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2024-10-12 10:16

至心精进 第五卷

黄念祖老居士

【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法藏说完了上偈之后,就向世自在王禀白说: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现在我是在行菩萨道,还是在菩萨的地位,可是我已经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了成佛如佛的心。我要取愿作佛。悉令如佛。

我愿自己成佛,而且让一切众生都同佛一样。愿佛为我广宣经法。因要广度无量众生,就要具备消除众生种种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请佛大开方便给我广说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会信受遵奉,如法修行。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称为盲修瞎练,不但没有好处,反有坏处,所以必需行解相资,先要有正见。

拔诸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劳。苦,忧的意思。所以勤苦就是劳苦、忧苦、苦苦(苦中极苦)的意思。法藏菩萨说出请佛广宣经法的目的,是为了拔掉众生极苦的生死根本。众生不明本来是佛,枉受轮回,沉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没有出离的日子。今愿彻底救度,就是拔掉他们的生死根本――无明爱欲。破除了众生的妄想执著,恢复了众生的本明,所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了无量众生脱离生死,速成正觉,所以我愿望,当我成佛的时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报)、所居国土(依报)、我的教授(教化)、名字(佛号),都是闻名十方。法藏菩萨首先提出智慧,因为以下的光明、国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其次是光明,《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礼赞》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为了众生无边,所以要光明无边;为了众生得道无边,所以要光中具德无边。国土是众生来生之处,首先要众生都知了这样一个胜妙国土,并且这是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家才愿来。更重要的这个国土给予众生的真实之利最多,最大,最彻底,这就须自己的教授名字都胜其他佛国。教授是教导与传授经法义理的意思,也就是宏化、教化(这样的善知识叫做教授善知识)。极乐国中凡夫往生都在此生之中,位齐补处,同于兜率内院里面的弥勒大士,正因殊胜教化之力。凡夫能够往生,往生就登补处,主要只凭一句名号的功德,万类众生但能信愿持名,没有不能往生的。为了众生能持名,所以愿求自己名闻十方。并愿生到自己国土的诸天人民及蜎蠕类(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飞虫、小爬虫之类的众生很下等,这代表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之类,生到我国都作为菩萨。这就证明,极乐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萨道,都是菩萨,都决定成佛。正如《法华》所示:没有羊车、鹿车、牛车,人人所乘纯一是大白牛车。正如本经,往生之后,个个是菩萨,个个成佛,纯真的一乘法。法藏菩萨末后说:我立了这样的愿,要胜过无数诸佛国,能够满愿吗?这个地方切须仔细想,要胜过无数诸佛国,千万不可看作:法藏菩萨想要盖过余佛,超越一切。若起这样的心,他就绝对不能成佛了,那只能成为阿修罗王。阿修罗的特点就是逞能好胜,不允许任何人强过他;要是强过他,他就要破坏。法藏菩萨不是这种心,要超过其余一切,而是要使众生得到别的佛国所得不到的殊胜方便、利益安乐。是想给众生,不是自己想要,要地位、要名闻、要什么什么。是想给一切的众生,希望他们所得到的好处要大于别的佛国,所以这个才称为大愿之王。这件事太重要了,又没有先例,所以向世间自在王请求开示。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世间自在王佛就对法藏菩萨开示经义说:譬如大海非常深广,一个人用斗来量大海,一斗一斗地把海水取走,经历了多劫的时间,尚且可以让海露底。若有人坚定志愿,至心求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是精进,没有中止,这就决定可圆满本愿。经文会当克果,会是必然的意思,克是得,果指愿望的圆满。底下佛继续说:汝自思维。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你自己深入想想啊,修什么方便的道法,才能成就佛刹的种种庄严。如所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经文就是说,怎么样契合本愿,如法修行,你自己应当知道。愿得的清净佛国,你应当自己去摄取。

世间自在王佛首先肯定了,志心求道,何愿不得!对于怎样来满愿,一连串指出汝自思维、汝自当知、汝应自摄。一口气连下了三个自字,真是其妙绝伦。三个自字很可让我们深思,这就跟《法华》大众三度请佛演说实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三次止止同此处的三个自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不须说,就因为妙难思。这法本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唯当默契、自知。所以《法华》的止止同样是指出这个自字。所以这三个自,我们可从禅宗公案来体会。六祖答话就说密在汝边。密,密在你那一边。如来密藏是在你那一边,就是说在问话者那一边,就是你有全部如来密藏还来问我作什么?也是直指问话者的自己。还有古时禅人答问,说:汝自会取好,我不如汝。这都是最好的开示。更直显的,如即汝是佛(你就是佛)、清潭对面(人问:什么是佛?答:清潭对面的是佛。清潭对面不正是自己嘛)。临济说听法的人是佛。世自在王如来一连摆出三个自字,正跟禅宗一致。《会疏》对于三个自字有三个解释。第三是凡于净土,有报有化。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唯应自分,宜摄取之也。故云汝当自知。这是说净土中报土、化土。报身佛的实报庄严土,是报土。化身佛居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是化土。还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如来有两种报身,⑴自受用身,⑵他受用身。菩萨只能见他受用身,所以自受用身所居的报土也和法身土一样非常高妙,不是菩萨所能见、能知、能测的事,因此唯有以自分来摄取,也就是说,唯有自己的本分来摄取。自己的本分,正是自性、佛性、真如、实相和法身。常寂光土是法身境界,非菩萨之分,必须要超过这个有修持有次第的分际,超过这一切,那只是自分。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法藏菩萨答佛的开示,禀白说:佛所说的义理太广大、太高深呀,不是我的境界。境,是指心所游履攀缘的地方。它不是脚所行履经过的地方,是你心所能达到的地方。你心之所游,心之所缘,所以叫作境。例如眼所见的色,若看见颜色,这个颜色就是眼识所游履之处,就称为色境。法是意识游履的地方,称为法境。界,前已解释。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行到的、意所能攀缘的处所,以及自己修持所得到的结果。非我境界,表示这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达到的、我心所能想到的。我理解不到这个境界,这不是我的境界。

世自在王佛连拈三个自字,教导行人尊自己本有的灵性,教中叫作内重己灵。法藏菩萨说非我境界,仍请佛开示,这是外慕诸圣。这也是净土宗特有的家风,叫作他力法门。外圣正是他佛,末法凡夫只要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就可以往生。这全仗弥陀一乘大誓愿与六字洪名的无边功德的加持力,这就是他力。他力法门也叫果教派,是从佛果上开始修持的,所念这句佛号是佛历劫精修、万德圆满的果实。现在我们念佛号是从佛的果实开始,譬如馒头,须经过农业、商业与厨师长时多种劳动,方才有熟的馒头,我们现在的任务只是吃,吃就享受佛万德成就的果实。所以净宗是易行道,是方便里面的究竟方便。以上内有己灵,外有诸圣,有自有他,有内有外,这正表自他宛然。但我们应在差别中了达无差别,先师夏莲居《直念去》偈: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到这时己灵与外圣、能念同所念,都是弥陀,自然能所两忘,自他不二。

唯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我只是盼望如来呀,他就请求了,应供正遍知(用这两个佛号,代表佛的十号)呀,请给我广泛显示诸佛无量妙刹,让我知道诸佛无量无边的刹土,是什么殊胜情况。若我得闻如是等法,了解一切佛刹的殊胜和差别,我必定努力修习,使我的佛刹超过一切,圆满自己的本愿。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崇高、高超,指持戒、禅定超过世间。明是明哲、明智,指智慧明朗,照了诸法。志愿深广,所发的志愿深远广大。远至未来没有穷尽,普摄一切没有遗漏,所以叫做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世自在王佛就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为什么二百一十亿呢?这有两个解释:㈠《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佛刹莲华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有二百一十微尘数的佛国。本经也是二百一十亿,正好相合。看来是用二百一十亿代表二百一十微尘数,也就代表无量的佛国。㈡《大智度论》讲:佛导法藏比丘遍至十方。佛把他导引到十方,显示种种的佛国,令法藏从中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他所愿成的国土。可见佛所显示是十方种种佛刹。根据以上两种意见(⑴二百一十亿暗括无量,⑵佛导法藏遍至十方),所以二百一十亿是指十方无量佛刹,因此法藏比丘所摄佛国能胜过一切佛土。世自在王佛宣说种种国土功德严净(庄严清净)、广大圆满(圆是圆明、圆融,满是具足,所以圆满就是《华严》的圆明具德)的无边的妙相,为了满足法藏菩萨的心愿,就全部都显示与宣说了。说法的时间,经过千亿岁。时间长短,本无定格。现在人寿不到百岁,弥勒下生时,人寿八十万岁。

至于所显佛土其中有没有秽土,过去有争论。但根据净影大师对本经经文的分析,以及《悲华经》的经文,所示佛国其中应该包括秽土。本经法藏比丘于见土闻法后,就思考所见佛国的天人善恶。国土粗妙。若是人恶国粗,那就是秽土呀。还有《悲华经》说:所现佛国,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可见当日所示诸佛国中,包括秽土。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眼睛看见叫做睹,以智慧来见叫做见。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也就是智慧的见,象《唯识论》所说见分,是推求照察的意思。见了心里头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了。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但由于世自在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样,十方国土都在一时之内完全目睹心明了。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发就是发起。殊胜就是超出其他,绝妙希有。无上,没有比这个更上更高。所愿成就的佛刹,国土庄严,人民受乐,他的光明、寿量、名号功德等等都是无上,超过其他佛国。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对于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与恶,以及国土的粗与妙,他都彻底思维,求其究竟。至于善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标准很不一样。例如饮酒,世人看作风雅,佛法就定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净影》判为三种:㈠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这个相同于《唯识论》,是用顺益与违损来判定善恶。所行对于现在与未来相顺有益就是善;相反,对于现在与将来相违有害就是恶。㈡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是无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于相,施者、受者同所施的东西,都体空无物,这叫三轮体空,这是顺理的无相的行动,这就是善。你如果有所著:我做了功德,把钱布施给他了。这是违理的有相行动,这就是恶。所以这就比㈠深刻了,超出人们一般想法:布施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殊不知你有所著,觉得做了好事,不能离相,这个就是恶。所以这么来看的话,那么就是只有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众生所谓的善法,没有离相,都叫做恶。㈢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是实际理体,也就是真如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等。顺于理体的,才是善;跟理体相违,都是恶。这正同于《菩萨璎络经》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心起一念,所住之缘只是自体,任运施为都合理体就是善。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萨,一切有所住缘未能顺理的修,都叫做恶。法藏菩萨对于所见的二百一十亿佛国的善妙与粗恶,一一思考比较,对它们的因果得失,深入思维,达于究竟。究竟用俗话说,就是彻底里面的彻底,是对于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穷尽根源。这个本源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里头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藏菩萨的思维达到了究竟,所以称为思维究竟。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一其心,浅近地说,就是把自己专一起来,集中到一处。从所见的诸佛国里,挑选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须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须所求。所挑选的,都是能使众生普得最极真实之利的地方,这样形成大愿。经文是结得大愿。进一步来说,一其心就是一心。心无异念叫做一心。《教行信证文类》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心无异念是指自心专一没有杂念,信心无二表信心纯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实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说一心即是真如。法藏菩萨的一心是事理兼备,所以成为清净报土的真因。本经第八品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从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极乐净土,正显一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精是精进,勤是勤苦,求是愿求,索是索取。法藏菩萨为了圆满大愿,他勇猛精进,勤劳辛苦,一心愿求成就大愿,对于形成之愿就恭慎保持。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与禅宗的保任同一个保字,这也实是同一意思。宗门悟后还要保任。保是心心不异谓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以如如不动,不是这个心一点不动,是堆死灰,而是随便你是动是静,想这个,想那个,种种动作施为,都与实相不相违背。持是行持、奉持。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念念不异,自然奉持。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古德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发愿之后,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有人认为这仍是发愿的时间。根据《宋译》住一静所,独坐思维,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维,又在修习,正同于嘉祥师所说,这五劫是修行、发愿时也。法藏菩萨经五劫长时,于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亿,俱胝即千万)佛土中种种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于是舍其粗恶,广选善妙,结成心愿。愿中的佛国超过于彼,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此时愿中的佛国譬如建筑中的蓝图,但从蓝图已可看出佛国殊胜独妙,超越十方。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法藏菩萨在完成了摄取佛国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去参见世间自在王如来。稽首礼足,稽首是顶礼,头要碰地或拜垫(反之就不恭敬,叫做我慢礼);礼足是用自己的头部承接佛足。然后绕佛三周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发愿要超胜一切佛土,是自己从真实之际的开化,唯愿一切众生得真实之利,迅速同证大觉。所愿所行,都是真实智慧的流现,故所行清净,现在此行已经成就。佛言善哉(是赞叹之词)。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法华》要开权显实,也同样用了今正是时。为了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都入弥陀一乘大愿之海,一切含灵都能依此妙法来得度脱,这样一件大事,现在因缘成熟,你现在说正是时候。你应该全部都说出来,普令大众全都欢喜,也令大众听了之后,得到殊胜的法益,所以经文说得大善利。大众指当时会上以及未来的一切凡夫、二乘与菩萨,当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内。让大众听到得大欢喜,也能够对于佛刹修习摄取,这样的话,都可以满足无量大愿。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大师是说,种种行愿,广大如海,虽然无量无数,可是只要满足往生极乐净土这一愿,一切其它的志愿,全部得到满足。这一开示超情离见,纯粹是华严境界,和盘托出了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当前亿万人修道,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满足往生净土的一愿,就投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就同弥陀同体,一切大愿都得圆满。方便直截,不可思议。昙鸾大师的希有开示,应与以下妙句同参:善导大师的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的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严普贤行愿品》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以及本经释尊赞叹阿难说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都是画龙点睛的无上开示,都是教眼,都是释尊一代时教、十方诸佛无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脱生死,直趋究竟。

End

当勤精进洗自心

◎ 理 海大家每天都会洁面洗漱,力求让自己的外表光鲜靓丽。殊不知,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不断地清洗,以远离垢染,时刻保持清净庄严。《增一阿含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其中,自净其意是佛

把精进努力放在正确的地方

◎ 明 一祖师们在《禅关警策》里面记载了很多他们用功的情景。佛陀也在各种经典里面一再强调要我们精进,比如在《大方广宝箧经》中说:菩萨所有善方便业,皆由精进而得成办。等等。而在《离睡经》中更是教导我们要

黄念祖: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黄念祖: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

受用具足 第十九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

黄念祖:德风华雨 第二十卷

德风华雨 第二十卷黄念祖老居士【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黄念祖:宝莲佛光 第二十一卷

宝莲佛光 第二十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集)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真实的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於一般人。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序。《净修捷要》,一开始这篇就是序,也

黄念祖: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

三辈往生 第二十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

黄念祖: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

十方佛赞 第二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3集)

他是「兴大悲」,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所以慈母,小孩子你要什么给你什么,我给你,这是慈;悲就是拔苦,要他出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上头现出一个威猛相,第一个头是红的是阿弥陀佛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2集)

第一条,这一条就是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所以一切都是尊师重道,重道就必然要尊师。所以我们对於师,这都是一般的,尤其是佛法这样,这种不是释迦牟尼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问题,而且得到解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6集)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法身是最清净,离一切相。法身的佛,佛有三身,佛是法身、报身、化身。在西方现在说法的是报身,而报身之本是法身,法身就「遍一切处」,刚才不是说遍一切处?这个说的是法身,法身,没有一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9集)

「一心观礼,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这一段。亦号无量光,底下就说,「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这是十二光佛,从无量光起。这十二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4集)

这一段是密净不二。「一心观礼,显密一体」,显教和密教是一体。目前大家好像有点分别,显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称为喇嘛教。确实有好些个风俗习惯表现,喇嘛和僧人不一样,服装也不一样,用的法器也不一样,念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2集)

现在到了第十段,第十段就是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我们「一心观礼,极乐世界,教主本尊」。教主,大家都知道吧!释迦牟尼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本尊这是密教的语言,密教修什么法,那个佛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3集)

「一心观礼,佛由心生」,刚刚我们讲阿弥陀佛是出家多少年成就成了阿弥陀佛了。这个地方一句话说,佛由心生。佛在哪来的?佛就是由你心里头生出来的。这一句好多人听了之后,他就很难,他就说这么说起来,我就失掉了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0集)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如来世尊」。无量光寿是别号,如来世尊是通号,就把十号都摆在里头了,就说一个头一个尾都代表了。他们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前面有说无边、无碍等等,它是无量的,既然是无量、无边等等,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第11集)

这一段就是在《无量寿经》里头,这一段是佛都把法都说了,阿弥陀佛怎么成就了,又说了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如何如何苦,再三告诫。然后佛就问阿难说:你想看见极乐世界吗?你要想看见你就礼拜。阿难就听话,就礼拜,他头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

《净修捷要》报恩谈黄念祖老居士前言《净修捷要》又名《五念简课》,是夏莲居老居士集大悲心、大愿心为我等末法粗陋浅机而作的简课。黄念祖老居士生前原拟撰写《《净修捷要》报恩谈》。但我等众生福薄缘浅,未能实现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2)(《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4)(《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0)(《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6)(《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8)(《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7)(《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9)(《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一)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二)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黄念祖居士(三)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下)(四)发愿信愿持名为宗,底下谈愿。愿就是厌离婆婆,欣慕极乐。对于娑婆世界我们毫无贪恋,愿意出离,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这就叫作愿,愿很重要,所以说金刚非坚,愿力为坚。金刚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

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上)黄念祖居士著(一)引言(二)明宗(三)生信(四)发愿(五)持名(六)妙果(七)后语附文: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善护念蕅益大师开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3信有六信

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1)信自《要解》说: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

黄念祖:《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4全妄

下说: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依是依报,黄金为地、七宝楼台、八功德水是极乐的依报。依报属于器世间正指正报,表有情世间。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诸上善人等,是极乐的正报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黄念祖:最初方便的观门

一切行人的修持,都应该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所以必须善于学习般若,遵循指示,直趋觉岸。学习之道就是:依文字般若的启示,按自己的正确体会来进行观照,一步步深入。文字般若的体会越深,观照的境界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