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老居士)【一】
2024-10-13 11:17

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

(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诸位大德,我们共同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因缘。此中有殊胜因缘,可分五方面来说:

一、我们都知道,华严是经中之海。海表示广大无边,无穷无尽。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华严在佛法中又称为经中之王,最尊贵、最高深。华严讲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只有华严讲得最清楚透澈。华严的特点是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论名为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二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此名太长,故取华严二字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乃最高之法。在华严中讲了种种三昧,无量无边无穷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华严经》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此论单讲华严念佛三昧,经是经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论是王中之王、殊胜中的殊胜、尊贵中的尊贵。因此,称为法殊胜。

二、讲此论要有书可读。圆德法师印《龙舒净土文》,将此论附印出来。有书是另一殊胜。若无书空谈、没有文字可看,讲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顶,灌顶时很有收获,过了几天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有了书本,此为另一殊胜因缘。

三、现有这么多人来听。居士林的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这样一些发大心的信众,是讲经条件。否则,像生公对著石头讲: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此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这么多人在座,又是一个缘。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顶风冒雨来参加,共成一个殊胜的法会。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长吕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谈此论。此即有因有缘,我才来向大家汇报。

五、我大病不死,得讲此论,此为另一因缘。

有这些因缘,所以人人应当生出殷重心,难遭难遇之想。另外要提一提,当年佛在说华严的时候,在座的都是阿罗汉,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连他们都不懂,其余更不用说了。这些阿罗汉们如聋如盲,好像跟聋子一样,好像跟瞎子一样,参与了法会。但对法会殊胜的内容,殊胜的言教,听了,与没听一样,此为如聋;看到,与没看一样,此为如盲。因此,今天的内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时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满意。就连大目犍连、舍利弗都还吃不消。至于不明白,听了有什么好处?这因一经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议。这里许多文句来自《华严经》,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三昧中的王,亦即经王中的三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论,大家应有庆幸之心,说者、听者都生难遇之想。

若说佛教经、论,在开始研究之前,要应当先知道这部经、论的纲要。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收获就大。所以,天台宗经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华严宗更多,十门分列。第十门讲经文,讲经文之前有九门,此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的。我的大经解,就是用华严十门。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义,较简。五重玄义为:

一、释名。解释论的名字。研究经论,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处都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所以说,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经论的特点包括进去了。因此,先讲经名,大家看其他经论也应注意此点。

二、辨体。经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为本体。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这些相是从什么体里显现出来的?知道体,才知道根本。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体是什么。

三、明宗。宗旨是什么。上次《净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宗,即蕅益大师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全部的内容,全部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弥陀经》就是要信,发愿往生。难信之法,要信。发愿,愿生彼国。还要念。一经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发愿,好好持名。

四、论用。作用,讲此论的作用。

五、教相。讲此论属于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物件。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内容就有分别。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终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顿教一刹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属于那一教。一刹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说的,但物件不同,所说便不同了。再说,时间是由于大家的妄念,说一刹那、说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要知此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应该依了义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义。有时看书、看论,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拦路虎,就拦住了,因为它讲五重玄义。我们现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质,虽只是十五页的短论,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

壹、释名

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经题往往包含三个内容:人、法、喻。《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广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讲体,以常遍为意。体是大,是常,无生无灭,竖无初际,无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此就时间来讲。空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此体就是如此,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一切处。所以,大即常与遍。方是以轨持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树的桃花就是那样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树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为持,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轨持为意,此为方。广言用,以包博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

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体大。体是离开言与思的,体是什么?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那么,此体大是什么?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之心。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底下还要细说),此部论,此点说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一切法都从此体生。从体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就是介尔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无边的功德。方的含义如此,此相大,一切殊胜之德皆此相。用就横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广度众生就是菩萨法界。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就得声闻缘觉的果。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以大方广为因,就得佛果。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对待的大,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总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为对待的大。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绝对的。有二才有对待,到了无二,还有什么对待?所以维摩诘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离开了二。谁要能离开二,就入不二法门。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离开了一切分别,就入不二法门了。以上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修行证到什么?证到大方广。

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觉悟的人。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圆觉;果都满了,果头的佛,最尊!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成了佛。据《华严经》,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所知障,知识份子确实要注意。都知道烦恼障贪嗔痴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见,承认这个,不承认那个。要闹派系,这宗说那宗,这一派说那派。固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这些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其实呢,不见得。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碍,佛就离开这个障。

五、于一切法,能自开觉。

六、能让他开觉。

七、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八、于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我们就是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么平等。佛醒了,我们在作梦。作佛也是在梦中,大作梦中佛事。是个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要知道它是梦。我们作梦都有此经验,梦里头,啊!我这是作梦嘛!,这就要醒了。我们知道这是梦,那就要觉。佛就是睡梦中觉醒了。

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涵义。到华严,什么都是十。此其特点。此为第四个字佛,是人。

华严是喻,比喻。华就是开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花也有十个涵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花有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庄严其身。花有十种涵义:

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欢喜。

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于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经题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是有十个涵义。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线来施工。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难,趋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从地下出来。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这些东西要有分别。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此处是正定、正受,分别于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三昧。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严之后,就是圆人。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有的人就忙乱不堪。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长的时间,没法说了。亿劫:万万劫,数位大的不得了,电脑都表示不出来。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暂闻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这是给我们证明。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对于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著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面介绍作者。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论有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于朝。年未冠(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是进士。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著有《龙舒净土文》。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称为大阿弥陀经。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九种。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本。(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第五种宋译。存世者,即此五种。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进士。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的内容。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现国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禅与净土密切结合。

End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

老 僧

老 僧景 云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焰炉灰。童子病归去,鹿麂寒入来。斋钟知渐近,枝鸟下生台。         摘自《全唐诗卷808)

插秧诗

契 此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摘自《禅诗精选》

闲居

◎ 唐永明延寿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摘自《诗僧集》

扫地

唐齐己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摘自《全唐诗》

偏与正

◎ 费 勇 什么是偏、正呢?从前,吕文懿辞掉宰相的职位,要回自己的家乡。当时他的声望犹如泰山北斗,受到大家的敬仰。不想他刚回到老家,就有一个喝醉了的同乡,在吕家门口破口大骂。吕文懿并不生气,交代自己的

分身有术

◎ 周国平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聪明指的是一个人在能力方面的素质,例如好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反应灵敏等。具备这些素质,再加上主观努力和客观机遇,你就可以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但是,无论你怎样聪明,如果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怀让

◎ 吴 平怀让是金州(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四月八日佛诞节这天出生。相传他出生的时候,不但满室芬芳,而且全身发出白光。这道白光一直射进京都长安,被掌管天象的官吏观察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