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王雷泉、王化伦、温金玉、高洪、黄夏年、华方田、蒋义斌、马晓东、张自强、冯巧英、何梅、周齐、德吉卓玛、王宝库、张建伟、戎冰、马晓东、蓝吉富、阚正宗、游祥洲、陈一标、蒋义斌等30余人出席了会议,收到论文16篇。
参会代表们热烈地讨论了五台山佛教的历史文化关系等问题。根通法师对五台山的佛教文化现象从历史上作了总回顾,指出了山西作为中国最早接受佛教洗礼地区的重要性,特别是五台山作为国际道场,为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两岸统一,精神文明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世界和平事业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温金玉研究员指出,五台山并非单一的佛教圣地,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过程中,与本土的儒家思想观念相互交融,这从五台山寺院尚存的三百余幅壁画上所宣传的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等绘画内容。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东晋开始,道教已在五台山流传,北齐时,《古清凉传》已经记载了道教的情况。倡导五台山佛道融合、三教会宗,首推于昙鸾。明代高僧德清则明确主张三教融合。现在五台山仍有道教建筑全真寺。五台山后期佛教史上呈现出的是,在佛教内部,诸宗融合,禅净合一;外部则是佛教与儒、道、民间宗教的合流。由于这一潮流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圣人、道家供奉神仙、民间信仰的神灵,统统被纳入佛教寺院的信仰系统,所以五台山具有三教融合的文化特色。
陈杨炯教授探讨了五台山文殊道开的形成与发展。认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以慧祥的北魏说较为可信。该信仰的兴起,应当归功于当时有一批在此山致力于研读《华严经》的学者。文殊信仰在北齐时得到发展。唐代对五台山贡献最大的是不空与澄观两位僧人。元明清朝时期,文殊信仰成为团结各民族的纽带,展现了一片异彩,这是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的结果。所以五台山的文殊信仰的特色是中外文化、各宗派思想、各民族信仰结合的产物。杨曾文研究员对唐五代佛教在山西地区的分布与传播进行了梳理,指出在这一地区早期流传的是禅宗南北两宗,后来是南岳的马祖一系和青原的石头一系。除代州禅僧皆住在五台山外,其它州的禅僧多住在州府所在地都城之内,而且这些州中多数是唐代政治、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阚正宗先生则从《五灯会元》中将与五台山、文殊思想有关的禅僧作了清理,得出的结论是:在整个人数上出现了相当微末的比例,这个现象似乎体现出五台山并不是禅师们主要弘化的道场。从《五灯会元》的记载来看,禅师和五台山是很疏远的,而且他们将有关文殊菩萨的名号、思想应用在禅公案的比例显然偏低。禅师在运用公案的表现上侧重在自己的内心体验,以文殊等为开示手段,虽然可以看出有涉猎过《华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经的痕迹,但是文殊菩萨的角色只是禅公案的一颗棋子,只是用来提示、甚至是扮演受贬抑的角色,并非是思想的主流。
韩廷杰研究员梳理了山西的净土宗源流,介绍了昙鸾、道绰和善导这几位净土宗的祖师。王化伦先生对历史上五台山佛教宗派及高僧作了介绍。冯巧英讨论了唐代五台山华严宗学者李通玄的思想,认为李通玄的理事无碍的性起思想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众来说是贴近的、血肉化的,对佛教社会化、深入民众起了极大的作用。他的实践修持三圣圆融观思想,经澄观的发展,成为五代永明延寿和明代云栖祩宏禅净双修思想的根本理念,影响及至海外。宋儒的理即气、理即物及明代的心即理思想的渊源,恐怕也要追寻到李通玄所主张的性空即万有,性空即妙用的理事无碍的性起思想。蒋义斌先生对宋代张商英与五台山的关系做了探究,强调他到五台山接受文殊信仰,是由疑信参半到全身投入,直到晚年,他仍然认为文殊的道场是在人间的。
蓝吉富先生对五台山佛教的文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作了考察,认为此书似可视为五台山佛教文化象征之一。五台山佛教除了文殊崇拜之外,该书所提倡的准提法应该也是不能忽略的。本书的作者可能是法号道 的显密圆通法师。撰于1056年至1101年之间。作者依唐译准提仪轨为基础,加上五台山的佛教文化与个人的修持心得,乃揉合成为新编准提法仪轨。这是他在纵览显密诸家义学与实践体系之后,选择华严学与准提法为显密二宗的心要,然后阐明理论,建立修习次弟,创造出一个超越印度佛教的信仰体系,是密教中国化的象征。何梅女士论述了太原崇善寺藏的《碛砂藏》,认为此藏整卷经抄补者很少见,更无整函抄补或以其它刻本配补之情况,这一特点,将成为鉴别它处藏本是否为《碛砂藏》本的标准。王邦维教授则对唐代智广和尚的《悉昙字记》与般若三藏的五台之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马晓东先生发表了对寿阳县五峰山龙泉寺的考察报告,认定此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于明亡后出家为道士的道观。
本次会议是一次学习考察相结合的会议,会后代表们考察了五个台顶,印象深刻。正如周齐副研究员所指出的,佛教名山文化的互动协调效应实际比较和谐地协调了神圣性与世俗性的矛盾,也是实现菩萨道的方便途径。五台山佛教文化在吸引幅射的互动效应中又不断加深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场的吸引力和幅射效应,从不同的方面强化了五台山佛教的的独特性,构成不同于其它的名山佛教文化。今天的社会,突出文殊菩萨,着重突出其代表和体现的佛教的菩萨道、菩萨行,体现文殊菩萨所代表的佛教的基本关怀趋向,这应当算是比较重要的正本。事实上,若仅仅是佛教名山,而文化内涵淡化或抽空,也只能是历史遗留的人文景而具景观价值,甚至这种景观价值也会退化。因此重视佛教名山文化的继承与适应充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End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印度佛教中,心性、心识是部派佛教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至大乘中观学之后,如来藏系经典和唯识学系干脆以其作为理论重心,印度佛教心性论进入成熟期。从思想史角度说,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前后期差别很大,其对心的本性
中国的近代化与现代化在内涵上是否有严格的区别,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在此所言中国佛教的近代化主要是从时代性上立论的。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普及民主与科学之理念,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
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会建构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李向平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社会变迁,使中国佛教的发展从中获益良多,同时亦使中国佛教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经济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与时俱进与契理契机:中国佛教教团制度的现代化之路一、引言站在世纪之交的当口,汉传佛教内部以及关注汉传佛教的学术界,曾经进行过比较认真的反思与展望,产生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
心性本体与道性道体:中国佛教心性论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起步早而且较为成熟的中国佛教心性论对于道教心性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事实,学者本来一直是认可的。但是,近年来,随着道教研究的开展,有些专门研究道教的学
佛教所言的心性,简单而言,就是指众生的本性或称之为心的本性。佛学惯常使用的众生概念是与其三世六道轮回理论相联系而界定的,实际是指六道轮回之中的一切生命体。佛教将一切生命体称之为有情(即有情识之意),而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
引言途之人皆曰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然而禅宗的中国化究竟体现在何处,人们似乎并没有并且好像不屑于做一些实证性的考察和分析,倒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大而话之观点在普遍地流行着,那就是,禅宗如果不是中国化的佛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黄夏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热心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活动,很多著名的地方景观都获得了文化遗产或者双遗产的通过,像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重庆大足石刻等地,已经获得世界文化或
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黄夏年1990年7月24日至28日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举办的。历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中日两国佛教徒进行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
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黄夏年一.真禅法师在世时,我曾经多次见过他老人家。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从来没有什么架子,给人留下一个非常亲切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上海佛教界一直注重于佛教文化的建设,每年都
宗教与科学始终是当前从事科学与人文学科学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宗教是科学的前身,科学是从宗教里面发展而来的,所以宗教往前一步就成为科学,反之科学后退一步
牛山云岩寺初探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对明代伏牛山地区的云岩寺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在考察现有的两块明碑的基础上,指出伏牛山云岩寺的确是伏牛山上一座五脏俱全的规范
悼念圣严法师今天我在福建出差,路上接到李家振先生的电话,嘱我对圣严法师圆寂说两句话,我立即允诺,之所以我要这样做,是因为我对圣严法师的尊敬,当然也来自于我与他有过多次接触。我和圣严法师的交情不深,我们
释惟贤法师访谈录四川和重庆地区,佛教界人才辈出,释惟贤法师就是当代众多高僧中的一名佼佼者。他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学识,以及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吸引了众多的僧俗两界大众。笔者自从事佛教文化
王恩洋先生与唯识学20世纪初,中国学术论坛上刮起了一股佛学研究的风气,在这股风气中,佛学中的唯识学异军突起,它不仅有起夫先导之功,而且引起了学界的相当注意,一批僧俗学者都投入到此中,纷纷撰文著疏,对推
透过神七想到的宗教与科学关系黄夏年最近我国刚刚完成神七载人飞行,太空行走的高科技行动。国家增荣誉,国人增自信,进一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心、爱国情。载人航天是人类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
一、宗教的现代意义何谓现代意义?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很难说透的话题。关于现代意义的界定,在网上检索,没有见到任何一家做过确切的定义,因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思想,每个时代和每个人或者每个宗教与每个组织都有不
现代中国佛教界最早的出版物-《觉社丛书》黄夏年一九一八年夏,蒋雨岩、陈元白、黄葆苍(即大慈法师)等在普陀听太虚讲佛学之后,邀至上海组织研究及宣传佛学团体,以自觉觉他为义,名为觉社。各地社员各务其真修实
内容提要:弘一法师于佛学研究造诣精深,究明律学,倾心华严,深入净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弘一法师对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非常重视。他特别重视明代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对蕅益的念佛说佩服至极,又与当代净
七塔寺溥常法师的振兴佛教与佛教教育思想黄夏年七塔寺是宁波地区四大寺院之一,曾经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当代著名的佛教领袖释太虚、释圆瑛、释寄禅、释道阶、释谛闲、释宝静等人都与该寺有着很深的
据说一代佛教宗师鸠摩罗什曾经说过: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也就是说,在鸠摩罗什看来,在关中带,能够把佛教的空的学说解释透彻的第一高手,非僧肇莫属了。僧肇对空的解说,主要反映在《维摩经注》和《不真空
太虚大师的与时俱进思想初探黄夏年内容提要:太虚强烈主张佛教要随顺世间,与时俱进。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佛教的与时俱进思想,指出不同时代的佛教有不同时代的思潮之特点,因此要重视和研究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潮及其发展
天台德韶与天台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内容提要:中国佛教史上永明延寿是一位伟人,名师出高徒,他的师父天台德韶就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名师。本文较详细地考察了德韶与吴越统治阶级和天台宗的关系,首
东晋佛教界人士曾经译过《戒德经》一卷。最早记载这一经名的隋费长房的经录云:戒德经一卷或云《戒德香经》。该经由孝武帝世,西域沙门竺昙无兰,晋言法正,于扬都谢镇西寺兰取世,要略大部出。唐智升曰:戒德香经一
佛教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每个佛教徒都以布施作为自己向佛的光荣,寺院也因此获得了大量的收益。布施有法施和财施二种,法施是指用佛教的思想理论来劝人事佛,其中也包含了文
2003年我国的佛教研究综述编辑:黄夏年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对2003年我国大陆的佛教研究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文章分为四部分:一,介绍了大陆召开的学术会议与出版的学术专著情况。二,介
佛教教育与学术研究浅议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后,佛教教育一直成为教界内外的宣教和弘法利生的重要手段。佛教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人才,广宣佛法,另一方面是为了理论研究,深化佛说,佛教成立二千五百年以来
佛法不杀:佛教的战争观黄夏年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新世纪佛教徒提出的要求是:开展与全世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实现全世界佛教徒的大团结、大联合,弘扬佛教慈悲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