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贾题韬:我就是真如
2025-04-18 12:38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亲,言语触剌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这一段极为重要,六祖大师从另一个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修道的要径。二千多年来,关于佛教的修持,有的说顿悟成佛,有的说必须渐修。教下有顿渐之说,禅宗也有顿渐之说,是是非非,说不清楚。六祖在这里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佛法就是佛法,在根本上说,是没有顿渐分别的,但是因为人性自有利钝,所以在修持上就出现了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这一差别现象。但归根到底,不论你渐修也好,顿悟也好,都是为了解脱,为了成佛,要认识自己的自心、本性,就这一点上来说,顿渐是没有任何区别的。顿悟是认识自己,渐修也是认识自己,但自己对自己而言,还有什么差别呢?认识别的或许还难,自己认识自己还有什么障隔,还有什么难的呢?这里当下即见:为什么不可以顿悟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顿渐只是假名,顿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还是那个你,这个自己可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不要在法上执着有什么顿,有什么渐,只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就绝对错不了。

六祖提出的纲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件事本来是一回事,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六祖把它分为三点来说。无念这个法出自于《楞伽经》,也不是六祖发明的,我们在前面已经两次谈到了无念,这里再强调一下,无念,简单明确地说,就是不执着,就是对里里外外的一切事情都不去执着,连这个不执着也不要执着。要知道,一切法空还有一个理解,就是一切法都是活的,不是死的,你把它弄死了,就是有念,就是自缚了。

任何人都是在有念之中生活,都在二之中生活,于是就有烦恼和生死。无念就进入了不二,不二就没有那些念头,如主观客观、善恶、是非、过去、未来等那些相对的东西。如果要问什么是主观,禅宗的回答是客观。如果要问什么是因,禅宗的回答是果。禅宗认为,主观就是客观,因就是果。离开了客观哪里去找主观呢?离开了因哪里去找果呢?反过来也一样,总之不能执着于一面。王阳明的一个学生问他,你老人家说万物都在心中,但前面山里的花开花落,若没有看到,那花又怎么会在心里呢?王阳明回答得好,他说,我没有见花时,那花与心同归于寂,当我看花时,花与心同时都明明白白了,可知花不在心外。又有个学生问王阳明,你老人家说天地万物都离不开自己,但是某人死了以后,天地万物仍然存在啊!王阳明回答说,你问得好,但我反问你,某人死了以后,他的那个天地万物还在不在呢?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法是很普通的,只要你在自己心上下功夫,自己认识自己,有什么难的呢?这里就必须超出相对而进入绝对,如果思想只是在相对之中打转,那是开悟不了的。要开悟,就必须把一切相对的东西扫空。若开悟了,一真一切真,全体就解决了。无念为宗的道理明白了,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道理也就迎刃而解了。什么是无相呢?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的,都具有空性,哪里有固定不变的相呢?一切都回归于无相,无相就不会执着,你懂了一切法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并且不执着,那么你就懂了无相为体的这个体了。还有无住为本。无住,就没有立足的地方,一切法不住,没有丝毫值得留恋的地方。所以赵州和尚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前急走过,就是于法不住。

《金刚经》内有许多着名的语句,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前念已经过去了,哪儿去找呢?现在这个心你抓嘛,抓不住,一念当头,转瞬间就成了过去。未来心更说不清楚,谁知道未来是什么呢?如果有谁横下心,非要把过去现在未来抓住,那也只是水中捞月,空抓一场。在这个意义上,六祖说无念无相、无住真是太亲切了。

六祖对无念、无相、无住作了种种解说之后,又总提了一下: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一方面,无念的这个无要除去一切相对的属于二的种种思维分别;另一方面,无念的这个无,要除去一切尘劳烦恼妄想。剩下的这个念就是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的法体,就是真如本性。归根到底,念就是念自己,自己的真正本性就是真如。

真如在佛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如。真若不假,如则不倒,宇宙的真实就是真如,而这个真如又决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如果说宇宙有个真如,我们在真如之外,那就错了。真如以外是没有任何东西的,一说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说真如,绝对离不开你能知的那个心,所以你那个心就是真如。你想,没有我们这个念头,认识、知觉,谁在说真如呢?若那个是真如,那我们自己呢?如果我们自己是假的,那我们所认识的那个真如可靠吗?所以,必须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念。六祖的这一大段,望大家好好参照学习。对六祖讲的这些,一定不要停留在口头上;要深入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之中,要口念心行,这样,才真正是学禅宗,才真正是六祖的弟子。

六祖最后说: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顿悟顿悟,依据是什么呢?六祖这里谈的就是顿悟的依据。没有这个就在我们念头中的、常自在的真性真如自性,我们凭什么去顿悟,不说顿悟,渐修也失去了依据。

End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与真如相应为根本

◎ 秦 萌《续高僧传道珍传》记载了道珍、法归、慧景三位禅师的生平事迹,三位禅师并置一传,不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而且因为他们修行的地点相同,都是庐山。可见,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修行的圣地。三位

真如性海

◎ 大 安 真心大不可思议,我们众生就是迷失了这个真如自性。如果回归到这个自性本元,那个心性就像一面镜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恒河沙的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的这些佛,都是镜子里面的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云居山真如禅寺居士手册》

寺院上香1、为什么烧香?第一、香代表戒、定真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第二、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三、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

真如是什么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的含义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

真如什么意思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何为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真如和实相的意思是什么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佛经中真如是什么意思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

佛性之真如,必须是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方是对自己的成长中,能向上去造就,反而对自己的真如实性,去作下化的根本性。因此对自己的佛性,如何由德性中去累积,至最后才可能实现于佛性的显现,即是彰显真如,则须要

魔性中的自真如

魔性中的自真如性,亦是同佛性的真如一样。亦仅是对自己的成长,给予是佛魔两相歧障的有情世界,请问诸贤生在「佛与魔」中皆是众生所显现,必然如实的展现于「喜、怒、哀、乐、爱、恶,欲」。一切的过程,亦展现于「

对真如的几种理解

一,唯物论真如观。特点是世界观上和通常的唯物论者没有矛盾,而把一切法无主宰、不常住、无自性之理当作空。典型代表如佛使比丘、松本史朗等。二,有外境的本体论真如观。特点是认为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本体,一切

“真如、实相”是什么意思?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吕澄:谈真如

谈真如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多 页)他多’,解析之︰‘(多 页)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

贾题韬: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

论开悟贾题韬居士主讲第一讲 开场白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第五讲 唯识学的开悟(上)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贾题韬: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

贾题韬: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我学佛的因缘是在初进大学时,得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厉害,心里缠绕上许多人生问题。无意间,我接触到一本谈人生问题的书。书是谁写的,现在已记不得,这本书介绍了一点中观思想。大概是说,世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上)-贾题韬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

贾题韬:我就是真如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贾题韬:禅宗如何传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下)-贾题韬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

贾题韬: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

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里极为扼要的几句话,很有概括性。你如果要问禅门中人为什么能成佛,得到的回答就是如

贾题韬:学佛的目的在于真实受用

印度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公认的初祖开山祖师,传说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出身于印度贵族家庭,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和实践家。他在中国传的法与 其它宗派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不妨听听。不过这里是依据禅宗灯录上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