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副编审黄夏年在第八届觉群文化周上发表了《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的主题演讲,演讲摘要如下:
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得到了包括全世界与全中国人民的积极响应,经过几年各国各界人的不断努力,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正在成为爱好和平与追求幸福的人类诉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努力,也需要得到各种族与各宗教的积极响应,特别是种族与宗教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原素,如何建立与保持宗教和谐的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所面对的共同话题。
城市文明代表了人类社会的高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作为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的占有率,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达水平标志。欧美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现在城市化已经达到50%以上。中国现在城市化也达到30%左右,所以要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走城市化的道路是必不可少的。
与城市化发展相联系的,除了计算城市的工业产值、GPT、交通发达程度、人口数量与生活水准等硬指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城市文明程度了。因为城市文明是一个城市的社会文化与道德伦理的标志,也是人口素质的外在表现。这是一种软实力,表现了整个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更是衡量一个城市适宜居住与否的标准,所以当城市的工业化与经济富裕程度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当地的文明提升无疑就成为参与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社会与[府竞争的重要元素了。现在我国各省都提出发展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大省,提升软实力,参加竞争的口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于要打造城市文化,使之在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为宣传城市而服务。
城市生活的主体是人口,没有人口,就是一座空城。所以历来城市的管理者都注重人口的吸收。古代的城市繁荣与否,除了市场与经济发展之外,人口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各朝代的争夺对象,为了取得人口与土地,有的政府甚至将整座城市毁灭,把所有的人口迁走。如古希腊一些城邦的毁灭,皆缘自于对城市人口的掠夺性破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这种情况,如历史上记载辽代攻城之后将所有的的人口掠走,带到了住地作为劳动力奴役。到了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已经从掠夺转为自愿,城市的繁荣与现代性,使工业社会自动将人口吸引到城市居住,并且逐渐出现了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这些城市由于人口激增,设施不堪重负,已经背上了严重的人口包袱,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负担。但是由于城市的集中性与现代性,吸引人口仍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时代,高素质的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哪个城市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例如科技专业人才的拥有度,则表明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程度的高低,文明程度越高,就更加固占有发展的先机,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总之,不城市作为未来人类生活的主要居住地这一发展趋势,已经不能更改,怎样提高人口的素质,繁荣城市文明也将成为城镇管理者的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人类自有了精神生活之后,宗教就与之而伴生。宗教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活动。作为人类生活的中心城镇,宗教始终是这里的人们主要精神活动之一。古代城镇居民的精神生活,离不开宗教的作用,因为人们不断会有各种精神问题,需要各种解决方法,宗教则在这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城市发展的需要,聚集了各种不同信仰与不同种族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进步、交通工具发达,使得人们为了种种目的和生活的需要而到处迁徙。整个世界和整个社会,由多种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和宗教徒组成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同一宗教信仰的旗帜下,长期保持自己的独立信仰,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与各个社区,形成了当代社会的宗教所具有的跨国家、跨社区的大集中、小分散的情况。各种族人民在迁徙到其它地区生活时,也就将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与本民族的文化带入居住国,于是使所居住国的城市变成了多元文化与多元宗教的情形,例如我国唐代首都长安城就聚集了佛教、道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步入近代,一些强势国家在侵略其它弱小国家时,也会把宗教信仰与本国的文化强加在殖民国的人民身上,例如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侵略与殖民,基督教在东方国家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的背景有很重要的关系。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引入,一些高科技国家的科学技术在被引进发展国家的同时,也把本国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一并输入到其它国家,西方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信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西方的生活方式与节日生活已经渗透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中,尤其在年轻人的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西方的圣诞节已经成为具有整个世界意义的节日了,每逢这个节日期间,许多城市非常喧闹,人头如织。总之,现代社会很少有哪一个城市只居住信仰一种宗教的居民,多元文化并存,多种宗教信仰相处,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与城市文化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古老的传统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在城市相互碰撞,由此也引来了一系列的宗教与种族的冲突。
美国学者亨廷顿曾经指出,宗教与种族引发的冲突是因为政治与经济等原因,从深处着眼,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我们应当承认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因素始终是存在的。许多东方学者似乎不大同意这个观点,但是也要承认其中文明是不可缺少的原素之一。既然现代城市文明已经变成了多种族与多宗教的社会,那么如何去打造都市文明,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这已经成为各个政府与学者要做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工作了。而要做好城市文明的发展,宗教的和谐是最重要的一步,离开了宗教和谐就无法完成这个使命,种族的团结或平安相处也是空话,更无法让城市文明走上有序与和平发展的道路。
宗教的和谐既然在城市文明的建设与进程中显得如此重要,也就为我们如何去构建和谐城市找到了问题的源头。宗教本来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要让宗教为现代化的城市文明服务,看来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宗教的本身。宗教是通过人来表现的,也就是说宗教徒是宗教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它的寺院、艺术、文学、哲学等等都是围绕信徒的需要而设立和服务的,所以说到底,要解决宗教和谐问题,让城市文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关键还在于提高信徒的素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让整个城市文明的水平得到根本的提高。此外,还有宗教制度的完善与改进,以及理论的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从宗教的本质来说,宗教就是要给人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信徒信仰宗教就是要想在宗教里面找到自己心灵能够安顿的地方,解决他的思想问题。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的宗教,它的创立与发展,其理论的探讨与制度的建立,皆是围绕这一根本目的而服务的,也是经过了千百年来人们实践的结果,也即是说是在人们接受之后它才成立的,否则就不能流存下来。以佛教为例,佛教的理论是解决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佛教要人去忍受今世的种种苦难,努力修行去获得未来的解脱,来世再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了这一目的,佛教建造了寺院,成立了僧团,僧人出家,就是为了修行,众生来世不再受苦受难而去承担更多的苦行。正是由于这一突显的目的,佛教创立后就广泛流传开来,特别是佛教传入城市之后,受到了各个阶层人士的注视,人们在切实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理论的真实性,于是接受了佛教的修行与解脱的主张,对出家人进行供养,施舍房宅作为寺院,使佛教在城市里面香火炽然,影响进一步增大。
宗教本身也有局限性,宗教是一种信仰,它是要人起信,然后才能接受。既是信仰,就不能有任何怀疑,这是信仰宗教的前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教在某种角度是有排他性因素的,信仰某一宗教的人,会将自己所信奉的宗教视为真理的归极,从信仰出发去捍卫本宗教的权威与理念,使宗教又有了唯一性的因素。同时每个宗教都存在着扩张势力,影响社会,争取信众的任务,如何扩大本宗教的信仰市场,提高本宗教的知名度,争取更多的信徒,这是每一个宗教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所以宗教的排它性与唯一性,使宗教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去努力拼博,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与群体往往会发生各种思想上的交锋与行动上的冲突。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不同宗教的冲突与不同民族或部族之间的械斗始终困扰着一些国家,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使一些国家的民族或部族人民生活在流血纷争之中
End
◎ 蒋 勳在中国历史上,晚唐和南朝的文学,其实都属于感伤美学。从李叔同早期的诗句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灿烂华丽后的幻灭,隐隐含着一股忧伤。这也许跟他父亲早逝,母亲坎坷的偏房命运戚戚相关。他虽然出生
◎ 理 海《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危害之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人为人和善,修行也不错,但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或者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忽然之
一、听经明理是看破放下的基础1.会听经、读经。不执著文字相、言说相、心缘相。不要拿凡夫之意解如来真实义。2.听有所悟。悟是我的心,要用心听,要用诚敬心去听,才有所悟。3.悟有所行。悟到的要落实生活中,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幸 福 之 路◎ 钟 丹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这句话或许想要告诉我们: 如果不注重内在修养,只关心外在的东西,想要获得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现下社会过于浮躁,人们极易陷入利益至上、
◎ 温金玉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了我们,让传统喜庆的春节笼罩在恐慌与焦虑的气氛之中。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 陈 兵 佛法依正不二论给予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依报庄严、社会净化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净化与庄严,《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语,集中概括了佛法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
◎ 孙英刚水果是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的重要食物来源,不但可以作为时药,还可以在过中之后榨汁饮用,补充能量,也就是作为非时药。水果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可以从佛经屡屡出现的佛祖关于水果的谈话、佛教文献中数量众多
宗教与迷信之区别◎ 惟 贤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很大的区别。一、产生的来源不同封建迷信来自民间,涉及民间的习惯、民间的传说、民间的理想、民间的愿望。而宗教的产生有其历史、教主及教义,既有产生的历史根源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我的宗教经验太虚大师我初出家,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缘,而最主要的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读经、参禅,都是想得神通。当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这样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经读熟了法华经,每日
元代的大臣郝经给元世祖忽必烈的上书《立政议》中对元宪宗蒙哥的评价:先皇帝初践宝位,皆以为致治之主,不世出也。既而下令鸠括符玺,督察邮传,遣使四出,究核徭赋,以来民瘼,污吏滥官,黜责殆遍,其愿治之心亦切
◎ 杨仁山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
近日,学者楼宇烈在家中接受《新京报》记者的访问。楼宇烈研究佛学多年,访问即从佛教切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谈到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安放身心,最后又回到宗教教育问题。 新京报:你提到以佛治心,佛
古丝路之宗教音乐交流融合--以唐代法曲为例◎ 陈 然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音乐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能够超越语言障碍进行传播和交流。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之始,音乐文化交流就日益频繁起
◎ 大 愿用占察轮能够改变现实的困顿,不要夸夸其谈,这是一个根本的窍诀。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不要到外面去找原因,而要向内去照亮自己的习气。习气是什么?习气是过去恶业的等流。我宿世有十恶业,有哪一些恶业?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释国亮众缘聚合,人类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心灵缺乏佛法引导,人们认知混乱,焦虑、迷失、妄执、内而自心,外而世界,失去和谐。家和血缘的执著,积淀了汉文化,面对变革,撼动根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僧珍与华严宗源徐文明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佛教里的和谐楼宇烈佛教里面和的思想,可以说是佛教跟儒道两家,乃至与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说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和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当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如果有什么事想要去做,那就去做,因为你永远准备不好。生命极其短暂,短到,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不够。更不要说用来犹豫,以及妥协。无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你要相信:信深则愿真,愿真则行切,行
林语堂(1895.10.10-1976.3.26),福建省平和县(今属漳州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被称为文学大师、幽默大师。对中国儒、释、道皆有研究的大师林语堂在文中讲道:三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第九节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
2007年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出了一道作文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科学与宗教(资料图)基于某些历史原因,宗教曾经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大帽子。尤其是在近代自然学科崛起后,宗
人类文明,沉睡般度过了漫长的史前蒙昧时代,又踽踽跋涉,穿过六千年有遗留信息的历史尘烟,到近两三个世纪,方才进入加速前进的阶段。这是一个兴起于西方的、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文明在西方的发达,被认为
编者按: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信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言语,千真万确,不能改易。修行人但从心上用功,不向心外驰求,信自心是佛,信圣教语言,不妄改变。
◎问:有一种现象,很多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跟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信仰宗教是弱者的表现。人为什么在走投无路时,才和宗教搭上关系?●雪漠:许多人只有在走投无路时才去关照精神。平时,他的心灵被外部的
碑记篇天宁古刹迁址修复碑记巾子山位居临城东南,后枕北固,前濒灵江。双峰屹立,两塔差肩。寺观罗列,林幽木美。前人誉为一郡游观之胜,良有以也。斯山之胜,莫过于天宁景区。古天宁禅寺址在西麓,初创于唐开元间。
通向极乐之路经籍大观净土五经一论介绍《无量寿经》及其注疏《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凡2卷。全称《佛说无量寿佛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大经》,为净土宗
基础篇学佛基础教程第一讲 释迦牟尼佛略史一、世尊成道以前的状况释迦牟尼的意义创立佛教的大教主叫做释迦牟尼,我们佛教徒称他为世尊,因为他是世上最尊贵的人。释迦是种族的名称,意译是能仁,牟尼的意思是寂默贤
序跋篇临海龙山精舍序莲之为物,虽出于泥,体常清净。城南村居有出类拔萃者,金家汇朱青莲居士也。居士年卅四忽病脑疾,顿觉病苦乃娑婆之大患,即发舍俗修行之心。遂以其夫为伊疗疾之资,独创精舍。矢志礼诵观音菩萨
通向极乐之路净宗之理修行中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佛教有许多法门,但都必须经过修行,才能证到道果。据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所说:此世界修行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
附录莲池大师的西方愿文明莲池大师所着的愿文,是净土宗同修最适用的愿文,全文为: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
通向极乐之路行持方法漫谈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主要修持方法。《观无量寿佛经》有: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楞严经》卷5载: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人无生忍。《起信论》说: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
祥和洒脱之路居士篇金陵刻经处与近代居士佛教着名的社会活动家、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仁山居士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已历130个春秋。回顾刻经处130年来对佛教乃至我国文化界发生的重大影响与贡献,对促进今后的弘
通向极乐之路净土宗概述代自序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
后记早几年,我一直忙于《净土宗词典》的资料整理与编撰工作。其间,也写成部分工作手记式的资料性文字,发表于佛学论文集或佛教杂志中。师友与净宗同修们看到以后就说,这些文章对他们来说太有用了,希望我能多写一
后记拙作《香光居寄语一生解脱之路)出版后,笔者又收到一些师友的来信,希望我能将其他著作选辑出版,以作修学的参考。于是再选数十篇,名为《香光居文选祥和洒脱之路》。是编选有多种文体,选文既盛赞释迦世尊及其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始施行的茹素行止。但是,在佛教的故乡印度,不杀生并非佛教一家之戒命,包括耆那教
人们都知道佛学是倡导和谐的,佛学和谐的观念与思想可以说在整个佛学的理义中随处可见,比如佛学中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十善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侄,不妄语,不两舌,
2004年11月18日至21日,中国宗教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美国、奥地利、德国等国的学者26 人在会上发表论文,并就中国宗教文献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通向极乐之路序昌臻法师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均为使众生破迷开悟,了生脱死,圆证菩提。法法平等,本无高下,不过,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如同治等,必须对症用药,方能获致良效。时际末法,一般众生善根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祥和洒脱之路作者: 林克智序序一云居一诚在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到来的今天,教内外众多有识之士,无不对中国佛教在新世纪中的发展加以认真思考。特别是看到今日有人心躁动,物欲横流之势,而佛教的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