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贾题韬: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
2025-04-18 12:03

论开悟

贾题韬居士主讲

第一讲 开场白

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

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

第五讲 唯识学的开悟(上)

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

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

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

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第十讲 禅宗的开悟(一)

第十一讲 禅宗的开悟(二)

第十二讲 禅宗的开悟(三)

第十三讲 禅宗的开悟(四)

第一讲开场白

我作了一首打油诗,作为这次讲演的开场白:

昔缘未了论开悟,今又葛藤试解环;

此事当人须直取,吃瓜莫受卖瓜谩!

因为过去我曾讲了论开悟这个题目,但没有讲完,所以说是昔缘未了,我现在还同大家一起像理葛藤一样地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葛藤是禅宗习用的语言,是指说话太多像蔓草那样纠缠不休,这里用来比喻人说话不完,或者讲的不尽恰当。但是,要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需要你自己去亲证,单听别人讲是不行的,必须闻而思,思而行,行而亲证,这是你自己的事。比如吃瓜,瓜是苦是甜还必须由你亲口去尝一尝,不要光听卖瓜的说长道短,佛法究竟如何,也是需要你自己去直接体验的!

关于开悟,我们大家都是学佛的,都知道开悟的重要性。佛教是无神论,大家必须把这一点认识清楚。学佛完全靠自己来解脱自己,这就是佛教的特色。其他宗教主要依靠外力,只有佛教是靠自己解放自己。因此,开悟在其他宗教里并不算什么重要问题,而在佛教里却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开悟是要你自己开悟。只有开悟才能明确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口事,你自己也才能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没有什么力量能来代替你解脱的。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访问了多少的外道啊,可是并没有解决他所想要解决的(生死)大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菩提树下,静思维,自己下手来解决,终于开悟了!然后根据他所悟到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讲的,也就是把他开悟所见到的东西给众生介绍出来,令众生开悟。佛由开悟获得了解脱,佛教里的一切设施,都是集中在使众生开悟这一点上的。譬如受戒,就是为了约束身心,为开悟作准备。因此,大家不要怕守戒,守戒的后面有开悟,有使你脱胎换骨的灵丹妙药让你受用。佛法并不是故意要把你身心捆起来,故意让你不舒服。你要想了脱生死,你就必须把你那不应该做的事情放下,让戒澡雪你的精神,斧藻你的性灵。否则,开悟就没有希望!再修定来说吧,定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不是很时髦气功吗?气功就是佛教禅定的初步,仅仅属于佛教的一小部份。佛经里面没有气功这两个字,并不是没有气功这个东西。不仅仅有,真正要讲气功,那才是佛教拿手好戏呢!但是,佛教的目的不在气功上,这就是区别。佛教的开悟也不全在定上,定虽是需要的,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守戒也是佛教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目的只有一个──开悟!

又如佛教最重视慧学。慧学有三种:一闻慧,如看经、听经等;二思慧,闻了以后要继之以思察,不能机械地接受。起码要在思想上转个圈,研究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三修慧,光有思察还不行,必须要去修,守戒和习定都应当包括在修慧里。为什么要受戒?受了戒又应当怎样护持?为什么要修定?如何修定?由实践而获得决定的认识当然是慧学了。开悟属于修慧,但修慧并不一定等于开悟。而一般的修慧,其目的仍然是为了开悟。

总之,戒也好,定也好,慧也好,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开悟这件事,佛说了四十九年法,也无非就是为了使众生开悟这件事。所以,开悟在佛教里来说是无比的重要。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学佛的一段思想过程,这对大家的学习也许有些好处。我原来对佛教也搞不清楚,以为佛教是宗教,宗教就是迷信,既是迷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我是大学生嘛,受的是科学教育嘛!毕业以后,我就在我们那个学校里教逻辑课,逻辑是讲思维的方法和规律的。由于各种科学都要依据一定的逻辑即规律性,所以逻辑又称为科学的科学。我在教课的时候涉及到了因明,因明是东方的逻辑,而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佛家的逻辑。尽管因明并非发源于佛教,但其发挥、光大、向前推动,佛教是有贡献的。同时,因明学术思想上和运用上也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初讲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怀疑:佛教是迷信的,为什么还有这样的逻辑体系,可能还是有点道理吧?研究了因明之后,了解到和西方逻辑确有许多共同点,因而想到佛教可能还有别的好东西,这样开始了研究唯识。抗战期间,我到了成都,成都一些佛教界的朋友还称我为唯识家哩!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那个时候西藏喇嘛到成都的很多,他们来了后,传的是中观和密宗。中观在西藏破认为是最高级的佛教理论,西藏佛教徒对于唯识不像内地佛教学者那样重视,更不作系统的研究,而只是在讲中观的时候,附带地学一点。其实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与其说学唯识,倒不如说是在破唯识更确切一些,他们一面学,一面破,结果是学完了也破完了。当时成都一般的学佛人,感到密宗修持的神秘,中观破唯识的新奇,大多数标榜自己是中观派。我那时从北方来,已对唯识方面作过一番研究,曾倾向于奘学,对此就有点不服气。又认为我们是学科学的嘛,如钢铁一样,愿意锻炼锻炼自己,就和他们交了交手。当时在成都所谓的中观家大概有二十多位,在交换了意见之后,往往为此而发生辩论,他们就送给了我唯识家的称号!可是,我学唯识并不迷信于唯识。当时我对唯识也已有好多疑问,也是在脑子里转过来转过去而得不到解决的。因此,对他们的说法,不管怎么样,我愿领教。就在那时,开始研究了中观。过去的事说起来话长,我在这里只能简略地提一下而已。现在把话又说回来。

唯识,我们知道这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研的,此宗的著作特点是条理谨严,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由于文字过于简练,有关辩难问题,多采取因明方式,加之法相辞汇很多,审名定义都有一定的界说,不能望文生解。所以,真能学进去的人并不多。唯识的学说中,最突出的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唯识之所以名为唯识,根据唯在于此。拿现在的语言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譬如: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色,耳朵听到的声,舌头尝到的味等等,眼不管声,耳不管色,谁也不管谁,分工各各不同。眼、耳、鼻、舌、身统称为六识,是人们共认的精神作用,可是仔细想一想,人身上有许多事情。六识是管不了的。譬如,人长头发是谁管的,吃下饭去没有人管,然而,饭一下咽,该变红血球的变红血球,该变白血球的变白血球,该排泄的排泄,该运输到什么地方的就运输到什么地方,并且一点儿也不错,这是谁管的?再者,过去的事,我们现在还记得,这是谁管的?是眼睛?是耳朵?它们都不管!然而所有过去的事情,它完全有档案,整理的非常好,给你储存起来、听你使用、请问又是谁司其责?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佛教讲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那么,人死后是什么东西把这一切都带到下一世去呢?这一切唯识家都是以阿赖耶识来说明的!佛教讲轮回,一般都用十二因缘来讲。无明缘行,无明,是愚昧、执有实我,因此发生出来的行为当然是错误的。以行为缘产生了识,入了胎,长出名色亦即身心,逐渐产生了六入,即眼耳鼻舌等各种官能。出胎以后和色声香味等外境接触,有了触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产生爱恶,爱就有了取,现在我们大家正处在这个爱、取的阶段上,即正在爱、正在取。取的结果就有了业,因为造了业,虽然这一辈子结束了,但下一辈子就不能不生,生了就有死在等待著。这十二因缘,是佛教说明三世轮回的一个基本公式。但这一理论的问题,就在于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这一辈子完了,能把这一辈子的很多东西带到下一辈子去呢?是眼睛吗?耳朵吗?身躯吗?这都不可能!因为,身体已完了嘛!唯识家说,作用在于阿赖耶识!它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把你前生所作的善恶业全都带到今世来,又把今生所作善善恶恶的业带到后世去!又如有关气功中的特异功能问题,依唯识家说作用就在阿赖耶识,这个功能原来就在阿赖耶识里,被一般的现行掩盖起来。如果把一部份现行活动压制下去,阿赖耶识的另外一些功能就会显现出来。实则唯识家在谈到阿赖耶识的功能并不止此。内而根身器界,外而山河大地乃至银河系统,扩大到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阿赖耶识所变。这就有点玄了!玄吗?其实也不玄!比如同一个环境,为什么各人的感受不同呢?同是南方人,浙江、江苏人吃辣椒就不习惯,而四川人,湖南人则绝大多数非吃辣椒不可。一样的辣椒,他吃了很香,你吃著难受!这就说明各人的阿赖耶识所变的环境并不一样。所以,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和他的世界等等看著似乎是在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即心外无境,所以称为唯识。在研究中我的思想上存在有不少的问题。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阿赖耶识里有许许多多种子,有好的,也有坏的。那么坏的种子怎样会消灭呢?在唯识家来说,阿赖耶识中有一部份是有漏种子,有一部份是无漏种子。当有漏种子现行时,无漏种子被掩盖起来了,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有无漏种子现行,有漏种子就被压制下去。但是,这有漏种子虽被压制下去,它还是在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以后就不会再造反吗?唯一的回答是无漏种子亦可以制止有漏种子。但这能说彻底么?复次,阿赖耶识到底是一个呢还是多个呢?唯识家的答覆是你我及一切众生各有各自的阿赖耶识。这一点,拿现在哲学家的术语来讲,就是多元论。十方有情,各有八识。那么,有情无量,八识系统也无量,而它们之间有无一个力量或形式维持相互间的关系,免得世界成为杂乱无章呢?

唯识即是唯有识。那么,外界是什么东西呢?唯识家的答覆是识的所缘,识是能缘。耳朵听声音,声音是所缘,耳朵是能缘。离开了能缘的耳朵,声音就没有所缘,所以还是识。而所缘必须有实在之物体作根据呀!唯识家因此又说所缘有亲所缘缘和疏所缘缘。比如我这顶帽子,大家所看到的帽子就是大家在眼睛里变了一个帽子的相,你真正看到的,是你自己所变的帽子。但是难以解释的是就这一顶帽子,你见的跟我见的虽不完全一样,而彼此都须承认这里有一顶帽子,是客观的实在,是只限于此时此地才看到的,那么唯物论就成立。你所看到的,是你所缘的,是你的识所。但是没有这个客观存在,也就没有识生起。而你所依据的那个条件是另外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客观存在。我们大家都学过唯识,你能说这不是问题吗?《成唯识论》为答覆此一问题,说有疏所缘缘,客观存在为阿赖耶识所变仍然是识。难以讲得通的是另一个阿赖耶识莫非也是自己的阿赖耶识所变么?你承认唯识,当然就不能不承认疏所缘缘,恰恰是这个疏所缘缘适足以成立唯物而不是唯识!当时思想上还有其他种种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详及了。

我因为对唯识有这么些问题,在那个时候,我就有点同情熊十力。他是唯识大师欧阳竟无的学生,他最后却说唯识不了义,后来他写了《新唯识论》。他说玄奘大师的印度佛学学的好,对中国的佛学体会则不深,所以他反过来却喜欢中观。在当时汉地佛学界说中观比唯识高的,他是第一人。他认为唯识正面说本体越说问题越多,倒不如中观从反面说。中观一开始就是破,一直破到底。它从来不主张什么,如《中论》是中观宗的代表作,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劲地破,二十七品把佛教习用的各种根本范畴破的干干净净。如佛教里讲缘起法,缘有四缘,《中观》第一品里就把四缘予以驳斥,认为都是站不住脚的。好多人读了《中观论》都感到抓不住什么东西,它对时间──破!空间──破!如来──破!涅槃──破!法界──破!。熊十力认为这一味破却是很妙,破余的味道要你自己去品尝,唯识说来说去反而离本体越远了。

成都解放后我随军进藏,到拉萨参加了西藏佛教协会的工作。工作之余,把在成都听到的中观与唯识之争的内容就拉萨的善知识前对照了一下,知道藏传中观学破斥唯识的地方,确有深刻之处。不过破则破矣,而对于唯识苦心孤诣为成立业果相续的原理所建立起来的体系以及它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藏传中观学并没有提出较坚实的理论可以取而代之。另外还有其他问题也不一一详及了。

我们在研究唯识和中观的过程中,思想的火力都曾遇到过死角,展转于此胶彼漆中,感到十分烦闷,而每次烦闷之余恰巧却因看了禅宗语录获得了轻松愉快如释重负,这就是我提出《论开悟》这个讲题的缘由。不过,这并不能依靠讲几个公案,说几则因缘,讲些是非两可之论所能了事的,我想从教和宗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予以比较论证,开辟一个对禅宗新的研究途径,这将是困难的。无修无学浅陋如我,绝不敢自信可以探骊得珠。不过,珠虽未必能得,而冒险探骊,不怕遭没顶之灾的决心我是承担下来了!

End

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

◎ 梦 参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

开悟·见性·涅槃

佛法讲修行,从资粮位到加行位,加行位以后是见道位,见道以后就是修行位,是有个过程的。一般讲开悟就是见道位。如何开悟?必须要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做到这十六个字就可开悟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摘自《五灯会元》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

净慧法师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净慧老和尚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最迅速、最保证能开悟的窍决!

索达吉堪布在没有修出离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这不仅仅是我的要求,在佛经中也如是记载着释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无须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够发起菩提心的那种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

是否开悟的区别

是否开悟的区别来果禅师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笼统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狗屎

开悟不一定要打坐

◎ 圣 严随着佛法的兴盛,学禅打坐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可是,禅宗有一句口头禅开悟不靠腿,说法不在嘴,可见得开悟不一定要打坐,真正的弘法也未必要嘴说。印度的各种宗教多半会用打坐作为修行的方法,他们认为,

抱定这一个死句啃,不问开悟不开悟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这些话同你们讲,实在没有什么讲头;在你们还以为不十分要听;因为各人的心行上差得太远。我亦不能不尽我的天职,只好一层一层讲下去。用功的人,对于世间上名利、荣耀;冤亲、贪爱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

看星星开悟的元实禅师皆仁法师  那天和几位法师聊天,有人说道,除了世尊就没有谁看星星证道了吧?后来想了想,在禅宗灯录的记载中,看星星开悟的禅师倒还真有一位。那他到底是谁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夜晚,一弯新

开悟分为两种

开悟分为两种◎ 净 慧开悟一般地说有两种,一种是解悟,一种是证悟。所谓解悟,就是从理解佛法而获得的开悟。也就是理解了佛说的经典,祖师的语录,修行的法门、次第和途径,然后根据某一种法门去修。理解了、认识

开悟前后的区别

开悟前后有何区别◎ 来 果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一脚踏到

开悟

◎ (德)埃克哈特托利曾经有个乞丐在路边坐了30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个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

开悟的境界

开悟是什么境界?晋美彭措虽然一切苦乐全部是心所造成的,但当我们去寻找时,心的本体却找寻不到,它无生无灭犹如空中的烟雾。就像在梦中寻找大城市,或在空中绘画一样没有意义,从来不存在的法我们就不要去寻找,我

雪漠:开悟之后有没有烦恼?契入大手印后如何进修?

◎陈亦新:开悟之后有没有烦恼?要是有,如何对治?●雪漠:开悟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缘悟,上根之人,遇到具德上师,机缘成熟,就能一悟到底,按禅宗的说法,能一箭透三关。透三关之后,就能悟得究竟,如香巴噶举的

体光禅师:“不开悟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不住山,不破本参不闭关。像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到深山里边怎么能行呢?你就说你有那个道心,你这个身体他也吃不消。到山里面住,一定要破

正觉和开悟的境界是什么

觉者,知者,是发现自己真实而美好、充实而适合人性发展的真正的生活者那个人,他不畏惧任何人生的难题,也不害怕任何人生的困境,为了找到真理,不退缩,不回避人们遇到的一切问题。终于,他抛弃了所有的城市中人们

药王药上菩萨因尝药而开悟

其实了解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的人都知道,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是兄弟,两人都是精通药理,而且经常帮助人们治病,后来因为因缘就成为了菩萨,那么可能有的人不知道药王菩萨和药上菩萨是因为什么开悟的。第三段就正式讲

文偃禅师开悟的故事

文偃在浙江“博通大小乘”以后,仍觉得“己事未明”,乃发心参学。文偃首先参访的是睦州陈尊宿(道踪)。道踪是南岳系黄檗希运下的门人,他首先住观音院,门下学人常百余众,“随问遽答,词语险峻”,“由是诸方归慕

石头希迁禅师的开悟

一天,他对马祖道一大师说:“像这样呆下去,不如请师父给弟子另指示一位大师,也许还有希望。”马祖道一大师听完后,说:“离此地七百里,有一位称为南岳石头的禅师,如果你到他那里,一定能有一个好的结果。”灵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节 开悟

第四十节 开悟《圆觉经》载: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

开悟之后,为什么需要授记

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修行开悟之后,是需要有人帮你“授记”的,如禅宗的六祖慧能听闻《金刚经》而悟道,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开悟了,只是没有人给他“授记”而已。因此,他后来才到黄梅山给五祖弘忍“授记

二祖断臂,安心开悟的故事

进入禅宗的人想必对二祖断臂这方面有一定了解,他讲的是二祖慧可断臂去求法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禅宗中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师兄可以多去了解了解。那下面一起来看看二祖断臂,安心开悟的故事吧! 立雪断臂 慧可

宋智明: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开悟要诀二十颂

开悟要诀二十颂一、正解全然心是佛,迷惘生二边,离相当体归,穷源真灵妙。二正念持念入法行,内外消括尽,一心自然空,怡然慧水充。三、正观立断中道落,观知无寄明,从容照目前,有无皆不住。四正知妄知浮尘缘,真

八万四千法门怎么开悟

开悟是一念相应,言下顿悟,而绝非渐悟。成语有盲人摸象之说,学佛人在初探佛法时,不能窥见全貌,只能像盲人一般,在大象身上摸索。此时对于佛学的理解,都是自己意识觉知心的想象,即使有所收获,也不过是脑海中的

禅宗公案:如何才是开悟?

一、无心可安即可开悟有一个相当著名的公案:禅宗的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请法云: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

禅宗文化:声色中的开悟

圆悟克勤是北宋禅门巨匠,他的开悟很特别,是听一首艳诗而悟道的。《圆悟心要》里记载:师彭州骆氏子,为演祖侍者。部使诣演。演曰: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使应喏喏。演曰:且子

贾题韬: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

论开悟贾题韬居士主讲第一讲 开场白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第五讲 唯识学的开悟(上)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贾题韬: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

贾题韬: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我学佛的因缘是在初进大学时,得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厉害,心里缠绕上许多人生问题。无意间,我接触到一本谈人生问题的书。书是谁写的,现在已记不得,这本书介绍了一点中观思想。大概是说,世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上)-贾题韬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

贾题韬:我就是真如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贾题韬:禅宗如何传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下)-贾题韬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

贾题韬: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

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里极为扼要的几句话,很有概括性。你如果要问禅门中人为什么能成佛,得到的回答就是如

贾题韬:学佛的目的在于真实受用

印度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公认的初祖开山祖师,传说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出身于印度贵族家庭,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和实践家。他在中国传的法与 其它宗派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不妨听听。不过这里是依据禅宗灯录上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