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七】
2024-10-13 11:40

【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

《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上。华严很不可思议。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次法会呢?晋译华严是八会,唐译华严是九会。(本论依唐译。)初会一共有六品,完全说的是如来证了果位的功德。

【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

二会至八会就有四会在天上说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讲阶次,一层层,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

六位是专名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佛等六位。从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华严里头,都在介绍六位的因果。为什么华严要讲这么多呢?就是让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扩大你智慧的境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佛家这么富、这么广,不读华严不知道。

过去为什么出现《华严经》,就是因为龙树菩萨,大智慧,有一天他觉悟了,觉知过去行为都不对,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间所有的佛经都搞通了。他就想,这佛教也不过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当教主,再创个新教。所以一个人进步之后,往往会有叉路出现。龙王怜悯他,知道他的情况,请他到龙宫。有很多人不信,龙宫怎么能去?很多人还是唯常识论,不合常识的,他就不相信。对于华严、楞严都是从龙宫中取出来的,都是龙树菩萨的功德,他们不能信。龙树菩萨进了龙宫,读华严,这才真拜服了释迦牟尼佛。在龙宫华严经最少的一种,就是现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成八十一卷。

读了华严,就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他在许多的行门里头,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空是对的,但阿罗汉证的是偏空,而不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严国土,他也要庄严佛土。不是依偏空而庄严佛土,就不是阿罗汉,而是大菩萨了。怎么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堕落成阿罗汉呢?华严正应此机。种种佛、种种功德、种种过程,让行者免于走上这一条弯路。免于作了阿罗汉之后,多少劫,还得发心,还得求菩提果。因为法华讲:那是化城,没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最后还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弯路,这样就让他走直路。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

初会之中有普贤三昧这一品,这一品正显明了佛华严的全体。佛是怎么样以他的功德来庄严他自己,最后成了究竟佛。这就是佛华严的意思。这一品就显现了佛华严的全体。

【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

经里面说: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个三昧叫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里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毗卢遮那藏身就是如来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

这个三昧依于法界为体,称法性,遍周一切,遍满一切,遍圆一切。一切刹尘,大为一佛刹土,小为一粒微尘,都普身示现。佛的身体都示现在里面,教导众生。不舍尘劳,而能兴起大用。此三昧是什么三昧呢?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尘中,都可以现身,都可以教导众生,可知:这不是沈空滞寂了,而是繁兴大用。

【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

世界成就品里说华藏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这个里头有清净刹土,也有浊秽的刹土。咱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丘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狱,是一个不干净的国土,是秽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一切都是微妙殊胜,是净佛土。华藏世界之中,有许多是净佛土,也有许多是秽佛土。

因为众生种种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众生生到净佛土呢?因为他心净,为什么我们在秽国土呢?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净。但是我们希望很快就要到净国土去,赶紧要从不净变成净。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普贤十大愿王,深入到普贤十大愿王,就可以知道一切处无非佛土。佛学院的学生想去五台,参拜文殊。其实哪里不是五台?这,就是五台。哪儿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纵横自在,大安乐。一切时无非佛事。所见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坚固,连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还有什么不是佛的法身,哪一处不是佛事。所以,举足下足无非道场,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场。

所以全在当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么见,你就是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行动,也就是你的下场。没有任何人来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狱是自己走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谁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看成一个美女,赶紧过去,就抱。啊!烧死了。烧死了风一吹就活,可是这教训完全就忘了,再看还是美女,还要抱,又烧死了。所以,众生就是很顽固,千生万死,不能觉悟。不是佛责罚人让他入地狱。《地藏经》里,佛拜托地藏,众生有一毛一尘的善根,就别让他入地狱。所以我念《地藏经》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给我们托情时,老流眼泪。

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可以称性遍周一切尘刹,度化众生,其中有净土、有秽土。能深入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事无非佛事。至于华严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

【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裨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

善财五十三参。咱们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气馁。当然,我们对出家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弃自馁。五十三参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在家人是多数,有国王、有外道、有居士、还有妓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参里头是次多数的,多数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三位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根据他们对善财的介绍,让咱们知道念佛报身、化身的功德。第一位介绍的是德云比丘。第二位是解脱长者,长者就是居士,年长、富有、德高称长者。还有裨瑟胝罗居士。三位中二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此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门而得解脱。首先介绍德云比丘。

【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德云比丘说: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自称),而且是决定的解力;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对又像是不对,不是决定的解力;而是自在的决定的解力。信眼清净,对于物质形色的鉴别靠眼,对于事理方面的取舍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当然舍弃了。所以眼很重要。开悟之重要就在此。开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我们也称智慧为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领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说: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领著一群瞎子,大伙一块入火坑。所以要具眼,眼很重要。参方需具参方眼,参善知识,得有参方的眼睛,否则你参访谁呀?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么书,各种注解很多。现在书多得很,尽信书不如无书。什么书你都信,还不如没有书。所以学佛、看教、参访善知识,都需要有眼。

德云比丘有决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净,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抉择,所以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于境界中发生障碍。不是现代所谓的眼通、透视。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照见五蕴皆空。不是透视眼,看到你肉身内部,这眼还是糊涂眼,五蕴对他一点也不空。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又是眼,用善巧来观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又极明彻。所见一切都是法身,没有不是法身的。于是所行没有不清净的,由于有清净信眼,故能具清净行。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底下就念报化身佛了。

往诣十方一切国土,到十方的一切国土去,去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老在持念佛的名号与功德,于是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这一段就是念报化身佛。这不是阿罗汉境界。阿罗汉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释迦牟尼佛。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阿罗汉不知道。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顺法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由于法身,流现报化身。法身无量,所感报化更是无量。德云比丘说: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由于随顺法身,由法身就起了报身、化身,法身无量,所以它能流现报、化身亦无量。德云比丘到十方看佛。在东方,见多少佛?非是数量所能说得出来。东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

【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

所以,常念报、化佛的功德,礼拜恭敬,忆念、赞叹、总持诸佛的法,这叫做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这是个什么法门?就是忆念一切诸佛的境界。忆念:老记著。念:想念。亿念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诸佛别无境界,诸佛另外没有什么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这又把刚才说的话重覆加深了。诸佛没有别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适合众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来告诉你、教导你、接引你、为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方便都在其中。这就是因为是智慧光明。有这个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众生种种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这是为什么?只为佛是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慈悲,这么作不就是大愿力吗?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结合。所以,我们要想成佛、要发菩提心。要求智慧、要增长我们的慈悲、要发大愿。三个融合为一,不是三个东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体的。

【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念佛人也是如此。由于你信解具足,一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信、解、行、证。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个信字,所以信字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深入这个信,还有一个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刚经》赞云:破疑生信、绝相超宗、顿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要主动,要作努力。那些地方有怀疑,要把它破除。破疑,疑与信是对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长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时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时候是不信不能解;这两个可以互相促进。因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这么循环,这么增长。信一点,多理解一点;多理解一点,更信一点;更信一点,更深入理解一点。这就对了。信解具足的时候,就怎么样?就入佛智慧。就进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观行具足故,你的作观、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别人给你的。唯藉缘因得显发故,智慧光明是靠缘因,才能够显发。

缘因二字又是一个名词。我们讲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此处缘因,即缘因佛性之缘因。正因佛性就是众生本有的佛性。譬喻像木头里有火。古人钻木取火后,人才吃熟东西。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么叫缘因佛性呢?木头有火,这桌子为什么不自己烧起来?必须得钻,它才出火。所以要有缘因,这缘字,要有外缘。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本来有性德,你必须修德有了功效,你本来的性德才显现。所以依靠缘因。

缘因钻而火出,达到目的了,火出来之后,木头也烧光了。一切了了,了因佛性。此譬喻很好。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钻木取火,缘因佛性。火出木头也烧完了,了因佛性。这才究竟。

此处说明,智慧光明不是谁给你的,是靠了缘因。缘因也可能由于某人的启发、某人的帮助。但是,总之最后是通过你自己。这个缘因,靠缘因,你得修,修德有功,就能显发性德。

【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十方:空间。三世:时间。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每一个小小毛头里,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现灭度。所以小的说法从来没有间歇,众生只是不闻。这一切,十方三世甚至一个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间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在灭度。都是以咱们的自心及其所有无边的智慧和行持为本体。

本具三身,咱们一个人本来成佛,此《圆觉经》的话。本来就具足三身,这就根据圆觉,本来成佛。一般说本具法身,修了之后,才能成就报身、现化身。《圆觉经》、《华严经》、最高的圆顿教,则言三身本具。一念相应,自己的心念与此本具者一念相应,这才是密宗所谓母子光明会的正确含义。

相应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一台电视机把它调好了,发射台的节目就传到你这里来了。调好了,就是你的电视机与发射台相应了。调不好,什么也没有。没有相应,慢慢调,不著急,电视机没有坏,坏了则一点声音、一闪光亮也没有,电视机没坏,发射台也在发射,就是没相应。一但相应了,什么节目都来了,相隔万里如在目前。

一旦相应,这叫什么,叫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现在能够念念之间相续,有一念跟本身的三身佛相应,就开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为什么殊胜呢?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华严讲了无量无边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这些三昧都摄在里头。不需要像王龙舒居士,自说的,在念佛号,还要念多少多少亿阿弥陀佛,因为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一念相应,念一佛就是念多佛。入一个三昧,就遍摄一切三昧。所以,我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华严,经中之王。《华严经》讲念佛,讲种种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这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我们要重视。

以上是德云比丘的无上开示。下面是第二位解脱长者对善财的说法:

【又如解脱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

解脱长者讲我能够入什么呢?又是一个法门,他能够进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也即进入这个三昧,如来没有障碍不能局限,无有穷尽的庄严与解脱的法门。

【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旃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花世界宝莲花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

参见十方无量无边如来。彼诸如来不到我处,我也不到彼如来处,可是我就见到佛了。我要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想见就见。其他很多很多世界与如来,都是愿见就见。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这一段很深入。如果说所现的一切佛都是如梦、如响、如幻,这还容易懂。现长者说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这我心,不就是法身吗?从法身流现出一切诸佛,诸佛都可说是显现;那么,法身是真实,称为真如,称为实相。这个我心,应是真实,怎么也如幻了?从下一句诸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可以深入。自心像是水;佛,像是水中现出的月亮,是水所现的影像。诸佛是自心所现,如水现出月亮,月亮是所现,水是能现。能把它现出来是谁?是水,自心就像水,诸佛如影像。自心是能现,佛像是所现。在有能有所的时候,能和所是对立的,是二,所以都是幻了。

在禅宗可以体会这个道理。唐朝肃宗皇帝问南阳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回答:檀越(施主)踏毗卢顶上行(即是你应在毗卢遮那佛的头顶上行走)。皇帝说:寡人不会(我不能体会)国师说:莫认自己清净法身。正表禅宗要超越法身,叫做法身向上事。禅宗称初开悟为到法身边,破重关就安住于法身。还有第三关,是法身向上。重关是安住于法身,宗下叫做陷入法身量中。法身向上才能见与佛齐,(知见才能与佛看齐)。禅宗三关齐破的人,他的见和佛见是一样。到了向上一路,(从法身还要向上),这是一件大事,是大志气人做的事。我们往往一点点就满足了。所以国师说陛下应该在毗卢遮那佛顶上行走。法身向上,这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所以自心现一切佛的影像,一些影像以及能现的身心,悉皆如幻如梦如响如影。禅宗的法身向上,与密宗大圆满相通。所以,密宗在毗卢遮那佛上又添了一尊佛叫阿达尔嘛如来,就是表示法身还有向上事啊!

【所谓无碍庄严解脱者,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而亦不坏梦幻诸境。若不入此梦幻法门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在逝多林,不见如来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什么叫无碍庄严解脱呢?是离一切相,成一切相,总是不落两边。离一切相又能成一切相。与法身无相、亦无不相、能现一切相是一个道理。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但也不坏梦幻的境界。所以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就是梦中佛事,不坏梦幻之境。如果不入这个梦幻法门,也就是沈空滞寂,不动了,无为了。

就同舍利弗、大目犍连当年在法华会上一样,对于会上种种的佛的说法、种种的佛力变现、多少大菩萨成佛、多少人证菩萨,这种殊胜的事件,舍利弗、大目犍连同瞎子聋子一样。所以,这部经现在大家听不懂,是很当然,连阿罗汉都跟瞎子聋子一样。我们能够听一遍,能听懂一点就是好的。有很多道理确实很深。

我们为什么要不坏梦幻境界呢?就是免得像他们阿罗汉一样,当年参加法会,如聋如盲。佛说法华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痛哭流涕:如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在一个法里头,一直跟著佛,佛始终说的是这个法,这些人就不知道,如聋如盲。下为第三位。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

偏与正

◎ 费 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

分身有术

◎ 周国平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样聪明,如果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怀让

◎ 吴 平怀让是金州(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出生。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不但满室芬芳,而且全身发出白光。这道白光一直射进京都长安,被掌管天象的官吏观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