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黄夏年: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禅宗研究
2025-03-20 12:23

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以后的禅宗研究

本世纪下半叶,禅宗热又在中国大地兴起。这股禅宗热的浪潮,与过去相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这次在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是以出版界开始掀起的,当时一些出版社曾经出版了有关禅宗的读物,它们一经出现后,就迅速流行开来,于是各个出版社都嘱意这方面的读物,加速了禅宗读物的流行,以至成为当代出版界中,特别是佛学读物以禅宗居于榜首,而且这种热潮至今仍然没有衰退,仍然是出版界看好的读物。

二、社会关心者多,影响面大。当禅宗读物在中国大地出现时,开始是在一些大学的学生中引起了反响,许多大学生对禅宗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关心这方面的事情。以后,波及到整个社会的层面上,关心禅宗的不仅有年青人,还有一些其它年龄段的人,禅宗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不断增大。

三、研究领域扩大,成果不断涌出。这次禅宗的热潮中,对禅宗研究有兴趣的人很多,除了治佛学者外,许多与佛学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学者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而且不光是文科类的人关心此事,连理科类的人也非常重视。在这一趋势下,近年来大陆出版了不少的禅宗著作,涉及了佛学、哲学、历史、文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学、气功学等各个学科,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此外,还译介了一批国外的禅学著述。

禅宗热在中国大陆兴起的高潮至今仍然未退。参与学者众多,出版书籍多,影响甚大。其原因主要和国际学界流行的禅宗热研究有关,由是推动了国内的研究,使一批相关的著作得以出版。比较有影响的是杜继文 、魏道儒合著的《中国禅宗通史》1,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潘桂明的《禅宗的历程》3,邢东风的《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4,陈兵《禅学与东方文明》5,葛兆光的《中国禅学思想史》6,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7,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8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9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10和一些会议的论文集,如《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论文集》11、《石头希迁与曹洞禅》12《东山法门与禅宗》13等。此外还 有一些禅宗文学研究专著及一大批研究论文面世。这些研究虽然范围很广,但最重要的则表现在早期禅宗、中期禅宗研究的方面。

学者们一致认为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对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塌的重要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任继愈说:禅宗对佛教其它派别自称教外别传14,它在中国哲学史的地位比它在正统佛教中的地位重要得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15从文化史有角度来探讨禅宗对中华民族(尤其是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和基本观念的影响,认为以士大夫现和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一直深受禅宗的影响,留下了深深痕迹。此书曾经在一些青年人中有较大的影响。顾伟康的《禅宗:文化交融和历史选择》16专论了南宗禅,认为事实上,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有 佛学宗派中,真正施巨大影响于中国文化的,也就是这种以公案接机,唱评棒喝的南禅。因此能够把握南禅,确凿地认识禅宗,也就根本上扣住了中国佛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环。邢东风的士《禅悟之道南宗禅学研究》是另一本研究南禅的专著。作者认为,如何修行成佛,觉悟解脱的宗教实践问题,就是禅宗思想和实践所要的解决的根本问题,为此禅宗高度地张扬宗教实践主体地位,出现了灵活不拘,无章可循的自由思想和活泼禅风。

洪修平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哲学史的角度简述了禅宗。认为禅宗从达摩禅到慧能禅,经历了一个由外境到内境,由心注一境到心境泯然的演变发展过程。般若实相说与楞伽心性的融摄是达摩系禅学思想的基本特点。禅宗的理论核心上是人的解脱问题,从中透露出唯当下现实之心的本体论预设,因此不能用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简单概括。禅宗可以说是一个以佛教为本位而融摄了儒道思想的三教合一的佛教宗派,它上承魏晋以来佛教中国化传统,下开宋明理学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之先河,南北禅宗都起达积极的作用。张中行的《禅外说禅》17以禅外的立场来探讨禅宗奥秘。把解决人行问题作为祖宗的宗旨,以禅来发挥人生的哲理,书出之后,佛教界对此评价不高。现代著名的禅僧正果法师撰写的《祖宗大意》18是佛教僧界学者的一部有影响的著作。此书系统地介绍了祖宗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后一部分内容,尤为重要。因为虽然有不少学者从事于禅宗的研究,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著作。但这些都是主要依据文字的材料而拟定的,对禅宗的实修,因条件的限制,学者们难以体会其中的三昧,将这方面内容介绍得完全,故多少有一定和局限性。法师为佛门中人,数十年来坚持习禅打坐,有深刻的体会。所以该书的撰写和出版,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的为足,正由于此,该书受到了佛教徒和佛学院学生的欢迎,也引起了学术界重视。葛兆光的《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是一本有自己特色的研究著作。作者自述这是修正过去在过分情绪化、观念化的立场和视角后出版的另一本禅宗思想史的书。但是此书与其它的同类书有不一样的地方,它不同于一些禅宗学者所做描述式史书,而是着重于历史的对比和考证,试图在上游百溪汇流的丝分状态下的看主脉的形成。19并对现有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的看法,可以看作这是一本作者在家比较冷静的思考下撰出的著作。

早期禅宗的研究,仍以从菩提达磨到慧能时为止。这段时间事涉到禅宗的产生问题。对菩提达磨这个人,史载不清,因此学术界历来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胡适早年撰《菩提达磨考》,认为达磨确有其人,这个观点基本被学术界接受,潘桂明就同意这种说法。20杜继文持比较谨慎的看法,认为或者可能他只是一个后人穿凿的人物,或者可能虽有影响于底层民众,却始终未被显贵承认。21对达磨的二入四行的禅法,学术界也没有什么分歧。即认为它是宗教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的一种新的达磨禅法。由于达磨所出的时代正是北朝禅学流行的时代,它为禅宗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还不象一些佛教史籍所载的达磨是禅宗的创始人。它是后来追认的初祖。

禅宗的创立,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传统的说法,唐道宣始创,认为菩提达摩是禅宗创立者。汤用彤同意此说,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时来华,是为禅宗的初祖。22二是佛陀扇多在少林寺开创。太虚大师持此说。他认为:禅宗所奉为初祖的事实上人物,应是先在嵩山少林寺为魏臣臣道俗奉为大禅师的佛陀扇多。23三是认为六祖慧能创立南宗,禅宗正式形成。这一观点占学术界的主流,任继愈主张,我们把惠能当作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24石峻、方立天等也持此论,方立天提出依据说,慧能以前的禅学还够不上严格意义的宗派。25胡适由于对神会的研究而得出神会是新禅学的建立者的观点26,引起学界重视,所以有以张春波为代表的观点,否认胡适对神会在此问题上的抬高,承认禅宗的创立是慧能和神会共同努力的结果。27四是认为五祖弘忍东山法门的创立是禅宗的成立,其中以杜继文为代表。他说应该说,中国禅宗到道信、弘忍而正式形成。他们继承达摩以来关于众生心性即是佛性的基本思想,在佛教内外多种打击和排斥下,完成了以自信自立、自求解脱这中心教义的立宗工作,为长期流动的禅僧们创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据点,组成了生活上比较有保障的群体。黄梅禅系是一个榜样,不久就成为佛教内外、朝野上下注目的对象,剩下的问题,就是唐王朝的正式承认了。28这个说法在1994年召开的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黄梅会议)得到了一些与会代表的认可。中国禅宗并非创始于达摩,也非创始于惠能,更非创始于神会,而是初创于道信,完成于弘忍。29杨曾文也同意此说。

关于宋代以后的禅宗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又一个重点之一。这方面的著作主要以麻天祥的《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和杜继文、魏道儒的《中国禅宗源流》30和吴立民主编的《禅宗宗派源流》为主。麻著以禅宗史上的主要人物的思想和禅法为线索,剖析了他们的思想和背景,尤其是在文化史的背景下,从整个社会的思潮切入,来看待宋以后出现的各种禅法、文人与禅、禅学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杜著是在禅宗史料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对历史上重要的禅师的生平和禅法来主述禅宗的发展,尤其对宋代佛教的分期,文字禅的描述,都有一定的研究。。吴著则是站在佛教的立场,按照佛教的记载来叙述禅宗的历史,特别是在一些与禅宗有的地名和考证上有自己的特点。著名史学家陈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和《清初僧净记》,都被再版。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同类的著作出现,仍居于领先的地位。田光烈的《临济宗克国西南的传播及其影响》31对西南禅宗做了探究,属于陈垣先生著述抽一类型文章,有宏观的特点。

现在大陆对禅诗禅和公案的研究也很繁荣,搞这方面研究的人一般多为研究文学和美学的人。周裕锴的《中国祖宗与诗歌》(1992年版)对祖宗与中国诗歌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指出佛教的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佛教的诗化,祖宗发展史的种种事实正鲜明地展现了这一诗化的过程。李泽厚认为:禅宗同整个中国哲学一样,其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并把佛教美学列为中国古典美学四大思潮之一。刘纲纪将禅宗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中晚唐是准备时期,宋是完成时期,元、明、清是多方面影响和深入发展时期。唐代禅宗对文艺与美学的影响,最早表现在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身上32。这些探讨都是过去不多见的,因之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有些有对佛教本身缺乏正确理解,故发表述时难免失之于真切,造成了论述上的歧义,进而发挥有误,容易引进误解。

对现在出现的禅宗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或看待?究其出现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禅宗是佛教的一支,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佛教是宗教,因此禅宗无疑是宗教的范畴之一。禅宗的热,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宗教的热。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宗教在中国大陆出现了不正常和萎缩的情况,人们对宗教没有正确的认识。当宗教重新恢复活动时,人们对宗教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于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宗教的发展。而禅宗是中国宗教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教,它又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宗教,明显地带有中国传统宗教的特点,也是明清以降在中国宗教中占有主流地位的宗教,所以它的存在,无疑成为当今中国宗教复兴中,作为传统宗教中理当首选的宗教,所以禅宗热首先应是宗教热。

二、佛教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禅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了很多领域,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表现了强烈地文化特点。当中国出现了文化热时,禅宗为代表的禅文化自然也就成为人们首选的一种文化代表,于是随着文化热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讨论,禅宗的文化现象也日益显示出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事实上,不把禅宗文化说清楚,也就不能说清楚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所以禅宗的热又是一种文化热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禅宗自大唐时就已经开始向域外传布,到了有明一代,禅宗已经成为东亚佛教文化圈内最有势力和最有影响的宗教之一,曾经影响了包括越南在内的大乘佛教文化圈的诸国。近代以后,禅宗又广播西方诸国,对世界各国的宗教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本世纪以来,禅宗经日本佛教徒的努力,曾经在欧美各国掀起过禅宗的热潮,于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禅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重视。七十年代未,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宗教界与学术界对国外的学术研究和发展走向有的更多地了解,于是禅宗在世界的影响反馈回国内,一方面使中国的学术研究与世界学术研究接轨,同时也客观地促成了国内禅宗热的升温。

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3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5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8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12 岳麓书社,1997年。

13 武汉出版社,1995年。

14 见《禅宗与中国文化》,《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

15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 中国佛教协会1989年版。

19 〈中国禅思想史6世纪到9世纪》24页。

20 《中国禅宗思想历程》第2页。杨曾文和吴立民均同意此说。

21 《中国禅宗通史》第40页。

22 《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86页。

23 《与胡适之论菩提达摩书》,载《海潮音》1928年7期第7页。

24任继愈:《禅宗哲学思想略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第2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版。本文有关慧能的研究综述系由董群先生提供,特此鸣谢。

25 石峻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第1页,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第272页,中华书局1982年4月版。方立天在1994年11月黄梅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会发言中重申此说。杨曾文也赞成此说,他说:根据中外学者近70年来对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反复思索,认为以唐初在黄梅传法的道信、弘忍作为禅宗的正式创始人比较妥当。《唐五代禅宗史》第70页。

26 胡适:《荷泽大师神会传》,《胡适学术文集中国佛学史》第358页,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版。

27 张春波:《慧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2卷第675页,齐鲁书社1980年11月版。

28 《中国禅宗通史》第70页。

29 《东山法门与禅宗》第2页。

30 魏道儒另有一本《宋代禅宗文化》,但基本内容都在《中国禅宗源流》国,不另介绍。

31 《法音学术版》,1988年。

32 以上参见王典宏《近年来佛家美学研究概述》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