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夏年:释惟贤法师访谈录
2025-03-20 10:05

释惟贤法师访谈录

四川和重庆地区,佛教界人才辈出,释惟贤法师就是当代众多高僧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学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吸引了众多的僧俗两界大众。笔者自从事佛教文化事业以后,就听别人谈起惟贤法师,于是心存采访的念头,但是因缘不熟,虽有几次接触,却没有深谈的机会。例如1992年,我在峨嵋山参加巴蜀佛教与峨嵋山文化学术讨论会后到重庆,于罗汉寺初次见到惟贤法师,当时仅与法师交谈了几句,但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法师送给的《慈云文萃》至今仍然保存,经常翻阅。1996年在少林寺15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我又一次与法师见面,但是当时繁忙的会务,使我和法师也没有能深谈。不久我又和法师在上海应慈法师佛教思想讨论会上再次见面,不过法师是个忙人,看望和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我自然不敢去打扰。去年底,法师到北京主持正果法师纪念仪式,但是我正在北京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法师约我去广济寺相见,我只好晚上去打扰,又碰到有人前来谒见,不好意思久留,只好匆匆告辞。直到这次到重庆参加王恩洋先生诞辰101年纪念会,应法师之邀住在慈云寺里,才终于了却这一心愿。这一晚上,我和法师谈了3个小时,谈话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了很多方面。

我自己认为,说到当代四川的佛教,可以说来自两个人的影响较为重要。一个是王恩洋先生,一个是太虚大师。前者是著名的佛学家和国学大师,曾在四川创办了龟山书院和东方文教研究院,致力于东方学术文化的讲习和研究,培养了不少佛门的弟子。后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高僧、社会活动家与佛学家,致力于佛教改革和社会活动,在当代中国佛教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惟贤法师曾亲受此二人亲炙,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惟贤法师,今年你已78岁了,在你这漫长的一生中,王恩洋先生和太虚大师对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开门见山,直接将话题挑明。

惟贤法师沉吟片刻,呷了一口茶,缓缓地说:王恩洋先生和太虚大师都是我人生道路和学佛生涯的领路人和亲教师,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例如他们二人对佛教的情怀,关心佛教的事业,在佛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不同之处是两人的学问重心和对佛教关心明显不同,例如王恩洋先生是学者型人物,专精唯识法相,他的学问和对佛教事业的关心,更多的是表现在学术的层面,如他对《大乘起信论》料简,批评那些持大乘非佛说的观点。这些言论和学术观点,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的激烈论战,而且到现在还在广泛地影响着学术界。太虚是法门龙象,他不仅精于学问,而且因为自己处在僧伽内部,对佛教自身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关注,所以他提倡佛教进行改革,主张三大革命,宣传人生佛教的思想,这些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影响了佛教界,而这些又是王恩洋先生所不能做到的。这就是我们在经过几十年后对他们的学问和人格作的一个简单的比较或总结吧。

我对王恩洋先生和太虚大师一直都怀有特殊的感情,一生都不能忘怀。如果非要来分别他们对我的影响,我想可以用这样的说法来表示,这就是:王恩洋先生是我的知识启蒙老师和佛学的教育者,太虚大师是我的佛教信仰和实践的指导者。我是四川蓬溪县人,从小就和我哥哥惟圣一起住在寺庙里。寺庙虽然很小很穷,但是师父仍愿意送我们去读书,于是我们到了王恩洋先生在南充创办的龟山书院读小学班。在龟山书院里,王恩洋先生教我们读书写作,给我们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佛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王先生深谙佛学,他不仅向我们讲授佛学,还讲儒学。他的佛学特长是唯识学,所以我一生之所以在唯识学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就是得益于王恩洋先生的教育。

龟山书院是一所民间私人办的私塾性质学校,有初中高三个不同的班次,我出家后学习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佛学的理论水平。我在龟山书院学习了三年,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听说汉藏教理院正在招收学生,于是在1936年报考了汉藏教理院,成为当时教理院里最年轻的一名学生。

汉藏教理院是太虚大师为了沟通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弘扬佛教文化,倡议在重庆缙云山创办的一所佛学院。当时学院里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例如法尊法师、法舫法师、印顺法师、雪松法师以及黄忏华、陈健民、潘怀素等居士,开办了汉藏佛学和佛教史、文学、国学、史学、自然科学等课程。一些社会名流,如郭沫若、老舍、田汉、梁漱溟、马寅初等人也来院内发表演讲,极一时之盛。我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受到了系统的佛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做人的道理。佛教徒讲八正道,讲正信,就是说要坚持正确的信仰,以履行正道。我在教理院里的学习,使我更加坚定了佛教的信仰,认识到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二千年里不断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批信仰佛教的正信者,他们维护佛教的利益,建立佛教的权威,带领广大信众从事佛教的伟大事业。太虚大师就是这方面的楷模。他非常关心现实社会中的佛教,关注未来佛教的发展。他在教理院里讲述《真现实论》,宣传人生佛教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以入世的态度积极关心未来的佛教事业,成就菩萨行的伟大使命。太虚大师给我们这些学生规定的院训是淡宁明敏四个字,淡是淡泊于物质,不起贪欲,才能持戒;宁是宁静,即保持禅定功夫,不起妄念;明是能明因识果,分别善恶是非,不迷于主观客观,即是智慧;敏是行动灵敏通达,能审时度势,如理行事。这四个字一直影响了我的一生,以致于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

听说你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吃了不少的苦,仅在监狱里就渡过了26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你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在监狱里渡过,你认为值得吗,难道你不后悔吗?我又冒昧地提出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

1954年我被关进了监狱。根据当时情况,就是因为我不愿意离开佛门。这时我已是34岁,思想并不是很活跃,也认不清形势的发展,只想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之所以进入监狱,现在看来也是必然的事情。

古人云:人到七十古来稀。现在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从我的一生来看,我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在34岁以前;第二个阶段是34岁后到60岁期间;第三个阶段是从60岁到现在这段时间。

龟山书院在南充,离我出家的小庙有几十里路。书院不收学费,但伙食要自己负担。为了读书,我每个月都要背米到书院。那时的生活水平很低,远不可能和现在相比。我们能吃上饭,但菜是很简单的,主要是牛皮菜和咸菜,现在的人也许以为牛皮菜是一种很贵重的蔬菜,可是那时候牛皮菜只是穷人吃的。王恩洋先生虽然是有名望的人,但是他也经常和我们一起吃饭,而且从不抱怨伙食的好坏。有一段时间,寺产被地方政府侵占,我连吃的米都背不了,王先生爱才惜才,为了支持我的学习,用他的积蓄供我继续读书,我终于能安心学习。王先生甘于吃苦,生活淡泊,爱惜人才的品格,是我们作后辈的楷模,他不仅教给我知识,而且还教我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进入汉藏教理院学习,太虚大师也是终年穿灰布僧衣,蔬菜稀粥为食,谆谆教导我们要无私,戒懒,为公服务,完善人生,完善人格,同体大悲,精进菩萨大行。

1950年,我住在重庆天宝下院,王恩洋先生这时也来下院小住。他每天早晚拜佛,晚上坐香,实践一个佛教徒的责任。有一天晚上,我请他去看电影,他不去看,还不要我们去看,要我们大家在家静坐。所以他不仅是佛学者,还是一名学佛者。他回成都时,我送他上火车,他一再告诫我,要发心修六度行,特别是注意修行忍辱波罗密,保持一个人的品格。可惜在当时我没有把这些话听进去。我进监狱后,想读书,给王先生和正果法师写信,先生很快给我寄来钱、衣物等,还给我寄来了中国哲学的书,正果法师也寄来了不少书,这些书使我能在监狱里继续学习,不断地获得精神的资粮。我还利用在监狱的机会,系统地学习了马恩全集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有一次监狱举办学习活动,我作了一天的报告,谈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体会,监狱长感到非常惊奇,佩服我读了不少的马列毛泽东的书。虽然监狱里面不能公开表示信仰佛教,但是我内心的信仰仍然不变,我以豁达的心态来对待人生,牢记太虚大师的淡宁明敏四字院训,使我最终能够坚持下来。有一次我发烧到40度,医生都说我不行了,要准备后事。我心里默诵《大悲咒》,几天后热度全退下去,众人都为我突然病好了觉得不可思议,只有我自己明白,这都是因为我的定力,菩萨的加持力,战胜了病魔。

我在监狱里呆了26年,固然是无奈,但是我既然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佛陀,我还在乎什么呢?从总全局来看,我觉得应该还是值得的。因为在那种形势下,我就是不在监狱里,也会在文革中吃不少苦头,甚至可能连生命都不能保。佛教讲劫难,在我的一生中注定要受到这一劫,是在劫难逃。我虽然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放在监狱里,但也因祸得福,使我能够活着出来,并且看到了今天中国佛教的繁荣和发展,为我毕生所信仰与从事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就此而言,我一点都不后悔。我非常感谢邓小平先生,是他使我能在有生之年干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他使中国佛教再度走向辉煌。1980年我被平反,当时有人劝我就在当地就业,渡过晚年。但是我没同意,我觉得我已经虚渡过很多时间,现在我要加倍工作,去补回那些丢失的时间,把佛教的事业重新光大。我回到重庆,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全身心地投入修复寺庙和落实宗教政策的活动中。现在我们所在的慈云寺,当时已经成为工厂的库房,文物丢失,佛像破坏。经过多年的努力,慈云寺重新恢复庄严,道场清净,佛像庄严,香火缭绕,僧尼安居,成为重庆市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1983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我的晚年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既是佛教所说的因果感应,也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东晋道安法师曾经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适应,国家富强,佛教才有发展;社会安定,佛教才能广布。我们佛教徒只有爱国爱教,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方能取得成绩。这一点已经为几十年的历史所证明。

短短的3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好象还有不少话要谈,但法师明天还有工作,我不能再占用他的更多的时间。慈云寺座落在长江边上,对面就是繁华的朝天门码头。坐在寺内的望江亭上,极目眺望滚滚迁流不息的江水,江对面万家灯火将天空染红,我心潮澎湃。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短促,正如佛家所说的在一刹那间。20世纪行将过去,但是这100年则带给我们更多更多的思索。从惟贤法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所受到的各种磨难,可以体会到当代中国人因改革开放而带来的喜悦。人不可一日不吃饭,物质的力量是保证人生存的主要手段;然而人又不能没有精神生活,具体地说,就是人不能没有信仰,物质产生精神,精神又能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惟贤法师能一生坚持自己的信仰,为维护这种信念而不屈于任何压力,这种精神何等可贵,何等崇高!一代高僧唐玄奘大师为法捐躯,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人的脊梁,惟贤法师一生的传奇经历,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如长江中的一滴水,但是我们谁又有法师的那种宽广的胸怀,那种视死如归的意志,那种为了信仰而献身的精神呢?我们世俗的凡人真是太渺小,太普通了!超凡脱俗决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是需要我们去实践,去履行,这种人格的力量和感召,正是来自于坚定的信仰,来自于长期的修行实践。正是由于这一点,法师受到了信徒们的尊敬爱戴,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四川和重庆,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弟子。我翻开法师赠给我的诗文集,其中有一首写道:七十年来遭遇奇,至今坚信有前知。观音灵感难思议,碧海丹心映太虚。如果没有坚信有前知,哪能来得映太虚呢?法师道出了他的过去和现在的心境!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印顺法师谈财富——财富的积聚与消散

财富究竟属于谁财富,到底是属于谁的?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实际上非常复杂。这要从三方面去说。 从先前的因缘说,那就是宿因则共,现缘或别。这是说:从以前业感而有的宿因说,大地、河山、火、水、田、园、一朵花

大安法师答疑

居士问:净土宗祖师让我们老实念佛。以前的古人比较淳朴,还能做到,但现在的人却并非能做到这老实两字。请问法师,针对现代人福德浅薄、心浮气躁的根性,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能让我们做到老实念佛?大安法师答:除

耀智法师谈读书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

《印光法师文钞》的面世

◎ 黄家章印光,陕西郃阳(今合阳)人,俗家姓赵,名绍伊。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印光是中国近现代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圆寂后,被佛教缁素公许为莲宗第十三祖。史载,印光的个性刚毅,颖悟力强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

忏云法师开示拜佛的好处拜佛的好处一、得妙色音--多拜佛、罪障消灭、相貌会转变为好,声音和身体会庄严起来。二、出言人信--拜佛若专心诚恳,培植德威,说话会得到别人自然信服和尊敬。三、处众无畏--拜佛精进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

元音老人浅释大愚法师“解脱歌”

大愚法师作的《解脱歌》,是步永嘉禅师《证道歌》原韵附和的一首歌。大愚法师平生著录很少,除了《解脱歌》外,就是临隐居之时不辞而别留下了一首告别诗。《解脱歌》很珍贵,把我们修法怎样用功,怎样证道都说得很清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

诽谤法师的现世惨报倓虚法师  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成

净慧法师与一位道长的对话

在某地一山间路上,净慧法师与一位道长迎面相逢;虽互不相识,但相互问讯。擦肩过后,道长停步转身:道长问,佛大道大?净慧法师答:自性平等,无有大小。道长问,僧高道高?净慧法师答:直心是道,无有高低。道长问

大安法师开示

一、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问: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大安法师答:读诵佛经,一定得至诚恭敬,如是方可消业障、开智慧。如果漫不经心,甚或污手翘腿等不敬,不唯难获利益,而其亵慢之罪,有

任杰: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

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任 杰 口授栗拙山 整理今年正值当代高僧、一代佛经翻译家观空法师圆寂十周年。法师是于我有恩的大善知识,我想通过缅怀法师的功德来纪念这位大德,并作为将来继续值遇、亲近善知识的资粮。

能度法师:家中供奉佛菩萨 千万不能这样放

网友向师父提问:对于家里请的佛像如何能如理如法供奉,请师父指教?能度法师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想明白,用恭敬心来想,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请佛像的目的是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我们学佛的人

法师就没有讨厌的人和事?快来看他们怎么样面对

网友:请问法师,一个人的一言一行真的很令人反感、很讨人厌,你说应该怎么欣赏他?学诚法师:感恩他让自己学到:不能这样做人做事。网友:在家、在单位或在其他地方,我们与人相处时,难免有好多看不惯和难以接受之

界诠法师:去寺院听法就像给汽车加油

修行,不是说修一下子马上就能够成就,我念佛念了好久了,诵经诵了好久,就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业障太多太多,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智慧、耐力去跟它对抗,慢慢地磨练。所以说有智慧,我们自己才能够把握

济群法师:钥匙是用来开门的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各种声音更是甚嚣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