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2025-01-21 08:41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

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是利益冲突;一是见诤,是观念、见解上的冲突。欲诤的化解有两个层次,一是制度面、二是道德面!利益的冲突要靠良好的制度来协调,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则要建立在道德观念上,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的仁恕之心,来化解你争我夺的生物原始本能,进化为共存共荣,人人平等的社会。

见诤是什么?就如瞎子摸象一般,每个人都坚持自己所接触到的才是真的,其实都是片面和局限的。理解到事实和观念的不同,才可以化解见诤,事实是深广的缘起,在依存的关联中,没有单独、孤立的存在,看见事实,正确如实地认知事物,就是正见;而僵固的观念则是迷思,也就是片面的、局限的认知,一个片面的观念和另一个片面的观念,一种局限的观念和另一种局限的观念当然会有冲突,只有当双方都提升智慧,看到全面的、不受局限的事实真相才不会有观念上的冲突,这是化解见诤的根本之道。

劳资一体

一个社会或国家也有许多阶层分工。若阶层对立就会造成纷争。

为什么会对立、分裂,这就是自性见引发的见诤!老板和员工其实是生命共同体,因缘和合才能有利润可以分配,如果雇主压榨劳工、漠视劳工,视劳工为工具而没有同理心、仁慈心,就会使员工不满、疏离、经常流动;而如果劳工过度抗争、怠工,弄得雇主只有风险没有利润,只好停业关厂,两败俱伤。如果赚钱的时候能增加福利、分红,不景气时合法资遣、协商弹性减少工时、减薪等等都是有利劳资和谐、可以采取的办法。

族群迷思

族群本是一群人和另一群人在血缘、移民时间、居住区域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族群可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政治立场、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但人权和公民权是平等的,而人格、道德则是超越族群地域的普价值。

所以,德国人并不比法国人优越,法国人也不比德国人优越。本省人不等于爱台湾,外省人不等于不爱台湾,因为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不等于背弃台湾,以族群作为忠诚度的识别标签是一种迷思。

日本人在二次大战中侵略中国,仇恨需要化解,而发动、参与战争者需要追究其罪行,却不能概括为对全部日本人的仇恨。在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历史事实也必须面对、厘清,而不能化约为对所有外省人的仇恨。

对特定国家的人、特定族群的怨恨源自一连串的事件造成心理连结,事件中的人事物早已过去,却将伤痛投射在事件另一批不涉入事件的所有人身上,只因为两者所属的族群具有同样的标志德国人日本人外省人。

同样的,即使正在进行的敌对、仇视,也会产生心理连结的混同现象,中国大陆的统治阶层和军方对台湾的压制,混同到对全部中国人甚至包含了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外省第二代的敌对和仇视,这就是族群仇怨的迷思!

于是,对于不同族群、政治立场者的言行不断用放大镜检视,用二分法的眼光否定对方,因而强化对立。如果用这种狭的心态和认知面对事情,族群对立、互不信任、相互仇视的心结永远无法解开。那么,有没有可能解开这种看似无解的心结?

这必须进入人类深层的心理结构来探讨,德国人、法国人、中国人、日本人、台湾人、本省人、外省人只是一个假名,不是个人,不代表善或恶,只是某些共同族群特征的群体,是一种馍糊、概括式的认知,不是事实的真相。人类这种先天、本能的认知缺陷导致各式各样的冲突和不幸,唯有摆脱这种馍糊、概括式的认知缺陷,也就是深层的迷思,方可解开这种族群对立的死结。

所以日本人侵略中国人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中国人压制台湾人外省人欺负本省人这样的迷思必须破解,回到人的原点,重新以真诚的心态,互惠的行动展开新的关系才是和平繁荣之道。

以欧洲为例,百年来德国、法国结为世仇相杀相伐,弄得全欧洲的人死伤无数、家庭破碎、民生凋弊、人文退化。欧洲人痛定思痛,开始走向和解,终有欧盟的团结统合,和平相处,共存共荣。究其原因,在于和解的诚意加上绵密、务实的协商和民主的机制,三者结合是欧洲成功的因素。

统独困局

目前,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僵局、军事对峙,形成解不开的死结,甚至有兵戎相见的危机,但与此同时双方经济互利、人民互通却是一个转机。

对立的原因在于大陆陷于民族大义、统一大业的旧思想,台湾则停留在被压迫情感的反中保台、永久独立的僵化思惟,这两种极端的信念固然有其可理解、同情的历史情感、背景因素,但当双方都不断强化自己这方面的信念时,只会激化冲突、对立,变得没有转圜的余地,稍一不慎即有可能带来灾祸。

这样的困局和危机须要用大智慧来化解,避免战争并非软弱,而是大慈悲。如果能够抛开统独的迷思,以创新思惟、中道的理性来开创新的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福祉!欧盟的实例不知能否带给两岸人民和领导阶层一些启发?

佛法的正见和智慧,是化解对立的解药,不同族群的相处须要有同理心、包容心,更须要用超然的智慧、更高的视野化解对立。

中道正见化解冲突、对立

处理族群问题,道理完全相同,因为对立、分裂源于我见、自性见,只见到族群之间的利益冲突、观念分歧,没有体会到族群不是绝对固定、单一、界限的实体,而是由各种不同阶层、年龄、性别的个人所组成,本省人与外省人早已有著朋友、同事、老师、学生、夫妻、亲戚等等密密麻麻的人际网路,早已跨越、融合了族群的界限!对立只是一种僵化的仇怨记忆,早已过去,可是当被挑动、唤起的时候,就造成了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社会心里情境,这种意识状态是那么虚幻,却又显得那么真实。自性见投射在族群造成的迷思正就是如此。

解决纷争须要同理心、尊重、包容和理性协商,逐步化解政治立场的分歧,找出共识,而不是怨恨和斗争!

解开统独、族群的死结,现实政治无能为力,一般人民也囿于旧的感情记忆和种种成见、偏见,看不到和解的可能性!唯有以更高层次的视野、高瞻远瞩,才能寻得出路,佛法是法界性、庇佑一切众生、福泽全人类的慈悲和智慧,超越时空、跨越种族国界、普及每一个阶层人心深处。中道的正见,照见缘起无我,离两边、无所住的般若智慧正是人类和平幸福的明灯!

期盼每个想要和谐、和平的人从自己作起,确立正见、打破迷思,息灭见诤,或可化解世间的冲突、乱局吧!共勉之!

End

正知正见很重要

◎ 慧 正常有居士问出家人能不能算命?能不能给人看风水?我想说居士已经皈依三宝了,都不要去算命、看风水,至于出家人更不可以。大家可详细看《佛遗教经》,实际很多大乘经典都禁止出家人看风水的。那么还有居士

安住在正见的领域中

◎ 宗萨钦哲无明使我们和真实的本性分开,为了弥补与本性分开的空虚,我们会去抓一些东西来代替。这一点像真正爱上了某个人,却因为某些理由无法得到他,你就会诉诸各种极端,以填满内心的空虚。有部老电影,描写一

清凉之地——正见

清凉之地--正见◎ 阿姜查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在修行当中会有困难存在。有些事我们以为是错,却可能是正确的;同样地,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也许就是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

树立正见改变心念把握自己因果昌臻法师一、学佛人应这样看待因果1、必须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信因果,不可能真正懂得佛法,更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

怎样获得正见

一、获得正见的前提1. 皈依三宝,具足净信要真正了解什么是佛法,回答佛陀到底在说什么的问题,获得佛法正见,必须要以正信为前提,必须皈依佛法僧三宝,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只有皈依三宝,建立正信、

佛法中的正见究竟是什么

正见与体验 作者 蒙光(佛法,念佛,体验,生命,正见)念佛,应该是有情有义的念佛,是对慈父悲母深情呼唤的响应,是透过泪光和欢笑的生命感动,是合掌跪在大地上的谢恩祈祷。没有体验的佛法是枯槁的佛法,就像一

什么是正见

---------------------------------------------原文---------------------------------------------尔时;世尊住舍卫

佛法正见是什么样的

一般以为,所谓正见就是对佛法义理的正确了解,能把所破和所立的道理搞清楚,就算是得了正见。事实上, 这只能算是闻思所得慧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正见。所谓正见,正如太虚大师所说,必须要“由闻而思,再加以定等

什么是佛门中的究竟正见

希阿荣博堪布所谓正知正见,是指能帮助我们了断痛苦烦恼的知识、见地,依这种见地,我们将调整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从狭隘、僵硬、矛盾重重到宽阔、温柔、和谐圆融,从不伤害自己、他人及一切众

怎样算佛教正见

佛法的究竟正见是什么,这很难用短短的几句话浓缩起来。但是在这里跟大家开个小小的玩笑,其实佛法应该是最高等的革命性思想。因为当佛陀最卓越的弟子——伟大的龙树向佛陀礼赞的时候,他说:“我赞叹这位超越见地的

正见、正行是什么意思

一、“是要通过对经纶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正信得到巩固。”禅者虽然讲述是以出家人为学习经教,但在我们平常工作生活中又何

正见的意思是什么

正见,八正道之一,是正确的认识和观念,即以四圣谛(苦集灭道)来看人生、世界,从苦及烦恼而得解脱的快乐。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正见的意思(太虚大师)正见,谓于现实之

正知正见是什么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佛见就是正见。你读佛经就是正见,但是你要理解得对,你得看明白佛说的意思,那就是正见。然后如果你再问,佛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佛见就是纠正我们梦中凡夫:执着面前为实有的颠倒见,告诉我们面

正知正见的重要性是什么

有位金匠的儿子在舍利弗尊者的引领下出家,他在得到舍利弗尊者给他“观身不净”的禅观题目后,就到林子里去禅修,却丝毫没有进展。他因此两次回去找舍利弗尊者进一步的指导,但仍然没有的进步。最后,舍利弗尊者只好

正见与优波毱多尊者度众方便法

所谓正见,譬如旅人在沙漠中迷路,却忽然遥见远方出现金字塔顶,依于所见遵循而行,最终果然到达目的。如此能到达目的之方式,于佛法解脱修行,乃至破无明修行,称为「正见」。正见,是「如实知」,而不是似有所知,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