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2024-10-25 08:37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

一、自他回向

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己、他人。

二、回少向多

就是愿意积少成多,由小到大的积累功德。今天我们诵了一本经,或者说参加了一个法会,这在漫长的佛法修学道路上,只不过是福德银行里存下了一点点的存款而已。虽然今天所做的很少,不应该去骄傲,可是欢喜心还是要生起的。因为功德可以逐渐积累,只要努力不断,总有圆满完成的那一天。

所以,依然要生起欢喜心、赞叹心,愿意把自己的这点微小的功德,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发展,回向圆满的佛果,这种欢喜赞叹心就是回少向多的回向心。回少向多可以摄受一切众生,得人佛智。

三、回自因行向他因行

什么叫因呢?成就一件事物的最初的动机、因素,就叫因。我们自己有机缘培得了功德,把这种善因缘,回向给众生,希望别人也有这样的机会,这就是回自因行向他因行。今天能够到法源寺来听经,出了寺门,看到大街上满脸惶恐的众生,就应该把听经的因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也能够有福报来听经闻法,亲近诸佛菩萨,得到清净自在,走上光明之路。这个行为就是回自因行向他因行的回向了。

四、回因向果

现在修学佛法,是为将来成就佛果而积累资粮。成就佛道不仅要培植福德的因缘资粮,还要像经典中所讲,把培植的因回向给未来的佛果,希望自己与众生早一点成就菩提大道。

世间人为了做成一件事情,比如说买房、买车等,需要一大笔款,这笔款不能从天上掉下来,需要一点一点地存,每个月领了工资后,汇入到自己的存款账户里去。一次,两次,慢慢地积少成多,就可以达到目标了。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回,就是把存款回入你的账户。如果一拿到工资就大吃大喝,马上没了,房子、车子,永远都是个梦。

善法功德,不把它们存起来,慢慢地抛撒流失,成佛道路就漫长了。如果把修持善法的功德都存入未来佛果的账户里,成就佛道的资粮便越来越多。

五、回劣向胜

凡夫众生平时所做的福德,都是有漏的、不究竟的,话说回来,虽然是有漏的、不究竟的,若不以之为前提条件,作一个契入佛法的台阶的话,我们又怎么能够进入清净、究竟的无漏佛法呢?即便我们现阶段修学的佛法不是最究竟的,也愿意让自己发起回向心,回向不究竟的佛法入究竟的佛法,回向不究竟的福德入究竟的功德,这就叫回劣向胜。

初开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太好,但是若愿意并有信心造出更好的产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加工改进,好的产品终有一天能推出来。回劣向胜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现在做的虽然是有漏的、不究竟的,有些低劣,但是你只要有这个信心,有这个回向之心,早晚是可以得到究竟无漏大功德的。菩萨不但自己能够回劣向胜,而且能够随喜凡夫乃至二乘人所修的劣福,诱使他们回向无上的菩提大道。

六、回此向证

回此向证就是说愿意将一切善根,回向永远的脱离痛苦的此岸。而到涅槃清净的彼岸,实际上此岸就是凡夫世界,彼岸就是佛果世界,回此向证就是愿意从凡夫的世界走向觉悟的世界,这样的回向真的不可缺少。

七、回事向理

皈依受戒、诵经拜佛、坐禅念佛、弘法利生,这些自利利他的学佛实践都是事,即事相。学佛人做这些事的目的不外是遵行佛法道理,由此契入佛陀的境界、诸法的真如理体。我们若能在实践这些事相的同时,不忘修学的真正目的,时时地回向自己,由事入理,就能达到真正的学佛效果。

常人做事情,往往把握不住行动的根本目标,会身在庐山中,不识真面目,忘记自己在做什么,到底要干什么,于是经常背离初衷。掌握了回事向理的精神,并应用于一切生活事物中,那么我们的身心就能得到一种提升和超脱。

八、回差别行向圆融行

世间事相,千差万别,佛陀在因应世间众生根机的时候,相应地也从佛法不同层面予以侧重介绍,从而产生了外相各自别异的法门,所谓八万四千就是法门众多的一个象征。

居士听法师们讲佛法,有的说有一个真实的果位叫涅槃佛果,认真修学可以证取;有的则说一切诸法,幻象所生,佛国涅槃,等同生死。有的说西方极乐世界庄严殊胜,美妙和乐;有的说东方净琉璃世界,琉璃为地,七宝庄严。可能会不知所措:这边有,那边空;一个西,一个东。我该怎么办呢?

于是,有的人取一者为真实,斥其它为虚假;有的人行一者为己径,排其它为异路,这就落入了分别执见的陷阱。要知道,佛法原本是圆融的一体,空与有只是事相上的分别,东与西只是方位上的假设,哪里能够当作固定的封域呢?之所以会有分别执见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对佛法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那么,怎么样才能究竟圆满无差别呢?要有一颗回向心,回向有差别、不平等的法入无差别、平等的法,这就是回差别行向圆融行。

九、回世间向出世间

所有学佛人的最终的目的都是摆脱三界轮回,达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出世间,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就是出世间法。出就是离开,离开三界的束缚称为出。然而,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法都在世间,都是世间法。我们要的是出世间法,可是却处在世间法中,那么该怎么办呢?不用怕,出世间法正是建立在世间法基础之上的,也只有站在世间法的本位上来修学,才能到达出世法的位置。以世间为立足点进行修学,每积累一点功德都回转到出世法的成就上,这就是回世间向出世间。

卫星能在宇宙空间运转,如果不是先有一个发射架把它束缚在地上,它能腾空而起吗?不能!再说了,没有火箭的推送,它能上升到天空吗?也不能!只有先固定在架子上才能腾飞;只有火箭的助力才到天空。修学佛法也一样,只有先在不究竟的世间修学,你才能脱离这个世间。卫星如果像人,发射器就是世间,火箭则就是回向法门。没有世间与回向的帮助,谁也不能到出世间的微妙法中。

十、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从宇宙万有如如不动的理法界,回向本体与现象相即相入的理事无碍法界。这就是从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上面举了十种回向的说法,《往生论注》又列有两种回向的说法。哪两种回向呢?一种叫往相回向,另一种叫还相回向。

什么叫往相回向呢?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把功德往外回向,和众生一起往生极乐国土。就是说,以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愿意自己和一切众生,共同往生阿弥陀佛的安乐净土,这就叫往相回向。

什么叫还相回向呢?从外面往里面来,就叫还,这样解释,就相对容易了。我们每一个人修习佛法,不管道路多么漫长,但是有一点是必然肯定的,就是最终我们必然会达到净土佛国,都能够达到诸佛的果位。

但是,自己成佛后,是否永远呆在极乐世界,自在安乐,再也不回来了?不是那么一回事。学佛人仅仅自己成佛不行,一定还要再回来,救拔过去和你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乃至娑婆世界里所有的邻居们。

不管谁到了净土佛国,都不是快乐地享福,而是发愿快快再次返回世间,去而返归这就是还相回向。

End

贪淫之人有十种过患

【佛经原文】淫有十过患。何等为十?一者贪淫之人,虽生天上为天帝释受五欲乐,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没于五欲驶流河中。二者贪淫之人,虽为人王威力自在,作恩爱奴被人所使,多得财宝如火受薪不知厌足,亡身丧国死堕

一句“阿弥陀佛”十种妙处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漫漫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李炳南:念佛配以‘忏悔回向’法门,则成就易矣!

然佛法无边,各有方便,蕅益祖师予愚人一法曰忏悔回向\。身、口、意所作一切,善则回向西方,恶则当下忏悔,以此忏悔之善亦回向西方。痴者不能分善恶,则一概忏悔、一概回向。肯心如此,则念念在西方,其力甚大。其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刘素云:回向和不回向的区别

普皆回向,这是回向实际;实际是什么?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穷无尽。回向是破执著,我们要把所有一切所修的福报、功德,都分配给大众分享,就是不要留给我们自己;我们所修的一切福德

回向的甚深力量

每次修持结束时,不仅为自己的安乐,也要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利益与证悟,回向你所获得的任何福德。而且,你不必等到一座修持结束才回向,任何时候都可以这么做。你可以试着在每次大礼拜后回向,这样可以保证不会浪费掉

就这个回向心,这功德就大了

梦参老和尚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

念佛修因十种利益

信愿法师续法大师《阿弥陀经略注》云:详明法利,因果各十。因十益者,谓:一名万德,六时易修,七日得成,一生了办,众罪销灭,诸魔远离,增长善根,横截生死,佛性开显,愿光摄受也。果十益者,谓:三圣来迎,九品

别说没时间,这十种人正好念佛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念大悲咒应具有这十种心

心道法师有弟子问什么时候可以持大悲咒?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可以。大悲咒是观音菩萨与过去无量无数诸佛所护持,是诸佛共通的愿力所成就的咒。我们现在能因持诵咒语的功德力,分享观音菩萨的智慧与福祉,增长善法、满

回向之窍诀

行持任何善法,师兄们都要以三殊胜摄持:先发心度化天下所有的众生,中间专心行持善法,最后把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回向完了以后,可以再对自己或他人进行专门回向。专门回向是三殊胜结束之后才做的。你把三殊胜全部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佛 言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服。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

回向净土

印 光复愚僧居士书--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

向无限的众生回向,才会得到无限的福泽

晋美林巴尊者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

看人的十种标准!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他表演那个模型给我们看,里面没有贪、嗔、痴、慢、疑,表现在外面的必然是跟孔老夫子一样,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面,你跟他接触,温和,好!谦虚、客气;温和,善良、恭敬,有礼貌,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念佛十种功德

◎ 永 明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贫苦及多病的十种原因

贫苦及多病的十种原因贫苦的十种原因1、亲自窃盗他人财物。2、教别人偷盗。3、看见别人偷盗,加以称赞。4、看见别人偷盗,心生欢喜。5、侵犯或剥夺圣贤维生的物品。6、减少或撤走父母的维生物品。7、看见别人

母亲具有十种高尚的品德

母亲具有十种高尚的品德◎ 佛 说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

练习太极会出现的十种正常现象

异常反应也称不良反应,在练功中由于对练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未能正确掌握,所以在练功中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头昏脑胀、胸腹胀满、气不归原等各种反应。这些异常反应的出现,影响练功的进展和健康,故称不良反应。遇

助印经书的功德和回向

众生沉沦于苦海,必赖慈航救济,而后度脱有期。佛法化导于世间,全仗经像住持,而后灯传无尽。以是之故。凡能发心,对于佛经佛像,或刻或写,或雕或塑,或装金,或绘画。如是种种印造等法。或竭尽己心,独力营办。或

观辉居士: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

观辉居士:第十八卷 第五十四章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四章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内容提要:想阴区宇十种天魔:一、怪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二、魃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三、魅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四、蛊毒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五、疬鬼年老成

观辉居士:第十八卷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八卷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 业障可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 业障可畏内容提要: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

心中心法的十种行愿

善男子等。有十种行愿。今当宣说。如说而行。必证觉地。何等为十。一、佛佛俱信。法法无碍。清净僧众。尊视如师。二、持戒不缺。摄心常定。诸法空相。平等无著。三、慈心众生。励行戒杀。视众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虚空库菩萨咒回向

【回向文】愿我及法界一切因缘众生于无量劫中,能生生世世信乐,学习,行持,为人解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永不舍十大愿王。愿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周遍尽虚空界等微尘诸毫毛端无量佛国土,极微尘数

快速修福报的十种方法

一、孝亲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一福德。文昌帝君曾作《元旦劝孝文》称孝为人间第一事,舍此一事,并无功业。佛教很多法师多次提到孝亲尊师的重要性,并称为根基。可见孝亲的重要性。孝亲有三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菩萨五十二位之十回向

十回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转向法界万类众生,圆满梵行,进入平等法界

晚课诵经后如何回向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名字)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历劫、冤、亲、债、主,错杀,误杀,故杀的一切生灵,人,非人等,愿你们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往夕所造诸 恶 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善知识的十种德相是什么

在我们修行善知识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在修行善知识之前,一定先去了解下善知识的十种德相,这样有助于我们的修行。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

十种佛是什么意思

分别为: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化佛、法界佛(涅盘佛)、心佛、三昧佛、性佛(本性佛)、如意佛。我们经常说‘佛陀耶’,我们翻华言是‘觉’。觉有三种,有自觉,自己成就了,觉他,让他让一切众生都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