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每个佛教徒都以布施作为自己向佛的光荣,寺院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二种,法施是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来劝人事佛,其中也包含了文字著作的撰写与出版。财施是指用金钱或实物来施予。布施是施与者按自己的意志所进行的活动,自愿是它的根本原则。在佛经里有不少地方都是介绍因布施而带来的种种好处,介绍布施的文章也有不少。但是在佛教经文里,也有不少地方非常明显的表述了不施的思想。本文即是介绍有关不施的一些说法。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引《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九说的30种不施无犯法云:
依《瑜伽》第三十九,略有三十种不施无犯。一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非安乐非利益,皆不施与。以要言之,一切逼迫损害众生戏乐等具皆不施与。又云如上所说诸不施者,菩萨不忍直言我不施汝,要当方便晓喻发遣。
佛教菩萨道伦理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与人得乐,其理论基础是来自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学说,而且这种与人得乐的乐是建筑在不伤害对方前提下进行的。佛教把自己内心的施予,即内施,和与向外面的施予即外施做了区分。《瑜伽师地论》强调的的30种不施无犯的戒法时,第一条强调的就是不管是内(施)还是外(施),前提就是都必须让众生得利益,如果不能让众生得利益,则皆不施与。而且菩萨悲心愿大,对众生有一颗慈心,所以既使菩萨不想做时,也不要去对直接伤害对方,适当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方便应机的方法,让对方能接受。从佛教的不二法门来看,不施也是一种施,因为菩萨是以清净心在做慈悲的活动,他不施与对方,对求施者来说也得到了一种利益,而且是更大的一种施。所以施即不施,不施即施。正如《菩萨善戒经》卷四说:菩萨摩诃萨于是内外有施不施,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复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何以故?有净心故。
从天人关系角度来看,佛教认为非天非人即是能天能人,到了这个最高的境界,即可自由出入无碍,因而就可以做到因而不施了,也就是做更大的施了。《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一云:在天而天,处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其为治也,故应而不为,因而不施;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卷二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萨善能行施无量无数,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续生起。释曰,菩萨舍自爱,摄一切众生为自体,一切行道一切财物,悉属众生故。财非己有,用者非他,彼物彼用,岂关于我。若能如此运心,则是善能行施。复次菩萨舍自爱,摄一切众生为自体,一切众生行施,即菩萨行施故。菩萨起随喜心,得无量施福,亦是不损一物,不施一人。名善能行施。可见,以不损一物,不施一人作为菩萨道的境界,要求行使不施的人要从心上用功,抛弃我执,到无我的境界;做到的舍弃自爱,体现了更大的泛爱,也就与众生融为一体,我即是众生,众生即是我。无我从佛教伦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利他的崇高道德观的体现之一。佛教非常重视这一点,《佛说大般泥洹经》卷三说:又不受非法物亦不施人,是名比尼 比尼亦名毗尼,又译善治,亦云律,说明不施亦是律的内容之一了。《菩萨地持经》卷四则强调:今虽不施必将安乐一切众生,施其智能。宁为一切今不施与,不为一人与其经卷。如实知已,不施彼者,无有过咎,亦无悔恨。不越菩萨所受禁戒。
伦理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功利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对众生而言,在努力追求菩萨道的道德境界的同时,即按照不施的理论去做一切事情,还应该能够在利益上显示其应有获得的价值。这一点在佛教伦理思想中,是属于因果论的范畴。按照佛教的理论,有因必有果,因果关系始终联系着每个信徒的一生。体现在佛教信徒的身上,则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报应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一云:
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着,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
不住于事者,谓不着自身。无所住者,谓不着报恩。报恩者,谓供养恭敬种种等门,如经无所住故。不住色等者,谓不着果报。何故如是不住行于布施?偈言:护存已己不施,防求于异事,若着自身不行布施,为护此事于身不着。若着报恩,果报舍佛菩提,为异义行于布施。为防是行于事不着。
前面的第一段20字是偈语,后面第二段是解释偈语的话。从行文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段经文旨在说明自身、报恩、果报与不施之间的关系。《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卷四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
存己不施者,释上自身也,为着自身不行施故。求异事者,释上报恩,果报也。此非菩萨所行正行,故云异事。报恩酬过去之恩,果报望未来之报。自身不施,义当现在。护亦防也。意令于此三世事中防护,悉皆不着。即是不住色等布施也。三中疏前但下,意云:前之三事收过未尽,不妨有不着自身、不着果报。不为报恩而行施者,亦非无住。今则下显今经意,心即能缘,境即所缘,有即双该心境。
综上两解,可以知道,从因果关系来看,对修行者而言,不执著于施,即为不施,也是不执著于己身。这是为自己的缘故。同样的道理,无所执著,也谈不上报恩。因为报恩是要从事各种供养恭敬的具体活动的。以此为目的仅仅求报恩,这不是菩萨正行,只是异事。报恩是报过去之恩,果报是求未来之报,行者不施,就是现报。众生重要的是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防护自己,不要执著于具体事相的果报。所以这个偈想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就是保存自己的欲望,不要施予他人,可以防止出现其它的事情。如果自身不施的话,那么就为可以维护与自己无干系。如果执著于报恩的想法,为求果报而舍去成佛觉悟,这是为了另一种目的而去进行布施,为防护这一点,就要不执著于事相。此外,诠释者从佛教心性学说的角度又给予了进一步的说明,认为不施是心的能缘与所缘的关系,以心为主体,境即外界因素为客体,当心与境统一的时候,就是有,即存己一身而不施也。这是不施的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延伸,对佛教伦理来说,将善恶意识反身于己,提升了人性的道德境界,最终归结到心性认识的基点上了,由是突显了佛教伦理的本体的意义了。
End
心之广大◎ 陈泰先世界的大小,完全在于心的大小。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的世界也就很狭小;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可以包容整个宇宙。小沙弥问禅师:师父,您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黄夏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热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活动,很多著名的地方景观都获得了文化遗产或者双遗产的通过,像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等地,已经获得世界文化或
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黄夏年1990年7月24日至28日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举办的。历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中日两国佛教徒进行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
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黄夏年一.真禅法师在世时,我曾经多次见过他老人家。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从来没有什么架子,给人留下一个非常亲切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上海佛教界一直注重于佛教文化的建设,每年都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
牛山云岩寺初探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对明代伏牛山地区的云岩寺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在考察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伏牛山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
悼念圣严法师今天我在福建出差,路上接到李家振先生的电话,嘱我对圣严法师圆寂说两句话,我立即允诺,之所以我要这样做,是因为我对圣严法师的尊敬,当然也来自于我与他有过多次接触。我和圣严法师的交情不深,我们
释惟贤法师访谈录四川和重庆地区,佛教界人才辈出,释惟贤法师就是当代众多高僧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学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吸引了众多的僧俗两界大众。笔者自从事佛教文化
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20世纪初,中国学术论坛上刮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风气,在这股风气中,佛学中的唯识学异军突起,它不仅有起夫先导之功,而且引起了学界的相当注意,一批僧俗学者都投入到此中,纷纷撰文著疏,对推
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黄夏年最近我国刚刚完成神七载人飞行,太空行走的高科技行动。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
一、宗教的现代意义何谓现代意义?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很难说透的话题。关于现代意义的界定,在网上检索,没有见到任何一家做过确切的定义,因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思想,每个时代和每个人或者每个宗教与每个组织都有不
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黄夏年一九一八年夏,蒋雨岩、陈元白、黄葆苍(即大慈法师)等在普陀听太虚讲佛学之后,邀至上海组织研究及宣传佛学团体,以自觉觉他为义,名为觉社。各地社员各务其真修实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代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黄夏年七塔寺是宁波地区四大寺院之一,曾经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当代著名的佛教领袖释太虚、释圆瑛、释寄禅、释道阶、释谛闲、释宝静等人都与该寺有着很深的
据说一代佛教宗师鸠摩罗什曾经说过: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也就是说,在鸠摩罗什看来,在关中带,能够把佛教的空的学说解释透彻的第一高手,非僧肇莫属了。僧肇对空的解说,主要反映在《维摩经注》和《不真空
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黄夏年内容提要:太虚强烈主张佛教要随顺世间,与时俱进。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佛教的与时俱进思想,指出不同时代的佛教有不同时代的思潮之特点,因此要重视和研究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潮及其发展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内容提要:中国佛教史上永明延寿是一位伟人,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天台德韶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名师。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德韶与吴越统治阶级和天台宗的关系,首
东晋佛教界人士曾经译过《戒德经》一卷。最早记载这一经名的隋费长房的经录云:戒德经一卷或云《戒德香经》。该经由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扬都谢镇西寺兰取世,要略大部出。唐智升曰:戒德香经一
佛教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每个佛教徒都以布施作为自己向佛的光荣,寺院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二种,法施是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来劝人事佛,其中也包含了文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编辑:黄夏年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对2003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介绍了大陆召开的学术会议与出版的学术专著情况。二,介
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教育一直成为教界内外的宣教和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佛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广宣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理论研究,深化佛说,佛教成立二千五百年以来
佛法不杀:佛教的战争观黄夏年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新世纪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开展与全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团结、大联合,弘扬佛教慈悲喜舍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是当代人间佛教思想的渊源。本文对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做了较系统的梳理,认为其思想是产生于后期佛教衰落之时,当时理论与思想没有得到弘扬,特别是没有用在提升社会与人生道德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
有人觉得“佛经中确实谈到了一些法术,但仅是教会人们寻求大自在、解脱的根本智慧和方法,而绝不是教会人们如何寻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乐的智能和法术,佛经中之所以不过多的谈及法术和科学技术就在于要避免误导人们刻
2002年我国大陆佛教研究综述编辑:黄夏年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 2002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著作出版,二是学术观点的发表,三是学术会议的举行。2002年我国大陆出版佛
义学大师溥常法师黄夏年?宁波七塔寺曾经留下了一本《《报恩堂宗谱》,里面记载了七塔寺系统的法徒子孙三百余人,但是在七塔史的历史上,除了开山祖师心境,中兴祖师慈运,重光祖师月西外,当代僧人溥常法师是不能不
谛闻法师的教育人才观传佛教传入丽江是在元朝,但已无可考。明朝是汉传佛教对纳西族影响最大的时期。当时纳西族上层热衷于学习汉文化,送子弟到成都、昆明等地学习深造,这些人最后都通晓汉文,能用汉文吟诗作画,丰
20世纪俄罗斯的佛教这是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在其边疆贝尔加湖地区,生活着属于蒙古人种的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和图瓦人,这些民族都信奉藏传佛教。17世纪沙俄官员上书给沙皇的奏折和18世纪一些探险队的
禅是什么?这是一个有很趣的问题。自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佛教徒就一直与禅在打交道,可是时间越往后,人们就越糊涂,不知该怎样来谈禅、论禅、参禅,于是乎禅一时变得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成为时代
虚云大师与七塔寺内容提要:虚云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的著名领袖,在他一生传奇的生涯中,曾经与宁波著名寺院七塔寺有过重要的交往。本文考察了虚云与七塔寺僧人慈运老和尚的一段因缘,同时又分析了虚云法师在七塔寺的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宝峰智瑄禅师(海舟慈嗣)条
21世纪佛教研究的展望当前我国的学术研究的现状是:佛教研究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而且正在处于上升的时期;就佛学研究的人才而言,中青年已经成为佛学研究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佛教研究
学者的学与修黄夏年学与修是佛教里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学指的学习,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对知识性的吸收和教义理论的学习;修指修行或修持,狭义上指持戒诵咒、打坐行禅、修身养性,广义上指与佛教有关的一切事务都可纳入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禅宗研究本世纪下半叶,禅宗热又在中国大地兴起。这股禅宗热的浪潮,与过去相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这次在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是以出版界开始掀起的
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黄夏年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整个世界所面对的严重问题,由于现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加据,已经严重地影响整个全球的人类生活,特别是正在进入发展中的国家,生态破坏的问题更加严重,恢复生态
达摩与佛教文学和生活方式在宋代,达摩对文人的影响可谓深刻,这可以通过流行的文人吟诗填词之中表现而看出来,而且这种例子非常普遍。苏轼是有名的文人、一代词宗。他的《海寺清心堂》云: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摩
慈航法师的爱国爱教思想◎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摘要: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不安的时期,佛教也在这一时期承受了诸多的苦难与变动。慈航法师将爱国看作是己躬大事,亲自撰写文章
发展佛教教育,关心佛教界学者的建设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教育一直成为教界内外的宣教和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佛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广宣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理论研究,深化佛说。佛教成立二
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想研究黄夏年一.在当今中国的佛教居士中,既有修为,又有理论的人可谓不多,特别是在修行实践上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能专攻一门一宗,还兼顾了其它宗门,自成一家的人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