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夏年:弘一法师与念佛法门
2025-03-20 10:32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代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土宗的大师印光老法师非常相契,推崇印光法师的念佛法,专门将这两人的念佛教说选入自己编的《晚晴集》和《寒笳集》里,作为礼品与人结缘,广为散发。他平常坚持念佛,尤其是在碰到了不顺心和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更以念佛为务。对一些上门学佛的人,他首先劝人念佛,然后再学佛。

他还组织念佛会,参加活动,作演讲,强调念佛的好处,使人心向佛,众生归佛。弘一认为,念佛是学佛的门阶,生起信心的途径,增加定力的措施,获得解脱的归宿。在国家危亡之际,他发出了念佛不忘爱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狮子吼,体现了他的一片爱国赤子之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佛教徒抗击日寇的决心。他尤其重视生灵离世前的念佛,强调一念的作用,主张为即将离世的人实行助念,这是当代佛教临终关怀的源头,已为后人所效法。

弘一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呵护众生,爱国爱教,著述等身,赢得了广大的佛教徒的尊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一位高僧。

弘一大师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佛门巨匠。他出家20余年来,以身作则,关心佛教,严于律己,热心助人,做好表率,受到了僧俗两界的尊敬和崇拜。今天我们来回顾和讨论弘一大师的思想,缅怀他的业绩,对即将来到的下一个新世纪佛教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弘一法师与念佛的关系为论题,试图揭示大师的高尚品格,谬误之处,祈盼方家指正。

念佛历史

很多人都指出,弘一法师在佛学方面有这样一些特点,即: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或律师入佛以后走的路有三条:研究的是华严,修持的是净土,弘扬的是律宗。 以上两说虽小有出入,但无碍大局,不管是崇信还是修持,都肯定了净土思想是弘一大师一生的特色佛学思想体系之一,所以要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他的佛教贡献,净土思想是不能不谈到的。笔者孤陋寡闻,迄今所见,有关弘一大师的研究文章数百篇,已出版的书也有好多本,然而在这些文章中,谈大师的律学思想和华严思想的文章居多,谈净土思想的文章少见,目前仅见有杨梓铭撰《弘一大师对净土教义之信受奉行》 一文,因此,对弘一大师的净土思想研究,至少在目前还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众所周知,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教的特有法门,它产生于印度,但完成于中国。庐山慧远(公元)法师组织白莲社,结众期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中国净土思想肇始。北朝昙鸾(公元476-542年)法师著《往生论注》,判易行与难行二道,其后道绰法师(公元526-645年)讲《观无量寿经》,著《安乐集》,立圣道净土二门,为净土宗的创立打下了基础。唐代的著名僧人善导(公元613-681年)法师讲经注疏,传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净土法门的特色思想之一是念佛。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到后来吴国的支谦、西晋的竺法护等人译出的《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平等圆觉经》。姚秦的鸠摩罗什、刘宋的宝云等译出的《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都包含了念佛的思想,善导就认为,念佛是沟通他力本愿说、往生论二者的中介和手段,这也是净土宗理论的核心部分之一。

念佛有几种方法,一是观想念佛,二是持名念佛,三是实相念佛。所谓观想念佛是说通过静坐入定,观想佛的种种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佛所居净土的庄严美妙。持名念佛,即口称念佛或口念佛名,念佛名字,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本愿,以声声相次的念佛,是生安乐时。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道绰法师一生劝人念阿弥陀佛号,用麻豆计算数量,又穿木珠以为数,曾对善导的称名念佛法门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实相念佛说,即谛观佛的法身,体悟诸法实相。弘一法师以净土为果,念佛是他作为佛子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那么,他到底从事的哪一种念佛活动呢,以下将就此展开讨论。

念佛事迹

弘一法师与佛教的因缘的确很深,可以说他从小在家受到佛教的薰染。他父亲的妾郭氏就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他的长嫂也是一位佛教徒,会念咒语,曾教法师背诵经典。 法师5岁时因父亲有病乃至去世,家里请僧人做法,于是效焰口施食之戏。 法师从小就在家里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坑上念佛玩。 以上说明,弘一法师之所以能出家成为佛门一员,是有其缘由的,或者说这种因缘早就在他身上种下了慧根。所以从一开始,念佛就对他的成长起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

1915年法师36岁,开始萌发出家的念头。翌年他到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断食20余日,其间或晚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或午后侍和尚念佛,静坐一小时。 1917年,38岁的弘一法师已经发心吃素,请佛经供佛像,天天烧香,甚至过年也住在庙里不回家。再过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为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书好友夏尊丏,延请宏祥、永志二法师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 又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家后第一次给人写字。因为在他看来,得到大势至菩萨的果位,是通过念佛,才证得佛性的。此后,法师一生与念佛活动不能分开,据林子青先生著的《弘一法师年谱》记载,法师出家后与念佛縈縈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岁)大师劝旧友袁希濂念佛。又与诸道侣为卧病不起的小黄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岁)于新城贝山掩关念佛,书佛号。印光法师致书大师,劝其息心专一念佛。

1921年(42岁)为女弟子朱贤英开示念佛。

1922年(43岁)师患痢疾,留言临终时,请数师助念佛号,但病康愈。

1923年(44岁)大师发愿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并请印光法师作最后训言。

1924年(45岁)于绍兴城手写佛号千纸,分赠善友。

1925年(46岁)复邓寒香书,勉励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清除。

1926年(47岁)手书佛号赠日本竹内居士,并作题记。

1927年(48岁)师与当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见面。又自题菩萨号,由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岁)致书蔡丏因论《往生论注》引杨仁山居士谓修净业者须穷研三经一论,鸾法师注至为精妙。

1929年(50岁)撰联赞地藏菩萨,尽修忏法,愿生极乐,早成无上菩提。

1931年(52岁)撷取《灵峰宗论》名言,成《寒笳集》。又与道俗助念佛号,送圆照禅师往生。发明听钟念佛法。

1932年(53岁)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撮录古德嘉言,普劝念佛。

1933年(54岁)在妙释寺为念佛会讲《改过实验谈》。

1934年(55岁)至万寿岩参加念佛堂开堂典礼,为众开示三日。

1935年(56岁)于万寿岩校读清末自日本请回的灵芝元照律师著的《阿弥陀经义疏》。开讲《净宗问辨》。

1937年(57岁)于日光岩念佛会开示,节录《印光法师嘉言录》数则。致书鼓浪屿念佛会,谓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净土法门;于当代善知识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师。又移居南普陀,手书《观无量寿经》。为闽南佛学院学僧开示净土宗入门初步。

1939年(59岁)为纪念法师出家20周年,于漳州尊元经楼开讲《阿弥陀经》,回向众生,同证菩提。

1940年(60岁)于泉州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1941年(61岁)于永春城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1942年(62岁)于福林寺念佛期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在泉州大开元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1943年(63岁)圆寂前四天,独自默念佛号。遵法师遗嘱,众人助念法师往生西方。

以上略述了弘一法师一生与净土念佛法门的种种事例,虽然这些事例还不完整,但已经足以表达出法师与净土念佛之间的因缘,也就是说,法师的净土思想和念佛情结,在他的后半生中占有重要的成分和地位,也就证明了前面提到了要全面研究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和理论,净土与念佛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资粮,不容忽视的这样一个事实。

念佛理论

上面曾经谈到,弘一法师从小就受到佛教的薰陶,念佛的举动在他还是孩提时代就已经有之。但是这仅是法师的外缘或助缘,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他的内缘或内因。法师出家后的事佛生涯里,念佛思想是他的佛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实践佛教修为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方面,法师受到明代澫益和当代印光二位大师的影响最深,他编年谱、编文集,收入这二位净土大师的文章,宣传他们的思想,要信众学习。他说: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统观以上印光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多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诰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当代印光法师教人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者,必先劝信因果报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乃云: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又说:窃谓吾人辨道,能伏我执,已甚不易,何况断除。故莲池大师云:当今之世,未有能证初果者。若持名念佛,横出三界,校之竖出者,不亦省力乎?澫益大师也云:无始妄认有己,何尝实有己哉。或未顿悟,亦不必作意求悟。但专持净戒,求生净土,功深力到,必悟无己之体,悟无己,即见佛,即成佛矣。又云:倘不能真心信入,也不必别起疑情,更不必错了承当,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蓦地信去。由是观之,吾人专修净业者,不必如彼禅教中人,专持己力,作意求破我执。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消除。较彼禅教中人,专持己力竖出三界者,其难易,奚啻天渊耶!(若现身三昧未成,生品不高,当来见佛闻法时,见惑即断。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云: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诚言如此,所宜深信。)但众生根器不一,有宜一门深入者,有应兼修他行者,所宜各自量度,未可妄效他人,随分随力,因病下药,庶乎其不差耳

通过弘一法师赞叹的印光和澫益两代大师的念佛活动,可以知道,弘一法师崇尚的是持名念佛,即口称念佛或口念佛名。他自述:义海渊微,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 净土宗者为佛教诸宗之一,即念佛求生西方之法门也。此宗现在最盛,以求广大普遍,并利三根。印光法师现在专弘此宗。余亦归信是宗。甚盼仁者亦以自利利他。他如禅宗及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禅宗尤为不宜。以禅宗专被上上利根,当世殊无此种根器。其所谓学禅宗者,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 又说余自信佛以来,专宗弥陀净土法门,但亦尝讲《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如来圣典,提倡求生于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惟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则昔日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与本愿无违。 弘一法师以念佛为归信,并把它作为现在最盛的法门,要求诵佛名号,并且批评其它的禅、天台、唯识等宗为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的法门,特别是禅宗,大率入歧途,可痛慨也。此为弘一法师崇尚念佛的最有力之注脚也。

不过,弘一法师虽然认为他如禅宗及天台、贤首、慈恩诸宗,皆不甚逗现今之时机,但又从佛法圆融一味,诸宗融和的角度来解释了法相宗、密宗等人士的修佛西方的活动。他说: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对有人提出的闻密宗学者云,若惟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至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的疑问,他回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按照净土宗大善导大师创立的念佛理论,念佛主体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因素即念佛主体的三心说。所谓三心,即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个方面。至诚心是真实心,亦即善导大师所说的:至者真,诚者实。 信佛要信的真实,不能假,相应之众生的身、口、意三种活动,就一定要以真实为基础,而外观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之心 是不能进入佛国世界的。这是从信者的活动的基础上而言的。深心又称深信,即深信之心,指对佛法要起深厚的信心。善导说: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 这是从信仰上而言的。一方面要求修行者对佛陀的怀有深厚的感情,确立自己的真正信仰,另一方面又要求信者对佛经的说法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念,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回向发愿心是指在取得功德之后的信心。信者在取得功德时,将功德回施于一切众生,促成众生共同往生西方净土。三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佛教徒从追求到行动再到结果的一体化过程。追求是趣向净土,行动是念佛活动。结果是往生净土。所以善导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在善导之前的隋净影寺慧远和吉藏等人都讲观佛三昧,善导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倡念佛三昧。他认为观佛三昧是说废,念佛三昧是说立,一废一立,就确立了《观经》的念佛宗旨。善导认为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飘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 因此在他的五正行中,将称名之行定为正定之业,要求众生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众生念佛名号,即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佛亦亿念众生,彼此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念佛号可使众生如愿见佛,佛即应现前,故名近缘。 特别是众生称念佛名,即除多劫之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则诸邪业无能系得,故名增上缘。

弘一法师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念佛思想。他强调:别修礼诵等课程。每日除听讲、研究、钞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今诸道侣,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又说: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之预贺者也。 但他所说的念佛法门,与前辈相比,则已经简化多了,实修的成分大于理论。可以说将善导大师的三心简化为一心念佛,充分发挥了善导的增上缘的修为。澫益大师说:只深心持戒念佛。果持得清净,念得亲切,自然蓦地信去。所谓更以方便,以助显第一义也。 然而澫益在强调念佛时,仍然认为:佛知佛见无他,众生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现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内外中间,非三世所摄,非四句可得。只不肯谛审谛观,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便成众生知见。若仔细观此众生知见,仍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不属三世,不堕四句,则众生知见当体元即佛知佛见矣。 这与善导的念佛三昧一废一立的说法仍有继承的关系。到了印光大师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它法,又有何憾? 可见印光法师的念佛法门已经非常简化了。所以从善导到澫益再到印光,实际上体现了佛教净土念佛法门由繁到简的世俗化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必然之路。弘一法师推崇澫益的只深信持戒念佛,自然蓦地信去。又赞同印光法师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到他自己专宗弥陀净土法门,诵佛名号,是历史的内在逻辑使然。

弘一法师虽主张只念佛名,但是他并不排斥经论。当有人问他: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他回答说: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

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虽撰义疏盛赞持名,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这是说修习净土宗的人专念佛号之外,不可偏废经论,即持佛名念佛与学习经论是一体的。他认为有人说: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这是不对的。持名念佛是在现世中得到的,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

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其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说穿了就是念佛可以随人而缘,到处可学,是一种方便的善法,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事情。他说:若约通途教义言,应观我身人身山河大地等皆虚妄不实,飞机炸弹大炮等亦当然空无所有。如常人所诵之《心经》、《金刚经》等皆明此义。《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再详言,应分为空假中三观,复有次第一心之别。但吾人仅可解其义,若依此修观则至困难,即勉强修之,遇境亦不得力。故印光法师劝人专修净土法门也。因此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故劝诸君须深信净土法门。又须于印光法师前所说者,深信不疑,安心念佛菩萨名号,不必忧惧也。 弘一法师指出了深奥的佛理,对一些人来说是很难洞其深察,如果专修净土,持名念佛,那么就能取得法门易解,人人皆可实行的功效,这也是不解其义,又可修为,直抵境界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他认为念佛的好处有很多,而且在经论中也提到。他说:今略举之。《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念佛的内容

弘一法师的念佛活动主要由内外两部分组成,构成了他的念佛事业的整体。对内是念佛始终贯穿了他的一生。对外是他不断劝人念佛,而且教人念佛。

他强调修净土宗者要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就是常应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故虽经过极长久之时间,亦决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厌心。修净土法门者,固应诵《阿弥陀经》,常念佛名。然亦可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回向往生。此外专修念佛之人,还要做一些慈善事业,因现生能作种种慈善事业,亦可为生西之资粮也。

他特别发明了听钟念佛法,认为初学念佛,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时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时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它喧闹之声,自可不扰其耳也。又听钟工夫纯熟,则丁当丁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无二无别。常响则佛声常现矣。 以钟声的频率来确定念佛的节拍,不仅可以帮助初学的佛教徒掌握念佛的技术,而且还可以警摄人心,甚至佛声常现,这是弘一法师在当代社会下弘法的应机方便法门,因之很有现代意义。

他又说:初学修佛最好是每天念佛号。起初不必求长,半小时、一小时都好。惟须专意,不可游心于他事,要练习专心念佛,可自己暗中计算,以每五句为一单位,凡念满五句,心中告一段落,或念满五句,摘念珠一颗。如此则心不暇他顾,而可专意于念佛了。初学者以这步工夫为要紧。又念佛时不妨省去南无二字,而略称阿弥陀佛。 可见,对初学念佛的人来讲,关键要熟悉念佛的形式和过程,养成一个良好的念佛习惯,这是因材实教,与人于佛。

他还认为念佛可分为两端,一为长年念佛,一为临时念佛。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持尤为可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这里的长年念佛就是寺庙念佛堂的回向延生活动,临时念佛是寺庙里的普佛经忏活动。弘一法师肯定了念佛堂长年念佛的活动,对经忏为主的普佛性质的念佛颇有微词,看来他是主张将念佛与经忏分开的,并且以念佛来代替经忏,这是受到印光法师的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的影响,所以他力劝众生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闵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闵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

弘一法师比前辈们更进了一步。从昙鸾建立五念门,即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理论,到善导的正行,主要强调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的读诵正行;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国的观察正行;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的礼拜正行;一心专门供养、赞叹阿弥陀佛的赞叹正行;一心专门口称阿弥陀佛的称名正行。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以后佛教徒持名念佛的根据。但是弘一法师不仅要人念阿弥陀佛,而且还要人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等。他强调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例如对念地藏菩萨名号,他认为净土与地藏的关系甚深。在地藏三经中,除《地藏菩萨本愿经》之外,《地藏菩萨十轮经》和《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二经都谈到了净土的关系,劝人往生净国,特别是《占察经》明确提出了: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 地藏经被称为佛门之孝经,讲孝母的因缘,与《观无量寿经》所说的修三福净业之因的第一福孝养父母是非常符合的。

历代净土祖师如八祖莲池、九祖澫益到印光法师都对地藏经尊崇,劝人读诵,依教行持。又如,对《华严经》来说,因经中最胜者《华严经》。《华严经》之大旨,不出〈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之外。此经中说,诵此普贤愿王者,能获种种利益,临命终时,此愿不离,引导往生极乐世界,乃至成佛。故修净土法门者,常读诵此〈普贤行愿品〉,最为适宜也。 还有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生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但是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弘一法师劝人念佛是非常上劲的。在他给弟子写的信和传碑铭等中,劝人念佛的话语比比皆是。如蔬食念佛,求生安养。一心念佛,诵读经咒,皆由祥鸿写大字,便其寻识。 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义海无渊,未易穷讨,念佛一法,最契时机。 自今以后,笃信佛法,精进修持。(虽商业多忙,亦可觅暇念佛,每是应有定课。)将来裟婆缘尽,往生西方 仁者为亲诵经,谨为拟定日课如下:诵《阿弥陀佛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少八百句,后诵回向文三遍。仁者初始出家,亦宜息心念佛,不宜与各方通信,以扰乱其意志也。 等等。他还特别强调临终助念佛号的作用。每当他的身体有大病时,或者一些居士行将往生时,他都要请人助念佛号,或劝人助念佛号。他说:临终一念,最为紧要。(临终时,多生多劫,小来善恶之业,一齐现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辍,即往生可必。(释迦牟尼佛所说,十方诸佛所普赞,岂有虚语!)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 《观经》下品下生文中讲此人为苦所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当称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以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以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亦得往生安乐国。 善导认为这是临终十念,就是十声称佛。因此他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在《观经疏》解释具足十念时说:今此十声称佛之中,十愿十行具足。 弘一法师正是继承了善导的理论,但是又更加方便了信士,进行助念,实际上是对行将离世的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使之能够安心、不再痛苦地离去。在今天看来,佛教的临终助念与世间法提倡的临终关怀有异曲同工之妙,弘一大师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提倡了这种活动,因此他是我国当代提倡临终关怀的先驱之一。

念佛思想给了弘一法师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佛教信仰。如果说佛教是弘一大师后半生的归宿,那么念佛思想则是他的佛教思想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净土思想和念佛理论,使他信仰弥坚,终身不改,铸就了他的高贵人身品格,并将此融化在后半生的弘扬佛教的伟业中。由是才有了他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发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狮子吼,欲以身殉教,把自己的一生与佛教、与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佛教徒作出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刘素云:舍八万四千法门,持一句弥陀名号

我想借这个机会,再把大家关心的几个问题跟大家叨咕叨咕。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问的最多的,我认为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很多同修问,刘老师,你看我应该怎样修行?就这个问题,这几年来是不停地有人在问。这次我用很简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对佛教文化有一定了解之人,都知道西方三圣、东方三圣、华严三圣等说法。其中东方三圣又称药师三尊,即药师如来与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即药师佛,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则是其胁侍菩

抄写佛经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

人世间的一切身、口、意诸般行止, 都可以用来作修炼的功夫,因此,古人讲 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传统书法抄写佛 经就是一条极为殊胜的修行法门。何以见得? 大致有以下三点理由:抄写佛经,可以熏习佛法现在网

净土法门缘于《华严》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