的法性、法界、法身。禅语中平常心是道。正是此意!
开车在路上,遇到塞车,如果心住着在塞车上面,内心就会急躁不安,如果能够放宽视野,看看窗外的街景或欣赏路上的风景,听听音乐,放松心情,就不会那么烦躁。
塞车的影像盘据在心中,就会遮住智慧之眼,看不见当下的空性,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万事万物皆无自性,在流动变化、相依相关中透过千差万别的认知而呈现为各式各样的现象,在开车的当下透视空性,就进入无住生心的般若状态,身心融入法界,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境界相。
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觉就是有所住,离开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觉,就是无所住,就能照见真实,而真实无非就是缘起无自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知不觉中落入二元对立的思考,其实就是有所住,反之,照见缘起、不落两边,则是无所住。
中观的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正是无所住。不落入绝对化的时间相、空间相、动作相、一体相、差别相,延伸到一切对立的观念都是如此,例如好坏、对错、荣辱、得失、成败、贫富、贵贱、多寡、高低、大小、长短、迟速等能见到它们的相依性、相待性,不要迷失在这些相对现象中,因为这些现象是因缘的呈现、没有实体、会改变的。
好是由因缘而来、坏也是有因有缘,好会变坏、坏也可以变好,太固执好坏的观念,并不合乎事实的真相,执着「好的观念,容易产生过度的期望、因为期望落空而失望,或者执着「坏的观念,容易过度恐惧、忧虑,看不到好坏的因缘变化。
甚至对佛法的观念产生执着也是有所住,住于业障、功德、净土、佛力加被、或执着「无常、苦、空、无我,或执着「真常、真心等等就会变成所知障,见不到真相,变成来逃避现实生活的困境的借口。
业障、功德、净土、佛力加被不应成为仪式化的的信仰,以功利、驱吉避凶的心态强化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对立观念,而应体会其深义,落实在生活中的心念和行为中离恶向善、离染清净。因为业力如幻从缘生也将依缘而灭。内心喜悦祥和就是业障消除、功德增长,内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当下就是净土、佛力显现。并不一定非要以信仰的角度来解读不可。
无常、苦、空、无我也不应成为否定人生的消极思想或当作终极实相,而是作为对人生困境深刻的反省。实相无相、如幻缘起。由此,不住有为、不住无为,在尘而不染,内心寂静而活力充沛、喜悦自在、行于世间而不染着世间,才是不落两边的中道实相。
同样地,真常、真心也不应想像为离开日常生常之外的神秘境界,而是了知幻相、名为真实。常性不可得,名为寂减常住。离心无法,心性本空,方便说为真心,在实际生活中,智慧光明常现前,实相如如,不住真妄、心法,不落两边,行于中道,是为真实的生活。
总之,无住生心、不落两边,是在当下的生活情境中觉知、领悟并行动,不是停留在用头脑中的佛法理论架构来看待事物而已。那样很容易落入形式化、玄想、神秘的歧途中。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如工作不顺心、金钱损失、感情失意等事情,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无常、一切皆空,于是觉得人生乏味、活得很没有意思,心被消极思想所遮蔽,看不见完整的、无限的缘起,这个世界似乎就只是挫败而已。
若能打开视野、放宽心胸,明白即使工作不顺心、金钱损失、感情失意,这仅只是现象界的一环而已,法性、法界的甚深无量丝毫无损。
当身心平静下来,看清挫败的真实缘起,那么未来只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现在虽然并不尽如人意,也能发现身旁的人、事、物中,蕴藏了很多喜悦和乐趣的泉源,端看我们能否走出心灵的囚禁,接触到心灵和世界的光明面而已。
当穿透心灵迷思,摆脱挫败感,这时,或许可以到公园散散步,看看花草树木、看看小孩戏耍,听听风声、鸟声,或者做做运动、与朋友、家人聚一聚,然后理智地分析因缘、了解因缘、改善因缘,路是活的,人是活的,不要钻牛角尖、沉溺在沮丧的情绪里,世界仍然是宽阔的,即使工作不顺心、金钱损失、感情失意,仍然有很多有意义的事、令人愉快的事可以去作。
在这样的心境中,更深刻地看清楚,看看这当中有没有主宰外物、自主的我,有没有绝对不变、固定标准的好坏、对错、荣辱、得失。
一再地看、仔细地检视,这一切分别相只是一堆思想、观念附加的附加物而已,实际上只有身、心、环境、世界相依相缘的运作和呈现而已。
这就是无我、无相、无住的生活智慧,也就是法的生活。
End
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正念?答:一、试试把左手握紧拳头,这代表紧张的身体状态。而我们的右手是张开放松的,这代表正念的能量。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觉察到左手的紧张,右手代表的正念能量可以包容左手
托马斯 杰弗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受儿子委托给其孙儿的一封信中,提出日常生活十诫1.今日能做的事决不要推至明日。2.自己能做的事决不要麻烦别人。3.决不要花费还未曾到手的钱。4.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 圣 严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后出定而观四念处,那是次第禅观。由修定得有漏慧,再以有漏慧观四念处,由观四念处发无漏慧而出三界,证解脱果,这是相当花时间的修行方法,对于一般人而言,的确难得有此因缘修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是的,生活需要一点形式主义的仪式感,但真正的仪式感,并不仅仅是买几件漂亮衣服,晒几套网红化妆品,在装潢不错的咖啡厅拍几张照,读几本畅销书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衣服,为蔽体御寒之用,但求整齐、清洁、简单、朴素,不必奢求华丽,但也不能故意穿著垢腻破烂之衣,而表示修行。因衣服不整齐,或太华丽,将为世人所讥;若穿著太垢腻破烂,亦将为人所耻。佛陀曾教弟子于穿衣时,当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
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找回内在的寂静我们平常所谈的「寂静」常指的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佛法中的寂静则是指内心的寂静:外在虽然吵杂,但内在是寂静的。我们要找的是内心的寂静,当我们坐下来时,不作任何事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