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 桐 易中国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历朝历代的佛造像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以至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无不给予中国的佛像以重要的位置,早期中国佛像流失甚广,今日已是私人收藏和拍卖场上的重戏。石雕造像是一种
一般说来,佛灭后五百年是正法时期,因各种法制、仪式均未更动。再一千年是像法时期,这时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这以后一万年就是末法,在这一时期,去圣更远,教法渐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照这样算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略称。又称“正像末三时”或“三时”。亦即将佛法住世之时期划分为正法、像法及末法三个时期。如果将历代佛法的施行,分为教(教义)、行(实践
佛门中是分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三个时间,在不同的时期修行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简单的了解三个时期的修行境界是什么吧!在正法时代,所有的圣人,都示现于世,来助佛弘扬佛法。当时,跟
据说释迦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也有人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所谓「正法」,乃以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的。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因为见到人生之
佛灭度以后,佛法流行于世间,它也是有一个时间段的,有正法、像法和末法。比如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百年,这个期间叫做正法,正法的正,它的意思就是证得的意思,就是说释迦如来虽然已经灭度了,而佛的法教仪式还没有
正法时期,利根者众。持戒即是修福,福似舟,到彼岸后方弃舟而行。持戒即修福。彼时人的杂念少,无明遮蔽亦少,只要守戒修福就可得成就。像法时期,因业力的纠葛,无明深重,而真正之法仪不行。“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比较公认的出处是:【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是藕益智旭所作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再向上追溯,大概能追溯到隋唐时期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安乐集》中提到:【是故《大集月藏經》
第一个时期:正法时期什么是正法时期?佛陀传的法,会正常的在世间流传,人们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可以得成菩提正果。同时,这个时期的人们,对佛法有正信、正见。即使不修行的人,知道了佛法,他也不会对佛法抱
佛门中也是分为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时期内修行有不同的效果,其中就有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什么是正法时期吧!正法、像法和末法,从字面上讲,正法时代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像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此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后一万年就是末法时期。要讨论别人时,先要讨论时代,当佛法还在印度没有灭亡之前,就曾经盛
沈阳舍利塔沈阳舍利塔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45巷15号,称塔湾舍利塔,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该塔建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筑,1640年(清
开福寺舍利塔(景县舍利塔)开福寺舍利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州衙西北角(今景县中学)。明永乐五年(1407年),景州僧正如郎募修,天顺元年(145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
南朝的僧官制度直接承继东晋,但又适应南朝政治的特点和佛教发展状况,而有所发展和变化。僧官分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中央僧官是统领全国佛教事务的最高一级僧官,官衙仍称僧司、僧局或僧省,大概由皇帝直接统辖,
根据《大宋僧史略》、《佛祖统纪》等史料记载,自汉代至西晋之间,为中国佛教之初传期,寺院、僧尼不多,译事与法事尚属初创,当时来华传教的沙门都由朝廷安置在负责接待各国来宾的鸿胪寺,因此当时有关僧尼事务就由
二、曹洞开宗公元九世纪随后的一两个世纪禅宗全面鼎盛,与西方“黑暗的神学中世纪”相比,中国的这个宗教鼎盛的中世纪,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连续数世纪禅僧之中代代涌现的智慧群星却震烁今古。其原因固然很多,但若
第十一章一、三代催生从中国禅宗在精神文化领域举世公认的特行独立品格而言,可以把曹洞宗与其它几个宗派,称作“思想界的贵族”(真正的思想者)。这个“思想界的贵族”之所以能够成立,因缘当然不一而足,但其中最
第十二章一、福裕少林系传承在为时不满百年的元代,中国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承多为临济宗等的法脉,而曹洞宗则多在北方弘扬,其中又以报恩行秀禅师(系雪岩如满师法嗣,为曹洞宗第十五世)的法嗣雪庭福裕、华严至温、
二、寿昌法系(一)曹洞宗在江南的支派明中叶曹洞宗少林法系中高僧辈出。其中有小山禅师法嗣蕴空常忠、幻休常润等。后者继主少林法席,前者则将法脉延衍于长江以南,师徒相续,连绵兴盛,成为明中叶后曹洞宗的又一大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苦难和痛苦,也被称为劫数,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活必须遇到的,还有些是业障带来的苦难,不过有一位菩萨却是可以帮助我们带出痛苦和苦难的,那就是救脱菩萨。救脱菩萨提出一
前分灯时代的禅诗一、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25页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确实如达摩大师的这首传法偈所说,自从达摩大
前分灯时代的禅诗二、永嘉大师的《证道歌》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527页二、 永嘉大师的《证道歌》永嘉玄觉是慧能的嫡传弟子,虽然只在曹溪停留了一宿,却是明心见性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黄夏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热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活动,很多著名的地方景观都获得了文化遗产或者双遗产的通过,像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等地,已经获得世界文化或
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黄夏年1990年7月24日至28日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举办的。历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中日两国佛教徒进行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
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黄夏年一.真禅法师在世时,我曾经多次见过他老人家。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从来没有什么架子,给人留下一个非常亲切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上海佛教界一直注重于佛教文化的建设,每年都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
牛山云岩寺初探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对明代伏牛山地区的云岩寺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在考察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伏牛山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
悼念圣严法师今天我在福建出差,路上接到李家振先生的电话,嘱我对圣严法师圆寂说两句话,我立即允诺,之所以我要这样做,是因为我对圣严法师的尊敬,当然也来自于我与他有过多次接触。我和圣严法师的交情不深,我们
释惟贤法师访谈录四川和重庆地区,佛教界人才辈出,释惟贤法师就是当代众多高僧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学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吸引了众多的僧俗两界大众。笔者自从事佛教文化
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20世纪初,中国学术论坛上刮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风气,在这股风气中,佛学中的唯识学异军突起,它不仅有起夫先导之功,而且引起了学界的相当注意,一批僧俗学者都投入到此中,纷纷撰文著疏,对推
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黄夏年最近我国刚刚完成神七载人飞行,太空行走的高科技行动。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
一、宗教的现代意义何谓现代意义?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很难说透的话题。关于现代意义的界定,在网上检索,没有见到任何一家做过确切的定义,因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思想,每个时代和每个人或者每个宗教与每个组织都有不
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黄夏年一九一八年夏,蒋雨岩、陈元白、黄葆苍(即大慈法师)等在普陀听太虚讲佛学之后,邀至上海组织研究及宣传佛学团体,以自觉觉他为义,名为觉社。各地社员各务其真修实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代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黄夏年七塔寺是宁波地区四大寺院之一,曾经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当代著名的佛教领袖释太虚、释圆瑛、释寄禅、释道阶、释谛闲、释宝静等人都与该寺有着很深的
据说一代佛教宗师鸠摩罗什曾经说过: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也就是说,在鸠摩罗什看来,在关中带,能够把佛教的空的学说解释透彻的第一高手,非僧肇莫属了。僧肇对空的解说,主要反映在《维摩经注》和《不真空
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黄夏年内容提要:太虚强烈主张佛教要随顺世间,与时俱进。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佛教的与时俱进思想,指出不同时代的佛教有不同时代的思潮之特点,因此要重视和研究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潮及其发展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内容提要:中国佛教史上永明延寿是一位伟人,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天台德韶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名师。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德韶与吴越统治阶级和天台宗的关系,首
东晋佛教界人士曾经译过《戒德经》一卷。最早记载这一经名的隋费长房的经录云:戒德经一卷或云《戒德香经》。该经由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扬都谢镇西寺兰取世,要略大部出。唐智升曰:戒德香经一
佛教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每个佛教徒都以布施作为自己向佛的光荣,寺院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二种,法施是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来劝人事佛,其中也包含了文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编辑:黄夏年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对2003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介绍了大陆召开的学术会议与出版的学术专著情况。二,介
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教育一直成为教界内外的宣教和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佛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广宣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理论研究,深化佛说,佛教成立二千五百年以来
佛法不杀:佛教的战争观黄夏年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新世纪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开展与全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团结、大联合,弘扬佛教慈悲喜舍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本文对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做了较系统的梳理,认为其思想是产生于后期佛教衰落之时,当时理论与思想没有得到弘扬,特别是没有用在提升社会与人生道德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
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
2002年我国大陆佛教研究综述编辑:黄夏年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 2002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著作出版,二是学术观点的发表,三是学术会议的举行。2002年我国大陆出版佛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黄夏年?宁波七塔寺曾经留下了一本《《报恩堂宗谱》,里面记载了七塔寺系统的法徒子孙三百余人,但是在七塔史的历史上,除了开山祖师心境,中兴祖师慈运,重光祖师月西外,当代僧人溥常法师是不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