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胡晓光:佛学之我见
2025-03-31 08:56

本文从哲学维度概括了作者的佛学观,以十个小题目陈述了佛学理论的性质,认为佛这是以真如为终极本体的,而本体是依因之理,不是实体主义化的本体;真如只是自在之理,依理而有智照的能力,是中道,中道就是彻底的辩证法;佛学中道辩证法是无自性之辩证法,不同于世间哲学实体主义无反顾的辩证法;中道之观照是证体之能相,这能相就是内证心性本真之功用;心性即宇宙之本体,本体即是不可思议的是了上境界(感悟之态),就是道;道无所不在,故对于现观之人而言,道就在现实之中;由于佛不是内证心性之学理。故其所讲之理是内在因果原则,这与物性科学的外在因果不同;同在心性的取向是道德价值世界。依道德修为则可以转变心智而成圣智,宇宙的所以然即可知晓;原始要典佛学之理就是归体的方法,而这方法正是人生哲学的道德实践原则。

佛学是博大精深的哲学,是生命最高层次的智能产物,它把宇宙万有的本性彻底地显明出来了。学佛就是要对宇宙万有大和彻大悟。我参学佛法近二十年,从法相学入手,旁及各家之说,最终形成了我现在的佛学观。今把佛学的基本特质归纳为十义略陈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一、真如是万法的本体真者

真实无妄之称;如者,不变不改之谓。所谓真如者,真实无妄不变不改之性,万法之本体是也。

何者可言为真如?考其体用、事理诸范畴,唯理可为真如与万法之关系时常用体用范畴来理解,由于体与用是内在相关性,所以中国佛教给真如一词下了两个方面的定义:一是不变义,二是随缘义。不变者,体也;随缘者,用也。体用不离,是为二者一如也。印度佛教讲真如与方法关系时常用事理是外在相关性,所以印度佛教给真如一词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真如凝然而不用诸法。真如只是理,不是事。中国佛学与印度佛教立论维度不同,思想差异较大。中国佛教讲性觉,印度佛教讲性寂;中国佛教讲无为缘起论,印度佛教讲有为缘起论。这是思想史上的事实,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体用实足沿用中国传统哲学之理念而来的,有真常意味,故体用真如观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然.理事则在逻辑上是自洽的,是万法之规律(规律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不变性的特点),理足事物存在的本质规定性,不是实体,因而理是真实不改的万法之真如。真如即本体,即事物的本质体性。真如不可实体化,因为实体不变性是建立不起来的,一切物都是缘起有,是运动性存在,无固定不变的自体,佛教的真如之理就是破实体主义哲学的。体用之范畴有实体主义倾向,因而中观学和唯识学都反对用体用方法来阐释真如与万法的关系。真如之名与理之实足相符的,名实一味,名正言顺,逻辑有效。我笃信唯识教理,以为对其真如观也应以事理方法来解为上。

真如本体是理体不是实体,因此,佛学的本体论是哲学认识的本体论,不是宇宙发生论的实体本体论。认识是以实证为前提的,真如本体是诸法实相,是可证之事实,并不尽玄学的超验始因。诸法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大乘佛教称其为实相印。

本体真如是万法依因,不是生因,若明本体之理性;即掌握了万有之规律。凡事都是依理造事,事待理成,明成佛之理,方能有成佛之事。万法皆依理而有,并不是由理而有,不过事理的关系必得成佛方能全知,唯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万法之本体真如是一性(即缘起性空),万法皆由心识变现,万法真如本体也就是心识之本性,故唯识宗讲万法唯识。《成唯识论》日: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是唯识实性。唯识性就是万法的本体性,唯识理就是万法真如本体。

二、中道是彻底的辩证法

佛学以中道为宗,中道就是对两边之见的超越。唯识宗讲中道,以唯识为中道,《辩中边论》就是专讲中道的唯识宗力作。中观宗讲中道,是以法性为中道,《中观论》就是专讲法性中道的中观宗之力作。要了知空、有二宗的中道义,必须要深谙这两部论。 ,

法性中道者,就是但观一切法之性体,离诸两边,直显法性本然之理,诸法缘起而有,自性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空不顽空,有不实有,有空不二,超越两边,即是中道。中观宗只讲缘起性空的理念,不言诸法由何所变现,所以中观宗的法性中道观是一种认识论的本体论。

唯识中道是佛教中道理论最完整的体系,它不但把本体论之理阐释得极为详尽,而且也把认识对象的产生根源给阐释了出来。唯识中道就是以唯识为中道。唯遮境有(遍计有),识简心空(遍计无)。不有不空,唯识中道是也。外境认识对象不离识而有,是识变.现之有,识体是依他起性,足缘生之体。所谓相由想生,就是讲对象是由识想所变之似外境,是内识之所缘缘。在唯识中道论中包含着两大问题:一是法的性质问题,二是法的认识关系问题。

中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所谓一而一,就是把一真法界划分为二谛之理来观照;所谓二而一,就是把权实二智圆融于一心,入不二法门。中道是对立统一的,是圆融无碍的。

中道是彻底的辩证法。辩证法就是不片面、不孤立、不僵化、不静止化,是全面的、相关的、运动的、灵活的。辩证法的本性是革命

的、批判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由于世间哲学没有放弃实体主义观念,因而它们的辩证法都是有自性的辩证法,或者说,是有执的辩证法。若其理论中存有实体自性观念,那么其理论内容势必要存在自相矛盾。辩证法的本性是否定实体的,如果辩证法与实体主义联姻,那么辩证法非但是不彻底的,而且也是无效的。唯佛教辩证法是彻底的辩证法,它把中道理念贯彻始终,于一切法都作无自性观正因为有了无自性,才有了一切法;正因为有了一切法,才有了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变,是辩证法本然,因为有变故,实体不存。辩证法就是变的哲学,一切事皆在变中,然而变之理则不变,这个不变之理就是实相中道。

三、内证是唯一的超越途径

所谓内证,就是向内实证。内为心,外为物。求得生命的升华解脱,唯有向内实证,令心识转变,方能实现。世间法的超越途径大多是向外求,自然科学就是物性的科学,就是一种向外求法。向外求是无效的,为什么呢?因为有两点不能成办:一是外界无限性不可穷尽,二是一期生命的能力有局限。只有向内求才是有效的,因为能求与所求是一体的。

内证是转识成智,是内在心性的超越。识是凡夫之人的心性状态,智是圣者的心性状态。转识心变成智心,智心是无漏智。所谓无漏智,就是全息圆满之智能。识心是有漏心识,于一切法生我法二执,成遍计所执自性。转识就是破除我法二执,成智就是证我法二空。二空之理所显,即是圆成实自性之真如。真如非是外在,而是心性本体。《成唯识论》言真如是心真实性故,我法二执是识心的普遍观念。所谓二执,就是执精神实体有我性,执物质实体有我性。我有常一、主宰、固定不变、自在之义。于智观一切法,实无此我性在,故佛教最高命题就是无我。转识成智的关键就在于对无我的体悟,明了无我理,方能明心见性。内明则外也明,内外不二,合二为这就是内在心性之超越。

内证是理性与直觉相统一的工夫。理性智慧就是俗智,直觉智慧就是真智。俗智可证知缘起相,真智可证知性空相。然世间哲学则把理性与直觉分开运用,结果不能如实体证本体真如;唯佛学将理性与直觉统一了起采,认为一切法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所谓对立,就是缘起之义;所谓统一,就是性空之义。缘起性空是一体的两方面,缘起是其有,性空是其无,有与无是不一不异的。不一者,因其对立(相对相关性);不异者,因其性空一如(统一同一)。理性是缘起智慧,在理性范畴中,因果必然性是其理则;直觉是性空智慧,在直觉范畴中,一切平等、超诸法相是其境界。理性的本性是直觉,而直觉也可称为体智,理性则可为相智。体相(用)合一,理之必然。从修为工夫上讲,理性是文字般若,可破理障;直觉是观照般若,可破事障。,成佛之事不染,修证之功不无,诸佛圣果皆有为无漏功德圆满故。理性与直觉的合一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的意义极大理性是慧学,直觉是定学,慧定一体,故佛学讲止观双运。

四、不可思议是最上境界

一切法真如性是不可思议境界,凡夫之人的思议境界都是遍计所执自性,情有理无。凡夫之情有自私性与执实性,于一切法生四句见,而一切法的本性真如非四句可摄,它是超言离思、妙悟所证之如如法界,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

真如有二:一是离言真如,足实证真如法界;二是依言真如,是借用言语来指显示真如法界之理。离言真如可由观照般若体悟,依言真如可由文字般若贯通。真如之体离言离思,真如之用亦言亦思。无上境界,圆融无膊,相即相入,故以思议为入门、以下思议为证得。

不可思议对治凡夫的我法二执。凡夫以理性为至上,在认知中,一切以思议逻辑为尺度,由手主体心中有执实心理,于一切法生自性见,故遮盖了真如本性。思议没有错,执实思议为至上则是错误。中道化的思议只是俗谛智,离言离思是真谛智。诸法之性是即逻辑又超逻辑的,若执实一边,都是凡夫境界,只有妙契中道,方为至上。

五、道在现实中

道是万法的所以.然,是一切事物的真实之相,无古今,无处所,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宇宙规律。

道,就是真如,就是法界,就是心性,就是法身。修行成佛,就是证得法身之道。

一切法以道为体,而道则无体无相,是一切法的共相之理。道不远人,对于主体人而言,修道是一个现实问题,道就在现实中,不过不断我法二执则无法见道。道的妙悟契机是无处不有的,只要有心参悟,现前一念离念,即与道合。

道不是物质,但物质因道而成,所以道又非不是物质;道不是精神,但精神也由道而成,所以道也非不是精神。道是物质与精神共同的本体,是涅槃,离道则无一切法。

我们生存在道中,确由于无明之故,遗失本有之道,只要破无明,道自然呈现,立处即真,触类是道。

六、佛学之因果是内在因果

佛学与科学不同,科学是面向自然界的物质实体,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空间存在的质量研究,是外在因果之学理;然而佛学则是面向自我的心性,在某种意义上,是关于心念相续因果关系的研究,是内在因果之学理。

内在因果与外在因果不同。内在因果是心识的种子与现行的关系,即前念与后念的关系,是相续因果(或者称为时间线性因果)。佛学是转识成智的观心之学,是心地法门,它唯一的对象就是自我的心性,故云万法唯心。外在因果是物质运动的因果,是四维时空连续区的因果,是人的遍计所执性区域。佛法不谈这尸性质问题(因为有两点:一是外界的无限性,二是出发点不对),佛学认为,法界本来无内无外,内外一体,这是唯入正智者所知;在凡夫位,内外有别,但无自性,只要先向内观照,转变内识成智性,内道才能与外道合一。

内在因果足有效因果论,而外在因果论则难建立。为什么呢?所谓内在因果,就是心理意识活动的柑续关系,足反思自明的存在。只有彻底地认识了自我,才能认识一切,而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不能滞留于遍计思维上,一定要转遍计之识成圆满之正智。转变心识就必须明了心识活动的因果关系,彻因赅果,以无漏为正因,成就无漏之正果。内在因果是前后时间线性因果,是一个必然性因果,是业(思)的相续,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故内在因果在反思理和在必然性原理上是有效的自足因果论。然而外在因果论则是以遍计识为尺度,恒计物相彼此前后相关性为因果。由于物种繁多,变化、复杂,时空差别极大,难用概念概括讲外在因果论,要普适性就不精确,要精确性就不普适,故外在因果论充满了矛盾,正如量子科学所面临的物质现象与直观的物质因果原理相悖一样。外在因果论是心外之境,佛学是心地法门,不涉外境。外境都是遍计所执而有,若悟唯识无境,即能内外合一,宇宙实在性才被如实体证。宇宙本身并无内外之别,唯因凡夫执实与执我之故,断然将宇宙与人分成两半。二元性是轮回之根,只有入不二法门,才能超越轮回。外境情有理无,破除情见,明知唯识之理,就是转识成智,就是宇宙与人圆融为一。

七、佛学面对的是价值世界

价值世界就是道德世界。佛陀立教就是以导众生离苦得乐、转迷为悟为旨,这是关系人生价值意义的建立。佛法把价值的建立与道德实践联系起来,以道德实践为根据,以价值为目的。佛法的价值是终极价值,是生命的大圆满,是无上的幸福与智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佛法价值目的与道德行为的纲目。

常、乐、我、净是价值的内涵。我们有成佛(常、乐、我、净)的可能性,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是终极价值的实现。常就是永恒永真的存在,乐就是极美极幸福的心境,我是真实之我、无我之我,净是离一切垢的本性之净。这是生命的终极寻求,也是价值的内涵。

道德实践是价值实现的因由,而道德才是最为重要的。何谓道德?道者,万法之本体,宇宙之大道。一切法以道(理)而成,道是一切行为之轨,成佛之道是无上正道,依道而成行为之德。德者,大道之用。穗以礼为相,德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保证,失其德礼,即失人格。太虚大师有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格的道德完善也就是成佛之基,因为人佛是一体的。

八、宇宙的所以然成智方晓

佛学是讲实证的,一切言思都是方便,唯悟证是究竟。宇宙的所以然就是宇宙万法的实相,万法的实相就是心性本然,而明心见性就是悟证宇宙所以然的实相。万法唯心,心生万法,万法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之心。心性本然而不可思议,唯成智方晓。大乘佛教都讲废诠谈旨,把体认与认知辩证地统一了起来,并以活生生的体认之智作感悟宇宙的所以然之能相,这是涅槃之智的表现。

在法住智中,只要明了真俗二谛之理,就算理成就了,但这仅仅是依言真如。依言可以悟理,离言可以成事,理事不一不异,超越一切差别,离一切戏论,至究竟平等。学佛修道实在是在于亲证,以明理为正因,以行德性之事为正行,以实证宇宙所以然(天地法尔之大道)为正果,故佛学之智有知行二义。

九、佛法只是方法

佛者,妙觉也,法者,轨持也。故佛学就是妙觉的方法。方法有二义:一,理之用;二,能契理。所谓理之用,就是方法与法性本体是体用关系。方法是本体之理则的表现,也只有本体理法才能相应于本体之实。所谓能契理,就是从佛陀性海流出的大悲教法是行持圣道的轨范,依此法理,可以实证佛性本然。《金刚经》之佛法如筏说,就是说教相之法是实践悟证的方法。

于法不执就是破法执。佛陀说法一生,最后断言,实无说一字,就是讲教法是依言真如,但有言说,全无实义。依言真如是能契理体的方法,若证理体,方法当舍。《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言说与教相都是假立,非实有性,唯证离言真如是悟归于体。

佛法是就三藏经教而言,是理体的悟证方法。由于理体真如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所以教相无法显现出真如的本然,真如唯证乃知。佛教之区别于外道,就在于其不在言思上执实。佛法是超言思的,所以佛法只能理解为向觉的方法,而不可理解为世间定言思想逻辑体系。佛陀是生命自我革命家而不是满足于理性的哲学家,他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否定世间,从心性中唤醒本有的性智,而佛陀的教相不过是唤醒性智的方法而已,方法与本体是相关的。

十、佛学是人生哲学

佛教是人生的佛教,现实的佛教,理智的佛教,实用的佛教。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佛与人之本性一体。我信仰的佛是人格完美的佛,我信仰的佛教是无神论、无灵魂论的宗教。我认为,佛学既是宗教,又是哲学,既超越宗教,又超越哲学。佛学比科学伟大,科学只能研究形下有形之物相,而无法研究形上无形的心性,佛学则是专门体认人之心性。

佛学反对迷信,佛学最讲道理。佛学理论的核心是缘起论,缘起论是最彻底的辩证法,它反对实体主义。世间哲学中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遍计所执性,佛法是超越物与心的,是无自性主义,是中道主义。

佛法讲平等,以理服人,反对权威。佛陀讲法有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面对的是人生,争取的是人生的终极价值。人伦世界最完美的人格塑造就是成佛之道,故人格主义就是佛教主义,佛学就是人学,人生的道德实践就是法尔道理的最高境界的呈现。

人性对人而言是直接性,也就是自我的现实性,人性的本质就是佛性。不过,人性只是自在性,而佛性则是自为性,是升华了的人性。成佛在于自为,改造人生就是修行。佛教是独特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格主义,它以人为中心,人的本性、人的原则、人的品格都含藏着圆满的法身本体之性德。孔学之为人也可为成佛之基,孔学多讲用,佛学多讲体,佛孔有会通的必要,这对佛法的弘化颇有益处。

End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4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2007/3/1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4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鸭子,它们成群结队要跟老鹰学飞,觉得老鹰能够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3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集)2007/2/28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3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讲到了,孝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以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5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7/3/2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5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每次在上课前都会先念佛十分钟,我们在念佛当中就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1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7/2/26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1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来到图文巴,末学心中都是一分感恩的心情。我记得在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佛学与医学的关系◎ 太 虚表面看来,好像佛学与医学毫无关系,了不相涉。但如果把医学的范围放大了,作广义的讲,佛学也是医学;就是各种宗教、哲学、政治、法律,都可视作医学,归入医学范畴之内。古语说:上医医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教与佛学

佛 教 与 佛 学◎ 罗 颢任何宗教都是以它独特的教义决定其性质特征的。教义是宗教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教义最为精致、渊博。佛教数义的范围通称为经、律、论三藏,三藏是佛学的基础,它既是

佛学之中国化

◎ 钱 穆南北朝佛学,北尚禅行,南重义解。周武毁法,北方禅宗亦避而至南。所谓佛学中国化运动,亦至是始成熟。其后禅学崛兴,则全以南方为策源地。举其要者,则有天台、华严、禅宗三家。今若以魏晋南北朝佛学为传

佛学与中医学

◎ 耿刘同佛教医学的东渐是以佛教为契机的,传教者以医疗活动为传播手段之一,在民众中产生亲和力和影响力,从而推进佛教的传播;而接受者在原有的医疗保健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治疗手段及药物。因此,借医弘佛在某种

佛学认识论

佛 学 认 识 论◎ 楼宇烈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时,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佛学的本质

佛学的本质◎ 太 虚 佛学的本质,就是佛陀所说明的宇宙事事物物之真相。约分四段:一、有情无始缘起事。有情者,即有生命的生物。唯物论以生命之原始为物质的,神造说者以生命之原始为神造的,其实不然。假使问,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二、佛学一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佛学一瞥诸位朋友:按照韦伯司特字典(Wedster diction-ary),宗教这个字指的是:用崇拜的方式,去礼拜和尊敬上帝,遵从神的命令,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八、学佛缘由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法句经》学佛缘由第一讲五十年来寻答案亲爱的朋友们:我出生在中国以美丽城市之一见称的杭州,这里不但景色绮秀,也有不少历史性的佛教胜迹。虽然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里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九、缘起性空与人生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华严经净行品》缘起性空与人生(一)各位同学:今天想从一个常见的化学名词H2O讲起。原因是因为我本人是从对H2O的观察,进而对Energy能的观察而后对佛陀所说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六、佛学鸟瞰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赞》佛学鸟瞰亲爱的朋友们:各位大概都知道China是亚洲的一个国家。你们中间有多少人知道这China的汉字是那两个?是中国。从字面上来讲,中就是中央或中心,国就是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七、实相

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实,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大般涅槃经》实相各位敬爱的朋友:今天从时代广场过来,看到两旁路上挤来挤去的男女老少,都带着匆匆忙忙的形色

沈家桢:佛学讲述集 一、五眼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偈五眼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

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大量史料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广泛影响,认为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重要的课题。第二部分从把佛学与西学相附和,强调佛学的哲理性,

心理学相遇佛学

心理学相遇佛学◎ 徐 钧佛学的整个修道的本质是摧毁负面情绪或具有潜在负面性的正面情绪。佛陀说,由于不如实认知,而有忧愁悲伤哭泣等烦恼左右个体,而由于如实认知就能转变这一世间的快乐和烦恼的心理规律。在这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 太 虚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

于凌波:一代佛学家吕澂

一代佛学家吕澂于凌波吕秋逸,名澂,秋逸其字,又作秋一、鹫子,早年以吕秋逸一名为人所熟知。他是江苏省丹阳县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秋逸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继之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

陈兵: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西方文化的强烈冲撞,中华传统佛学遇到了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时势人心而继承革新的问题,突出地提到了热心弘法者的面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佛教革命的

陈兵:佛学对人类认识能力与认识方式的考察

佛学研究真实,不是一味朝外看,把真实作为孤立的客体去研究,而是从缘起论的立场出发,首先对人认识真实这件事本身作客观、全面的分析。这是佛学真实论最为重要的特质。从缘起论观察,人认识真实,是处在认识主体与

陈兵:佛学对真实的界说

佛学真实论,在印度瑜伽行派的《瑜伽师地论》等论典中,阐述最称细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分真实义为二种、四种。二种者:一、“依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略称“真实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现象普遍共

陈兵:原始佛教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

佛学养生

佛教认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一、为四大不调。即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 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二、贪瞋痴毒,贪是对于自己的

【我见优莲】武夷莲乡行

遇见白莲十五岁的朱熹在公元1143年的春天失去了父亲。遵照父亲大人临终前的遗嘱,他和他的母亲一起,越过闽北一带的群山,一路辗转,来到了一个叫五夫的集镇。朱松把少年朱熹托孤于此的原因之一是五夫当地有他的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1:真实不虚话“往生”

41:真实不虚话往生往生有活着时往生和临命终时往生两种。这方面的书籍和音像资料及亲自见闻者都比较多。科学目前还无法确切地做出解释。所谓活着往生,即是指修行者无病无疾,身心安康的情况下,提前预知自己往生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5:解悟空性很重要

45:解悟空性很重要所谓证悟空性者已是开悟了的大德了,可见学佛之人一下子就能证得空性的人并不多。对于般若空性,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是望文解义,尽量保持正确的知见,用以观照我们的生活和修行,使之勿要产生太大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3:做功课有何要领?

43:做功课有何要领?修密法,参禅打坐,念佛读经等等,任何方式、方法开始都是为了入静习定,人在禅定状态中才容易开慧证果。修习禅定的心要只有一个:止观双运(注:在此仅是一种狭义而表浅的说法)。一般来讲,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7:修行的本质

47:修行的本质真正的修行就是如法修行。在于五蕴、六根、六尘所对应的点点滴滴。在于起心动念,当我念头起来,晓得此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和终止。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疑?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

44:一部经典能有多长?我们常说的佛法即是指释迦牟尼佛所传下的法。但过去未来,一切佛法的核心要义又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胜义般若波罗蜜多的方便示现。一切十方三世所有诸佛菩萨皆由般若波罗蜜多生出 。释迦牟尼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8:必须走的“中道”

48:必须走的中道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6:也谈禅、密、净

46:也谈禅、密、净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门,即返其初(自性),净是定于一(佛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6:存在的“实相”

6:存在的实相所谓存在的实相即是大空性,是真空与妙有同体不二,是一切存在的本际或本然。佛门勉强以相呼之,仅是为了顺应众生的世俗习惯。从义理上来讲实相有三种含义。第一是指真如空相。指它的本然之性真实不虚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本书的缘起

本书的缘起(前言)在这里,我要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本人法名妙泽,公元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四川成都,长在贵州。一九九0年大学毕业。于1999年开始修学佛学,现为自由职业者。或是某种层面上的因果使然,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