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贾题韬: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
2025-04-18 13:06

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是禅宗里极为扼要的几句话,很有概括性。你如果要问禅门中人为什么能成佛,得到的回答就是如此简单和明白:因为你有佛性,自己了解自己就成佛了。学禅不要向外求,禅并不在外面,自己就自足自有的啊!所以不要绕圈子,直下顿悟就能成佛。对这点,学禅的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於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是六祖得法因缘的前奏。

六祖从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到后来在五祖那里言下大悟是一个有过程的悟入整体。既然六祖家贫,没有读过书,为什么会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呢?这里就有三世因果的道理。

儒、释、道称为中国三教。儒家对这个问题是敬而远之。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孔子,鬼是怎么回事呀?孔子说:你连人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还谈什么鬼呢!子路又问:那么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你连活着的事情都没有弄清楚,谈死干什么!以后儒、道在生死问题上的认识,基本上都附会佛教的说法,没有独特的、自成一家的认识。

基督教不承认有三世因果,它断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必须信仰上帝,求得解脱,不然在死后只有听任基督的末日审判,该升天堂的升天堂,该下地狱的下地狱。基督教称此为一次得救。人生回旋的自由少得可怜。

佛教则不然,认为人的生命是无穷之流,可以无限转生,也就是六道轮回。这是人生最紧要的问题。每个人的性格、气质、品德、智力、命运都不尽相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产生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从三世因果中去寻找,现实社会中的理论是解释不了的。

下一代的生命离开了父母这个缘当然不行,父母交合只是你的外缘,必须有你自己的参与,加上父母的外缘,才能形成胚胎。父母如同阳光、土壤、水分,自己才是真正的种子。所以牡丹有牡丹的种籽,菊花有菊花的种籽。这些种籽,加上土壤、雨露、阳光等外缘,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因此,一旦谈到你,就涉及到前世的问题。必然有个投胎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又是从哪儿来,怎样找到你父母的呢?父母很多,为什么单单投身到这家,而不是那家呢?这就说明了由你前世积聚的种种业力,产生了趋向性的认识,恰好这家父母的业力与你有缘,你就不知不觉地来到这家、这个世上了。人生的现象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环境好,既聪明,又漂亮。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环境差,既愚昧,又丑陋。这个问题推衍开来,真是太多了。科学家们到此也会束手无策。

人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呢?没有佛教修行的人们,其身、语、意三业的活动,都是陷在无明之中,浑浑噩噩的。人死了以后肉体虽然腐化了,但其业力仍在,不会与肉体一同消失。这个业力看不见,摸不着,一旦因缘成熟,就会以各种相应的生命形态来接受果报。有的人认为胡作非为一世,死后就一了百了。没有这么便宜,善善恶恶种种业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账一样,到时都会兑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了这个三世因果,有了这个业力不灭,整个因果链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这样,坏人才有所忌惮,好人才有所慰藉。

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一个人今生有道德,对社会的奉献大,下一生就可以转入天道。一个人今生损人利己,下一世就可能变成畜牲。人、天、非人、畜牲、饿鬼、地狱这六道,就是以你自己的业行活动为标记,该入哪一道就入哪一道。对此,人们可自由选择。

学佛的人知道其中的利害,才去修道,以了脱生死。而生死轮回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所以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断除无明。哪怕你修成了神仙,无明没有断除,清福享尽后仍然会掉下来的。所以必须断除无明,直入涅槃,才是了脱生死的唯一出路。

End

雪漠:事物本身没有永恒不变的意义

事物本身没有永恒不变的意义有些人行善带有一种目的,有些人行善只是一种手段。当它仅仅是一种手段时,就有可能被人称为伪善。不过,笔者认为,只要这个善的手段所引起的行为、结果具有善的效果,那就不应该被称为伪

贾题韬: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

论开悟贾题韬居士主讲第一讲 开场白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第五讲 唯识学的开悟(上)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贾题韬: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

贾题韬: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我学佛的因缘是在初进大学时,得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厉害,心里缠绕上许多人生问题。无意间,我接触到一本谈人生问题的书。书是谁写的,现在已记不得,这本书介绍了一点中观思想。大概是说,世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上)-贾题韬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

贾题韬:我就是真如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贾题韬:禅宗如何传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下)-贾题韬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

贾题韬: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

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里极为扼要的几句话,很有概括性。你如果要问禅门中人为什么能成佛,得到的回答就是如

贾题韬:学佛的目的在于真实受用

印度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公认的初祖开山祖师,传说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出身于印度贵族家庭,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和实践家。他在中国传的法与 其它宗派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不妨听听。不过这里是依据禅宗灯录上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