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胡晓光: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2025-03-31 08:37

用现代哲学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观佛学思想是关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学理。从佛学自身的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中观佛学是关于中道实相的教理。我们知道佛学本身不是哲学,但佛学中包含哲学思想,作为印度大乘佛学的一个宗派的中观宗的教理中观学,它自然在其理论中包括一定意义的哲学,由于佛学与哲学的目的与方法不同,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把中观学当成就是辩证逻辑学。佛学的目的在于彻见实相真理,而这个真理是一个亲证境界,它不同于哲学的目的之真理本体,是一个抽象范畴,佛学的方法是思辩与直觉的统一,而哲学的方法,只是囿于思辩玄想。

人是理性存在的主体,因而当人具有反思理性时这便产生了哲学,所谓反思理性,就是对认识的认识,哲学上称为认识论,由于反思理性的认识是直接面向思维主体本身,并是在于对思维方式与思维自身的真实性的认识。因此可以说哲学是对自我的认识,或可谓自我学。哲学研究的取向是可贵的,但是它把目的规定在理性表层思维内进行认识,这是错误,又加上哲学没有自我显现自我本性的直觉修为方法,因而哲学必定是一个无效的戏论而已。

中观学同哲学一样的地方是,它也是面向思维主体,也是要对思维本性进行澄明。但是它是用另一种方法来切近目的的,即首先通过对反思理性的逻辑惇论的超越,介而契入直觉体认境界,因为中观学认为理性的本性是直觉。在反思理性过程中,中观学确实充分地运用了中道辩证法,大家知道,中观宗是以二谛为宗,所谓二谛就是中观学的思维辩证法,在佛学中有两种真如,一是依言真如、二是离言真如,所谓依言真如就是理性思维所觉知的相对真理,所谓离言真如就是直觉体认所觉知的绝对真理,理性与直觉本为主体上的两个即同一又区别的智能,中观学称为理性为权智,称为直觉为实智,在依言真如里,中观学是在于破斥知性思维,因为知性思维是两极思维方式,佛学的目的在于契证实相真如,而能契证的主体智能是理性的本性直觉,知性思维只是在汕象领域内,对事物的两极性执著,中观学就是在思维中,对两极思维方法作了扬弃,而显示理性的中道观,在对两极性思维进行破斥时,中观学就是以二谛为方法。因此我们可称中观学是思维哲学,但更重要的是又有超越哲学的成份在。所谓二谛,就是真谛与俗谛。佛学认为主体思维的对象是法一,中观学认为法就其本性是绿起性空的,缘起性空就是法的本性实相,真俗两谛就是以显缘起性空之理为意趣的。由于在知性思维中,人们不是认为有,就是认为无,不是认为常,就是认为断,为了超越两极边见,以显示非有非无,非常非断的中道,中观学对有见用无破之:对无见用有破之:对常见用断破之;对断见用常破之。因为法是缘起而有,空(无)是自性而空,缘起与性空本为一体两个方面,绿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缘起不碍性空、性空不碍缘起,知性思维则相反,执缘起有为常有,执自性空为断无。因此在哲学思维逻辑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逻辑惇论一迄今无人能够解决。在康德的哲学中称谓二一律背反就是这个逻辑悖论,西方哲学认为这是一个思维之谜。虽然有两种对待态度,一是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企图超越逻辑惇论,二是康德的回避逻辑惇论,认为不可知,现代西方实证逻辑主义,也同样是持康德的观念。由于主体思维在认识事物的本性上,自身出现了二律背反现象,因而人能不能够认识事物的本性就构成了哲学认识论上的主题。从中观学维度看,不论是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还是康德的放弃,都不能解决思维认识上的惇论现象。原因是他们没有去考察思维生成的机制机理及机能,更没有去发现逻辑惇论提出的实质。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是主体的存在者,人是身心的统一体,人的精神是知情意互助的功能,人是不但受知性思维框架的桎梏,更是受生理本能的束缚,人的本能是思维意识之根,因而思维的能力是受先决条件的决定,但是人的思维是有能动性与自主性的。它能够发现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于是它就有反求本能,使本能升格,关于本能的升格,佛学叫修持。因此对逻辑惇论的超越,必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理性中破斥知性执见,二是在修持上排除本能执情,佛学称之谓定慧双开,或止观双运。中观学认为要彻见法性,或说明心见性,就必须要超情离见。由于人是受报之身,因而人的身心能力都受前因决定。在此人身上我们不但要对治我们的我思更应该对治我在一。西方哲学之所以不能彻底解决逻辑惇论,就是因为他们只是关心我思,不关心我在,因而他们的哲学没有离开分别计度的意识。虽然黑格尔用理性辩证法对二律背反进行了折中解释,但是由于他没有从根本上看到二律背反是凡夫的妄想所生这一点,只是在概念上戏论一番。因此它的哲学离法之本性也很远。

中观学认为逻辑惇论是两极边见的会合,这正能证明人的知性对法的本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同时只要把逻辑惇论看是妄想所生,也就自然这个问题不再是问题了,也就无意义了。由于逻辑惇论是一个开示正见的契机,因而中观学就用二谛对治两极边见,从而超越了逻辑惇论。为超情的修为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二谛就是这样的方法论。中观学的二谛与其他宗不一样,中观学讲二谛是在约言教上讲,不是约理境上讲。因此中观学二谛是对破边见的言教。它的施设在于离见。而由离见之中观而起观照就是超情修为,由于修为之故,妄情俱遣证入观照般若,情见一旦被超离,自然心性本性就会显发,也就是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了。中观思想的本性在于用言教显示悟证法性的方法,它本身一无所有。但在人主体的意识面前,中观思想的作用则是客观存在。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观思想的本性,我们有必须对中观思想的逻辑体系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一番认真探讨。由于中观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一切法无自性,因而中观学的在体系建构上,并没有搞形式化,而是应成圆融的,就是主要内容,也是本著基本原则的精神,对所有凡夫所执的情见进行破斥。但是我们要去繁从简地归纳起来,中观学就是以二谛为核心,以八不为主要内容,并由此而构成一个无自性(空)的辩证法逻辑体系。

所谓八不,就是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中观学认为执取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者有自性就是四双八计。从八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八个四对问题确实反映了哲学上的基本内容。生灭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元问题:常断问题是关于世界连续性与中断性问题:一异问题是关于世界同一性与差别性问题:来去问题是关于世界是否有转来出去的问题。从逻辑架构上看,生灭常断是时间上的观念,一异来去是空问上的观念。常断又是时间性的运动观念,来去则是空间性的运动观念,至于生灭则是时间性的起源实体观念,一异则是空间性独立实体观念。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说就是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所谓八计就是八种哲学观点,它反映了人类的哲学思维认识水平,对此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哲学方法,二是逻辑方法。中观学把逻辑与哲学统一起来,把八计的思维还元成知性思维的基本式上,再用辩证哲学中观进行破斥。从而有力地否定了八计的观念。当把哲学观点还元成思想基本式上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的一切认识主张上性质判断不外有四个模式。中观学称为是四句所谓四句,就是一常句、二无常句、三常亦无常句、四非常非无常句,在《中观论》中龙树大士就是用四句格式来破自性见的,中观学认为只要对生的种种谬执破除了,也就可以破除其他七个计执,《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同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无生就是不生,由于世界本元问题,在印度有种种哲学观念,《中观论》中例举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这些都是具体的哲学命题,中观学通过理性的归纳,在《中观论》中对生相又例出九种生相,一是因果一,二是因果异,三是因中先有果,四是因中先无果,五是自体生,六是从他生,七是共生,八是有生,九是无生。《中论》说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不灭者。从哲学思维问题的发展进程看,人类的哲学观念集中体现在对八计分别上,而对八计的自性所生解的认识就是在四句范围内。因而中观学认为不论是什么哲学都不能超越四句之外再建立逻辑体系。在四句性质判断上,要建立有效的哲学逻辑,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二律背反的逻辑惇论在这个层次思维中是铁律,因此中观学认为在四句中没有正见存在,虽然可以执一边见建立起来一套理论规范,但是又可以在相反的一端也可以建立一套理论规范,所以是非有无问题得不到解决,中观学认为执取四句就是无明,因此要超四句灭百非。生相用四句规定则无法定真,因此为不生,中观学的不生是从真谛空义上讲的,是破自性生见的,并不是破俗谛绿起有见的,因此说不生,还说不灭。有生故有灭,不生故不灭。生相如此破除,余者类推。中观学就是用以言遗言的方法二难推理,妙显离见之中道,中观学就其自身如同虚空,一无所有,但是它应对一切又成就一切正见,所以中观学的体系内容乃至基本原则都是一个方法论意义的建立而有,因此可以下这样一个断言,中观思想本性,就是以主体思维邪执为对治法,以缘起性空为法义,以不二观念回归理性的本性直觉上,批判两极观念,达到理性与直觉的统一,证入那个离言离思的妙道。

End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本性

◎李炳南 问:佛经中谓,本性乃本来清净,那么我们的本性,又怎会变成污秽不清,究竟因何缘故? 答:本性清净,名曰本觉,但无始而有无明。譬如金质,便是金质,但在矿中而与沙土混合。虽则相混,但金自金,沙土自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任杰: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

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龙树菩萨造颂,僧成大师释,任杰译汉】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①圣龙树菩萨 造颂僧成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① 宗喀巴大师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造《正理

任杰:中观破迷执论

中观破迷执论圣天菩萨造任杰译顶礼阿阇黎圣龙树谁不观彼性,非所识非依,非相观所了,无生灭安乐。不观相无现,无相无能显,非二非不二,离相寂慧转。无文以文字,悲心作教示,恭敬礼大师,无倒而宣说。谁成二谛智,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坛经》思想简析

《坛经》思想简析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坛经》,唐惠能说,法海集记,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现行本有四种系统:第一,敦煌本,不分卷,现今计有六种不同的抄本。(1)旅博本,即旅顺博物馆藏本,现下落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

从诠释学方法看儒、道对佛教心性思想的影响关于儒道佛三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的是思想体系之间的渗透和思想家之间的交互影响问题。近几年,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这一领域中耕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从整

杨维中: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

杨岐方会的禅学思想及其禅风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2010年11月22日,首届圆悟克勤禅师暨茶禅一味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昭觉寺隆重开幕。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杨维中在第二场学术研讨报

杨维中:佛性与禅悟——南宗禅三系心性思想的区别

慧能之后,南宗禅大略而言有三系较重要些:一是荷泽神会系,史称荷泽宗:二是南岳懹纟,此系一至马祖道一时宗门大盛,史称洪州宗;三是青原行思系,此系至石头希迁时有大发展,史称石头宗。行思是否为慧能弟子,留存

杨维中:试论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实践

作为一位与时俱进的高僧,真禅法师既具有相当深刻的理论识见,又具有卓越的实践品格和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是上世纪振兴中国佛教的一代高僧。真禅法师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仅通过真禅法师关于人间佛教的理论阐发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刘元春: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

鸠摩罗什(公元344一413年)在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四年)被姚兴礼请到长安后的12年中,共翻译佛经30余部300多卷,与唐玄奖、义净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他的译经摒弃当时格义旧式,剔除比附臆想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