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2024-10-10 11:19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也就是大家念的如来藏,本来不变,能生超过恒沙的功德。相信我们心中的佛性,从来没有变过,你现在虽是众生,还有比我们更不行的众生,他都没变过,也没有减少;不但没有减少,还能出生超过恒河沙的功德,但是为无明所蔽。阴天时候的太阳,太阳能生无量功德,太阳一照大地,什么东西都长出来了,没有太阳那是不得了呀,树木、花草、一切一切都不行啦。这恒河沙的功德,但是被无明所蔽,都遮住了,虽有同无,有,但是不起作用了。菩萨为兴教化,开发彼本具的如来藏。《大乘起信论》讲的如来藏,开发如来藏,这样叫什么呢?叫绍隆佛种,叫护佛种性。这就是用本存的如来藏护佛种性。(二)是以菩提心为佛种性,《会疏》引《华严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就是没有牛就没有牛奶,没有牛奶怎么能做成醍醐呢?若没有菩萨发心,就没有佛种,没有发菩提心,还有佛吗?所以有牛则有醍醐,有菩萨发心,佛种不断。这是以发菩提心作为佛种性。(三)以称名为佛种,根据《宝云经》说譬如种树,有其种子,只要不腐败,就能生芽,就能长出大树,具足生芽因缘。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种子种下去,有土壤,有水份,有阳光,加之好的因缘,必能生根发芽,长成大树。闻佛名号,如得种子,信赖持名,即是具足因缘,必得受记作佛,故云持名为佛种。这是《会疏》的三个解释。《会疏》把菩提心与称佛名号叫做佛种性。本经咱们以什么为宗?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是和咱们的宗完全是相合的。什么是佛种性,是发菩提心;什么是佛种性,是一向专念。本经的宗旨正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正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常使不绝也有三个解释。《嘉祥疏》曰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法种不断,故曰常使不绝。《净影疏》说护使离障,离开障碍,起善无间就是善没有间断,名常不绝,也是护持自心。《甄解》说引《大论》云于无佛处,赞叹三宝音,在没有佛的地方也赞叹三宝音。三宝音者,是受持宣说佛法藏。我们先要受持,受持二字还是很深刻的,能够接受、信受、实践、宣说,你不能受持你宣说什么呀!无可宣说,无可奉告。由于宣说,众生由之植善发智,种植善根,能够开发智慧,能够成德,能够修持、契理,能够契合本体,契合实际,契合本心,故三宝种子,串串相连,所以受持宣扬,常使不绝。这是一致,有详有略可合参。

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救负荷,皆度彼岸。 这十句,表诸大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之德行。

兴大悲,愍有情,愍者,哀念也,菩萨悲悯众生,是平等的悲。《会疏》说拔苦叫做悲,这是至悲,真实平等的悲,叫做大悲,对待一切都是平等。佛教讲究冤亲平等,不是有分别的,不是说这个人跟我好,那个人跟我不好,有选择的,有区别对待的。冤亲平等,把冤放在前边,这是大悲。《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密部《大日经》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这两句话是一样的。故诸大士咸发同体大悲之心,所以是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这是从慈心说起,从慈心为大家说法,慈就是以乐,使大家得到安乐。《净影疏》说:依慈起说,名演慈辩。从慈心说,让众生得乐而为之说。

授法眼,法眼者,如来五眼之一。五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法眼者,是菩萨为救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的智慧,称为法眼。法眼又是一种智慧,知道什么法能度众生,这才是法眼。《会疏》说:佛道正见,名为法眼。你对佛道有个正见,是法眼,不是什么天眼,看见这个,看见那个。通达呀,众生种种根器,这个正见是法眼。《净影疏》说: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你的智慧能够照了一切法,故名叫法眼。了达众生种种的根器,知道他们的根机,善于知道一切救助之法,应他们的根机,施与而救度。这样的救度,这样的智慧即名法眼,所以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的知解,如同以法眼授与众生,尤其是在净土法门,众生他能够知道。觉者,能够知道众苦,这个最好,但这个智慧很不容易,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什么叫授法眼,佛把这个法眼给你、告诉你,这个最殊胜,你应当去念,你应当信受,你就跟着去做,你就等于自己有了法眼一样。这个法眼是佛所授与你的,这是授法眼的意思,你自己一件一件生了智慧,而有了正觉,那就得到法眼了,授法眼是有他力的,是给你的。我们净土法门,使众生依着信解信愿持名,选择这样的方法修持,跟有了法眼是一样的,这个法眼是佛所授的。

杜是止住,塞也。恶趣是畜生、鬼、地狱三恶道,恶趣是苦不可言啊。极苦,三途一报,五千劫。阿罗汉给佛修精舍时,阿罗汉看见蚂蚁,阿罗汉就掉泪了。在前世某某佛出世的时候,这些就是蚂蚁,而现在又到了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中间经过多少时候?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佛出世要经过多少亿年,两个佛之间经过这么长的年和岁月。蚂蚁始终是蚂蚁啊,它的因缘,它的劫数,它的寿命,一劫一劫都在蚂蚁里头。这一辈子把那一辈子咬死了,下一辈又是那一辈把这一辈咬死,它们的轮回都是蚂蚁的生活,它冲不出去,所以三途一报五千劫,三恶道是极苦。我们看见蚂蚁吃槐树虫子,那个槐树虫子在那儿蹦,蹦下来咬一口,再蹦上去,这是恶趣之苦。,鬼趣之苦,鬼老苦,鬼之饿,还有地狱那就不可说了。杜恶趣,杜塞着不使他通往恶趣之道,所以阿弥陀佛大愿曰来生我刹,不复再生恶趣。后边还讲愿文里比这还清楚,都证明了带业往生,你的业力本来要到三恶趣的,你一念佛,佛一接引,你再也不入三恶趣了,你本来还是罪业未尽,就带业往生。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带业往生,这都是有意无意的在破坏。

开善门就是把善道的门打开,我们这个开善门就不可以看成是善道之门,我们这个是菩提涅槃之门了。《会疏》说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也,本经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开善门也。这个门是非常容易进去,我们多少业力就不复更堕三恶道了,就必定一生成佛啊!头一个因素是不退,第二个是寿命无量。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而且寿命是没有头的,焉得不一生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把一切众生看成是自己,表同体之悲,对于一切众生都看成我自己一样。《涅槃经》有个偈曰: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种种之苦,就是如来一个人在那儿受苦。中国古圣人有曰:己饥己溺,国内有一个人挨饿,是我叫他挨饿,还有一个人在洪水里受淹,是我将他推进水中去的。如来更广大了,中国圣人只看到了人类,说有一个人在水中,有一个人在挨饿,就是我一个人的罪过。如来说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所以拯济负荷,皆度彼岸,就是要把他们救起来渡到彼岸。拯者,救助也;济者,渡也、成也、益也,拯济就是救度之义。负者,担荷也。《大法陀罗尼经》,佛言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让一切众生,都能出离世间。譬如长者家中非常丰饶,有很多珍宝,只有一个儿子,以爱儿子故,把珍宝都给儿子,而且也无有我累了,不管我的家财了。菩萨也是这样,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一切珍宝都给众生,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一子。等同一子是什么?是等同独生子。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的独生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让他入无余涅槃,这个叫做荷负重担。这里解释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意思。度者,到也;彼岸者,涅槃也。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一句就是说前边所说的诸大士都是果上证了的人,而示现菩萨,这一句话就得了根据。我们把佛法说少了、说浅了,叫做减损谤。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都是让你做宣传,更不能让你诽谤。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前面的说法,不是过头了。这一切来的人都得到诸佛的无量功德,都是得到诸佛智慧的圣人,都是不可思议的。来会的大菩萨无量无边,这么多人,他们都得到一切佛的功德,无量的功德。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圣人,不可思议,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都圆满,无量的功德,表诸大士具足福智、位齐果位,是从果位而示现因位的大菩萨。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是说大士都得如来的智慧庄严。这样的解释是《净影》、《甄解》、《合赞》都是相同的。圣者,是正。肇公说:智慧是体,是本体;圣明是用。凡事都是体、相、用,有体就有相,有相就有用。智慧是本体,圣明是智慧所产生的妙用。智慧圣明这四个字里头,有体有用。怎么解释圣呢?无事不照谓之圣,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和不能通达的,叫做圣。菩萨权实灵照,菩萨的照有权照、有实照,真实的照、权巧的照。这都是灵冥的,不是世间打比方的照,称为灵照,不可以用言、用思来拟、来议,来形容,这个圣是不可以用言语来琢磨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故曰不可思议,一切语言不能表达,故曰不可思议。智慧圣人不可思议。肇公的解释很清楚了。菩萨权智实智,他所生的照用,众生的凡情绝不能理解,也不能想得到,这叫不可思,不可议。又不可思议有两种:一者理空,本体之空,第一义空,非惑情所测,不是众生带着情执所猜测的,妄说理解、妄猜测都猜测不到。二是神奇,这一种是太不可思议了。你很浅的识你不可去思量。神秀知道六祖比他强,到底强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初地菩萨和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你都不知道在哪里,非浅识所量。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是这样的大菩萨,无量无边呀,一时都来了。是总结以上德尊普贤之诸大菩萨,为听闻赞扬净宗妙法,为广大弘扬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为普度十方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有情,让他们往生净土,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时来会。有同德,就有同心;有同心,不约而同的都来了。此外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梵众,悉共大会。清信士是优婆塞,男居士七千人,净土法门适合在家人,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是在家的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跟比丘尼一样,加在一块儿整整二万人,比丘是一万二。二万人的大法会,当时是地球上参加法会的人是两万,下边是天、欲界天、色界天众,不在这两万人里边。诸天菩萨、德尊普贤这些大士、无量无边这些大士也不在这里头。这个两万人,是针对咱们地球上的人两万。这些独见汉译才有,宋译未提出。只在后边提到并天龙八步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天龙八部一切大圣也参加了这个大会,不然怎么在后边皆大欢喜呢。魏译很少,只谈了比丘和菩萨,汉译又补充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加上宋译天龙八部,这个构成众成就。六成就里边,众成就,这个就是会集的意思,不然它就欠缺一部分,欠缺是很不应当的,这样就补齐了。这是通序,各经都有通序,主成就、信成就、时成就、处成就、众成就,这是各经都有的,称为通序。本经就把参加大会的功德描述的很多,总之是为了正信,六种成就都是为了正信,让你知道有时间、有地点和各种人,这是通序。底下是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这个经的序和别的经的序不一样,六成就,各经都有它的六成就。

下一品为别序,亦为发起序。序中如来现瑞放光,阿难喜悦请问,世尊正答所疑,才演出一个广大、圆满、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一部大经就是这样出来的。

大教缘起第三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预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稀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这时阿难生稀有想,我很奇怪,我跟世尊这么多年,未曾见过佛体放光,这样放光我从没见过,所以才来提问。这一段是补充魏译之不足,魏译特别简略,会集本很重要,这一段佛放光,最古的翻译是汉译。汉译原文曰:于时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五色光,数千百变,光甚大明。贤者阿难,即从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时时更变,明乃尔乎?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我侍佛以来,未曾见佛身体光耀,巍巍垂明乃尔。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这是汉译的话,会集了就把各种经典的译本的精华会集到一块儿。不但汉译如此,吴译也如此,五种译本有两种都是这么说的。只有魏译最简单,只有光颜巍巍威神光光就完了。唐译有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宋译是面色圆满,宝刹庄严。五译合参比任何一译都殊胜,宋译中不但放光而且是光中现佛刹,显光中显刹之义,这也是汉吴两译之所无,宋译是最后,都把它会在一块儿就都圆满了。

尔时世尊,指释迦牟尼佛,佛是世间极尊,故称世尊。威者,有威有可畏谓之威,指的是威神。威神在《胜鬘宝窟》里的解释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为神。威神有很多相,我们要看,就是胖胖的很慈祥,跟印度的像不很一致,古代的印度像很有威神。外使物畏,让大家生了畏敬之心叫做畏;内难测度,表现于内的没有法子测度,是内心世界难于测度,称之为神;这是威神的意思。光者,自荧谓之光,是自己就亮谓之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实际是能放光和照耀这两个涵义。光有两个用,一是破暗,二是表法,因为佛的光明是显示智慧之相。因为千年的黑暗光一照就消除了,佛的智慧也是如此,佛的智慧之法如流入我们的心中,多劫以来的黑暗给消除。光表法,开发我们众生本有的德相。光也是智慧之相,体相用,清净光明,光没有渣滓,光没有垢没有染,能消除一切,表这些法。 威光赫奕,威是威神,光是光明,佛所放的光。赫者是明、很明,奕者是盛、很盛,很明盛,无有昏暗,万里朗然是赫奕,表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光大,如融金聚,像融化了的金子聚会到一块儿。金子本来很亮,熔化了就更亮了,又是熔化的金子聚在一块儿如融金聚,就像炼钢厂,乌铁经熔化就很亮,从远处一望就能看到。佛的光呢,如融金聚,多少金子都熔化了,放光。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又像一面很光明的镜子,镜子影畅表里。唐朝海东、高丽人憬兴说镜光外照,名为影表,镜子光照到外面去了,叫做影表,光影现于体外,现于镜外是影表。这个譬喻镜子是佛的身体,放了光,这个光是向外放,外照之光还有影子照到镜子里面,镜子里边也亮。这就同佛放光,放的光又把佛的容颜照亮。好像珠子放光,先是照到珠子本体,这叫影里。实际佛身不是像我们的血肉之躯,他就像镜子一样,不但外面是亮的,里面也是光明之体。我们修密法,观本尊相,就是这样观。本尊相非有非空,纯粹是光明之身,外面是光,里面也是亮的。《净影疏》说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和这是一致的。佛身也是如此,光明外照是显耀佛身,这是影表之义,所放光明还照镜内这是影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大光明,光甚大明,非常殊胜的大字,不是大小之大,如《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字又如中国古言大哉大哉!这个大字,不是个子很大,是很伟大,用言语来说是这样的。大光明是数千百变,瞬息万变,光色参回,转变最胜。光相参回,互相映照,而且是变化不拘,这是活的不是呆板不是死的,而是自然现出最殊胜的光和色。如《法华经序品》说眉间白毫,大光普照,佛的三十二相中有白毫相,就是在眉心之中白毫。阿弥陀佛的白毫是八棱中空,光是八棱、八角形,中间空的,不是一个实心、死疙瘩的东西,很玲珑的,旋转五匝,眉间的白毫。有一个人往生前说:佛眉间的白毫之殊胜啊!白毫放光,大光普照我们这里说大放光明,相当于《法华序》里讲大光普照、大光之义。数千百变同于本经《寿乐无数品》中说: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表佛光自然交参回转,转变,越转越殊胜,无有穷极。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他就想,他当机呀!阿难实际是佛的弟弟、侍者,只证初果,若论本迹,实亦从果向因之法身的大士。在《法华经》里,佛告诉菩萨: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说我和阿难在空王佛那个时候都同时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同的是阿难喜欢常乐多闻,喜欢多听、多看,喜欢闻法;而我喜欢常勤精进、修持。我们要行解相资,咱们上课是增加我们的解,但是不要只乐多闻,那就是阿难,那就慢了,要常精进,行和解要并进,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只是是理解而一点实践都没有,你所增长的是邪见。你为什么解的不行啊,正是因为你解的都是邪见,你真的解了必定会行,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行而不解就是老修行,一辈子修行,并不理解,增长的是什么,不是破无明是增长的无明。有的人想要闭关,我就问你凭什么闭关啊,你没有理解,你没有一点儿基础,闭不了关,你增长的是无明,不然你欲升反降,你的愿望是上升,实际效果反而下来了。这就是我们要行解相资,要依止圣言量,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啦!而阿难护持我的法,亦护持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分别就在这里,阿难还没成佛。实际阿难显现的这一生是很重要的,他是集结经藏的人。如是我闻都是阿难说的,他重说经,阿难这个人是不可轻视的。如是我闻这个我就是阿难,这一切都是我当年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到的。这个我就是阿难,他自称,他集结经藏就是这么结的。传佛心印,是二祖。传授密乘,乘传大教的关键人物。《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说密教初祖莲花生大士,是从阿难受世尊预嘱传之密法。早就告诉你将来传给莲花生大士。在教下是集结经藏。禅宗是二祖,密宗是受世尊之预嘱传付之密法,因为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八年后才降生,他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而阿难早在释迦牟尼佛早教下来的法,教给莲花生大士,所以阿难很重要。在《胎藏界曼陀罗钞三》中说:阿难密号是集法金刚,这个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不能把四大天王叫四大金刚,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不能成为四大金刚。《金刚经》前面有请金刚,有的人主张不印这个部分,大家都很多误解。如居士林印的就没有请金刚,真的金刚是现威猛相的佛。故知阿难护持佛法是其本愿,示现为佛的侍者。而且他传下了禅宗,传下了密宗,他续佛慧命,继往开来,在本经的当机,阿难善自思惟,思惟什么呢?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色和身是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悦豫者是喜乐,是高兴、快乐的形象,非常清净。《宝积经》说:如来身者,自性清沏,是他本来清沏的,彻底的清沏。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久远以来早已远离了一切的烦恼和污秽,所以他清净啊。因为如来身者,出过世间,何以故,为什么呢?因为佛不为世法之所污染故。天人之身是妙,色界就比欲界就更妙啦、清净啦、离开色相啦。但是如来都超过了,他这还是有污染的,还不能彻底,有所执著的;虽然入了非想非非想,入了大的禅定,像冻在水里的鱼一样,鱼在水里冻了,一点儿也不能动,他的定像冻在水里的鱼,他的定什么也不起,一天水开冻,鱼还是鱼,所以入这种八万劫又五百小劫之定,五百小劫出定,他又活动了,这都是有垢染,不是彻底清净的定。如来就远离这一切啦,如来身者如清净镜中微妙之像,就跟镜子里的像一样,大家回去照照镜子,里边有一个同样的我,但没有实际的东西,如净水中圆满之月。这是帮助我们理解阿难所见的,色身诸根悦预清净。下边又设疑问,佛为什么这么喜欢?《净影疏》说喜有二义:一念弥陀所成的德可庆,这个德都圆满啦,发这么大愿,可庆,所以喜欢。二念众生得益的时候到了,所以喜欢。书中这个地方大畅本怀,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极大的欢喜,因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可以得到真实之利的时机来到了--众生能闻到这样的法。 光颜巍巍,光者是光明,颜者是容颜,佛的容颜所现的光,能闻到这样的光,超于一切,巍巍是高大尊胜之貌,而且宝刹庄严,光中现宝刹,映现十方佛土庄严宝刹。刹者,在《法华文句记》里面说:刹是田,也就是佛土、佛田之义。而且是种种宝刹的庄严都在佛的光中现出来啦。又曰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兴能够瞻仰佛这样的瑞相。生稀有之心这时阿难从心中生出稀有之心,少有的心,我们要消归自己,读经要如身临其境。阿难很欢喜佛现这样的瑞相,于是阿难从座而起,把袈裟披好,偏袒右肩,这是仪式,长跪双腿着地叫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向佛禀白,敬发所问。无量佛于十方都演说妙法,度脱众生;若说是无量,则只有一句名号,所以《往生论》着说是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菩萨庄严,佛土庄严,这主伴都庄严,这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也就是这一句名号,万德庄严,说一里有无穷无量的法,如是多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个就是奇特中奇特,特中极特,不可称,不可说,不思议之法,也不可安名字,给它安了名字也不对,勉强称之为奇特,这里我们解释了《甄解》的话。

阿难当时看见这个说:世尊现殊胜的稀有瑞相,所以他就知道佛在住奇特之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佛所住者,《净影疏》说: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这个就是《净影疏》的原文,就是今天佛住的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就住了涅槃、大涅槃,这大涅槃能起殊胜的教化作用。《会疏》说:佛所住,不二乘,菩萨所能及,唯佛与佛之住,又说:佛说三乘随他教时,佛说阿罗汉道,而又说什么阿含又什么唯识呀,这都是三乘随他教,又圆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三乘法随他教,因为众生的根器,就指这个根器,而你又合乎他们的水平,对他们的水平来给他们进行教化,所以称之为随他教,而不是佛,畅开这个胸,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境界呀,今天在那儿,佛就是住自己的,随自己所住,所以放稀有之光,这才叫诸佛所住,这一点就是显出来啦,佛之放光,就平常说法,都说其他法,随他教,今天才是随自所住的,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放稀有之光。《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也。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名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在三昧中念佛,都成就啦,当然都得了念佛三昧,说念佛三昧,念佛当然是在三昧中念佛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那么诸佛所住,今天释迦牟尼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甄解》就跟本经更切合,这个三昧念佛称为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这个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导师者,指引他人入于佛道者,《十住断法经》曰: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导师者,你给众生指出一条正路。导,引导,如导航,导航很重要啊,如长江中很多礁,水又这么急,一个不小心触礁,船上的财宝、生命就全完了,所以导航很重要,那个导航极重要,海里也一样,很大的油轮一触礁,全完。所以,导师在修行路上更比船重要,示其正道故,是这个路怎么走啊,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华首经》曰: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为导师,能教人说法,出生死免于生死,出生死不是像现在这个一般的世间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啦,不是那个意思。那出生死,不是跟死没有关系,当然这一切生死如梦幻泡影,你梦醒了就没这些事啦,所以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觉后空空无大千正好是出生死啊。你在梦中不醒,那就是生死相续。导师这才是导师啊。《佛报恩经》曰大导师,加一个大字,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你正路示涅槃经,涅槃三德,一乘正路,示出涅槃经的,这是涅槃三德,让他得到,无为不是有为,我们现在往往若起精进心,希望精进,起不了精进心,这个是妄念不是精进,变成有为啊!所以让他得到无为,常乐我净,对常乐我净我净两字省了。所以凡夫颠倒了,本没有我,凡夫执着有我,把极脏的东西,我追求啊,可美啊,可爱啊,所以我们是无常,转眼就是空,还以为去遛个弯儿商厦啊,乘凉啊,命就没啦。这一切无偿啊,无常中以为常啊,无我中有我,以为这都不是苦事,而是很乐啊,要说实在是苦事,自己觉得很乐,其实都是苦,没有乐,就是个苦啊。凡夫颠倒无我当作有我,当作清净,无常当作有常,拿苦当乐。到了阿罗汉,他就都解决啦,他就没有这些啦,他就自了了,而这菩萨的常乐我净,他没有妄,还存有真我。真我实际上也不可得,虽然他不是断念,这个境界很微妙,是这种乐超过一切世间,常乐不是无常,本来无生死,本来无生就无灭啊,那无灭常乐最清净。事实上一切学问,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然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大导师者,从正路示涅槃,得到了无为的常乐我净。《甄解》说导师行者,什么叫导师行者呢?导师之行是什么?是弥陀世尊平等接引无所遗故,前边已经讲过了,是导引众生,到了常乐我净。这个《甄解》的好处就是结合了这个经。那么世尊平等地、平等地度没有分别的,不是对聪明人、愚蠢人有不同,对于好人坏人一律平等,大悲普度啊,更不用说这些人跟我有怨那些人跟我亲,是平等的,无所遗故,没有一个剩下的、遗弃的,遗就是遗弃不要,不舍一个众生,这个是导师之行。大导师是指弥陀,他以本愿引摄五乘,把阿修罗这一趣打散,就成五趣,就成五道,说成佛六道,就在这儿把阿修罗立为一道,把阿修罗打碎,有天阿修罗归天啦,有人阿修罗归到人啦,有畜阿修罗归到畜道啦,有鬼阿修罗归到鬼啦,那么这个阿修罗就不成为一道了啦,这就是五趣。五趣六趣都通啊,阿修罗也有特别的特性,他就是嫉妒、逞能、好胜,这是他的特性,而且很有能力,有人说奇异功能这都属于阿修罗类,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阿修罗很苦啊,但一般地说他嫉妒,他就要破法,他嫉妒释迦牟尼佛,他不服,这个是五趣。这个本愿都引摄,其实这五趣就是六趣,把阿修罗列到其它里去了。所以释迦牟尼还要演说无量寿经,正是行弥愿之所行,所以说最胜之道,导师之行,下面他就说一定是这样啦,今天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不但是导师之行,而是导师之行中最殊胜之道啊,底下是他的想法。

他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这三世,过去、未来、现在,这佛跟佛都是相念的,同心啊,他相念啊,同一个志愿。我现在是最胜之道,这是他的话,为什么这话又没明说,他说最胜之道必定在念佛,他说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呢还是念现在佛?《合赞》的说法,佛佛相念,今天的佛也是在念诸佛,类知得无量佛亦念诸佛,然今超过诸佛,现此奇相是何缘故?经云:威神显耀,光瑞殊妙。表所现色相,光颜巍巍,威神难测,放光现瑞,殊胜绝妙。

经文说,你是念什么佛呢?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啦。不知道佛佛相念是念过去佛呢还是现在佛?不是念佛的话,何以今天光明显耀,如此殊胜呢?这里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念什么佛。

End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黄念祖: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

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

黄念祖:德风华雨 第二十卷

德风华雨 第二十卷黄念祖老居士【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黄念祖:宝莲佛光 第二十一卷

宝莲佛光 第二十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集)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篇就是序,也

黄念祖: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

黄念祖: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

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3集)

他是「兴大悲」,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我给你,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上头现出一个威猛相,第一个头是红的是阿弥陀佛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2集)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所以一切都是尊师重道,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於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问题,而且得到解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6集)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法身的佛,佛有三身,佛是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在说法的是报身,而报身之本是法身,法身就「遍一切处」,刚才不是说遍一切处?这个说的是法身,法身,没有一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9集)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这一段。亦号无量光,底下就说,「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这是十二光佛,从无量光起。这十二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4集)

这一段是密净不二。「一心观礼,显密一体」,显教和密教是一体。目前大家好像有点分别,显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称为喇嘛教。确实有好些个风俗习惯表现,喇嘛和僧人不一样,服装也不一样,用的法器也不一样,念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2集)

现在到了第十段,第十段就是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我们「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教主,大家都知道吧!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本尊这是密教的语言,密教修什么法,那个佛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3集)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刚刚我们讲阿弥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弥陀佛了。这个地方一句话说,佛由心生。佛在哪来的?佛就是由你心里头生出来的。这一句好多人听了之后,他就很难,他就说这么说起来,我就失掉了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0集)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无量光寿是别号,如来世尊是通号,就把十号都摆在里头了,就说一个头一个尾都代表了。他们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面有说无边、无碍等等,它是无量的,既然是无量、无边等等,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1集)

这一段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一段是佛都把法都说了,阿弥陀佛怎么成就了,又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诫。然后佛就问阿难说:你想看见极乐世界吗?你要想看见你就礼拜。阿难就听话,就礼拜,他头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

《净修捷要》报恩谈黄念祖老居士前言《净修捷要》又名《五念简课》,是夏莲居老居士集大悲心、大愿心为我等末法粗陋浅机而作的简课。黄念祖老居士生前原拟撰写《《净修捷要》报恩谈》。但我等众生福薄缘浅,未能实现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南怀瑾:《瑜伽师地论》讲座_南怀瑾讲瑜伽师地论

南师《瑜伽师地论》第一讲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今天,我们转个方向,是讲教理的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四)发愿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黄念祖居士著(一)引言(二)明宗(三)生信(四)发愿(五)持名(六)妙果(七)后语附文: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善护念蕅益大师开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3信有六信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1)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4全妄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黄念祖:最初方便的观门

一切行人的修持,都应该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所以必须善于学习般若,遵循指示,直趋觉岸。学习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启示,按自己的正确体会来进行观照,一步步深入。文字般若的体会越深,观照的境界就越高。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