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2025-01-17 13:35

止观禅修的要点

黄国达

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

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闻正法而得的「缘起性空」的正见,思慧是由对实际事物的思辨归纳得到性空缘起无碍的义理,因为已经深解空义的内涵,不再为名词的不同而困惑,这称为空胜解,研究佛法的了义说而能应用于日常身心的观察,多能得此受用,并且在解说佛法时,能够触类旁通,显现辩才无碍的智能,有时称此为「大开圆解」。

但思慧仍以思辨为主,不是定心观照,所以面对情境还要稍加思索,顶多因为熟练而不假思索,立即呈现空义的理解,就像套公式一样。要到修慧,也就是止观双运,才能观照空性。

什么是「止观双运」?它与思慧不同之处在于:宁静中稳定而清晰的观察。什么是观察?观察有别于想象、猜测,它是如实的;它也不同于现量的觉知,仅止于现象的了了分明,而是要去发现它内在无自性的本质。

在思慧的过程中,观察是较为局限、粗略、不稳定的,而且思考、概念较多是散心的观察。在止观双运中,由于定心专注,呈现开阔、细致、稳定的观察,而且思考、概念较少,是定心的观察,称为般若观照。

这是有动力的观察,不是给自己一个答案就能满足的,所以,具有穿透性。止观的过程事实上是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心灵活动:心中锲而不舍地寻找无自性的真相。

修观出入息和念佛而定心,在进入止观时,就要观察呼吸和佛号的无自性。以观出入息为例,出入息相依于胸腹腔的起伏,空气的流动,神经系统的指令,这种相依关系是可以现量观察到的。

将注意力由呼吸转移到「关系」、「互动」上,仔细地探索,找寻「呼吸」是什么?由于在认知上,实体性的概念习惯模式根深柢固,总觉得呼吸是实在的,只是不去看它而已。

在观察而心开始散乱时,即回到专注定心。等心收摄宁静,继续观察体会「只有依存」的状态,时机成熟,忽然发现,呼吸不过是一个「虚拟影像」而已!它是整体身、心、环境的依存因缘中的一个片段,这就是「无自性」——「没有它自己的实体性」的现观!

由持名念佛而进入实相念佛也是同样的方法,在专注定心念佛之时,仔细观察佛号音声、佛的意象、能念的心皆是依存关联的存在,没有自性实体,在观察而心开始散乱时,即回到专注定心念佛,等心收摄宁静,继续观察体会念佛的整个因缘的无自性。止观双运,时机成熟,忽然发现,念佛不过是一个「虚拟影像」而已!它是整体身、心、环境的依存因缘中的一个片段,当照见空性。

由呼吸的如幻无自性,或念佛的如幻无自性,进一步观察五蕴和合无我,我们认为客观实在的人、事、物和整个世界也是如幻无自性,乃至内在的心理活动——情绪、思想、意念、觉知都是如幻无自性的。

这时,就可以领悟到:任何的存在,包括能知、能觉、能作、能想的主体如幻无自性,所知、所觉、所作、所想的也是如幻无自性,能所双泯。乃至一切差别对立的存在:大小、高低、好坏、美丑、得败、苦乐、染净、迷悟、生死都是如幻无自性的。

由现观呼吸的如幻无自性到一切法的如幻无自性,其实是一贯的,如一堆稻草,从一个角落开始烧,最后把这堆稻草完全烧掉。般若智能的现观,由少而多也是如此!在持续的「止观双运」之下,一切自性见终将完全清除,知见清净,般若慧眼清澈明亮,当下就能照见诸法的空性,一切法当下都如幻影一般,有、无,生、灭,一、异,去、来都是不可得的。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有关般若波罗蜜的修学中有一段很重要的开示:

「想修学般若,契悟真实,先要对于一切是世俗假名有,自性不可得,深细抉择,而得空有无碍的坚固正见。假名有与无性空,是相成不相碍的。所以说:『宛然有而毕竟空,毕竟空而宛然有』。有极「无」自「性」的「正见」,而不坏世俗缘起有的一切,这就是闻思慧的学习。如定心没有修成,那还只是散心分别的观察。如修止而已得到轻安,已经成就正定,就可以不碍假有的空性正见,依定修观,入于修慧阶段。那时,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观察」,名『有分别影像』。观察久了,就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安住」──定,名为『无分别影像』(这是不加观察的无分别)。如安住了,再修观察;这样的止观杂修,都是以无性空为所缘的。观心纯熟时,安住,明显,澄净,如净虚空的离一切云翳一样。那时,『一切法趣空』,观一切法相,无一法可当情而住的,都如轻烟一样。修观将成就时,应缓功力,等到由观力而重发轻安,才名修观成就。以后,就「止观互相应」,名为止观双运。以无分别观慧,能起无分别住心;无分别住心,能起无分别观慧。止观均等,观力深彻;末了,空相也脱落不现,就「善入于」无生的「寂灭」法性。到此,般若──无分别智现前,如说:『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又说:『慧眼都无所见』。唯识学也说:无分别的真见道,是离一切相的,从凡入圣的毕竟空慧,为印度大乘学者所公认。这与末世的拟议圆融,不知重点突破的方便,不可并论!」

这当中,有几个重点: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观察」,和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安住」。这种观察如本文所述,是在眼前的实际事物中见到无自性,而「自性见」的消除,就是空性的智能显现。所以观察「自性」——实有性、固定性、孤立性不可得,也就是发现认知投射于事物上的的凝固、僵化、局限的缪误,无自性只是还其本然而已。

其次,以无性空为所缘而修「安住」──定,就是慧见的保任,散心的观察由于没有定力来保任这清澈的慧见,所以容易退失,仅成为理悟,缺乏随处皆能现前的慧照的穿透力。这点对修行而言是很重要的,功夫深厚,慧悟才能透澈,古代禅宗行者重视功夫,是有其道理的。

再者,观察的对象,不能泛泛而观,须要重点突破,由最切近的身体到心理状态和活动,观察它的无自性,引生无我智,这是必要的过程,由此再广观一切法,才不会失去焦点。观察一朵花的无自性,只能去除对这朵花的染着,而观察身心无我,却可以迅速地达到清凉自在,智能空性虽同,而观察对象的不同,结果也会有所差异。

另外,在止观即将成就时,不必再刻意用功夫,放下对止观功夫的取相,不假作意,止观自然地现前,所谓空亦复空,般若亦不可得,能观的般若智和所观的无性空,能所二者俱泯,善入于寂灭,这才发起无漏慧。

End

李炳南:修行持名念佛之要点

人生在世,总有种种痛苦、不自由,而这些苦厄,世人又往往无法解脱。比如今日世界战事纷迭,洋人都有毁灭力什强的原子弹,只要一被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此种苦难,世人皆束手无策,只有佛有办法。什么办法呢?佛家讲

禅修坐姿的五大要点

禅修坐姿的五大要点创古仁波切禅修的目的是为了能实际觉受到心的本质。不论我们是在走路、坐着或在睡觉,不论我们是否在迷惑之中,心的本质一直都在那儿。理论上,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做心的禅修;但是,对初学者而言,

从四个要点带你领略美妙的极乐世界

星云大师《阿弥陀经》里描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理想国:庄严、清净、美妙的极乐世界! 修学净土法门的,都希望往生后能去西方极乐世界,佛在《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也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

元音老人:修行六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著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

初春养生要点!

一、春捂背部保暖可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有助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做好足部保暖才能使身体真正暖和起来。二、养胃少酸增甜多喝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故饮食最好少酸辣,稍微偏甜,如山药、百合、木耳等

高血压饮食注意3要点 用药粥和茶叶调理

高血压吃什么好?高血压吃什么好呢?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中可以试试药粥和茶叶来调理,这对控制血压会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药粥和茶叶是如何控制血压的吧。高血压吃药粥的好处高血压的患者也可

助念的三大要点是什么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化。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心中心法的六个修行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智慧的观照黄国达『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

黄国达: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

从四圣谛谈心灵创伤的疗愈黄国达佛法向来被归类为宗教,称为“佛教”,或看成深奥的哲理,称为“佛学”,然而以佛法的原貌来说,原始佛教的核心在于四圣谛的生命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近于现代心理学,虽然两者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黄国达:如实的观察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我观,惑略了戒定慧与闻思修的修学次地,一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四念处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的要义为如实观,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

黄国达:缘起无我的现观

缘起无我的现观在所有的自性见中,我见与烦恼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外境固然是引发烦恼的缘,但由我见(主体性、主宰性)为根而引生的生存欲和主宰欲是更为根本的因。由于外境的无法控制和自我身心终究会面临无法保护状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黄国达: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黄国达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当遇到逆境、困境时,有些人怨天尤人,有些人自暴自弃,有些人算命、改运、求神、求加持,有些人逆来顺受、忍耐痛苦,也有些人不屈不挠、积

黄国达:谈感应与神通

神迹、超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心理需求人类对未来有着各式各样的梦想,在现实世界里,可以实现的称为理想;无法实现的,即寄情于宗教。如果确实能进入另一个超自然的神秘世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值得详加探究它的真伪、

黄国达:三种假施设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不清,有了错误的观念、不当的预期,则必然

黄国达: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

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都是金刚经的金句,般若的心要。

黄国达:善观缘起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种层次,才算是完整而深刻的的因缘观。“有

黄国达:苦的生起与息灭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黄国达:心的观察

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念。心是什么?如何观察心?如何转化心?五蕴中,色蕴是物

黄国达:“无诤之辩”导读

“无诤之辩”导读黄国达本书内容为与当代学者和法师,就佛教思想的论辩文章,其中包括:“评熊十力的新唯识论”、“神会与坛经”(对胡适)、“空有之间”(对王恩洋)、“敬答‘议印度佛教史\’”(对太虚大师)、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黄国达:缘何当下学佛者证悟、解脱的很稀少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若无法了解自己身体紧张及放松时的状态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黄国达:六根——修行的切入点

若以六根入门,外易离境,内可观心,可说是居于中介地位;不必有深定,也可身心安定,不必有深慧,也可以观察到根、境、识的依存缘起,颇为善巧。修行的法门很多,各有偏重:有些重信愿,有些重智能,有些重慈悲,有

黄国达:觉察与观照

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个完美的世界,有人研究经论,想要窥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黄国达: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是觉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内心达到宁静,祥和、智慧、慈悲,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实际上,许多人学佛多年之后依然内心允满烦恼,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

黄国达:禅修法门的抉择

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空灵、柔和等等气质透过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使人感动。三是

黄国达:当下的十二缘起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

黄国达:超越心灵的迷障

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如实观照,超越这些心灵的迷障?让我们来研读一下佛陀在阿含经的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黄国达:止观禅修的要点

止观禅修的要点黄国达许多人谈修行都知道「止观双运」,但止观禅修内容深广,到底详情如何,不容易明了,这里就笔者个人的浅见试着作剖析:以中观为主轴来说明,般若慧的修习可以分为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是由听

黄国达: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黄国达唯识学以法相的细密见长,在教理行果的诠释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其中而谈到“转识成智”,实为修习般若智慧的精要。“识”的意义是“了别”,唯识学建立八种识,一至五为眼、耳、鼻、舌、身五种识,第

黄国达:正见与迷思

世间乱源在于没有正见世间是一个大矛盾,多数人都在追求社会和谐、族群和解、国家安定、世界和平,可是却永远有著许多纷争、冲突、动乱和战争。而世间所以有那么多的战争、动乱和冲突,佛法说,原因有两类,一是欲诤

黄国达:观想与观照

观想与观照黄国达一般人谈到修持,多以宗派的格局来讨论,如禅宗的默照或参话头,净土宗的念佛,密宗的持咒与观想大手印、大圆满,乃至最近的南传佛法的四念处的修持。但若不以宗派来分类,而以佛教思想史的演变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