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atong.cn/uploads/sbcdy/sbcdy20170713172044_23117.jpg)
第一正觉佛。
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菩提树就是道。成道的菩提,依止树下成道因此而得名,菩提道。这是成的正觉佛。
第二愿佛。
(发愿的愿),佛从兜率陀天下生人间,说法度众生还他过去的宿愿,他过去在宿因的时候就发了这个愿,要度众生。成了佛了要去度众生,这个佛就是愿佛。
第三业报佛。
我们经常讲业报,业报有善有恶。佛修万行清净的因,万行因,感他相好庄严的果报,因必结果,这就叫业报佛,就是功德相。
第四住持佛。
佛的真身及他的舍利住持世间,那幺永久不坏,这叫住持佛,梵语‘舍利’,中国翻那个骨身,或叫‘骨灰’,住持佛。
特别是住持佛,我们现在在我们国土里头,阿育王寺,那是佛舍利,佛身,那叫住持佛。北京灵光寺佛牙塔,那叫住持佛,北京的法门寺佛指舍利,这都是住持佛。他是永久不坏,都是他的骨身,佛入灭之后,火化了之后,他的身分,一一身分就是佛的全体。
我们好多人说没有见过佛,如果朝过阿育王寺,你也见佛了,所见的不同,随你业报的大小,随你的福报业障。到北京佛牙塔那儿朝朝,到法门寺看看佛指舍利,这都叫佛的色身。住持佛,能住持佛。我们过去没有这个信仰,你的心里有个问号,你看那个舍利,不认为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其它经论也这样讲。
佛的身分永远不坏的。那就是他的化身,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如果能见到礼拜供养,这个因缘使你一定能成佛。成就你本具的那个佛,也不是外头来的,成了也是还是你本具的。
第五涅槃佛。
华语的‘涅槃’叫‘灭度’,还有佛的应身化身示现灭度了,这叫涅盘佛。
有时候我们认为涅槃是什幺灭了?一切的大幻,就是有身,大幻者有身也,身灭了就叫灭度。度脱了、超脱了,大幻永灭,说超度三界了,离开这个肉身之外,这个肉身火化的时候,他现无边的身云,无边的身像云那幺多,在这个世界度众生。
要真正的相信,不止《华严经》这样说,佛也跟地藏王菩萨说,‘我并不是光以佛身来度众生’,那以后说了很多了,以一切身云度众生,也形现有情,也形现无情。或者现树木,或者现山石,都可以现,只要能够度众生的,佛就示现,这叫涅盘身。
![](https://www.zatong.cn/uploads/sbcdy/sbcdy20170713172100_67483.jpg)
第六法界佛。
从证得一真法界的无漏的本体之后,有大智能放大光明,遍照一切,这就叫法界佛。他的惑业净尽了,再不沦落三界受生死了。遍于法界处,一切处无不是佛。有缘即现,无缘则隐,隐就是隐没,那就是看你的缘法,看你有缘没缘,就是这个意思。
第七心佛。
心佛是说佛心体离念。我们讲离念真如,如果你契了真如,离念真如了,跟心佛相通了,心佛离念,神通无碍了,心彻就灵通。他本来的真觉,寂然的,这叫心佛。这个心不是我们心脏的那个心。心,你看《金刚经》就说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这叫心佛。这个心佛在《华严经》经文里头讲的地方太多。
第八三昧佛。
梵语‘三昧’,华言叫‘正定’,我们持很多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咒。三昧,念到殊胜的时候,心跟咒合了,那就入三昧了。
如来常在大定中,说佛常时在定中,就是我们刚才讲如来那个如如不动,说能了知一切,这叫三昧佛。
第九本性佛。
佛具足有大智能,永远照了自性,照了自性,本来就是佛,而且是具足无量的恒河沙性功德。这个佛,我们都是,这个叫什幺,本性佛。
第十随乐佛。
乐是希求那个乐,音乐那个乐,就是快乐的那个乐,随众生的希求,乐是当求,求得的时候。说佛随众生机,乐见佛的,见佛欣乐,达到顶点了,心跟佛合一了,佛就现了。如意速疾,非常的快,非常如意,就给你现身说法。给你起成就,修行的事业能够成就这就叫随愿佛。
![](https://www.zatong.cn/uploads/sbcdy/sbcdy20170713172112_64420.jpg)
End
【佛经原文】淫有十过患。何等为十?一者贪淫之人,虽生天上为天帝释受五欲乐,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没于五欲驶流河中。二者贪淫之人,虽为人王威力自在,作恩爱奴被人所使,多得财宝如火受薪不知厌足,亡身丧国死堕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信愿法师续法大师《阿弥陀经略注》云:详明法利,因果各十。因十益者,谓:一名万德,六时易修,七日得成,一生了办,众罪销灭,诸魔远离,增长善根,横截生死,佛性开显,愿光摄受也。果十益者,谓:三圣来迎,九品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心道法师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观音菩萨与过去无量无数诸佛所护持,是诸佛共通的愿力所成就的咒。我们现在能因持诵咒语的功德力,分享观音菩萨的智慧与福祉,增长善法、满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佛 言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服。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他表演那个模型给我们看,里面没有贪、嗔、痴、慢、疑,表现在外面的必然是跟孔老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面,你跟他接触,温和,好!谦虚、客气;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 永 明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贫苦及多病的十种原因贫苦的十种原因1、亲自窃盗他人财物。2、教别人偷盗。3、看见别人偷盗,加以称赞。4、看见别人偷盗,心生欢喜。5、侵犯或剥夺圣贤维生的物品。6、减少或撤走父母的维生物品。7、看见别人
母亲具有十种高尚的品德◎ 佛 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
异常反应也称不良反应,在练功中由于对练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未能正确掌握,所以在练功中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头昏脑胀、胸腹胀满、气不归原等各种反应。这些异常反应的出现,影响练功的进展和健康,故称不良反应。遇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
卷第十八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七、五尘并消纯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四章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内容提要:想阴区宇十种天魔:一、怪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二、魃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三、魅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四、蛊毒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五、疬鬼年老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
第五十四章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内容提要:想阴区宇十种天魔:一、怪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二、魃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三、魅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四、蛊毒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五、疬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六、 大力鬼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分大我慢魔入心,八、引轻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 业障可畏内容提要: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
善男子等。有十种行愿。今当宣说。如说而行。必证觉地。何等为十。一、佛佛俱信。法法无碍。清净僧众。尊视如师。二、持戒不缺。摄心常定。诸法空相。平等无著。三、慈心众生。励行戒杀。视众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一、孝亲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一福德。文昌帝君曾作《元旦劝孝文》称孝为人间第一事,舍此一事,并无功业。佛教很多法师多次提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并称为根基。可见孝亲的重要性。孝亲有三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华严经》的形成、汉译、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论意义作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经典,《华严经》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代更是以之为主要典据成立了华严
《华严经入法界品》的思想内容及其对中国佛教的影响〈入法界品〉尽管只是《华严经》的一部分,但无论从其在全经中占据的分量来看,还是从其对于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以及整个东亚佛教的影响来看,〈入法界品〉无疑可以
在我们修行善知识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在修行善知识之前,一定先去了解下善知识的十种德相,这样有助于我们的修行。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
分别为: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涅盘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本性佛)、如意佛。我们经常说‘佛陀耶’,我们翻华言是‘觉’。觉有三种,有自觉,自己成就了,觉他,让他让一切众生都觉悟,
正觉佛:宣讲小乘无余涅盘正觉的佛。包括正知见,正精进,正念,正定,四谛。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此处的释迦牟尼佛不取本师义,而是化佛。每一化佛的名字代表此佛的法门。释迦牟尼意为觉、正、净。觉就是正知见,
一、供香功德:1、罪障消除;2、福报优厚;3、来世富贵;4、所求如愿;5、远离恶趣。二、供油的功德:1、相貌庄严;2、资财充足;3、有大善报;4、有大智能;5、眼睛明亮美好。三、供灯功德:奉施灯明,得
第一是香。我们供佛的那个香,要用最好的那个香,在佛教里讲这个牛头栴檀。这个牛头栴檀香,烧上可以香四十里。讲《楞严经》我讲过,那个四十里。一点着,就四十里地以内都香。那种的香,那一铢——一铢就是很少的分
一、提前沐浴净身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二、礼佛之前,勿吃荤食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三、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
1.供香之时最好要先洗手。烧香最好是左手拿香,不过这个看个人习惯,烧香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香要一次性点燃,要越旺越好。烧香的时候双手捏举香高过头顶。作完揖后就可把手中香置于香炉中。有求的事,心中所想,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礼拜或者拜佛,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的法门,在禅堂里面动态用功,除了我们经行、跑香以外,还可以用礼拜的方式来作为我们用功的一个方法。每个人自己站一个空间,如果你觉得这个地面很冷,冷到你受不了的话没有关系
拜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藉拜佛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人格的提升,也能让人身心安定。每当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尘的清净与安祥,生起了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施食有十种利益:1、作大布施,行檀波罗蜜。2、超荐有缘,普利幽冥。3、广结善缘。4、得诸佛菩萨及所超荐鬼神之护佑。5、消世间灾厉之气。6、消自业障。7、增满福德。8、消灾延寿。9、居处安乐。10、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