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修行方法82024-10-13 10:12
修行方法
据《大阿弥陀佛经》上说:有一天,释迦佛容光焕发,并现出种种希有瑞相,侍者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世尊何以今日显得特别高兴,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为殊胜微妙呢?佛说:你问得很好!你今天这一问的功德,胜过供养一天下的声闻,缘觉,也比累劫布施六道众生所得的功德,更超过百千万倍还不止,为什么呢?将来十方世界中所有诸天,帝王,人民,?飞蠕动之类的众生,都因为今天这一问,而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之道。我们从这一段经历上看,原来释迦佛在刚要宣说阿弥陀佛之时,己是先存于心而形于色,所以容颜瑞相更胜于往常,可见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有感于诸佛,已经够深刻的了,何况对于一切众生,能不大受其感化吗?及至阿难发问,佛对阿难说:将来诸天、帝王、人民、以及蠕动之类,皆因你今所问,而得度脱之内,而这些未得度脱的众生,仗着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力,便可以无所不度,所以说:皆得度脱之道。而阿弥陀佛于最初发愿时也曾这样说: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欣得闻,俱来我刹中,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刹中。由此,可以证知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的众生,阿弥陀佛是无所不度的,佛在此经中说: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天,人民以至?飞蠕动之类,莫不得超度解脱者。?飞,是指微细的飞虫,蠕动,是指微细的蛆虫。像这些微细的虫类,佛尚且要去化度它们,何况是人呢?可见阿弥陀佛广度众生,是没有极限的,我们只要一念皈依,就有往生极乐国土的希望,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龙舒净土文今译》
如谷种子在众缘和合的情况下生起谷芽,然实际上,该种子是不生芽的,因为要种子灭,而后其芽方得长,如果种子不灭,谷芽是不会生起的,由于种子灭了,所以不能说它是常,由于芽儿生了,所以不能说它是断,在此不常不断的情况下,谷子始得不断的延续。佛说众生在轮回中受身,其情形也是这样,虽然说是无我的,但业报并不失。如失业报,可说主张无我有大过失。因业报不失,主张无我,不特没有过失,且正是建立有情前后流转的,一般人听说无我害怕,就是怕前后生命联系不起来,了知生命可以前后延续,对于无我之理,还有什么可怕的。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佛说四圣谛时,苦谛位居第一,为众谛基础。同时又称为苦苦。修行上道八位良师益友,若稍有喜欢顺利平安之想,不愿意接收困难,干扰之意,别说修道了,就连你那颗心也会像夏天的草一样,很快就腐烂了。所以要你去学松柏,能在冰天雪地时婷婷玉立傲雪更显松柏之本色。世界上最美丽的玉石也需要修理打磨后,才能成为传世稀宝。百分之百的纯金,不打锻也不能成精美的饰品,钟不敲不响,刀不磨不快。(你虽本性是佛,今己被迷,不改过修善,平等众生,清净自己本性怎能现前)。哪有一位是不经多劫修行才证等觉的弥勒菩萨,更没有不经究心觉道而成就圆满的释迦牟尼佛。
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贡高我慢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之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论道。
《在十大障碍中修行》 印光大师
弘一大师在《礼敬三宝文》中说:礼佛的时候,不可以草率,如捣蒜一样,宁可少拜,必须要把腰挺直,再拜第二拜。
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应行普贤礼,顶礼十方一切诸佛。如《行愿品》所云:人要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应如是观想而礼,礼一拜则胜平常之礼千百万拜,其功德不可思议。
《菩提宝筏》
如果在念佛心中,还想其他的事情,还杂有其他的妄想,那便不是单提一句佛号了.
念佛时,必须经常用功观照,使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出来,心中若想其他的事情,杂有其他的妄想,那便是种下娑婆因,娑婆因,也就是苦因。
看破无常,不是让你消极退缩,而是要你心地清净,不生贪著。要是你对世间的一切,只管成其事功,而不生自私贪著心,那是崇高的道德,这是最积极的。
妄想也名烦恼,从因来说,叫妄想,从果来说,名烦恼。除去烦恼以后,心才得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念一声是一声的功德,凡夫起的烦恼有两种,一种是从习气上起的,一种是从现前起的,现前起的,就是对当前环境而起的烦恼,这种烦恼又叫做正使,习气的烦恼,往往不容易感觉到,比如念佛静坐,稍微有一点静意的时候,偶然有一种悲哀的感觉,或是烦躁的感觉,这都是习气的烦恼。
起大烦恼大悲痛的时候,只要能至诚恳切念佛,烦恼悲痛也能自然减轻,消除,不相信可试一试。
清净心除烦恼,是自力修,至诚心起佛号,是他力修,念佛法门就贵在自他二力成就
念佛必须要放下身心世界、自私自利才能往生,放不下的话,临终业障现前,只能生三善道。
代众生念佛号,只要真诚心,就能收到效果。
个人修行能令家亲眷属得大福报,那是你修行成功,得一心不乱。
房间里有躺着睡觉的人,不可以念经读经。
我们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所谓一心,便是制心于弥陀圣号,所谓不乱,便是不乱于五欲,这样心自然清净,念佛一定能得受用。
梦中所见,有佛有魔,我们应该确实分辨:一,所见到的使人恐怖,欲念;热恼,便是魔,不是佛;如果真是佛或菩萨,会使人身心一片清凉。二,佛有相好,魔则没有,因为魔不能现三十二相。三,佛光没有影,接触到身体有清凉的感觉;魔光有影耀眼,接触到时,会感到身心烦燥不安,因为佛光无量,所以无影无暗。
总之,清净无染,一心不乱,便是好境界,就算见到西方境,也不可信口乱道,要想知道正邪,可独自向师请问,不可逢人便道,见人便说。
你要是见神呀,见鬼呀,起感应呀,有特殊的功能啊,以为这是有进步,那就错了,因为那不过是唯心所造。真正的好境界,清清净净,没有一切人我是非。
见了佛才叫念佛三昧,见佛有三种,有化身佛,报身佛,法身佛。这三身佛都从一心中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可见佛了。
我们凡夫只能见化身佛,不能见报身佛,因为报身佛身量高大,不是我们所能见到的。至于法身佛呢,无相无不相,无色无不色,无声无不声,那凡夫更见不到了,可是相反的凡夫能够见到法身佛,但是他见了法身佛不认识,法身佛不生不灭,不来不去,可惜他不认识他,不知道他是佛。
你的清净心就是佛,若是看到外边出现的佛像,那是化身佛,那是假的。心清净是法身佛;心清净自然心平等,心平等是报身佛,心平等自然心慈悲,心慈悲是化身佛,法报化三身佛在你一念清净心中见。
何为佛光?佛光无影,魔光有影耀眼。无影的佛光是怎么样的呢?比如玻璃的桌子面上是有光的,桌面下也有光,它没有暗影。有影的魔光是怎么样的呢?像日光灯照在柱子上,这面是有光的,那面是暗的。
你的心清净了,就是见到法身佛,叫毗卢遮那佛.你的心要是平等了,就是见报身佛,叫卢舍那佛,你的心要是发起慈悲,就是见千百亿化身佛。
念的你的心不起分别,没有能念的我,也没有所念的佛,那就是法身佛,念到你的心不分别人我是非,一律平等,就是报身佛,念到你的心对一切众生起怜悯心,同情心,慈悲心,那便是化身佛。
不管什么烦恼来,总是尽量地念阿弥陀佛,用一声佛号系心,这样任何烦恼都会慢慢地消失。
虽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弥陀佛始终不离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离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转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因此,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虚空一样,或者说是和一面镜子一样。你骂你打,镜子都照出来,你走了以后,镜子里一点影像不留,还是清清楚楚的,这叫大圆镜智。
要不看外境,不听外境,不为外境所转,装聋装瞎,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对了。
怎样才是阿弥陀佛和我相应呢?
当阿弥陀佛和我相应的时候,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了,可以现前见佛,也可以定中见佛或梦中见佛或临命终时见佛,或命终以后生到西方见佛,这都叫作修成了念佛三昧。
在《百喻经》就有一个故事说:有两个比丘出门去托钵化缘,走到雨林当中,有一比丘被人射了一箭,和他一起托钵去的比丘是一个比较愚痴的比丘,他跑去问佛:佛陀你是一切智者,他结了什么冤仇,别人会射他一箭,这个箭是铁做的还是木头做的,有没有毒呀?问了一系列问题。后来佛陀说:愚痴比丘,你如果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中了箭的比丘早已没命了。你首要的问题是把那个箭拔下来,给他药,疗他的伤。因此世间的学问,有很多领域,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你听了佛法以后不去治疗自己的病,而是带了一大堆问题去朝三暮四,那么恐怕穷你毕生的精力,这些问题也问不清楚,你的生命就到此结束了,人身已经失去了。学和修可以循序渐进,如车之两轮、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一边。
学经和听经是明理,家庭生活和社会工作是实践。千万不要以为到了庙里才是学佛,工作上就不是学佛。真正的莲花是开在火里的,污泥当中才显出莲花的清洁,火中莲花才显出金贵。学佛不是消极、厌世、逃离世间,回避矛盾,而就是要我们先出世再入世。然后再到这个世间证到果位。正因为这是一个五浊恶世,烦恼的世界,才需要这些种了清净菩提种子的菩萨和比丘来度化这世界的众生。世界本身就是清凉的,佛法就失去了它的妙用,也不需要学佛了。
做为佛教徒,我们有必要和责任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修道方法、思想。了解了这些,并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这就是正信的佛教。不了解释迦牟尼的思想、修道方法和佛教的基本教义,而盲目的崇拜,要求佛保佑、发财、平安,这就是迷信了。做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正信、正见。
信佛也重在明理,就是为什么行善?佛法的善和世间的善又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徒的善应该按照佛法的道理依理去做,明理而行善,这样的善再小也是大善。如果为了落一个好人的名声、一个大善人的名声,最终还是落在名利圈上。因此,必须福慧具足。在南传佛教国家,佛陀在世时,我们从序分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比丘们过着非常清净无染的生活,当太阳升起时,光辉洒在菩提树上时,比丘们成群结队,光头赤足,披衣托钵,到村庄去乞食。乞食以后,把食物分成几份,其中一份用来供佛、另一份救济贫穷,然后,每一个比丘在按照自己饭量的大小平均分配,把剩下的残羹喂鸟雀,表示佛法的平等。有的比丘偏于禅定,他不愿意讲经说法度众生,常住在泉边林下,远离人群,离群索居,他的智慧非常卓越,证了罗汉果位,因为没有同众生广结善缘,托钵乞食时,人们并不知他是罗汉,他连饭都要不到。这就叫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学佛的人不但应学修并重,更应该福慧具足。
我们现在用食是分段吃饭,早、中、晚三段时间,有的民族四顿饭,有的两顿,还有五顿的。汉族地区是三顿饭。早上为人食,中午为佛食,晚上是畜牲食。这里的含义虽然是吃饭,可和修道密切相关。在天台教义当中,除了调身、调吸、调心以外,还有一个调饮食。为什么说早上是人食呢,吃了以后,精力充沛,要做很多的事情,这是人的习性。佛陀日中一餐,过午以后就不食了。早上要弘法,即使中午这一餐,也不过量食。为了贪图色香美味,吃的腰都弯不下去。调饮食就是不能过量食。一切修定的人、一切学佛的人,在饮食上都应这样。也不是饿的精疲力尽,然后狼吞虎咽。饮食又和爱欲紧紧连在一起。如果三顿饭,酒足饭饱,葱酒蒜肉样样具足,这个人就会多昏沉、多淫欲。因此,要调饮食。一个人要清清静静、自自在在的生活,就要把握那些当食,那些不当食;不过量食,也不要饥饿后暴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说佛陀是个医学家,他对事物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这样周到,解脱之道,才能自在。
摘自 净土修行必读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