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2025-01-17 11:38

缘起无我的现观

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况,就形成冲突、痛苦和烦恼。

而一切身心、外境的真相毕竟是缘起、无常、无我的。唯有真实洞悉这个真相、撤除自我保护的生存欲和操控外境的主宰欲,完全随顺因缘,冲突、痛苦和烦恼才能从根本上止息。如何现观缘起无我而止息烦恼?这实乃有赖于法的正确思惟、抉择,以及在现实经验中实修实证。而不止是信仰或定心的修持。

法次法向、循序渐进的修行

有些人对于透过缘起无我而止息烦恼缺乏实修实证,生轻慢心、分别见,认为这样的渐修法门不够圆顿,不如禅宗的顿悟、华严的圆证或密宗的果地见,将原本为佛法的核心体验的“缘起无我的现观”贬抑为小乘。这些人总想一步登天、一次解决所有问题,这其实是很不切实际的想法。

或者有人生怯弱心,以为破我见为万分艰难,想都不敢想,不如退而求其次,以净土宗的十念往生为“横出三界”,或者持戒修福保住人身,研究佛法,得正见为满足。

其实,缘起无我的现观不是难或易、深或浅的问题,只要具足信心、方法正确、努力实修,加上明眼的善知识的引导,不难成就。反之,信心不具足、方法不正确、没有实修,没有明眼的善知识的引导,那么,缘起无我的现观智慧的生起,确是极为困难的。

至于现观无我智慧的生起, 到底是深是浅?以凡夫生死长夜为我见所蒙蔽而言,无我确是甚深的,但这是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开端,是由无我慧为核心而更深入、更宽广的开展。在迷悟最关键处重点突破的修行方法,可说是佛陀的慈悲和善巧。法次法向、循序渐进的修行才是对众生最有帮助的。

若不思重点突破,设立超高门槛,宣扬顿悟圆证,强化好高骛远、贪图快速的心理,忘了他自己是什么样的根器,或者令人望而怯步,只好走入外道或退堕世俗,这些都是迎合众生的贪心所致。

当然,对这种心态的批评,并非否定其他法门,只是说明佛法需要以平等心看待各种法门、平实而确当地寻求既契合佛法真义,而自己又作得到的修行方法而已。

何谓缘起?缘起的定义是“此故彼”:“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或以生命为中心而说无明至苦的十二缘起,或广说一切法则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相续则住,因缘变异则坏,因缘离散则灭。归纳而言,缘起就是依存性与和合性,因为主、缘为辅、简称缘起。

近观身心与外境的和合依存,确认其中没有固定、孤立、单一的实体,就是缘起无我,迨葳P外境是缘起的,所以成立无我,既然是无我的,一切身心与外境只能依缘起而呈现、改变和消失。因此其中没有丝毫的主体性、主宰性、绝对性。

无我不是否定身心现象、没有主见、抹杀个人风格,这些差别相是依缘起而有的,只是没有实体性而已。和合统一的相对个体,代名词的假名缘起如幻的我,是可以方便施设的。所以不落虚无主义、断灭论或否定生命。只是破除了主体性、主宰性的迷思,不再因虚妄的自我意识而造成冲突、痛苦和烦恼。由缘起而体悟无我是不落两边(实有和断灭)的中道。

缘起无我的智慧,可以带来内心的清净、自由、宁静、慈悲和喜悦,在佛法中得到新生,是真正澈底的离苦得乐。现见、现觉、现证,就是缘起无我的现观,为什么要现观?因为定心中专注一境却没有智慧,思惟的观察虽有浅少的智慧,却不能澈见真实,唯有现观才能亲见缘起无我。

观身缘起无我

身心现象的观察从何处下手?由身开始观察是比较善巧的。

出入息无我 在出入息(呼和吸)、行走、动作、静坐中观察整个过程,刚开始,隐约可以感觉到似乎有一个可以呼吸、行走、动作的主体,这个主体可能是整个身体,或是由念头为主体指挥身体,这就是“我”。总觉得是我在呼吸,我在行走!

仔细观察呼吸,只是胸部、腹部的起伏,以及经由气管、鼻子吸入空气、呼出浊气,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我”。如果动了一个念头“要呼气”、“要吸气”,观察这个念头到底是不是“我”!

这个念头也不是无因生,而是因缘生的,或是想深呼吸让自己清醒一下,或是练气功等等,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我”!如果隐约觉得有一个我,就仔细看看这个“我”到底像貌如何?似乎有形、似乎无形!再回头观察因缘怎样组合、依存形成呼吸!

经过一段时日,顿然发现里里外外都没有主体性、主宰性的我,以前误认的我,纯粹只是虚拟影像或概念而已。虚拟影像或概念就好如同圆圈的圆心是一个想像的点、物体的轮廓也只是示意的线条,并没有实体,它只是帮助人了解事物的工具,却不是实质的存在。“自我”的虚拟性与此相似。

行走、动作、静坐无我 同样地,在行走、动作、静坐中观察整个过程,分解出那是骨髂、肌肉、神经、大脑、刺激、反应的综合作用,如果哪那一天受了伤,就不能行走、动作、静坐,所以里面根本没有主体性、主宰性的我,以前误认的我,纯粹只是虚拟影像而已。

功夫深的时候,在日常生活的动作,包括刷牙、洗脸、打电话、接电话、开灯、关灯、开门、关门、开电脑、关电脑,影印、洗菜、切菜,擦桌椅、洗衣、扫地,都可以仔细看看里面有没有一个“我”在作这些事情!

这就是从身体出发现观缘起无我。其中没有呼吸、行走、动作、静坐的实体我,只有缘起如幻的假名我。四大和合为身 在静坐,还要思惟、观察、分析全身,从头到脚,都只是地大(毛发、指甲、骨髂、筋肉、皮肤、神经、脑髓等)、水大(血液、内分泌、汗水、尿液、鼻涕、精液等),火大(体温)、风大(呼吸、动作、血液循环)的假合,其中没有我,只有四大和合为身而已。

观心缘起无我

其次观察心,如经中说:“根、尘、识三事和合触,俱生受、想、思。”

受无我 当各种舒服不舒服、苦乐的感受生起,譬如感觉“我”很郁闷,仔细观察:原来满怀期待今天要去道场听经闻法,想像可以如上星期那样法喜充满,可是公司临时有事要加班,期待落空,内心怅然,有失落感。

那么,看看可以感受失落、郁闷的是什么,是心!心是不是“我”,仔细观察:其实是根(大脑)、尘(有事要加班)、识(觉知到不能如愿听经闻法)、想(上星期法喜充满的记忆),行(今晚能赶往道场的渴望和计划、安排),整个因缘和合造成这种感受。

再继绩探究“根”(大脑)和识(觉知)是不是盛放感受的容器?在细心的观察下,终将鲜明地确认,知觉、感受(知觉对象)、和根身(大脑和神经系统)三者只不过是在触境和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中,不可分割、无法孤立、没有实质界限中虚拟出来的影像,其实是缘起如幻的。那么由缘起如幻的“根身”(大脑和神经系统)“识”(能知觉的心)所和合而成的“能感受的容器”以及“所感受的情绪”当然也同样是缘起如幻的,其中没有主体性的我,只能方便说有缘起如幻、假名无实的我。

能所双泯、真实如如

想、行无我

当念头、思想生起时也是同样地仔细看看是不是“我要”、“我想”,妄念、贪嗔、烦恼生起时,也不必急着把它赶走、去除,看看打妄想、起贪、起嗔、起烦恼的是什么?是“我”吗?

能如此观察,那么妄念、贪嗔、烦恼就成了产生智慧之火的燃料,这是真正转烦恼为菩提的实用净化法。

持续不懈地观察,你终究会确认并没有一个能起念头、思想(包括妄念、贪嗔、烦恼)的我,只是外境刺激、大脑记忆和反应中和合相依所虚拟的缘起如幻我,虽然其中没有主宰性的我,却也可以建立假名无实的我,作为表达、沟通的工具。

识无我

再来观察能够觉知外境、身心的观察者到底是什么,它似乎就是不生不减、不增不减,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在那里的“真我”。

仔细地观察,能知觉和所知觉互为依存,不可分割,能知觉的“我”也只不过是根尘识和合相依之中虚拟的缘起如幻的假相而已,能所双泯、真实如如。

境智双泯

最后要观察,那个知道缘起无我的是谁?仔细地观察,缘起无我的真相也没有实体,“所证”的真理和“能证”的智慧,其实是相依而建立的假名,“缘起无我的真相”和“般若智慧”都没有实体,境智双泯,不可言说而假名施设,法尔如是,不可思、不可议、无智亦无得!

以上是依据阿含经和中观般若而开展的“缘起无我的现观次第”,有心者可以细心思惟、实际修练,自能有所体会、验证。

End

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

大安法师问:请师父您给我们讲一下殊胜的东林佛号是怎么个缘起?大安法师答: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有个五会念佛,但没有传下来。到底五会念佛是什么样的音声格调,我们不得而知。据说在日本等地还保存了五会念佛,有些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盂兰盆的缘起

盂兰盆起源于佛教的一部经典《佛说盂兰盆经》。这部经典是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为救度其堕落在饿鬼道中之母亲而问佛超度之法,而由佛陀启教的一本孝道经典。佛陀慈悲,为救度未来众生的苦难,即籍目犍连之问而宣说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缘起如幻

体方法师各位我们要明白喔,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样的一个了知,不是一切在拒六尘,你什么都在拒,你怎么拒法?为什么要拒?你当它实有才要拒,会污染你又害怕你才要拒。如果你从正见上下手,观察一切的六尘是缘起生

业感缘起——业 果

◎ 界 诠业果业力万殊,招感果报亦各别。此果报不外有漏果和无漏果二种。有漏果是有漏业因所招感,此业因有善恶之别,十善业等是善法,十恶业等是恶法。善法招乐果,即人天等果报,恶法招苦果,即鬼畜等果报。无漏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浅说诸法缘起无生◎ 果 慧诸法缘起性空,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之精髓,是整个佛法的核心,是佛陀教法区别开其他宗教、外道的根本特质。佛在说缘起性空的同时,即向法界众生宣告万法无生之理。诸法无生即空,空即不实

五蕴与缘起

◎ 体 方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拘罗山。时有侍者比丘,名曰罗陀,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有流,云何名有流?云何名有流灭?佛告罗陀:善哉所问,当为汝说。所谓有流者,愚痴无

缘起是妄心而起现

◎ 希阿荣博我们不仅误解了事物存在的方式,认为它们是独立、固有存在着,而且还一厢情愿地赋予它们种种特征和定义。我们说天空是蓝色的,实际并非如此。科学研究发现,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它们的

缘起性空及其实践意义

◎ 果 悟缘起性空可谓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门,但无一不是缘起性空的多方面开展,譬如四圣谛.三法印。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无不依缘起的相依性,说明宇宙人生的成坏生灭之理,于理性的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 一 禅弥兰陀王非常尊敬有过禅悟的那先比丘,那先比丘从禅修中证悟的智能,出言吐语,充满了慧思灵巧。有一天,弥兰陀王向那先比丘道:眼睛是你吗?那先比丘笑笑,回答道:不是!弥兰陀王再问:耳朵是

佛教缘起论

◎ 张子军佛陀首先从宏观上,从根本上悟想:宇宙何以能成立?人生何以能存在?因为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思想界,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极其相似,各种思想混杂,褒义词叫百家争鸣,流派纷呈。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归纳起来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本书的缘起

本书的缘起(前言)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

什么是缘起论呢?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

简述佛教的缘起论

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

佛教缘起论是什么意思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

几种缘起论

天台以“具”之一字,彰显其宗;而华严宗对之,则以“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故?以本宗之至极,即在于法界缘起故。亦即是说华严宗之教理,以法界缘起为究极。今就五教而分别之,除顿教外,则各有一缘起对应之,

缘起论的佛法四谛

指苦、集、灭、道等四种真实不虚之谛理,系根据上述之三法印与十二因缘之思想,而组成之教纲。(一)苦谛,审实世间四苦、八苦等之相,乃实苦而不虚之真谛。(二)集谛,审实关于苦之生起或根源之真谛。(三)灭谛

什么是缘起论以及含义

我们学佛的人都会知道,缘起论是佛教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事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要相互的依靠。必须要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够成立,一旦这种组成的因缘散开了,那么事物的本身

缘起论与八不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和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声闻乘的“业感缘起”,大乘的“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还是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等等,都是各宗派或学派的核心思想,本文要讨论的是“八不缘起”,“八不

缘起论和相对论

佛教理论山高水阔,简言之,也就是针对人的生老病死而设计出苦集灭道所谓的四圣谛而已。而这四圣谛的设计,则是根据缘起论。缘起论的“缘起”佛陀给出的定义是:“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佛教缘起法的三大特征

佛教所说的缘起法,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果从因生果,就是结果和现象。结果从哪里来?哲学家和神学家也都是从结果去寻求事物产生的原因,但由于他们的智慧不够圆满,从而导致对事物起因的错误认识。比如前面说到的

缘起基本含义

缘起:巴利语pañiccasamuppàda。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诸因缘生起之义。《清净道论》对“缘起”作了几种解释:1. 因为现观它能导致利益和快乐,所以值得智者们了解(paccetuü)它故为“缘

缘起的内容

缘起的内容:缘、因、果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

佛教中所讲的缘起是什么意思

净空法师---凡夫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有妄想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实在是由‘业因果报相续而产生的幻相’。这就是佛经上讲的‘缘起性空’。业因果报就是‘缘起’,所以它的真相是‘当体即空,了不可

缘起是什么意思?

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

佛教缘起怎么讲?

佛教教义“缘起”,亦名缘生。“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

缘起佛教教义

广义《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大乘起信论》作“真如缘起”,《胜鬘经》等作“如来藏缘起”,均以佛心、法净

缘起的定义

缘起的定义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

缘起引证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缘起之有,性空之无,都是从假名上说的。”2.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源。 南朝·梁·

什么是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

心中心法的缘起与现状

心密法门之“心中心”法属上上乘密法,为密宗最高之第四真如门,其修法以明心见性为首要目的,成就无相悉地。据诸祖师等言─此法不取于相,亦不离于相,三分之二靠佛力,三分之一为自力,先从第八识起修,首破无明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