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国达:智慧的观照
2025-01-17 11:11

智慧的观照

黄国达

『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听闻、 思惟而修习止观,即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是观慧,也就是般若直观--直下体验无常、无我、缘起、无自性,不再停留在观念、思惟、想象、谈论的层次。

如何进行「智慧观照」,我们可以用时间、空间、认知三向度的观照而明确地了知缘起性空的真相。这里根据中观思想来推演,提供一些实际运作的方法,给读者参考

三向度的智慧观照

首先要选取适当的观照对象,可有下列几种:

A.引发苦的情境

B.情感、欲望、讨厌、生气的对象

C.身体、情绪、思想、意愿

D.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咒语或「摩

诃般若波罗蜜多」。

E.当下的存在

以此为观照的对象;愈是切身,当观照成熟的时侯,由此而产生的放下、自在的效应愈大。

一、依前后变化而观照,也就是无常观,观察事物的流动变化、没有固定性。

在身心放松、觉知当下的状态下,将视野放在所选取的事物上,由现在切换到过去(记忆重现),再由过去切换回现在,以画面式的拉回,一幕幕地流动,借助记忆去感觉它的变化。我们可以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十年甚至一生为一个阶段来观察。例如:观察自己的人生过程,可以发现自己的身体、思想都有着巨大的改变而惊讶,从年幼、年轻到中年,从幼小到高大,从初学到博学,从活泼到稳重,从纯真无邪到担负重责,从小孩到主管,没有一样是不会改变的,确定「诸行无常」在自己身心上的显现。

因此,就不再有那种想要将生命停留在一个固定状态上的想法,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也是愚痴的,生命存在于流动变化中,暂时的稳定不能掩盖微细变化的事实,就在这必然不能停留的当下发挥生命的潜力,欣赏当下的种种,那么无论是健康时或生病时、得意时或失意时,都只是一种经历,其中有着许多可以让我们学习成长的宝贵素材,不必生取舍心、欣厌心,只是以宁静心、平等心如实地经历它而己。

其次,可以观察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这样的观察可以看到它的生、住、异、灭,当它好的时候,知道不会永远好,当它不好的时候,也知道不会永远不好。

同样的,观察情绪、心念也是刹那变化,只是观察,而不沉缅、陷溺,细心去感觉它的变化,由此知道没有固定不变的存在,离开粘着、爱取,就是自在的心境。

二、依关连条件而观照,也就是缘起无自性观,见到一切现象都是相依共存、没有分割的存在。所谓相依共存是指事物存在于条件、组成等关系中,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

观察时,保持身心放松、觉知当下的状态下,将视野放在所选取事物的支持背景上,然后将视野切换到组成内容上,再将视野扩大到整体因缘的观照,同时见到背景和内容,并发现其互动和关连。不胶着在特定的形相上,自然明见没有单一的个体,没有分裂和界限,无论身心情境,一切唯有在因缘的依存中显现其幻相。

例如:当拜佛时,观照到整个身体,因为心想佛,起动身体拜佛,同时身体可以自由运动,具足这些因缘,而有「我在拜佛」的假名安立,其实并没有一个可以称为「我」的主体,只是四肢和身躯的联合运动而已。

这就是「无自性」观。自我无自性,其实就是无我观。在种种动作、言语、思考和情绪当中修习「缘起无我观」,发现自我与他人、他事是相依共存的,自我只能存在于社会、大自然的因缘之中,自我只是一个幻影而不是真实的存有,由此感受到没有分裂和界限,没有实体性的存在。反观过去,一向在自我意识中打转,满足「我」的需求,坚持「我」的观点,实现「我」的愿望,......一切以我为中心,那是多么狭窄而虚幻的人生,跳脱自我中心的局限,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真相,观照全局,平等地对待全体因缘中的各个部份,这不是故意忽视自己,刻意自我牺牲,而是能同时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看法,也能看到人际、社会、自然的互动关系,如果自己有一些成就,不必有傲慢心,因为这是以自己的天资和努力为主因,加上父母、师友或公司的栽培,以及好机运、好环境等众多助缘和合而成。有了这种观照的智慧,就能喜悦、自在,不强求也不逃避,即使遭遇不如意事,也能明白那是因缘和合,不是单纯的靠努力或追求就可以事事如愿的。

缘起无自性观的观照对象可以很丰富,也同样可以生起智慧、看到真相不过从切身处观照是有必要的,这样效果会比较明显,这是须要做选择的。

三、依认知转换而观照,藉多重观点,体验事物的空性:

在身心放松、觉知当下的状态下,视线放在对所选取事物的「认知」上,细腻观照自己对该事物的观点----意见、想法、解释,试着以不同的时间、空间,透过不同的人来观看,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例如:老板对我说:「你怎么那么笨!」,你可以解读为「这是莫大的侮辱」,也可以解读为:「老板很生气」或是:「老板修养不太好,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要求我把事情办好」,不同的观点会让自己产生不同的感受。

更进一步,不要陷入这些认知,离开认知,以全新的眼光观照刚才的情境,您将会发现情境没有它的实体,认知只是外加的,它是局限的,会窄化、扭曲存在的真实状态;同时,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观点,而没有一个观点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

以刚才的例子而言,看清真相,就不再紧紧抓住自己的观点,明白认知只是投射或描述,而非真实的状态,无论你认为那是侮辱、生气或要求,都不是绝对的真实,超越这些局限,明白它是因缘的存在,具有多面性,由此心中坦然接纳并面对问题去处理它,也就不再有种种懊恼和不悦了。

在运用上,观照对象可以随时机而自由选取,三个向度也可以依情况而选择进行,这样随着观照功夫的熟练和观照面的扩展,对缘起性空的体验将会渐深渐广,对于一一法的自性见也将日渐消融,心灵将更为自在而无碍。

End

清明的智慧,是烦恼暗宅中的明灯

郭海东一天早上,佛陀与弟子们前往毗舍离城,途中经过犁越河畔时,发现有一艘渔船捕到一条大鱼,数百名渔民费尽力气才将大鱼拉上岸来。但是当大家看到鱼后,不禁目瞪口呆--这条鱼身上,竟然长了上百个头,有的像驴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笨拙才是大智慧

◎ 星 云一个人不聪明,动作迟钝,反应慢半拍,就会被人讥为笨拙。但有的人故意表现自己笨拙,所以老人家自称老拙,高僧大德自称拙僧,以拙自得,以拙自谦。其实拙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一、大智若愚是拙:有的人

人生的至静是一种智慧

◎ 弘 恩静,是一种至味。至味才隽永、绵长。就跟我们吃素一样,别人看你们吃素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一些菜叶子,但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每一样菜都感觉吃得很开心。不静,就是五味杂陈,就像世间人,总是喜欢乱吃-

隐忍的智慧

冬天,是一个隐忍的季节,她睿智而理性的为人们演绎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内涵,她将热情埋藏的至深,只为迎来下一个季节的盎然春意。隐忍的冬季的也带给了人们对忍的思考,有人认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其

智慧地生活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自我身体、思想、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替他人着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被过分强调,就会变成诅咒。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刘素云:智慧开了,是一种什么感觉?

什么时候能做到外面的境对我丝毫影响都没有了,要说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有,不是一点儿没有。你比如说有时候遇到小事,不往心里去,影响不了。现在就如果遇到所谓的大事,能够经得起经不起?真得考验,但是我总的自我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在修福报与开智慧之间,还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

菩萨在世间,以各种方式显现在众生面前,如果你福报足够的话就能见到他们。所谓的见到,并非是只见到一个表象,而是能真切感受到开悟的震撼。福报足够是开悟的前提,否则门都没有!而修行就是为了开悟见性,所以,一

让人舒服,是最高级的智慧

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超越烦恼 成就智慧

◎ 慧 律推本溯源,业是如何在起心动念间形成呢?其原因之一是无明,众生的六根及意识和五欲、六尘相互染著,便形成无明执著,而受其支配,于是不能自主地随业感受苦报,也不能洞彻诸法实相本体。因此,业是惑的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广钦老和尚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

智慧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把人做到亲痛仇快、众叛亲离的程度,可以说他是没有智慧,不会待人;在家庭里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阋墙,也都是没有智慧加上缺少福报。善于处人是智慧;受人善待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能够把认识的及不认

烦恼就是智慧

有人问我说:师父!你大概是没有烦恼的圣人吧?我说:我不是没有烦恼,可是我会用佛法来化解烦恼。我化解烦恼的方法是,当我看到烦恼的现象时,就告诉自己:这就是智慧,因为烦恼的本身就是智慧。对于烦恼的显现,只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

教你安身立命的智慧!--《省心录》十大经典名句林逋 (967-1028),字君复,北宋著名诗人。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

养生的智慧

养生的智慧贤 宗实际上,我们学佛、培福、做功德,都不是为了别人。别人的杯子里面没有水了,你去给他满上,看起来是他得到了服务,而实际上得到福报的,还是你自己。他给你一个机会倒开水,你反而应该感激对方,因

清净心就是智慧

◎ 释智谕如何增进智慧?很多人认为读诵是增进智慧的方法。智慧生长,是有因有缘。有因有缘,智慧才生。什么是因?清净心。清净心的缘是什么?广学多闻。清净心为体,广学多闻为缘。广学多闻依附于清净心,否则,背

布施、智慧与解脱

 一、施舍与菩萨道布施通常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种解释侧重的是布施的内容。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更全面一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施舍。施意味着给予,给予的内容就是上面所说的财、法、无畏三施,而所施的对象

用智慧点燃快乐人生

恒传法师今天法会已经到第三天了,这三天我们一直在共修《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法会当中,在佛菩萨的摄受下,学到一些佛法的知识及生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

◎ 郑晓江佛教是一种了生死之学,释迦牟尼佛出家寻道便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师云: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梦游集》)

忍辱即智慧

◎ 广钦忍辱是修行之本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有功夫的人,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一集)

诸位校长,大家下午好。大家刚刚有没有休息一下?有没有刚刚静坐睡着的?那是太辛苦了。睡着好,人在最疲劳的时候能睡着,休息的效果最好,用西方管理学叫投资报酬率最高。而且我们下午上课是最辛苦的,尤其这个时间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早安。刚刚我们主持人何老师有提到,冠军可以不要,但是要想到孩子的健康、他的成长、包含他的学习。我们真正用这样的心去爱孩子,冠军还是拿得到。因为孩子感受到爱,他对学校有一种责任心,他

蔡礼旭: 君道—管理的智慧(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校长,大家好。我们这几天一直在谈,不能只看到结果,应该从原因下手。就像种了一棵果树,果子是酸的,我们找到原因,应该是在根上施肥,而不是把果子全打掉,它再怎么长,它还是酸的。这个也是借力我们的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伙伴们,大家下午好。我们了解到,《群书治要》是集我们几千年老祖宗,上起五帝,从尧舜禹汤那个时代的智慧到晋朝,总共几千年的智慧的经、史、子,这样的经典的精华把它汇集起来。而且

蔡礼旭:群书治要的管理智慧(第五集)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领导者、诸位伙伴,大家早上好。我们刚刚听到这么多伙伴的分享,其实他们也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真谛是什么呢?日本江本胜博士他有一本书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water会知道生命的答案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虚 云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1955年7月15日)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住寂静处深思得智慧

正果法师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所以佛陀在《遗教经》里教导弟子说: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 弘 一依着无生的智慧来修事忏,才是最圆满的忏悔!下面说明事理相资。如洗涤之法,虽净在清水。若不加之灰皂,垢腻难除。就像洗东西的时候,虽然使手干净来自于清水的洗涤,但若不加肥

智慧与爱的陪伴

智慧与爱的陪伴证严法师今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济成立四十三周年庆。一路走来,时间开拓空间,人间菩萨也日益浩荡长。岁月催人老,生命过一天少一天;一天八万六千四百秒,分分秒秒累积成生命历史。我们能平安地

所有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 净 界前面说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让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应该判断要往东边去、还是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然,所有的功德,应该是智慧最重要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文殊智慧的启迪

◎ 本 焕 1937年我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在五台山住了十年。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19部,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楼宇烈: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

我们应该说智慧才是力量在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安排下,龙泉寺教化部研修处负责人悟光法师、学修处负责人禅兴法师和两名常住义工前往北京大学拜访了楼宇烈教授。楼教授就佛教发展、佛教本土化、佛教和科学的关系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文殊菩萨给你的智慧和吉祥

我们在世间都希望我的善愿能满,希望这样好、那样好,就是吉祥。但是要想吉祥幸福,首先要有智慧。佛法的智慧有什么用呢?就是帮助我们来解决烦恼的问题。如果烦恼不解决,是不是就会痛苦?痛苦有很多很多种,但归纳

智慧100

智慧100圣 严智者多闻多闻令志明,己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法句经卷上多闻品》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会牢记不忘,且能条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我的“智慧宝库”

我的智慧宝库◎ 稻盛和夫 佛教里有善恶有报的说法。所谓善恶也叫梵(Karman,佛教羯磨之意),是善恶报应的依据。亦即意念为因,其结果就表现为现实。这说明思考的内容很重要,意念中不得混杂邪念。论述了积

徐恒志: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三、谈智慧

三、谈智慧佛青少年部教理学习会报告摘要徐恒志智慧的定义一、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它是从自己寂定的性体上所起的观照妙用,能抉择事理,辨别邪正,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道理。当我们去除了主观偏执的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

道德经:迂回,做人首要智慧;后退,成事第一哲学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通过体悟以下《道德经》两大根本智慧,可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