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三圣,是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三者的组合。
顾名思义,华严三圣的理论依据,来自《华严经》。《华严经》中载,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位,一左一右胁侍毗卢遮那佛。由此,许多寺庙里就供奉着三尊佛菩萨,是为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又称“大智文殊菩萨”,是有般若之智的大菩萨;普贤菩萨,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是有三昧之定的大菩萨。而毗卢遮那佛,则是后期佛学理论体系中释迦牟尼佛的法身。
所谓法身,类似于“三位一体”中的圣灵,是后期佛教理论体系中佛的一体三身中的一身。佛有三身,分别为毗卢遮那佛(法身)、卢舍那佛(报身)、释迦牟尼佛(应身),三位一体。
华严三圣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有些费解,特别是佛的一体三身。不过,西方三圣就比较好理解了。
西方三圣,是指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或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三者的组合。
这里的西方,不是欧美国家的西方,而是佛经中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人,是这“三人组”中的老大——阿弥陀佛。俗语说“送佛送到西”,就是指送到西方极乐世界。
西方极乐世界,因为没有烦恼、不造恶业,因此便是净土。由此生发出的一个宗派,现在是汉传佛教势力最大的一宗——净土宗。净土宗的法门,主要便是口念“阿弥陀佛”等名,往生西天净土。
而在历史上,汉传佛教有了多次的兴衰之后,最终形成了禅(禅宗)净(净土宗)双修的主流寺庙格局,因此,净土宗最崇奉的西方三圣,便住进了几乎所有的汉传佛教的寺庙。
之所以寺庙里的这两个“三人组”容易混淆,是因为他们的老大都是佛,而佛与佛之间却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不一样呢?因为华严三圣里的毗卢遮那佛,涉及到佛的一体三身的佛学理论,而西方三圣里的阿弥陀佛,则纯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人。这两个“三人组”,背后是两种佛学理论体系,所以说,由两套理论体系支撑的佛,也是不一样的。
而明清以来,寺庙里佛菩萨的“相貌”又越来越千篇一律,观者如果不知道背后的理论体系,自然容易混淆在一起了。
寺庙与佛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寺庙背后的东西,其实涉及到相当复杂的理论体系与历史文化。
有漏君曾和人聊天,说到去欧洲就是看教堂,如果不了解基督教、不了解背后的神学与历史,根本就看不懂。其实寺庙也是一样,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里面的门道是很多的。
End
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诸位大德,我们共同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因缘。此中有殊胜因缘,可分五
贰、辨体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说一真法界呢?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
【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尔。】诸佛成了佛,证了佛。信解行证,开始要信、信了之后如实的解,解了之后就实行,行了之后,最后是证。诸佛证什么?别无所证,全是证的众生的自性。佛所证实到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每
【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你要在这个地方能够相信、能够入门,那么,诸佛的法身没有一处不实现。所以,咱们有很多修四臂观音法的,四臂观音法大圆满偈:所见一切皆法身。修这个法的人,今天听见了此论,可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这样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参,扣己而参。)一是在念实相,一是实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实相念佛。【自
【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上。华严很不可思议。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
◎ 王文治《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印 光 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
◎ 无 稽华严境界的极致是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则是对这一境界全面深入的阐发。可以说,一切存在之所以事事无碍的理则,全部包含在这十组关系中。至于何为十玄门,历史上曾有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名称和排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僧珍与华严宗源徐文明宗派的产生就如江河的发源一样,往往有众多的溪流作为源泉,众流汇聚,便形成了大江大河。华严宗的产生也是如此,源自许多佛教宗派,再经过智俨、法藏等大师的创造性的融汇和提升,从而形成了独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是祖述唐代的澄观、宗密思想以及宣唱经典和着力修持为主,理论上无多少创见,著述也不多。此一时期的华严教僧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尤以五台山、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于五台山传播华严学的有文才、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提要】《华严法界观门》一书是最早阐释华严法界思想的著作之一,是华严宗阐述本宗教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主要阐述和发挥了有关法界的教义学说,其三重观门思想,初步确立了华严宗修行实践的理论体系。华严宗最具特
华严三圣,是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三者的组合。顾名思义,华严三圣的理论依据,来自《华严经》。《华严经》中载,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二位,一左一右胁侍毗卢遮那佛。由此,许多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