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夏年: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2025-03-20 10:37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黄夏年

七塔寺是宁波地区四大寺院之一,曾经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当代著名的佛教领袖释太虚、释圆瑛、释寄禅、释道阶、释谛闲、释宝静等人都与该寺有着很深的关系,并且先后在担任过一定的僧职,或者在这里讲经著疏。本文介绍的是七塔寺的溥常法师的有关振兴佛教和佛教教育的思想,不对之处,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的时代,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传入,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五四新文化的运动逢勃发展,无疑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做了一次重新的审视,宗教在这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受到猛烈的抨击。佛教经过隋唐佛教的繁荣和宋元明清的衰落,到了清末民初,已经非常衰颓了,法门秋晚,人才不出,理论未显,经忏维持,被人们看做死人的宗教和鬼的宗教。溥常法师痛心人心的失落,社会的混乱,佛教的衰颓,他说:近时海道开通,欧化东渐,耶回天主,雄出列强。种种学说,种种主义,纷然杂糅,哄动全球。争权利,没公理,以武器为神圣,涂炭生灵,毫无顾忌。东半球佛法遍满,人类中毒根深,如少食金刚难消。慨夫近岁中华佛教大局,凌弱已达极点,外界刺激叠来而不知自救,实深浩叹泪下。曰寄生虫,曰麻木鬼,曰睡狮,曰废人,斯等骂名,罪在何人。总之,正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末法期的中国佛教,在溥常法师看来,已经到了非挽救和振兴不可的地步了,他决心在这方面做出一番成绩。溥常法师欲挽救社会,振兴佛教,提出了自己特有的思想和看法。归结到一点,即是爱国与爱教之统一。对整个社会问题,他以佛教作为武器,欲用佛教的思想教义来重新收拾人心,并明显地表现出爱国的思想。溥常法师用春夏秋冬四时交替的自然观来说明社会思想的变化。他在《报恩佛学院院刊序》中说:自生民以来,我国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降及秦汉,百弊丛生,有不忍闻问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古圣说教,迭相扶持,犹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者。由秦汉而下千余载,人心不古,异说竞出,风俗愈糜愈薄。三教鼎立,互相诋訾,大道寥寥,甚为叹惜。春夏秋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朝代思想文化,并有不同的特点,如春是简而素,夏是详而文,秋是密而严,冬是不忍闻,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从产生到成熟,再到衰微的过程。溥常法师的这种观点,拟看与当时西方流行的进化论学说有些相拟,但是还不能算得上严格意义的进化论。因为进化论要有二个标志,一是事物的进化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二是进化论的形成与所强调的环境有重要的关系,即因为环境的改变,才促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异,以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溥常法师用四季交替来说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揭示了思想文化的运动过程,指出了文化思想运动的特点,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的目的是要说明事物的衰退递减作用,而不是要说明思想文化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即其所强调的是今不如昔的过程,因此是一种退化论。溥常法师将中国思想文化的衰落期定位在秦汉时期,这是他从佛教的立场做出的判断,认为在这一时期人心不古,异说竞出,风俗愈糜愈薄,因此到了后来三教鼎立时,已经大道寥寥,佛陀正是在这时以性命之理推出,起到了救世主的作用。这里的所谓性命之理,就是一种道德伦理,即昔我佛世尊,出世月邦,创立教法,以为一大事因缘故。咸令法界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则以纯粹道德为主,食息财物,悉听护法,捧钵行化。在佛教本位的前提下,溥常法师勇敢地挑起了救世的责任。他强调:于今世态的变迁,一天不如一天了,人们的居心和趋向,也是一天比一天坏了。

我们站在佛子地位的人们,眼见着这种的情状,能忍心袖手旁观,不能劝化他们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善社会,净化人生,是佛教的一个优良的传统。出家人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也不能将自己置之度外,这就是溥常法师的爱国思想的体现。溥常法师还用经典来为自己的做法提出了证明。他说:《梵网经》云:一切男子女人是我父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云六道众生是我父母。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且际此革命期间,血流遍地,杀戮相寻,恶业丛现。如能尽子道,拔济三有,如此功德,报恩无既。也就是说,从佛教的立场上看,阻止恶业,反对杀生,更是佛教的一贯传统,也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遏制战争,尊重生命,既是报答佛恩,又是尽了孝恩,还是一种功德。

溥常法师将佛教僧人的社会责任与佛教的教义统一起来。他又从教外找出理论根据,进一步提出:东西各国的许多远见卓识的大哲学家、大思想界,同所公认的。他们都说,挽回世道人心的妙法,搜尽一切宗教,找不到一个相当的,唯有博大精深,至高无上的佛法里才有。而且近今政体变革,社会窳败,非仗如来大慈大悲之无畏精神,决不能挽回世道人心之言,诚为千古确论。斯时也,中外卓识远见之志士,勃然兴,油然生,欣欣然趣入佛海,以佛学为安恬天理良心之第一归宿,未始无由。

以佛法来挽回人心,是当时中国佛教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共识,并不是溥常法师的发明,如当代著名佛教领袖圆瑛大师也说过类似的话,认为今者年逾花国境人桑榆,感目前之浩劫,皆人心所造成。有欲挽回劫运,必须救正人心。欲正人心,惟宏扬佛法。当此人欲横流,杀机暴发,都为佛法不曾普及,人心未能觉悟所致。 但是溥常法师不仅强调佛教有挽回人心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僧人的社会责任,特别是他对僧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了较好的论述。他说:(前略)第三国家,迩者,政治更新,诸多建设,僧为国民应尽感化之义务。本宗教之劝善,辅法制之未遑。夫圣人出世,欲人尽平安,所以谓尧舜与人同耳。欲息竞争,所以谓会天地与我同体。今之以党治国,在使人言顺而貌从,此但法律以制其外。吾教救世,在使人心化而行善,则明因果以怵乎内,此则先乎神,而次乎人,感其内而制其外。神也者,人民之真精神也,然非语于鬼神邪惑之说。环顾国中,果能发其净信,修其精神,善其履行,则化干戈为玉帛,转纠纷为平允者,直转移间耳。以视喋血经年,治丝(世)益棼者,不其慨叹,即浅而化机少具。祸福之门,则己(回 辶)别,固何患夫政治之不修,社会之不良,真实平等自由之乐而不致哉。溥常法师指出,即使在法制社会里,宗教的功能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起到一个劝善的作用,是法律的补充,即本宗教之劝善,辅法制之未遑,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做到了僧为国民应尽感化之义务。人生的境界是人人做圣人,所谓尧舜与人同耳,社会的安定是根本,所谓会天地与我同体,佛教在以人心化善,教人明了因果,在人的头脑中铸下善恶得报的观念,正因为有了这个观念,才能外在表现出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感其内而制其外。它是与专制其外的汪律是不同的,也是其精神所在。所以他强调,如果人人都有了这种精神,人人都去追求善行,则世界就会没有战争,社会就会变得美好,真正平等和自由就会实现。溥常法师把宗教作为法律的补充,说明它的补世的功能,给法制社会的宗教功能做了正确的定位,这是可取的,也是符合法制社会特点的,他较好地解释了僧人在转型社会里所起到的作用,指出这种劝化的义务,凡是我僧伽们,都责无旁贷的。这并不是我们自言自语,也不是我们无事找事。僧人为国家服务,是应尽感化之义务,这是他的先见之明,可以看作是当代佛教界里提倡爱国思想的先行者。他提倡以善为本的真精神,用因果律来约束人心,将佛教的道德观念给突显出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可以为人们对佛教的误解做一些澄清的工作,区别了佛教为鬼神的错误看法,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对佛教内部的问题,他认为要从教育入手,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加强青年僧人的责任感,热爱佛教,振兴佛教。他认为,佛教的衰退,关键还是佛教自身内部的问题,在《教产共和说》中云:古佛遗式,缅甸、暹罗犹尊旧制,然而中华佛教形式回别。百丈立清规,马祖

建丛林,或化主专司,或限期分卫,藉顾老病艰步,何有少年坐食?不意人格渐低,宗风日变,或积钵资以创置,或由损施而坐食,或营静室以别居,或爱徒眷而私购,积久弊生,皆是各庵僧众自图肥厚,不爱教宗,直至今日,愈趋愈下。然法流东土,自汉以来,历代尊崇,因果明白。满清末年,横行侵夺,揣其原故,在不知公益之佛子。教育不兴,寺产何益,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溥常法师仍危在旦夕从他的退化论的观点出发,将佛教的衰颓,归结为僧人自图肥厚,不爱教宗和教育不兴这两点上,前者属于经济问题,后者属于人才问题。特别是后者。他觉得尤为重要,你看出家的虽多,能知道自己的责任,能做出家之事的,究有几个呢?这种病根,是由于缺乏教育的缘故。他指出,由这一结果所带来的后果是:现值末法时代,佛法日趋衰败,外道日渐暴涨,实属可忧。随便站在客观的地位,或主观的立场上,都能看出佛门的险象来。佛门若不能自振,则一切邪道便要趁机而紧张,将来险象必要牵带着佛门以俱亡的。 为了改变这种危险的局面,让佛教重新走出低谷,再次振兴,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释迦老子,拖泥带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究竟为的什么?无非就是要建立三宝,救度世界上一切众生。但是,我们到了现在,眼见佛法快要灭亡的当儿,想什么方法来,挽既倒之狂澜,兴将颓之风呢?据我目光来看,第一是在尊重僧伽,提高僧伽的生活,养成僧伽的资格。正传经上说,皈依僧,众中尊,就是这个意思。佛法僧三宝,代表了全部佛法,法赖人弘,僧宝是佛法传承的关键。他进一步强调:(前略)三宝,住持别相一体,三说详绎,以时间短促,故置无论。僧为三宝数,自己当尊重,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 振兴佛教说到底是佛教内部的事情,其它人是不能越祖代庖的,佛门要自振,僧人首先要尊重自己,在众生中以自己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吸引广大群众,赢得他们的尊敬,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出路。而所有这一切,都牵涉到人才的培养。惟今之僧界,其欲挽颓风倡学校者,颇不乏人。溥常法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应潮流而动,与时俱进,致力于佛教教育的活动。他说:溥常杜门偷闲,恰经十载,从前热心教育之念,将次灰冷,乃近鉴于僧伽举学之潮流,重以两序委嘱之雅意,大义所责,良心所现,不自揣度,(援)再出任。这就说明,他也尝试到过办佛教教育失败的痛苦,有过灰心意懒的时候,但是面对佛教界办学的潮流,寺院两序大众的诚恳请求,他不能无动于衷。良心的发现,振兴佛教的使命感,让他再次被感动了,按捺不住的心情,决定再次出山创办了报恩佛学院,因为吾侪佛门弟子,为如来使,荷担大法,义不容辞,但念时当未劫,法运垂秋,布教僧材,实不多得。虽然他仍然知道会有很多的困难,徒以长老守旧,后起尚新,意见纷纭,成效莫睹。但是面对来自各方对佛教的谩骂,我方袍圆顶,衣裳楚楚,稗贩如来之假名佛子,能不羞耻而伤心乎?请问现在清净大众,听闻此等骂名毁辱,能动心否乎?抑愿甘心毙欤?

对于佛教界培养人才的经费,溥常法师主张用寺庙的经济来办教育。他在昆明从事弘法活动时,正是近代佛教史上寺产争夺最激烈的时候,许多地方政府都采用各种手段想法设法将寺产从佛教界的手中抢走,如打着办学的招牌,将庙产侵吞,佛教界人士为了保护寺产,积极反对,进行自保。时人江亢虎组织社会党,仿效僧界大同,提倡财产共和的主张。溥常法师非常赞同,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寺院也可以实行教产共和的做法,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教产共和说》,认为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实行教内大同社会,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由于后来教内一些人格低下的人,自图肥厚,寺产变成不是公益了,佛教的传统也被破坏。有鉴于此,他在组织云南汉藏佛教会时,在章程里规定了寺产有监督交替之权,其目的就是岂肯任其自私自利,置公益于度外乎?教产共和的好处在于,我僧界固有之模范,何忍藐视,当从佛法大局着想,固结团体,注重远虑。藉此教产之余蓄,正好扶植人材,弘通教道,切毋谓守此产业。也许有一些人认为,僧人为了寺产,有许多艰辛,现在忽然公开,心里感到不平衡,对此,溥常法师指出,独不思我僧家建寺置产,原为兴教结缘,若徒自温饱,难逃公论。并部文宣布寺产为主体,僧众为客体,自后会务进行,学校开创,学生知识开通,必悔悟往日寺产之被侵吞者,原由各人愿私,不集合群类以失败也。将来我二十二省教产共和之问题,决定发生,可以预料者,西藏喇嘛与内地大刹,可以龟镜。昆明诸山,能破除意见,首先为教产共和之模范,政府曾经核准,声誉昭著,令人欣佩,如果徒顾目前区区,弃金担麻,真可惜哉。当时许多地方政府和豪绅公开掠夺寺产,有的县里绝大部分寺庙在短时间内被充公,溥常法师提出的教产共和说的目的,并不是在于庙产的归属权问题,他是完全从恢复古制和教产整合,资源再分配这个角度来谈的。他的这个愿望是很好的,教内将寺庙的财产集中起来,确实能办成一些大事,但是这只是空想而已,因为寺产属于经济的问题,寺产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属于各寺庙集团拥有,而且从来没有整合起来,也不可能整合起来,所以各自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寺院不可能实行教产共和,就是他所强调的昆明地区的寺产也没有做到教产共和,所以溥常法师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却是不能实现的,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不过他提出的藉此教产之余蓄,正好扶植人材,弘通教道这一想法,已为一些寺院采用,例如,报恩佛学院的创办,最终实现了他的办学想法。

溥常法师对年轻人来完成振兴佛教的使命,寄托了莫大希望,倾注了心血,当年轻的僧人去访问他时,他一再谆谆嘱咐:你们青年的人,第一要知道自己的责任,什么是你的责任呢?现在时当末法,

社会上的一切,都已经坏到极点了,吾等出家人,亦复如是。你们现在青年的人,是将来佛教的主人翁,将来佛教的盛衰,全系于你们现在的青年,所以你们要认清自己的责任,应该努力从事学业,如善才之南询,常谛之束求,药王菩萨之燃臂,普明大士刎颈,慧可二祖之断臂,这些都是你们求学最好的榜样,应该去效仿法的。溥常法师所强调的佛教前贤善才、常谛、药王菩萨、普明大士、慧可等榜样作用,目的就是建立年轻人对佛教的正信,培养他们的佛教感情,知道自己的责任,荷担如来家业,振兴佛法的大任。对佛学院的学生,他强调:你们都是真实的佛子,既然有志来院求修学,那么,就应当负起如来的使命, 当那人声寂静的清夜里, 痛思着我们的过去,设想着我们底将来,竖起精神的光明憧来,披起忍辱的铠钾来,拿着我们底武器,踏上我们底战线,开始和那魔眷来打仗,大家一致起来,有事大家动手,努力向前奋斗。我们的立场,是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果能如法做去,方能谈得上报恩两个字。同时也才能与报恩佛学院的名义相符的。但我无一刻的时候不是在盼望着你们。 年轻的佛子痛思过去,设想将来,报答佛恩,坚持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立场,这是中国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溥常法师对青年学僧的厚望令人感动,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他创办的8年报恩佛学院里,一共培养了298名学僧,有些人回去后就成为一寺的住持,为振兴佛教做出了贡献。溥常法师认为,振兴佛教就是一场同魔斗争和校量,降魔的活动。他提出打倒那可恶的魔王,复兴我们底佛教,稳固我们底基础,不致再受他界的侵犯了。又说《楞严经》云:近则九生,多愈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由此可知,过去的祖师已经给魔眷打过不少的仗了。今者仍然还是与魔眷打仗,当此计穷力尽之际,存亡莫测之秋,抚昔伤今,不由的痛哭流涕了。欲想振其颓风者,可恨魔眷遍地,无所投足,那好进行步骤呢?他号召大家奋而起之,用驱魔的意志和战斗力来振兴佛教。佛教界人人要明白,可是现在的事实,明明告诉我们衰败的样子,已无可讳言了。产业被人夺去了,寺宇经人拆毁了,佛像给破坏了,我们的僧伽早被人唾弃了。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打起精神来,重整我们的旗鼓,一心向前去奋呼,达到最后胜利而后止,就是不幸而死了,也是值得的。《楞严经》上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二句话,好比现代的强心针,我们打了,就可以奋发图强,应该时时把他剌今的啊

溥常法师对佛教的仪制改革也有自己的看法,例如对有人提议取消中国历代佛教仪式中实行的祝釐制,他就持不同的意见。他在《丛林祝釐取消辨》中说:近闻诸首刹间有取消祝釐者,亦未得的实。姑不妨与阅藏诸同学辨之以自省。我中华变政,毁皇帝行宫,拆寺观龙碑,原出于专制太酷。人民恨急,抑亦消息盈虚天理使然乎。不意僧界中人,名称方外,竟附会其说,果是籍故怠慢,或者识量未及过欤。自古清规,圣节祝釐,官凭给田,景命普月,朔望雨晴,祈禳必诚。(援)我佛道之大同,有裨圣王之至治,实竭爱国真忱,岂皇帝一人。要知国以民为本,民以国为家,一家谁无主,无主何为家?家必有主,国必有君,斯明极矣。皇帝君主也,总统民主也,主名之变更,的在权势之竞争,究竟于国家之本体,又何在有损减毫末乎。本体者民也,故曰国以民为本也。吾僧徒为国民一份子。秉如来大中至正之道,悟明佛性,归乎至善,发挥妙用,超乎至神,导民于无数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钦惟国朝优遇,不以世礼相待,重其道也。如何吾徒,不以吾道至诚感其内,而反以外之权势虚实名为向背。其居心安在乎?曾见上海报章,耶教开会祈祷,各界下旗表敬。近观南北权利斗战,罔知生灵涂炭,固敝天理良心,安望修齐治平,定为同业所感,心冀神明默化。藏经云:毗沙门天王,每岁巡按四部,正五九月治南,(克 寸)期云集僧众。理宜诚心恳求,更须逐日祝赞,每饭不忘。庶几有益于世道人心,决定获社会欢迎,坛那信施,斯无负负,或曰功课祝愿足矣,何拘拘于朔望节例。噫,正眼未来,虚设故事,未思至理,缺少诚意,感应道交,斯言何征?请读百丈古规,正理昭彰,以是知诸佛妙用,真俗圆融,被俗之仪,不坏假名而谈实相;悟真之法,必由假相以阐实性,正《法华》所谓,是法住法故,世间相常住也。强辨至此,祝釐是否取消,请同学诸君,明以教我,纠正是说。藉以抒维持教道之微意耳。祝釐是源于中国古代赞颂已逝的先人的一种仪式,后来发展为一种祝愿皇帝和圣人的仪式,中国佛教引入使用。在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里,就已经明文规定了这种仪式,并将祝釐章列为第一。该章明曰:人之所贵在明道,故自古圣君崇吾西方圣人之教,不以世礼待吾徒,尊其道也。钦惟国朝优遇尤至,特蠲赋役使安厥居。而期以悉力于道,圣恩广博天地莫穷,必也悟明佛性以归乎至善,发挥妙用以超乎至神,导民于无为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以是报君,斯吾徒所当尽心也。其见诸日用,则朝夕必祝,一饭不忘,而存夫轨度焉。其中强调,祝釐就是报君,而且朝夕必祝,一饭不忘,成为一种制度。中国佛教的发展,与皇室朝廷有密切的关系,僧人报君,实为佛教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具体体现,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点之一。在明代时,祝釐仪式已经在佛门内外普遍实行。《大明高僧传卷第二》载:释融照,字慧光,世家越之南明。早岁受业于华藏,刻意修习天台教观于台之安国山及杭之天竺。后从渊叟湛法师居华亭延庆寺,力精教乘勤修禅定,燃膏继晷旦夕无间。故学由志臻,表于丛席职跻众右,四十祀矣名闻京师,诏嘉奖赐师号。每岁元日率众修金光明忏祝釐君上,说法之外力事忏摩,与诸众生扫除尘翳摄入善根。既老而弥勤,得其法者三人。曰居简、曰宗[矩/木]、曰宗权,皆法门之龙象也。《释氏稽古略》云:太子少师姚广孝卒,追封荣国公谥恭靖,有《道余录》见前。十二月敕修武当山宫观成,赐名曰太岳太和之山。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之最高者曰天柱,境之最胜者曰紫霄。南岩上轶云气,下临绝[坚-臣 (虍-七 (一/谷))]。旧皆有宫为祀神祝釐之所。元季兵毁,至是悉新之。癸亥八年,王振作大第于皇城,又作智化等于居东,以祝釐,追封元儒吴澄,为临川郡公,从祀孔子庙庭。《补陀洛伽山传》卷一曰:大德五年,集贤学士张蓬山,奉旨祝釐潮音洞,见大士相好,彷佛在洞壁。次至善财洞,童子倏现。顶上端蔼中,大士再现,宝冠璎珞,手执杨枝,碧玻璃碗。护法大神,卫翊其前久之。如风中烟渐向锁没,但祥光满洞;如霭霞映月,见数尊小佛,作礼慰快而去。

对于这种已经实行了几百年历史的祝釐仪式,到了民国时期,受共和思想的影响,被视为封建糟粕,遭人唾弃,在佛门里自然也会有人对这种与封建制度相联系的传统仪式提出非议。溥常法师撰文是反对取消祝釐仪式的。他认为,一,佛教仪式的特点就是祈禳必成,所以作为自古清规,圣节祝釐已经成为佛教的传统之一,其特点并没有改变。二、祝釐仪式的对象是君主帝王,满清灭亡,民国建立,只是主名之变更,的在权势之竞争,究竟于国家之本体,又何在有损减毫末乎。对百姓而言,民以国为家,一家谁无主,无主何为家?家必有主,国必有君,斯明极矣。皇帝君主也,总统民主也。也就是说,从满清到民国,只是国家换了名,实质并没有改变,换言之,换汤不换药也。他又说,既然国家主体者是民,僧人也是民中的一份子,其责任是使民向善,导民于无数之化,跻世于仁寿之域,国家对佛教的态度,是不以世礼相待,重其道也。所以佛教仍然应以吾道至诚感其内,不必而反以外之权势虚实名为向背。耶教(基督宗教)也举行祈祷,受到了各界致敬。当前战争不断,人心思定,佛教举行祈祝仪式,有益于世道人心,决定获社会欢迎。有人反对举行这种仪式,认为只要有功课祝愿足矣,何拘拘于朔望节例。这是不对的。三、从经典上看,祝釐仪式在藏经中早已明文具载,正五九月治南,(克 寸)期云集僧众,理宜诚心恳求,更须逐日祝赞。每饭不忘。从佛教的义理上看,未思至理,缺少诚意,感应道交不应,这在《百丈清规》里已经正理昭彰。举行祝釐仪式,实际体现的是佛法的诸佛妙用,真俗圆融,被俗之仪,不坏假名而谈实相;悟真之法,必由假相以阐实性,正《法华》所谓,是法住法故,世间相常住也。所以从维持教道的角度,祝釐仪式不宜取消。溥常法师反对取消祝釐的仪式的想法,还是与他的根深蒂固的退化论思想有关系,但是他在里面做了一些修改,如他将祝釐是为皇帝祝福的特点,转换为民以国为本的民本思想,强调国民的普遍性,这样就较好地合理地解释了在新体制下的祝釐仪式的特点,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同时他又从教理和经典上强调了祝釐的重要性,较好地体现了佛教的特点,做到了如法的要求,这些都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地方。

以上概述了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和佛教教育思想,以及对当代佛教仪式的看法。可以看出,溥常法师的思想的基础是来自于退化论,他的一切思想的出发点都是与他的今不如昔的看法有重要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振兴佛教的主张,兴办佛教教育的思想,坚持原有的佛教礼仪的看法,这些主张、思想、看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如用佛教思想来挽回人心;培养人才,振兴佛教;强调仪式,如法如礼等,对佛教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但是在他的这些思想与看法中,也有一些是不一定恰当或者不切实际的,如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春夏秋冬的自然观来解释,提倡教产共和说等等,总之。这些既有他的以佛教为本位的思想感情使然,也与他的理念有关,还有他对新思潮的接受和理解有关。溥常法师的思想虽然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不像太虚、圆瑛等人的思想影响大,但是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今天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就是对中国近代佛教的发展历史给予一个更加全面的说明,就此而言,溥常法师的思想与主张,也值得重视与研究。

作者: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李炳南: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

问:研究佛教应从何著手?做一个佛徒要具何种条件?要办哪些手续?及遵守哪些戒律。(白云樵)答:初机看书,不宜先研经典,因其理深难解也,而文言与白话,尚是其次。请先在港物色佛法导论学佛浅说三种合编二书读之

李炳南: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

问:佛教对于孝道如何解释?具有何义?是不是如崇国公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萧国雄)答:祭丰养薄之语,乃哀追之意,非教人养不必丰,祭必须薄也,岂可以此而问佛家之孝。佛之教孝,曾云一肩荷父,一肩荷母,

李炳南:你每天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