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
2024-10-20 11:39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

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央视四套播出的《文明之旅》访谈专题节目中,著名文化学者于丹与大家探讨了家教的学问。

1. 教孩子厚道做人是最基本的家风

  现在经常有排行榜,在讨论家庭要有多少资产才能传承下去。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里,最大的家庭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

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过去中国的风俗里就有它的伦理规矩,过去说张家村、李家店、赵家祠堂等,一个村的人都是同姓,他们的孩子做错了事,去跪祖宗祠堂,觉得没有脸面见祖先。很多祠堂里是有家训的,即使是寒门,也说自己是有门风的。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从小生活特别贫寒,他妈妈靠给别人扎鞋底等粗活供他念书,陶侃一步步往上走,他后来就做了鱼梁小吏,有一点小权力,他把那些腌制好的罚没的鱼给妈妈送去。

他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大意就是,你是一个小吏,你把官家的东西给我送来了,你不能给我任何增益,反而给我增添了烦忧。

这样的妈妈真是深明大义,正是有了这样的妈妈,陶侃后来才能官至大司马。

什么是真正的家教门风?首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要知好歹。

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在那个贫瘠的时代,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敢不知好歹?敢伤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

于丹痛心地说,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伤天害理,但现在,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看着老猫急得哀号,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2. 母亲在家庭教育里扮演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女性虽然大都不识字,经济不独立,甚至连个独立的身份都没有,但却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

女性的重要性看一个字就知道了-安,家中有女才是安。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个女人上不闹婆媳矛盾,中夫妻不打架,下与孩子没有代沟,这样一个家就和顺了。

女人是管整个家的和睦和文明传承的,中国人的观念中,建功立业有两个ting,男人建功立业在朝廷,女人建功立业在家庭。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的地位一点不弱于朝廷,因为能不能把孩子教好主要就在于母亲。

《三字经》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孟母自己不见得认多少字,她给孩子讲道理,就是看到孩子回来,问功课时看到孩子漫不经心,就把织到一半的布一刀割断了,告诉他不成材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朴素的女人用手里的活儿来讲道理。

她自己没读多少书,但是一看街坊吹鼓手,成天吹吹打打的,觉得孩子学这个不行,搬了;再一看,这家是屠夫,成天杀猪宰羊的,也不行,搬了;什么时候到旁边有户读书的人家了,觉得孩子能跟着他学念书,才留下。

这是朴素的母亲,但这也是了不起的母亲。

过去中国古代母亲的故事特别多。如岳母刺字,岳家军从岳飞到岳云,子子孙孙送上国家的沙场,这是通情达理的妈。

而《国语》记载了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的故事。退朝后公父文伯看到母亲在家织布,他说,我都上朝官至大夫了,母亲还在家织布,传出去会让人笑话的。

公父文伯的母亲对儿子说了一段话,就是著名的《论劳逸》:你知道古代的圣贤怎么治理人民?就是把百姓带到特别贫瘠的土地上让他们安居,因为只有开垦贫瘠土地的人才特别勤劳,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他获得的东西才会特别珍惜;而沃土不养能干的人,沃土养懒汉,因为他靠天吃饭。生于沃土本来应该是件幸运的事,但有多少人生于沃土本身有出息?

公父文伯的母亲说,从古至今女人都要干家务,国君的妻子要亲手给丈夫织帽子上的缨子,官宦的妻子要给丈夫做祭祀的祭服,普通老百姓就要给丈夫缝衣裳。她说我现在是个寡妇,我不管儿子做多大的官,男耕女织,我做的是我的本分。

过去的女人眼中,一个家门的门风是她们一辈子的信念,相夫教子、传承子孙、当好人,这就是妈的责任。

家中有女才是安。母亲的肩膀,先担得起家风,传承得了这个家庭里的正直和善良,这才是天职。

3. 教孩子从小学会独立承担责任

  当今的家庭中,不仅仅父母在家庭当中承担教育的角色,由于很多家庭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所以隔辈教育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探讨话题。

这是当下社会特别现实的一个问题,六个大人供着一个孩子,那这个孩子就是宝塔尖上的孩子,所以这种孩子现在叫六一儿童。我老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好多词都变了,过去养孩子吧,叫拉扯孩子,就是拉一个扯一个,后头还跑着俩。现在你敢拉谁扯谁啊,都是供奉的。

都说隔辈亲,你去看周围的老人,不管说她身上疼啦,不舒服啦,看到孙子的时候,立马精神百倍,这叫孙子疗法。你再看带孙子的老人,不管这个爷爷曾经是个多么严厉的将军,这个奶奶曾是一个多么有规矩的大学教授,一带孩子,规矩全没了,这就要说到在家庭教养中,祖父祖母要给孩子什么。

为什么现在有好多年轻人说,这现实世界太残酷了,这跟年轻人进入社会的态度有关,你以什么态度进入现实,如果老是像对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样,凡事过于依赖,推卸责任,那进入社会,还有人能让你这么埋怨吗?

一个人能不能够融合社会,要看在家里老人是怎么对他的,其实,老人往往因为自己的溺爱,反而让孩子长成一个不自立的人。

无论是否隔辈教育,家庭教育都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家教里首要的是明辨是非。第二点,一定要让孩子从小能独立承担责任。

老人教孩子有一种现象。即孩子做错事老人会出来和稀泥,且多以孩子还小呢,他不懂事为借口帮孩子推卸责任。

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孩子小时候是最懂事的时候,因为小孩正是学规矩的时候。

一个四岁的小男孩,不管他在家打碎了一个水晶花瓶,还是踢碎了邻居家的窗户,只要他能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没有大人会出来跟小孩子计较,都会挑着大拇指说小孩会道歉,真棒,但是如果说他太小了,算了。那么等到这人40岁,还是会一直推卸责任,不是怨天就是尤人,其他人会怎么对他?

四十岁的人要是这样,大家就会嗤之以鼻,所以说一个人有没有承担能力,是从他四岁时候决定的。

西方人教孩子从小独立,但东方人都觉得要呵护,这是为什么?在这其实也跟农耕文明有关。

中国是家邦的社会,而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是城邦的社会,很多城邦的社会很早进入了工业文明,孩子在这个社会里,要一个一个割离出去谋生,而中国呢?

我们是家族都维系在土地上,过去中国家大业大,往往是一辈子大家都住在一起,但是今天的中国不一样了,中国今天在走城镇一体化的道路,这个一体化的进程非常快,看看现在的单元楼,还能够是像过去那样大家都聚在一起吗?

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都已经变得个体、越来越独立的情况下,只有教会孩子独立,那么孩子才能走得出去。

今天中国的变化在世界上来看都是变得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的育儿理念,一方面要有传统的教养,另一方面也得有国际的概念,教一个小孩子独立承担,这既是中国的古训,也是国际的要求。

你让他有了这个概念的话,他以后就会觉得世界不给我什么那是本分,世界给我什么是情分,不给我我自己可以创造,给我我就感恩,咱们别把孩子教得世界不给我啥都是亏欠,只剩下抱怨了,那不就没有感恩了吗?

End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刘素云:解决家庭问题要从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对方。

譬如说婆婆和媳妇这个关系好不好处?我过去特别不服气,那时候我办公室有一个小同事,她就跟我说,她的哥哥和她嫂子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怎么紧张。我说那不对,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坦诚去对待他,他怎么能不好?我说

学佛人如何使家庭越来越和睦

不得意存烦怨,则正是行菩萨道。倘心存烦怨,则不但与菩萨道不合,且与自己天职性分不合矣。--印光大师有的人潜心学习佛法却解决不了家庭纷争有的人自叹亲人之间矛盾重重一切烦恼的产生都源于我们智慧不够没有领悟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当

真正的佛化家庭

◎ 方海权 真正的佛化家庭是什么,佛者觉悟,是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觉悟。 觉悟表现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佛化的家庭很多人都认为全家人人拜佛,就是佛化了。 当然,人人供养三宝佛法僧是佛化之一。但是,佛化并

佛教的家庭观

佛教的家庭观◎ 佛 子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稷安定的主要力量。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中,

家庭教育发隐

◎ 印 光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于禀质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唯诚唯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尤宜永断腥荤,日常念佛,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则其生时,必安乐无苦。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

家庭也是道场

净慧法师各位道友:在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一连七天举办禅修活动是不是第一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自己在这里主持都市禅堂的禅修活动,一连七天,这还是第一次。七天当中,也同各位分享了一些佛法与修行的内容。

如何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

如何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惟觉法师 在现代家庭中如何做好分工合作?老和尚开示:成立家庭,首先必须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也就是共识。第一个共识,是夫妻间怎么相处才能够幸福?第二个共识,是如何共同成就家庭的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一篇家训,影响中国400年,被千万家庭阅读!

《朱子治家格言》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用纯其一生致力于研究程朱理学,因此这篇家训也就是集中体现了儒家学中修身、齐家的思想。文中说,黎明即

于凌波: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

董卿:幸福的家庭,从来不是三观相合,而是不争对错

当家人的幸福大于坚持三观的时候,对错已经不重要了。知乎上有人问: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最高赞回答是:幸福的家庭都不争对错。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更多的时候,只

女人的修养,男人的格局,就是家庭的风水

家庭是一个人身心的栖息地,是无论何时都可以随时休憩的驿站。而家庭里的男人和女人各占半壁江山,互相制约着共同把控着整个家庭的风水走向。《增广贤文》里说: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

“家庭、工作、修行”是居士的三种责任

在家佛教徒有三种责任,第一是家庭的责任。本来,这不需要我来说明,但是在现实中,不强调这一点似乎不行;第二是工作的责任;第三,你是一个佛教徒,与世间之人不同,你有修行的责任。一些佛教徒在学佛之后,对父母

郑石岩: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随缘成长郑石岩第三篇随缘经营家庭〈篇头语〉人想要随缘成长,必须先把家庭经营好。因为家庭的缘是基础,是孕育气势和心情的地方。家庭的情趣好,不但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有著正向的策动作用,对于子女的心智发展,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