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心的观察
2025-01-17 12:23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

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

五蕴中,色蕴是物质的,受、想、行、识则是心法,也就是说,苦乐的感受,思惟想像、意志愿望、觉知认识都是心的内容。

虽然,心是无形、无相,不可捉摸的,却又是须臾不离的。主要是因为人们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外境,而忽视内心,或是被外境所牵动,失去自由。但是,若能一念返观自心,当下就能看到自己的心,并不需要向外寻觅。

观察内心可以分为两方面:一、内心的状态,二、心念的变化。

观察内心的状态是宏观,好像一个地方的气候,是温暖、寒冷、炎热、干燥或潮湿等,内心呈现的是宁静或混乱、清净或污浊、善良或不善。

观察心念的变化是微观,好像每天气晴朗、阴天、下雨,微风、无风或强风等等的变化过程。观察心念也是一样,内心贪念、嗔念、嫉妒、伤心、恐惧,慈悲、光明、寂静等等的生起和消失的过程,也要一一去观察。

宏观和微观都有需要。

如果能够随时随地以宏观迅速掌握内心的状态,当内心呈现轻松、柔软、和谐、清净、善良时,当然没有问题,这是美好的。可是当内心呈现紧绷、僵硬、混乱、烦恼、不善心时就要立即进入微观,观察心念的变化!

譬如说:胃痛吃药一直没好,仍然时常发作,心情开始低潮,发现内心呈现沉重感、不对劲,立即内观,看看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喔!是担心,会不会是癌症?恐惧?!害怕要开刀、要化疗,。然后,开始告诉自己不要怕,勇敢面对,佛法不是说人生是苦吗?不久,又发现自己起懊悔心,想自己为什么只顾工作而不顾身体,不注意饮食,。

这样的观察是否足够呢?这样的观察只能观察现象,对于心的本质并没有观察到,如宝积经云:心去如风。不可捉故。心如流水。生灭不住故。心如灯焰。众缘有故。是心如电。念念灭故。

心不是常恒不变、孤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无常不实、缘生缘灭的如幻假名。心必须依有所缘境为内容,所见、所闻、所想等等,即使是记忆、梦境,仍然要缘过去境(经验)才能生起;既然心和境是相互依存的,心和境两者都不是孤立的实体。如此观察,就知道无论是刹那的心念或是心所呈现的状态都是缘起法,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

因此,佛法不是唯心论,不能离境观心,把心当作独存的实体来观察。

心的本质是空寂、无自性的。这样的体验,不是在思考之后达成的一项结论,而是在任何时候,当观察自己的心态和心念时,都要有这样的了知。

如此,无论内心平静或混乱,都不会认为那是实在、不变的,不会去追求平静或懊悔失去平静。因为追求或懊悔将会导致内心的混乱不平静,放下追求和懊悔,内心自然归于平静。

在喜怒哀乐的情绪生起时,如实的明白情绪的缘起和空寂性,知道它是可以转化的,既不排斥它,也不陷溺其中,以智化情,将感情升华为悲悯和慈爱、喜悦和安祥。

在思虑、抉择中,明白思想、观念的空寂性,没有哪一种想法是权威的、绝对正确而完美的,透过各种角度的理解而呈现多元观点,可以互相对照、补充、融会、沟通,截长补短,而不致自是非他、相互攻击;也不会执着旧的观念,而能与时俱进,日新又新。

可是,有人可能质疑:既然可以容许多元观点,是否意味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其实,佛法说真理有两种层次,世俗谛是以语言、文字、思想来表达真理,可以因时间而流变、契合不同的根机而表达。而胜义谛是绝待的真理,离语言、文字、思想,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这是不因时、因人而异的。杂阿含经云: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迷失在文字相中,而不去如实观察,是很难悟见法性的。

心与真实相应,即显现智慧、明觉、清净、柔和、寂静相。心不见真实,即显现无明、昏昧、染污、烦躁、混乱相。所以心的观察,根本上要回归真实,才是究竟的,不但是直心、坦然面对自己的真实状态,更要透透视万法的真实本质,当下即是缘起、无自性的现象,才不会误以为有某些固走实在的美好事物可以追求,也不会误以为有另外一些固定实在的不好的事物要去逃避。

事物所呈现的面貌常常是自身喜好、厌恶、恐惧、预期以及主观意见的投射。譬如,下雨天,如果急着办事,就嫌麻烦,如果情侣在雨中散步,更添诗情画意。如果内心如实,只见缘起,没有我相、也没有下雨的自性定相,既是平常,又蕴含无限的生机;心是灵活、不黏着的,就融入法界中,不可言说、不可思议。

佛法的奥秘就在当下展露,禅定、智慧的修持就在当下进行,别无玄妙,只在此心迷悟的一念之间而已。

心的转化并非易事,有时甚至顽强而固执,因而难免采取强硬的方式压制贪念和嗔念,极力说服那是危险的。然而若没有澈见事物缘起空寂,无得无失、非有非无的真相,是不可能真正离开贪念和嗔念的。内心深处隐伏着不甘和无奈,等到意志力、觉察力消退,贪念和嗔念又再次盘据心中。

既然压制终究是无效的,于是有人就主张,只要看着贪念和嗔念,喜欢由它喜欢、生气由它生气,只要不理它,自己会离开。当然这种方式是没有扭曲、没有反作用的,但只是境界转移,事过境迁而已,并没有软化贪嗔,所以也不是澈底究竟的方法。

唯有心中现起般若的光明,照见当下一切法的如幻寂灭,领悟到追求和逃避是毫无意义的。身心融入缘起空寂的法性中,贪念和嗔念才会澈底融化,不再有不甘和无奈的心情。

这才是观心法门的究竟真义。

End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