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夏年:僧肇是怎样解“空”的
2025-03-20 10:41

据说一代佛教宗师鸠摩罗什曾经说过: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也就是说,在鸠摩罗什看来,在关中带,能够把佛教的空的学说解释透彻的第一高手,非僧肇莫属了。

僧肇对空的解说,主要反映在《维摩经注》和《不真空论》二部著作里,其它著述中则有少量的论述。僧肇在《不真空论》里开宗明义地提出:

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

至虚无生是说的一种空寂虚静的宇宙本体和境界,有至无空豁,廓然无物的虚无特点。玄鉴是指玄妙的认识。这句话译成白话为:虚无空寂不生不灭的本体,是般若玄妙认识的旨趣之所在,也是万事万物的无上本性或最高本质。值得指出的是,至虚无生的说法,系惜用了老庄哲学的名词术语。在《庄子外篇》之《刻意》篇里曾经谈到:无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僧肇把《庄子》所说的虚无借用在般若理论中,并把它作为最高的宇宙本体和境界而加以施用,以更好地为中国人所理解,颇有格义的意味,这再一次说明,外来的佛教离不开中国传统思想融和和借鉴;同时,又步趋玄学时代的思潮,刻意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从而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佛教谈空,是说现实世界的万物本性或本质上为空,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是始终存在的,这是抹煞不掉的。不过,佛教在这时提出了一种观点,说能被肉眼所见到的事物,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是假有和概念上的名言施设,其本质上还是空的,即显现的空性而已,所以才有假有性空之一说。僧肇把虚无空寂看作般若认识的旨趣和宗极,可以说,一语概括出佛教般若性空的特点,抓住了佛教空义的真髓。他又把空的认识原因和空的特点作了进一步解说:

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城,妄想所存,故有无殊论,纷然交竞者也。若能空其虚怀,冥心真境,妙存环中。有无一观者,虽复智周万物,未始为有,幽涂无照,未始为无,故能齐天地为一旨,而不乖其实。镜群有以玄通,.而物我俱一。物我俱一。故智无照功。不乖其实,故物物自周,故经日:圣智无知。以虚空为相,诸法无为,与之齐量也。故以空智,-而空于有者,则即有而自空矣。岂假屏除,然后为空乎?上空智空,下空法空也。直明法空,无以取定,故内引真智,外证法空也。

魏晋时代,玄学思潮先是何晏、王弻的贵无思想流行,从何晏的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开始,到王弼的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将玄学最终体系化,哲学化、深入化,于是成为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潮。以后,贵无思想因过分地抬高了道家的地位,受到了批评,裴頠站在儒家的立场,针锋相对地提出崇有思想,指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已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于是崇有思想继而流行。僧肇所在的时代,正是玄学从贵无转向崇有的时代,社会上对有无的问题争论仍然较为激烈,故有无殊论,纷然交竞也。他从佛教般若学的立场,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有是由心而生出,心是依有而起,这是一个引起是非的问题,皆因妄想执著而造成的认识之虚妄。如果我们能敞开心胸,虚怀若谷,冥心索思于真实的境界,将沉浸在一种玄妙的气氛里。谈有或谈无之观念的人,虽然他一次次地想认识到万物的性质,但是如果宇宙最初的形态是有,则(万物)幽幽漫途,不需洞照,(所以)宇宙最初的形态是无,,才能与天地为齐,合天地为一旨,因此而不背离万物本来就有的真实相貌。看到万物以玄妙而共通的特点,则天地外物与我自内身原俱为一体。天地与我自为一体,故认识(原本就)没有洞照的功用。不背离事物的真实相貌,故万物各有自己运行的法则,所以佛经说,圣人所达到的最好、最圆满的认识,就是无知。以虚空为真实相状,则万物不生不灭,与虚空等量齐观。所以以空的认识,来空掉有(的想法、认识)之人,则就明白了即有也是自(性)空。僧肇在此既批评了社会上玄学家们对有无问题纷然交竞的混乱情形。同时还指出了他们的理论缺陷,即不能作到空其虚怀,而执著于实,妄想所存在。他尤其强调,空本是自性而空,并不是由人为地去主观上先建立了空,然后再谈空和认识空,以这种自性空的空智,来体会空,谈空,即有而自空矣所以,岂假屏除,然后为空乎?可见,那种先籍于某种先见,然后去除认识,确认得空,实际上是并没有正确认识到空的性质及其特点。因此那些夫有因心生,心因有起的思想,的的确确是一种是非之域,妄想所存的不正确认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最圆满的认识是自性空的空智,其次才是视万物为空的法空认识。按禅定理论,直取明白诸法为空,并不能取得对定的最高体悟境界,证空的方式,只有在内心引发出自性空在真智,证得外在诸法为空的珐空,于是才真正的体现了空义。

龙树建立的般若空性的学说,要求人们通过认识假有来建立诸法性空,抛弃一切世俗的认识。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即人们不仅要认识到事物的空性,连主观意识的中所建立的空之想法也应排除,以达到离有无两边,离有离无处中道的最佳认识。僧肇谈空,也强调这一方法和目的。他说:

智之生也,起于分别,而诸法无相,故智无分别。智无分别,即智空也。诸法无相,即法空也。以智不分别于法,即知法空也。岂别有智空,假之以空法乎?然智不分别法时,尔时智法俱同一空,无复异空。故日以无分别为智空也。

这里所说的智慧之建立,是因人的思想认识上判断分别有别而造成的。这也是一种见色知色,观空晓空的不完全之认识。诸法无相是指万物无固定相状,实为性空的认识。因万事万物没有常性,处于经常变换的情形中,人们不可能在把握后,而建立的一种完全,圆满之认识。达到这种认识,心中就不会再有分别虚妄之念想,于是建立了一种空的智慧,体验到佛法的真谛。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分别智,即上智智空。诸法无相就是下智法空。体验了智空,以一种无分别的认识来看待万物,就能悟得明了法空的根本性质。但这又决不是说智空与法空是对立的,因为从般若学的相即相离的观点来看,法不离空,空不离法,即谈空不能离开法,谈法不能离开空,所以岂别有智空,假之以空法乎?也就是说,没有用另外一种智空来假以空掉诸法的,同样,在法空之外,又有智空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只能说,当达到无差别智时,智空与法空同在一个空之中,此外,再也没有其它另外的空可言。所以,以不起分别智认识的智空是为空的最高和最终的认识。僧肇又进一步解释说:

以无分别为智空,故知法空,无复异空。虽云无异,而异相己形,异相异形。

异相异形,则分别生矣。若智法无异空者,何由云以无分另咔为智空故知法空乎?问智空,法空可分别耶?智、法俱空,故单言一空则满足矣。

僧肇虽然明确宣称尔时智法同俱一空,无复异空,但是他同时指出,虽说无异,即没有其它分歧,但是就具体事物而言,还有异相己形,异相异形的特殊情况,而且正是因为万物有了这种特殊的情况,于是才有生出分别心的不同认识。那么,所谓的智(空)、法(空)无异空者,又怎样以无分别为智空而去体现法空白争呢?智空和法空到底可不可以分别提出呢?、他认为,所说的智空也好,法空也好,它们都是空,所以从空的角度而言,只说一空就可以满足空之定义了,正由于有了这一空,也就囊括了其它的空,甚至囊括了所有的空,故单言一空则满足矣。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僧肇认识空,分析空的逻辑线索,应是遵循智空法空智法俱空无复异空(一)空l,,的思路而深入开展和进行论证的。具体地说,即要人们首先建立无分别心的般若空智慧,排除一切世俗的认识,从而生起无分别的真实认识。然后再用这种般若智慧遗观洞照世界的一切事物,看到它们所具有的无常性和自性空的特点,从而在认识上根本否定世俗事物的真实性,得出诸事物皆为不真实和虚妄的认识。最后建立起一种唯有空的全新的最高认识和达到这个境界。这种论证的方法,从哲学上看,是使用的从个别(智空)到一般(法空)的方法,最后得出了带有普遍性的结论空。.这个论证方法和佛教史上论证空的.我空一法空_一我法两空的线索是基本上一致的。智空因起于分别心而得到,是_种主观认识而来的,与通过禅数观空的方法基本相似:法空是通过智空而进一步演绎出来的,与禅数学上的我空推出法空的路数相同。所以,僧肇在论证空的方法和思路上仍是佛教使用的方法,我法两空最后终归一空,智法两空,故单言一空则满足矣。可见其最后目的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僧肇在谈空,证空,论空、议空时使用了不少道家老庄的用语,可是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运用.,并没有离开佛教,骨子里还是佛教的。

僧肇还谈到大小乘佛教对空的区别和不同之处。他说:

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义也。

小乘佛教以观空见空,观五蕴缘起,五蕴无我,而得我空,由是而推出法空。僧肇认为,这种以观法缘起的小乘空,特点是内无真主。真主?,是说在诸法中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体,各种事物相互待缘而和合生起,当没有缘和生起时,即为空义。虽然这种观空的方法能够通达空义,可以体空:证空,但是它的理论缺陷在于,未能够把所有的事物都给空掉,仍然留有自身空的尾巴。例如,小乘空宗《成实论》就强调无特点,认为:法不自知。现在不可自知,如刀不能自割从法的性质来看,法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过去没有,未来没有,也是在现刻缘生而出。已经缘生出的法,并不能了解自己(自知),如刀不能自割,因此、法也无自体,法不自知。《成实论》从法无自体必然推论出法不自知,所以若知诸法无自体性,则能入空,本宗理论最后的旨趣,在于得真空智,知本来无。无自体性是取得空观的认识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则就不能体空,识空、见空。按理说《成实》已经谈到了自性空的问题了,就此而论,它所以被称为空宗。可是它在谈论空时,又说如说因诸法无体性,依一舍心断。一舍心在这里实为诸法的代名词。只要断绝了心的认识,心灭即无体性,色无体性,识无体性,诸法自然也无体性了。《成实论》是把现实世界万物都纳入了一舍心的范畴,不承认客体的存在,只承认主体的作用,万法无非是人心的显现而已。于是《成实论》在谈空时,既强调诸法的无自体性,同时又构造了一个一舍心,未能作到全部空掉,在理论上保留了一个一舍心的尾巴,没有达到大乘所说的究竟义,所以僧肇批评小乘的空是虽能观空,而于空都未泯,故不究竟。《成实论》也因此没有能够做到究竟空,而被称为小乘空宗。

而大乘佛教的空,有二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说诸事物所显现的一种原始的内在空性的本质,而不是仅持的语言意义上的空性。其特点是不能说出,不可言象,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而且既要空,就要做到空都全泯,即不仅要把客观世界给空掉,而且还要把主观世界给空掉,甚至连主观意识都空了,事物只有空性,别无它物。这才是大乘的究竟空义。另一方面,.讲空日时还不能脱离有即空有相即,空有不离。其特点是在有不有,在空不空,体现的是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的状态,由此就能作到理无不极,这也是究竟义。在般若学里称为般若观照。.那么,对那种确实存在的异相己形,异相异形的情形,又该如何解释呢?因为现实世界里的的确确存在着这些千差万别的情况,而且也不能为人们所否认,并且正是这些异相己形,异相异形,的现象,造成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即僧肇所说的异相异形,则分别生矣的分别心。对此,僧肇又从般若观照的角度作了阐述。他说:

向之言者,分别于无分别耳。若能无心于分别,而分别于无分别者,虽复终日分别,而未尝分别,故日分别亦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从世俗的眼光来看,有分别和无分别两种认识情况,而且它们都是依赖于心的作用而生起的。但是,.如果无心去执著于分别的认识,也就不存在分别与无分别可言。具体地说,虽然终日都面对着各种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事物和现象,但只要你不去注意它,不起妄心,既便是分别,也是无分别。以空性洞照万物,面对事物的分别现象,不云执著,离于二边,故分别也是空相:到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僧肇已经掌握了中观派空宗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并且熟练地运用和驾驭它。他所强调的不仅要空掉客观存在之物,还要空掉主观的认识,充分体现了龙树大师的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以及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的彻底中道空观,所以罗什评价他是秦人解空第一者,应是当之无愧的。

End

陈兵: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

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问:能否用佛法通俗地解释风水?答:中国的风水学过去叫做堪舆学,有时候也叫做地理学。密教中专门有一门学问,翻译成汉语是就是地理学。藏传佛教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视风水。它的基本理论就认

坐鹿罗汉的相貌是怎样的

宾头卢尊者的外形是头发和长眉毛都花白,但是因为是受天地间的供养,所以无论从身姿和形态上都看起来非常年轻,并且慈目善眉,眼神中充满了对佛经的理解。宾头卢尊者性格开朗随性,活泼开朗,但又不乏智慧和沉稳,而

无相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是一种浑沌状态,天不是天,地不是地,天地难辨;没有上,没有下,上下不分;没有棱,没有角,无形无状;没有大,没有小,随形而形;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无始无终;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只有永恒;没有

无我境界是怎样的?

“无我”是一种智慧的境界,就是内心证得诸法空性,无有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经过有序的修行,依师、闻思、戒定,最终就能证得这种智慧。无我,不是说“没有我”,不等于不存在,而是去除了内心对“我”的执著

施药观音的形象是怎样的

施药观音是三十三观音相之一, 右手撑颊,倚于膝上。手持药草,把药施予病人,消除痛苦,除苦施乐,故得此名,施药观音也称为施乐观音。施乐观音是“天人大丈夫,能施众生乐。” 以四无量心平等利益一切众生故,

石头希迁禅师是怎样参禅的

希迁先在曹溪门下受了熏陶,已有所证悟。当他初到青原山和行思见面时,行思问他从曹溪那里带来了什么,他说,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过什么。行思再问,那么为什么要到曹溪去,他就说,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在这

阿罗汉和辟支佛是怎样的?

阿罗汉、辟支佛一、 阿罗汉闻声而开悟释尊成道之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向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圣谛的道理,五人听后,从而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后还有很多佛弟子成了阿罗汉,因为他们都是听了佛陀说法的音声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护法神是怎样由来的

从本源上讲,护法神大多是外来神,有的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如帝释天、四大天王等;有的来源于西藏苯教和民间信仰,如长寿五仙女、十二丹玛女神等;还有的来源于蒙古和汉地的民间社会信仰,如白哈尔、关羽等

护法神的形象是怎样的

护法神的形象在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也最为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善相和怒相两类。善相护法神多为美丽的女性形象,象征和平与宁静;造型也比较简单,一般是一面二臂的坐姿形式,如长寿五仙女等。怒相护法神形象要复杂得

黄夏年: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黄夏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热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活动,很多著名的地方景观都获得了文化遗产或者双遗产的通过,像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等地,已经获得世界文化或

黄夏年: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黄夏年1990年7月24日至28日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举办的。历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中日两国佛教徒进行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

黄夏年: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黄夏年一.真禅法师在世时,我曾经多次见过他老人家。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从来没有什么架子,给人留下一个非常亲切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上海佛教界一直注重于佛教文化的建设,每年都

黄夏年:浅议佛教中的科学知识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

黄夏年:伏牛山云岩寺初探

牛山云岩寺初探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对明代伏牛山地区的云岩寺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在考察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伏牛山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

黄夏年:悼念圣严法师

悼念圣严法师今天我在福建出差,路上接到李家振先生的电话,嘱我对圣严法师圆寂说两句话,我立即允诺,之所以我要这样做,是因为我对圣严法师的尊敬,当然也来自于我与他有过多次接触。我和圣严法师的交情不深,我们

黄夏年:释惟贤法师访谈录

释惟贤法师访谈录四川和重庆地区,佛教界人才辈出,释惟贤法师就是当代众多高僧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学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吸引了众多的僧俗两界大众。笔者自从事佛教文化

黄夏年: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

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20世纪初,中国学术论坛上刮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风气,在这股风气中,佛学中的唯识学异军突起,它不仅有起夫先导之功,而且引起了学界的相当注意,一批僧俗学者都投入到此中,纷纷撰文著疏,对推

黄夏年: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

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黄夏年最近我国刚刚完成神七载人飞行,太空行走的高科技行动。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

黄夏年:《坛经》的现代意义

一、宗教的现代意义何谓现代意义?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很难说透的话题。关于现代意义的界定,在网上检索,没有见到任何一家做过确切的定义,因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思想,每个时代和每个人或者每个宗教与每个组织都有不

黄夏年: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

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黄夏年一九一八年夏,蒋雨岩、陈元白、黄葆苍(即大慈法师)等在普陀听太虚讲佛学之后,邀至上海组织研究及宣传佛学团体,以自觉觉他为义,名为觉社。各地社员各务其真修实

黄夏年:弘一法师与念佛法门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代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

黄夏年: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黄夏年七塔寺是宁波地区四大寺院之一,曾经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当代著名的佛教领袖释太虚、释圆瑛、释寄禅、释道阶、释谛闲、释宝静等人都与该寺有着很深的

黄夏年:僧肇是怎样解“空”的

据说一代佛教宗师鸠摩罗什曾经说过: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也就是说,在鸠摩罗什看来,在关中带,能够把佛教的空的学说解释透彻的第一高手,非僧肇莫属了。僧肇对空的解说,主要反映在《维摩经注》和《不真空

黄夏年: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

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黄夏年内容提要:太虚强烈主张佛教要随顺世间,与时俱进。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佛教的与时俱进思想,指出不同时代的佛教有不同时代的思潮之特点,因此要重视和研究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潮及其发展

黄夏年:天台德韶与天台宗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内容提要:中国佛教史上永明延寿是一位伟人,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天台德韶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名师。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德韶与吴越统治阶级和天台宗的关系,首

黄夏年:南北朝时期的戒德

东晋佛教界人士曾经译过《戒德经》一卷。最早记载这一经名的隋费长房的经录云:戒德经一卷或云《戒德香经》。该经由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扬都谢镇西寺兰取世,要略大部出。唐智升曰:戒德香经一

黄夏年:因而不施 施莫之广——关于“不施”的讨论

佛教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每个佛教徒都以布施作为自己向佛的光荣,寺院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二种,法施是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来劝人事佛,其中也包含了文

黄夏年: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编辑:黄夏年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对2003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介绍了大陆召开的学术会议与出版的学术专著情况。二,介

黄夏年: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

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教育一直成为教界内外的宣教和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佛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广宣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理论研究,深化佛说,佛教成立二千五百年以来

黄夏年:佛法不杀:佛教的战争观

佛法不杀:佛教的战争观黄夏年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新世纪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开展与全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团结、大联合,弘扬佛教慈悲喜舍

黄夏年:太虚“人生佛教”思想初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本文对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做了较系统的梳理,认为其思想是产生于后期佛教衰落之时,当时理论与思想没有得到弘扬,特别是没有用在提升社会与人生道德

黄夏年:“中国佛教与五台山”会议综述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

黄夏年:佛法本身最有科学精神

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

黄夏年:2002年我国大陆佛教研究综述

2002年我国大陆佛教研究综述编辑:黄夏年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 2002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著作出版,二是学术观点的发表,三是学术会议的举行。2002年我国大陆出版佛

黄夏年:义学大师溥常法师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黄夏年?宁波七塔寺曾经留下了一本《《报恩堂宗谱》,里面记载了七塔寺系统的法徒子孙三百余人,但是在七塔史的历史上,除了开山祖师心境,中兴祖师慈运,重光祖师月西外,当代僧人溥常法师是不能不

黄夏年:谛闻法师的教育人才观

谛闻法师的教育人才观传佛教传入丽江是在元朝,但已无可考。明朝是汉传佛教对纳西族影响最大的时期。当时纳西族上层热衷于学习汉文化,送子弟到成都、昆明等地学习深造,这些人最后都通晓汉文,能用汉文吟诗作画,丰

黄夏年:20世纪俄罗斯的佛教

20世纪俄罗斯的佛教这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在其边疆贝尔加湖地区,生活着属于蒙古人种的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和图瓦人,这些民族都信奉藏传佛教。17世纪沙俄官员上书给沙皇的奏折和18世纪一些探险队的

黄夏年:从禅宗热中来看安祥禅

禅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很趣的问题。自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佛教徒就一直与禅在打交道,可是时间越往后,人们就越糊涂,不知该怎样来谈禅、论禅、参禅,于是乎禅一时变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时代

黄夏年:虚云大师与七塔寺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内容提要:虚云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的著名领袖,在他一生传奇的生涯中,曾经与宁波著名寺院七塔寺有过重要的交往。本文考察了虚云与七塔寺僧人慈运老和尚的一段因缘,同时又分析了虚云法师在七塔寺的

黄夏年:宝峰禅师的境界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宝峰智瑄禅师(海舟慈嗣)条

黄夏年:21世纪佛教研究的展望

21世纪佛教研究的展望当前我国的学术研究的现状是:佛教研究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正在处于上升的时期;就佛学研究的人才而言,中青年已经成为佛学研究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佛教研究

黄夏年:学者的学与修

学者的学与修黄夏年学与修是佛教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学指的学习,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对知识性的吸收和教义理论的学习;修指修行或修持,狭义上指持戒诵咒、打坐行禅、修身养性,广义上指与佛教有关的一切事务都可纳入

黄夏年: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禅宗研究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禅宗研究本世纪下半叶,禅宗热又在中国大地兴起。这股禅宗热的浪潮,与过去相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这次在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是以出版界开始掀起的

禅坐是怎样的世界

“禅”是一种境界,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领悟方式。在平时生活中,无论是工作,情感,学业,或其他目标,都是对外物的追逐,而这些追逐不只是劳役着两条腿,还有眼睛,耳朵,鼻子,意念,更重要的是“心”一刻不停的在

王雷泉:《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典

问:据悉,作家王朔的新书《我的千岁寒》有很多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其中一篇用北京话解读《金刚经》的文章最为引人关注。有消息说,王朔读《金刚经》时曾经读到崩溃。想知道,《金刚经》真的这么难懂吗?《金刚经》

黄夏年: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

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黄夏年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整个世界所面对的严重问题,由于现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加据,已经严重地影响整个全球的人类生活,特别是正在进入发展中的国家,生态破坏的问题更加严重,恢复生态

黄夏年: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

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在宋代,达摩对文人的影响可谓深刻,这可以通过流行的文人吟诗填词之中表现而看出来,而且这种例子非常普遍。苏轼是有名的文人、一代词宗。他的《海寺清心堂》云: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摩

黄夏年:慈航法师的爱国爱教思想

慈航法师的爱国爱教思想◎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摘要: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佛教也在这一时期承受了诸多的苦难与变动。慈航法师将爱国看作是己躬大事,亲自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