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
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
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境,什么是魔境,你自己有慧心。有了慧心了,就能排除邪见、恶见。
现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个七,或是拜了几天忏,得了一种境界相,他就认为他得到了,认为了不得了,之后还招摇撞骗,这就是魔境,不是圣境。
如果你不起分别,认为这个跟生死不相干,照常地来用功,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就是正知正见。正邪就在你的心念,一念之间,这要产生慧心。
因为有了智慧,有了判断的能力,你皈依的心,更加恳切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更恳切了,就能决定皈依,决定依着佛、依着法、依着僧。
决定的时候,你自己不明了,打开经本看一看,看佛怎么说的,你就可以决定了。
或者你也不理解法,那就找你师父问一问,这就要选择善知识。选择善知识者,他能够善知法要,法的要点他能知道,这叫善知识。善知识有好多种,法师也有好多种,我们就不详细讲了。总之,你必须找一个具德行的善知识,他能跟你分析、解释清楚,如何算是得,如何算是失,如何算是魔境,如何算是圣境。所以我们真正闭关修行的时候,善知识是不能离开的。
像在纽约,有一位卡特仁波切,他是西藏的喇嘛,属于噶举巴,噶举巴就是白教。他成立了一个闭关中心,修了好多关房,现在因为发心的人多,不够使用,他就增建关房。在增加的时候,我们也帮助他筹划了一些钱来修行,但是他必须住在山里头,不能离开。或者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他都要到每个关房去问一问,问你修行的近况如何,了解一些情况,免得入魔。
但是你想发心到这里修行,或是发心、发愿我长时要受持三宝,你得有定力。有了智慧了,决定了,有了定力了,你才能够真正皈依。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没有慧、没有定,皈依所受的效果很小,容易动摇。你碰见一个有神通的人说:我能使你发财。或者你另外又找女人,你太太跟你吵架,他告诉你:我能使你太太不跟你吵架,能有些方法帮助你。这完全是邪道,绝对要不得。凡是在五欲境财、色、名、食、睡,来帮你忙的,绝不是正道。但是你自己,没有定力,就动摇了。有定力的,谁说什么,不会被他转。因为你皈依三宝,有了慧心,定力已经产生,这叫定心。
这跟《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菩萨,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那十种心,有所不同。我这里讲的是浅近的,是按着一般的受了三皈依之后,应当有的、必然有的这些现象。如果你要修行的话,这个现象就有了,不修行的话,没有。
还要有施舍的心。不是出家人一定要你施舍,我们在家弟子就认为:我们要拿钱给师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师父要修庙了,要盖大学了,要干什么了,这才叫布施,不是这样子。施是施你的心,你所说的那是物质,物质解决不了你心的问题。你施点财,或者供养一点东西,你得福,是不错的,这是佛说的。你要是认为因为布施就能成道,没有!成道不是钱买的,多少钱都不行。《金刚经》上讲,把这个七宝堆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你拿来布施,功德不大,不如你念一遍《金刚经》的功德。懂得这个含义了吗?
我加上两句。我们听经,你为什么来听经?你得搞清楚。为什么要听这个老和尚讲?我为什么要讲经?我讲的目的是什么?你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结合起来。如果你听经的目的不明确,我讲的也不明确,这里头掺杂名利思想,我打知名度,那讲者、说者什么利益都得不到,而且有罪过,讲者有罪过。一定要出离这些心。
End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我是光明的追求者◎ 纪弦我好比一盏金黄的向日葵,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又如一羽扑灯的小青虫,对于暗夜永不说出妥协。太阳在哪里我就朝向哪里,灯光在何处我就飞向何处,因为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对于黑暗怎么
梦参老和尚如果你念经念得忽然看见光明,忽然之间我们烧的香炉上放出一种异香,不是你烧的香,这里有魔,也有圣境。如果你是念经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断:我今天这个异象,我所见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么是圣
◎ 憨 山茶陵钟生明性,诗礼世家,往因患难走粤,参予于曹溪。老人晓之以善恶报应因果之说,安其心以归,其难竟解。所以解者,皆非忆想可到,机缘偶会,无心自至。生由是故物无恙,蹈安恬无事之境。然竟茫然不知其
背诵华严口放光明◎ 心 月 根据《续高僧传》记载,魏武陵王东下以后,令他的弟弟规驻守益州(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并派遣将军尉迟迥去讨伐蜀。后来,规不仅降伏了当地的民兵,而且城內有很多名僧,也被他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多 识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
未老先衰应该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可是在无意中,你的一些坏习惯就可能将你一步步推向衰老,甚至死亡!有些人六十岁的年纪却还是三十岁的模样,而有些人年纪轻轻却已经面色苍老、白发丛生这很多时候都和下面这9种不
喜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的这样两句诗--独自闲行独自归和闲凭栏杆望落晖--已经很久了。这是元稹《智度师》其一、其二两首诗的各自末尾一句。简言之,这是元稹处乱(安史之乱)之后的人生感悟和心境写
大圆满,一译大圆胜慧,梵语摩诃删底(mahasanti),藏译竹箐(rdzogschen),为宁玛派特有的密法,在该派九乘判教中为内密三乘中最高的阿底(无上、极)瑜伽,高踞全体佛法、所有密法的顶尖。该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味之名纵横满纸,如何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现在的问题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心灵,而控制信息的媒体,又不去宣扬一种善的精神,引导一种善的取向,而是毫无原则地迎合着社会需要,放大着欲望的噪音,许多善的声音刚刚传出,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体力支出的减少,出现了肥胖、高血压等生活方式疾病。此时,杂粮因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其健康价值日益凸现出来。小编提醒你吃杂粮应该注意什么?你知道吗 吃杂粮也有注意事项据
经 文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释
楞严经白话解 第九卷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是菩萨入三摩提,得无生
第三十七章 佛顶光明般怛啰咒内容提要:世尊给与会大众念颂佛顶光明般怛啰神咒。原文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
第二章 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一、龙钦饶降巴尊者著作与引用的典籍对大圆满法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的见解(请参考附录一)(一)光明如来
南无普贤延命金刚!1、增寿命离横死、获金刚寿命坚固不坏、不退菩提尔时会中有普贤菩萨。住如来秘密三摩地。从三昧起。现大神通力。诸佛加持宣金刚寿命陀罗尼。令诸众生增寿命故无夭横死。亦令获得金刚寿命坚固不坏
名:师子奋迅慧光明,承佛威神,遍观十方而说颂曰: 「毗卢遮那佛,能转正法轮,法界诸国土,如云悉周遍。十方中所有,诸大世界海,佛神通愿力,处处转法轮。一切诸刹土,广大众会中,名号各不同,随应演妙法。
首先你要明白,在家人念佛,应当敦伦尽分。考虑这些,也是生活的实际,应该考虑。日常生活的一切,夫妻关系、孩子教育、家庭经营都要考虑。每天念佛一万声,很好。如果觉得不够,可以加一点;如果觉得紧张,也可以略
一般在家的居士,要随分随力地给自己规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最好简单一点。在寺院丛林里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什么的,如果在家专修念佛法门的话,就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然后就开始念佛。
佛是大觉义, 就其德以立尊号, 此无具体人。佛之称号, 与圣贤等字同一意义。人皆可以为尧舜, 众生皆可成佛, 即是此意。意境属之于心, 心名地, 又名性田, 田有生生不已之妙, 所以名自性为佛土, 曰
祖师曾教导我们:“时常日久揩磨,渐渐明通心地。”我们总会想到一下子要怎么样,但有没有想过“滴水成河,粒米成箩”,功夫是平常点点滴滴积聚锻炼来的?世间人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定要经过天长日久的磨练,功到
在家居士每天什么时间打坐好?二十四小时打坐是最好。如果每天半夜时,两点钟起来打坐更好。为什么?少睡觉、少贪睡、少做噩梦、少贪欲。所以说最好的时间,就是每天睡四个小时,就起来就打坐,这是最好的。有没有特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青年来说,怎么在家学佛,有个什么样的进阶过程和要求?是常常苦恼的问题。为此,本期《学佛问答》将分-七个阶段详细讨论“在家学佛的几个条件”,希望能对大家学佛有所裨益。(一)以身作则。怎
居士:师父慈悲,弟子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惑。如果让工作平平庸庸的,我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但职位一直往上升,又招来很多嫉妒和是非。首先你做这件事时的动机是什么?你要体现人生的价值,这个没错,但是这里面
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所作所为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对家庭生活没有什么妨碍。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佛使我们的道德得到净化,人格得到提升,正是维护家庭幸福和睦的保障。在家学佛是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的清晨都
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深的痛苦之一。尤其当我们面对自己至亲至爱死亡时,更有悲伤至极的不舍之情。在对面亲人往生时,一般人大都是手足失措,茫然无助,不知如何是好。或心中充满甚深的哀伤悲恸,而以哭喊来表达自己的
“四大光明”的理趣——说“梦幻中有”之三“梦幻中有”的第三步禅法:“后修光明”,是整个禅修的精华,其所修的“四大光明”也屡屡为人提及,但在这里却很难提到具体禅修的方法,因为口诀太多,而且一些人适合的口
死相临终死光明说临终中有之二临终中有的第一步,是观察死相。在六中有的教授中,有一篇密典,名为《死兆具相自解脱》,它将死相分为六种外死相、内死相、密死相、远死相、近死相、零星死相。要详细介绍这六种死相,
禅灯光明宽阔的胸襟每个人心里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
深信因果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我们一生所作所为,
风来波浪起 日出光明生佛法常把无明烦恼称之为业风,心识昏动喻之为波浪,而日出则说明自心的智慧生起觉照,使业风止而昏浪息,心水澄清而明现,于是一片空灵圆照。觉照对于一个修行者是否能 成就至关重要。但起真
第三章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讲完了经题,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精神。接着我们就要深入到经文中去,更直接地体悟圆觉妙法的微妙大义。这是一个光明而庄严的圆觉法会,它在如来住持下,以三昧之力显现为不
第三章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讲完了经题,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精神。接着我们就要深入到经文中去,更直接地体悟圆觉妙法的微妙大义。这是一个光明而庄严的圆觉法会,它在如来住持下,以三昧之力显现为不
光明菩萨真名为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夫人,释迦牟尼成佛后,耶输陀罗随姨母摩诃波 阁波提夫人随佛出家成为佛教最早的比丘尼,被佛祖授於具足千光明菩萨。耶输陀罗梵名Yas/odhara,巴利名
耶输陀罗是一位非常善良、美丽的公主,她自从跟随太子以来,都默默的支持着太子,佛陀成佛后,归国特别也去度了耶输陀罗,耶输陀罗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她的德行,她的善良,都在佛成道前后帮助了佛陀,如果没有她
什么样是学佛?有舍身为众生的精神,你才是真正的学佛。作为出家众来说,师父是学释迦牟尼佛舍身为众生,我们学佛的弟子应该学习舍身为众生。现在经常会遇到很多自称学佛的,然后身上念珠挂一大串,给你说起来也是头
各位善女人,家里有什么好首饰,戴出来吧!不是说学了佛,就不可以化妆,不可以装饰了?你能把自己装饰多美,就尽量装饰。走到人群中,能让大家对你刮目相看,你可以说了:这是跟观世音菩萨学的。不是说学了佛,我们
他发愿从此要静修德行,垂布仁慈,广行德政,亲近圣贤,远离恶友,对臣民要慈颜爱语;日常的生活,要戒除轻举妄动。他不但自己一人如此,他更命令大臣及全国的婆罗门,废弃谋权术数,学习治国济世之法,祭祀一切诸天
有的弟子心里烦躁,便跟我说要“闭关”,我不好反对,虽然烦恼并不能被门关在外面,但不管怎样,真能关起门来修一修法或者由此厌烦心为缘起慢慢安静下来渐次走上修法的正轨也好。周围的道友随喜赞叹,送饭送水替他护
摩利支天,菩萨相,有二臂与多臂之化现,身如 阎浮檀金色,光明如日, 顶戴宝塔,著天衣彩裙,以 腕钏、耳珰、 宝带、璎珞,及种种杂华庄严。三面各具三目,正面寂静而含笑,右面深红,半喜憎相,如莲华宝有大光
有些人学佛,不在出离心上下功夫,开口就是:我是出家好呢还是不出家好?心里为此很纠结,跑来问我该怎么办,这倒让我为了难。出家当然好,修行的障碍少,可以专心办道,进步自然快,但前提条件是要有出离心,与世无
如果将修行的时间与生活、工作的时间分开,抽出时间专门修行,那在一天中也抽不出来一个小时。所以要将修行和生活、工作结合起来,把修行融入到生活、工作当中。这样修行不影响生活,不耽误工作,生活、工作也不会影
蒙祈竹仁波切开许,允许阅读,未受灌顶,可以照书修习,但不能观想“自成本尊”的部分。光明佛母仪轨:皈依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祈请文唯只诵持忆汝之圣名
修持摩利支天菩萨法门具足息灾、增益、怀爱及降伏四法之功德,能满足行者所求种种正确及善性之心愿。譬如修持者不会被别诈骗其财物,亦不会被人捉縳囚禁,亦或被与行者有仇怨之人加害。其它如治病(肉体上四大不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