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
2024-10-10 11:47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

(四)发愿

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石的硬度最高,可以磨毁宝石玻璃、瓷器等,但金刚仍不算最坚,唯有愿力是最坚的。〈普贤行愿品》说:人们临终时,一切诸根都败坏了,一切办法都没有了,只是这个愿王不相舍离。可见愿的重要。愿是铠甲,当我们要出生死、要同生死敌人做一决战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护身的铠甲?就是愿。蕅益大师指出,往生关键,就是信愿。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就看你有没有信愿;至于品位高低,那在于念佛的深浅。可见往生关键是正信切愿。有了正信,有了切愿,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要解》复说:若信愿坚固,则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信愿要是坚固了,你临终能十念,那怕只是一念也能往生。《宝王三昧论》说,临终一念也可以往生。反过来说,若无信愿怎么样呢?《要解》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由上可知,我们若不先去解决信愿这个往生的关键,不在这关键问题下功夫,只是肯念,于是在缺一不可的信愿行三资粮中,已缺了二个。如同三条腿的香炉,只剩下一条腿,能有一条腿的香炉吗?所以说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理,可见化时间来研究信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往生的关键。

愿的内容很直截,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娑婆的脏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既然是自心所感的,那么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 〈要解》又说: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也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上,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迎牟尼佛你这个国上为什么不清净啊?释迦牟尼佛就以足趾按地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可见此土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的自心不净而已。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上,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 乐世界呢?这就显示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胜独异的特点。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这个暑假有人考道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有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他大学就都可以考取了。那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得到。但是一旦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再者,厌离娑婆的厌字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空、无常、无我认识不深。首先谈苦。人生有种种苦,命说八苦交煎。这八苦即是生、老、病、先、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现在先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至于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痛,浑身是病,也是很苦。例如我岳父在他九十多岁时,他住在医院里,浑身是说不出的难过。医院的院长说你身体的难过,只有你这样高寿的人,才能享受,因为别人活不到这个岁数。这说明老苦很重,并且是愈老愈苦。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是只死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其于那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得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也是苦不可言。再则,求不得苦,人人有个求不得苦。你要求的,就是没有;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末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故应厌离。

其次谈空。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第三,是无常。佛在世时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第二个人说在饭食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又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佛说:你知道了。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呀!第四,是无我。哪里有真实的我?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我,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大多,生命太短了,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的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叫你退,还容易克服。最麻烦是顺境来了,这个顺境缠缚人啊!因此叫进一退九。

《要解》续说: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也即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上,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在钞中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有人问:至理是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你还要舍干什么?《妙宗钞》回答的非常好,他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辙指车辙,古代都是大车,车在土路压出两条辙。)也就是说:你取舍得登峰造极了,就同不取不舍不是两样。这话很难懂。圆瑛老法师有个解释,他说你若横超三界,永离诸苦,再也不用舍了,方叫舍至究竟。什么叫取至究竟呢?若求生极乐,到了直上莲台,永受诸乐,才叫做方无可取。由于经论中的言句,往往有无量义,所以我从另一方面补充一点拙见。我认为一个取舍到极点的人念佛,与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是平等的。一个人若舍到极点,对于娑婆世界一点也不留恋,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在念的时候,就只是一句阿弥陀佛,自然不会再打闲岔。只剩下一条心,只是在念佛,这就同那不取不舍的人在念佛是一样了。再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疏钞》解释《观经》中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每念一声,可以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罪人。这种人临终念十句,每念一句就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且能往生净土,其原因就在于这时念佛达到了理一心。入了理一心,就是入了实相。所以出生上述的不可思议功德。恶逆的人不信地狱天堂,认为是骗人的。可是他临终的时候,《观经》中说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看见了地狱了,那里煎炸活人同炸饼一样。他一看自己就要进油锅,他不敢当这油饼呀!他是真的看见了,他就怕了,这个油锅可真不能去呀!我得出离呀!这时他的厌离之心达到极点。可是怎么能救我呢?当听到念佛可生极乐世界,就永可免除生死之苦了,这个恶人若是闻而能信,必然一心求救。取也取到了极点。他这样念阿弥陀佛就与理一心的念佛相同了。以上都是说明取舍到了极点,同不取不舍平等平等,不是两辙。所以许多老年人,不多求学问,一心求生,老实念佛,倒能成功。因为他们暗合道妙。所谓暗合,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就这么念。不知不觉就同不取不舍,同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觉自然契合了真如实相。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

以上说明了。取舍达到极点,便与不取不舍相等。现在从反面来看。《要解》说: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这就是说如果放弃了一切取舍,放弃了一切修证,只要不取不舍。于是这就是执著了理,废弃了事。这就等于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中,只要是心是佛,而不要是心作佛。佛的话,你只承认了一半是心是佛,这是理,这是性德。你死守住这个理,但对于是心作佛呢?这是修德,则不要了。这就是执理废事,佛说的话被你砍掉了一半。你既然废了事,把佛的话砍掉了一半,你所执的这个理,就不可能是圆满圆融的理。同时你认为已明白的这个理,也没有真明白。实际上,理事不二,本来不是对立的。所以《要解》说: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如果能够通达信受前面说过的全事即理的道理,那么你取,取也是合于理体,合于如,合于相,合于第一义谛的;你舍,舍也是合于理,合于第一义谛,合补于如实相。一取一舍都是般若的大用,于是就纵横自在,取舍自如了。所以舍秽土你只管舍,求生净土,你只管求,这即是真如实相,即是第一义谛。所以说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莲宗祖师道绰大师曾说: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即是说你还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别管著相不著相。只是专心去念佛,决定往生。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你就这么念,你就往生。这是大祖师的话,所以就是这么直截了当。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一两样。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我们通过实践就更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可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愿就切了,愿切了你就念的更专诚了。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得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五)持名

愿能导行,既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名以召德。这个名字,就给你招来了万德。阿弥陀佛名号,称为万德洪名,由于这是万德庄严所成就的佛名。万德不圆满,怎么能成佛?既成了佛,名叫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乃是万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种鲜花,酿成了蜜,我们吃的是蜜,不要真截吃花粉。我们念佛,同于吃蜜。这是佛采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们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号就是蜜,这是万德庄严圆满的果实。佛成了佛了,成就言名号,所以这个名号就具有万德。你念这个名字,就招来名号中的万德。如果还不容易体会,请再听几个譬喻。例如人们修房子,房上有了师傅,你作他的助手,师傅说我要灰,你就把灰给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 头把 头拿上去。师傅说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来所要的物品。说灰就招来灰,说瓦刀就招来瓦刀。所以你念阿弥陀佛就招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无量功德,这个名字就这么重要。再有道绰大师〈安乐集〉中举两个例子。他说人要是被狗咬伤了,有个治法。把虎骨弄热,然后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时,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热,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也能治好。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吗?底下还有道绰大师亲自实践过的例子。扭伤了脚可用木瓜弄热之后揉脚。如无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绰大师本人脚伤就是这样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热,按在伤处揉,嘴里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这就说明了名字能起实际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于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议。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得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来扰乱,可是魔所变美女到佛面前就变得丑陋不堪。又用种种武器向佛进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莲花。魔就惊奇了,问佛有什么功德,能有这样威力。佛说你要问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问地神。于是地神就出来证明说,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佛当年为了救度众生,舍弃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见佛的功德难思。这个德咱们还能够理解,至于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的那个德,就更不可思议了。彻底打破无明,这个德怎么能思议得到?所以《要解》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又名号不可思议,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作为成佛的种子,何况执持名号达到一心不乱,焉有不往生极乐世界之理!一旦往生净土,从此不再退转。不退转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从容中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亦即如来的果海。那还不成佛呀!念不退是别教初地菩萨和圆教初住菩萨才能证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堕凡夫地,叫作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堕二乘地,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证位不退,同时圆证三不退。可见持名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要解》说: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上。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观像如《般舟三昧经》里所说,专看佛像,这叫观像念佛。观想就是《观经》里所说,观日、观水、观佛相好等等十六观,这叫观想念佛,都是净土的行。还有五悔,是1、忏悔,2、劝请,3、随喜,4、回向,5、发愿。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净上。但其中有正有助,信愿持名这是正行,至于礼拜、供养等等就是助行。正助齐修如同众宝俱备,但持名念佛乃宝中之王。

《要解》说: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在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有持名念佛这一个方法,能广泛摄受种种根机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都能契合,引导往生。所以说收机最广。至于下手最易呢?人要开始修行,总得开步走,从原地迈出头一步,,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刚会说话的小孩会念阿弥陀佛的很多,可见下手最易。由于持名法门这样殊胜,所以释迦慈尊无问自说。《阿弥陀经》没有人提问,是佛主动对众开示,这是特点,例如《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问,都是有人提问。唯独《阿弥陀经》没有人问,是佛自说。可见法门太殊胜了,没有人会问到这里。于是佛就兴大悲、悯有情,主动告诉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罗汉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这个法门,须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刚研究过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义的智慧。为什么能这么说呢?《阿弥陀经》讲了,这个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是说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难信,乃是说一切世间,包括各各刹土、各各种类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圣,一齐都难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间小聪明,所以这个法门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这两个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说世尊拈花那桩公案。〈要解〉用了这个拈字,表明世尊说法,同拈花公案的拈出并无二致。于是《要解》就倾吐肝胆,称性赞叹这个持名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世尊亲作也不能过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侈利。《法华玄赞》说: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 就是说,可以作为标准的行动叫做方,善于启发众生的根器的,做便。又《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就是说,能调理众生,导引他们归趣到无上正觉,叫做方便。现在〈要解〉说持名是方便中第一,就真实显出持名的殊胜。为什么说是第一呢?由于其他大乘的法门多是先悟后修,见道,修道,而后证道。粗浅说来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证道。没有看清路就要走,这就叫盲修瞎练与煮砂作饭。所以圆教须先悟才能修,至少应有个解悟,于是这下手就难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说证悟了。可是圆教中唯有持名法门下手最易,你只要信愿持名就决定往生。再退一步说,你纵然信愿还稍欠缺,但你不是会念佛吗?你念一句佛都有无量功德,散称都成为佛种,所以这个下手最容易,你念一句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由于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极殊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密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可见众生是根本,用大悲水来灌溉这个树根,才能成就佛的智果。菩提为因,菩提是觉悟。前已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得菩提。以菩提为因,就是以觉悟为因,自然感得觉悟之果。众生都在迷中,所以觉悟才是正因。至于究竟是什么呢?。方便为究竟这个究竟的果,就在于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证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得到的方法,而得度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望说。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门是第一方便,还可从《首楞严经大势至多萨念佛圆通章》得到证明。大势至菩萨说,过去有佛叫作超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昧。以下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就是说佛想念我们,同慈母想她的独子一样,可是我们 逆不孝,我们逃跑了。我们不想母亲,不愿意回来,那母亲想念有什么用。如果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于是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子便不会再分离了。这个譬喻就说持名的方便。这可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于其他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著人的生灭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经中说明了就是从众生心下手。就是从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这样一声接一声的念佛,就必定见佛。专诚勇猛的当下就见佛,就与佛相去不远。这里所说必定见佛已极殊胜,下面还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更微妙。就是说不须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本心得到开明、开悟。悟得彻底那就是彻悟。如果能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那就是究竟佛。至于这个心怎样开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像想念母亲那样,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见佛,并且还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开明。十方诸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这自心所现,这个心要开明了,即是禅宗的大悟。可见禅净本来不二。这以下又打个譬喻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在香厂里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带有香气。从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里,衣服拿出来穿时,就是香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气,所以说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念佛是小孩都会的,而所得的妙果,是无比殊胜。

大势至菩萨又说,我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今天大家能够参加道场,正是由于大势至菩萨的摄受。末后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这表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平等不碍差别。若论应机,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继。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信叫作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即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要解》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是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识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是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认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提实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于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了吗?那么依哪个呀?

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理的经典,即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说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即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样不是实相。以至一毛一尘,一一都是全体法界。所以《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的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的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1、小乘教说一灰身灭智的:涅槃法。2、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法。3、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劫。4、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华严玄谈》说: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又说: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即是说止教无言离念,合于禅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于我国。至于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圆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首楞严经》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5、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具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具德的一乘法。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即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蕅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如果圆字还很难懂,再打个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众生轮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我们如能真实信受,即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即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因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譬喻,浊水喻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当,不可思议。所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又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镜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了馒头,这就是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

(六)妙果

信愿持名为宗;横生四土,一生圆满是果,《要解》说: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于说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乘法。《法华方便品》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法华经》以譬喻说法,其中有一个譬喻说,有一个破房子著火了,父亲为了急救孩子,就说外面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于是孩子们跑出而脱险了。但是外面并无三车,父亲实际是给每人一辆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三车喻三乘。大白牛车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要解》说,信愿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实之因,有因必有果,这个真因必然得到四种净土、一乘成佛的真实妙果。四种净土,即是(1)凡圣同居士,(2)方便有余土,(3)实报庄严上,(4)常寂光土。信愿持名而未能断见思二惑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仍有二惑,故虽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断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上。若念到理一心并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上。破一品无明就分证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证到常寂光土。能生实报土那就是别教中的地上菩萨。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但凡圣同居土也不离常寂光土。《要解》说: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由于往生之人,都不退转,智慧深广,寿命无量,六时闻法,决定于此生中能补佛位。所以《要解》又说: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往生极乐,必登补处,见于《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师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译本而成之善本)中阿弥陀佛第三十五愿名为一生补处愿。愿文曰:我做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往昔传诵之《无量寿经》魏译本文曰:来生我国,究竟必一生补处。两本相同,可证凡往生者,必定于一生中定补佛位,同于现在兜率内院之弥勒大士,同名一生补处。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既成佛,愿已落实。所以带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 跋致、究竟都是位齐补处,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胜因妙果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要解》赞叹说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上可见,从凡夫心,以信愿持名为因,决定能得往生净土,位登补处,一生圆满,一生成佛,不可思议的妙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蕅益大师悲心无穷,感慨万分。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接著说: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说,凡夫往生,一例都成为补处菩萨,这是最奇之说,登峰造极之谈。经中以《华严》最尊,但《华严》所独明的一生圆满之教,却落实在阿弥陀经的大小二本。可是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对此信受者极少,怀疑的人很多很多,虽有言教,但义理却已隐晦。可哀可伤,所以大师悲痛至极地说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大师愿剖出心肝,流洒热血与我们相见,而如是说,希望世人于此生信。我今普愿一切见闻此说之人,三复斯言,切莫再轻净宗为低浅之法。章末复于《要解》外,更引蕅益大师一段开示。作为印证。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诳语。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七)后语

念祖这次向诸位汇报和请教,开始于七月初十日莲花生大士圣诞,今日结束,又喜逢大势至菩萨圣诞,因缘很好。现道场已进行至第五日,会中或有人会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见佛见光之类的感应,这对于修持很有妨碍。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针对这个通病,一针见血,作了开示。印光大师云:光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心前,切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少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我们对于印老这段开示,应铭记在心。

末后,恭录先师夏莲老昔年在极乐庵念佛七道场所作四偈,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实经验。偈云:

其一念佛最忌,精神涣散,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既无音节,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声不摄念,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如此念法,永难成片。

其二声和韵稳,字正音圆,恳切绵密,

沉著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妄念自清。

其三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心不离佛,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相续不断。

其四未能一心,先求专念,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真勤真专,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还请自验。

以上四偈是夏师关中真实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门的要领。古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以上四偈,正是过来人所说的话。希望闻者与《要解》一并参究,深信切愿,老实念佛。若能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必定圆证位、行、念三种不适。赘语已尽,末后普向十方三世三宝、在座大德信侣恭敬顶礼。

乙丑夏,为本书三版,对拙著再作校订。末后敬集《要解》文句,为一联语,文曰:

从事持达理持, 即凡心是佛心。

此真道破净宗奥妙,画龙点睛之妙句,念祖借花献佛,谨此普作供养。

八五年夏历六月十九观音大士纪念日黄念祖识于北京妙云轩。

附: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善护念

(一)

在当今中国大陆,黄念祖老居士可算是中国一大居士了,如果你们能到北京拜谒到这位大德,那真是你们一生的福分台湾净空法师如是云。

黄念祖居士,法号龙尊,亦号心示,乐生,别号老念、不退翁。

黄居士生于一九一三年(癸丑)三月初六日。幼年早孤,其母梅太夫人笃信佛教,净行超伦。黄居士性自纯孝,常随侍母亲梅太夫人及舅父梅光义大居士听经闻法,参谓看宿大德,闻习熏陶,志趣超群。

二十岁时,就学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活泼,身材魁梧,擅长排球、滑冰等运动。虽然从小生长在一个佛教家庭,但是看到许多佛教徒学佛多年,依旧世欲思想和作风不改,故自怀疑于佛法:为何许多佛教徒学习佛法多年,怎么还是这样,是不是佛法无用呢?于是对信仰佛教产生了动摇。直至大学二年级寒假,某夜大德自读《金刚经》始感悟:不是佛法没有效验,而是很多修持之人辜负了佛法。于是端正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由于当即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如醍醐灌顶,身心内外清凉润泽,兴起以凡夫心致臻此境唯有念佛与持咒之念。从此,大德对佛法生起大崇敬心,结合现代科学的学习,对佛法进行深入地探求。

一日夜深,于念佛中入忘我之境,定中忽闻念佛之声不知为谁,待起身出房四寻,始恍然大悟,是己在念佛也。

二十二岁,大德于河北开滦煤矿工作,一次梦中遍觅家不可行,忽成一片虚空,初有省。

抗战期间,于国难中,学佛益加精诚。曾皈依当代禅宗大师,得道高僧虚云大法师,并于密宗皈依红教大德诺那祖师嫡传弟子莲花正觉王上师及白教大德贡噶上师,后于一九五九年继承莲花精舍金刚阿 黎位,受诺那上师衣钵与王上师遗嘱。

三十二岁,抗战胜利后,经其舅父梅光义大居士引荐,拜谒禅净大德夏莲居大师,因深蒙掖而成入室弟子。梅、夏两大德为当时的两大著名居士,故有南梅北夏之称。尤夏大师出入儒佛显密禅净各宗,融会贯通,于禅净经旨,穷深极微。壬申之岁,掘弃万缘,闭关三载,会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下简称大经)。黄老居士亲闻夏师讲解此经。详做笔记,心领神会,并随侍左右二十余年,于禅净密各宗深得法要。因六十年代初,曾撰写〈大经玄义提纲》一册,呈夏师鉴核,故深蒙印可,并以注解宏扬此经之大事相嘱之,命可直抒己见,随缘施教,以利大众。

四十岁时,念祖大德于天津大学任教授,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之际,不忘精诚修法,博览众经。忽一日触机成偈,呈夏师鉴览,肯定其开悟!称为唯一心许弟子,又呈王上师评鉴,亦确定为开悟无疑,并深得贡噶上师印可。

文革动乱中;念祖大德国曾在解放前任过。广播电台台长,利用广播宣扬过佛法,故被列为牛魔蛇神之列,下放河南干校劳动,行如牛马。虽经种种磨难艰危,但化火宅为清凉,转烦恼为菩提,始终于逆境中坚持修行,所获真实利益不可胜记,正如悬记:唯艰难困苦备尝之矣,方可成就。数次遇死,均安定持诵,将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遂完然度过。尤其有一次遭遇龙卷风,周围房屋物品一扫而光,唯念祖大德泰然自若,安然无损并仍肃然立于原地,获得殊胜境界。

(二)

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整个科学正在酝酿一场大革命,我们生逢其时,应肩荷起这个伟大的任务,发起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大志。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感慨,更是一个佛界前辈的心声。

掩扉闹市堪藏拙,舍智如愚始大通。

念祖大德素怀传灯之志,弘扬净土之愿,拯救群生之望,也为报佛恩、师恩、众生恩,遍观众经,苦心参研,构思酝酿。一九七九年,摒除俗务,闭门谢客,专心注释《大经》,历经两年于一九八一年完成《大经解》初稿,一九八二年完成二稿,在严重疾病折磨下悲心更切,依然矢志不渝,奋力完成三稿,时为一九八四年,历时六载,竣稿刊印,于一九八七年《大经解》流通于海内外。同年夏,念祖大德应美国维州莲花精会之邀,赴美传播密法,宏扬净土法门。此行使海外佛子普沾法雨,深获真实利益。

笔耕同时,大德还不辞辛苦,不顾体弱多病,先后在中国佛学院、北京居士林、广济寺等处多次弘法,开设净宗讲座,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导群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契理契机,理喻圆融,深入浅出,文显义明。其著作除《大经解》外,尚又有《净土资粮》、《谷响集》、《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心声录》、《净宗心要》等相继问世。

一九九零年以来,黄老一直多种疾病缠身,本该多休养调护,但为弘法大事,将个人完全置之度外。

我以前注的《大经解》,一般水平、一般根器的人阅读是困难的。《白话解》出来之后,将会有许许多人受益!

为进一步弘法,普被三根,于是老人家又著手于《大经白话解》的撰写工作,为此就更为废寝忘食。由于吃素,故常以面片、米粥充饥。一次,由于著书聚精会神,竟然忘记了火炉上烧著的米粥,待粥烧干烧糊后,才被家人发现,可老人家硬是依然吃下了这锅烧糊的粥。并笑言:这饭就很好,不要在吃上花费力气和时间。现在我过著神仙般的生活,拿谁的生活跟我换,我都不换。人生极乐是什么?是法乐啊!

人生的极乐是法乐。只有这种乐才是无穷的,长久的。

大德每日著书外,还要抽出时间来慈悲接引,随机设教。但更重要的是,每日还要完成自己的定课,坚持一日念儿万旬佛号,修一座大法。因此每天老人家都要到深夜一点钟以后方能入睡。一次,在连续八个晚上给他人讲法后,由于劳累过度,噪子不适,下床拿药时,不幸摔成了股骨粉碎性骨折。既便如此,他依然不愿住医院,坚持要把《自话解》完成,终于这一摔引发了宿病的复发。还在为了完成《白话解》方住院治,由于病愤之重,临终前每每欲言不能,也只是极为超然的轻松一笑,心无挂碍。

终于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淩晨,一代大德示疾往生。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现已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流通。其未完成部分,依大德生前叮嘱,续听磁带录音)。

一九九二年四月七日荼毗,遗骨洁白,获五色(红、黄、白、绿、黑)舍利子数百粒,坚固不坏念珠十颗,并于往生七日,从所供油灯灯芯中崩出念珠舍利两颗。

念祖大德不仅是一位德高望众,行持等间的大善知识,而且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自然科学家(生前曾为北京邮电学院无电通信工程学专业的教授)。以现代科学理论知识为方便利导,示说佛教义理,这在当今佛教界的诸善知识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要利他啊!

要报佛恩啊!

要报众生的恩啊!

这是大德生前谆谆教诲于子女的话,更是其一生的写照!

引自《佛教文化》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End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黄念祖: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

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

黄念祖:德风华雨 第二十卷

德风华雨 第二十卷黄念祖老居士【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黄念祖:宝莲佛光 第二十一卷

宝莲佛光 第二十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集)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篇就是序,也

黄念祖: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

黄念祖: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

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3集)

他是「兴大悲」,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我给你,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上头现出一个威猛相,第一个头是红的是阿弥陀佛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2集)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所以一切都是尊师重道,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於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问题,而且得到解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6集)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法身的佛,佛有三身,佛是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在说法的是报身,而报身之本是法身,法身就「遍一切处」,刚才不是说遍一切处?这个说的是法身,法身,没有一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9集)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这一段。亦号无量光,底下就说,「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这是十二光佛,从无量光起。这十二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4集)

这一段是密净不二。「一心观礼,显密一体」,显教和密教是一体。目前大家好像有点分别,显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称为喇嘛教。确实有好些个风俗习惯表现,喇嘛和僧人不一样,服装也不一样,用的法器也不一样,念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2集)

现在到了第十段,第十段就是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我们「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教主,大家都知道吧!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本尊这是密教的语言,密教修什么法,那个佛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3集)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刚刚我们讲阿弥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弥陀佛了。这个地方一句话说,佛由心生。佛在哪来的?佛就是由你心里头生出来的。这一句好多人听了之后,他就很难,他就说这么说起来,我就失掉了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0集)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无量光寿是别号,如来世尊是通号,就把十号都摆在里头了,就说一个头一个尾都代表了。他们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面有说无边、无碍等等,它是无量的,既然是无量、无边等等,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1集)

这一段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一段是佛都把法都说了,阿弥陀佛怎么成就了,又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诫。然后佛就问阿难说:你想看见极乐世界吗?你要想看见你就礼拜。阿难就听话,就礼拜,他头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

《净修捷要》报恩谈黄念祖老居士前言《净修捷要》又名《五念简课》,是夏莲居老居士集大悲心、大愿心为我等末法粗陋浅机而作的简课。黄念祖老居士生前原拟撰写《《净修捷要》报恩谈》。但我等众生福薄缘浅,未能实现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四)发愿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黄念祖居士著(一)引言(二)明宗(三)生信(四)发愿(五)持名(六)妙果(七)后语附文: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善护念蕅益大师开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3信有六信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1)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4全妄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黄念祖:最初方便的观门

一切行人的修持,都应该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所以必须善于学习般若,遵循指示,直趋觉岸。学习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启示,按自己的正确体会来进行观照,一步步深入。文字般若的体会越深,观照的境界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