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贾题韬: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2025-04-18 12:14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真正开悟的人,真正有见地的人,不会把客观世界抛在一边,不会逃避现实生活。相反地,他对工作、对生活的考虑更周密,作得更好、更巧、更高明,可以遍周法界,了了分别,而且应用便知一切。那些空心静坐,坠入无记空的人,有这样的能耐吗?

心量广大是前提,必须承认这个东西,你体会到这里就抓住根本了。心体是空性,第一义空。一说佛性就是全体空,但空呢?全体是色,没有一处不是物,也没有一处不是空,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是泄露天机的话呀!其实:空就是什么都有,有就是什么都空,这个空就是这个有,这个有就是这个空,但是这个空也不是这个有,这个有也不是这个空。达到了这样的认识,你才能深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才能来去自由,心体无滞。也就是说,你已经品尝出般若的味道了。要知道,正因为空,才能建立一切,正因为空,你舞剑弄拳才没有障碍,正因为空,才会有昨天、今天、明天。

禅宗讲传心。心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量又是如此之大,如此之妙,所以是大事。要学这个法,就不要去学哪些邪门歪道。要知道心是根本,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这里真了,对了,那一切都对了,所以这个事情大得很。《法华经》称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这个道理。老师悟的是这个东西,传呢?不过是把他悟到的让学生再悟一下,老师是不能、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的。你想,一个无时间空间、无色无相、无善无恶、无是无非的东西怎么个传法呢?所以,开悟见性是大事,但不要从外面去寻觅。洞山禅师开悟时就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殊。在外面求,是永无结果的。

欧洲大哲学家笛卡尔有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他认为任何推理必须有个根本的前提,而这个前提是无须证明的。把宇宙万物找完,只有一个东西无须证明,这就是我的存在。我正在思维着的这个存在是无须证明的,所以一切推论都必须从这儿开始。这是无须怀疑的,而其他一切则是可以怀疑的。这与禅宗有些相近,怀疑到最后,这个怀疑本身还能否怀疑呢?又是谁在怀疑呢?所以只有这个东西非承认不可。我思故我在,对我就不能怀疑了,禅宗认为不行还须更进一步,我还是空,这就是内道外道的分水岭,现在西方哲学大多有笛卡尔这个味道。康德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知道这个重要性。只有一点他们不敢谈,就是这个我也是空的。这是佛教的特点,禅宗的特点。

讲个公案。元代高峰原妙是著名的禅师,他最初参禅多年一无所得,一天睡觉中醒来忽然想起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挑起了他的疑情,七天七夜没睡,茶里饭里,静时闹时都在参。一天随众上堂,看见法堂上有个偈子百年三万六千日,反复原来是这汉豁然间一念脱落。开悟了。这就是禅宗的破本参。他下来对老师说:你以后不要再用棒子打我了。老师说:你还没有了。他说:那你考我嘛。老师就问他:日间浩浩时作得主么?白天应酬周旋时作得主不?也就是八风吹得动不?高峰说:作得主。老师又问:那晚上睡觉做梦时作得主不?他说:作得主。梦里心可以不动了。大家知道,白天理智活动清醒,容易把自己的思想管住,梦里可不同了,白天不敢做的事,梦里往往敢做。白天不动心的,梦里却会动心。所以要知道这两句话的分量。不昧己灵,又能作主是谈何容易。可是他的老师并没有到此为止,在人闻所未闻。想所未想的地方又逼一拶:无梦无想时,主人公又在何处呢?高峰答不出来了,以后才到天目山去闭死关,用了五年的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笛卡尔和那些哲学家就没有这上面的功夫,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我们也可以这样间笛卡尔:诚然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不思,我不想,这个我又在哪儿呢?以至父母未生我之前,或者烧成了灰之后,这个我还有没有,又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就是拈花一笑,就是诸佛的心印。世间各宗各派在这个问题上都不能更进一步,可以说百尺竿头到了顶。但禅宗却要你百尺竿头上更进一步,要你放身舍命。不如此,怎么谈得上更进一步呢?这的确是要命之处,没有如实修行,纸上谈兵哪里能到得了这里。那些口头禅,狂禅,在公案里拣了几句,认为自己悟了,或者在理论上推来推去,认为自己懂了,都是不行的,那是得不到解脱的。

End

离了妄想,你在什么地方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主人公在哪里

◎ 朱秀清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清醒时,还作得主么?原妙禅师说: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原妙禅师:作得主。祖钦禅师就说: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何处?原妙禅师无近语。祖

什么地方不可以施食

1、人多流动的地方不能施食。施食需要安静,需要地面空旷,人多流量大不合适。2、脏乱差的地方不能施食。诸葛长青曾经说过“施食就是请客”,就是“受佛菩萨委托,超度救助饿鬼道众生”。施食,真正起到作用的是佛

凡夫在什么地方修行好

何谓诵读经藏的地方,就是我们诵读经藏需要选择的处所,其分别包含“诵读佛教的处所和共修的处所。”诵读佛经的处所,也就是诵读佛经的地方。若在寺院挂单,诵读经藏之处可选择大殿或是厢房。若在家,一般选择书房或

什么地方适合闭关修行

作为一个修行人,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在自己拥有的时间当中,应该依止一些对自己的修法非常有利的、比较幽静的、到了那里以后感觉特别舒心悦愉的、前辈大德们加持过的、涌现过许多成就者的,这样的寂静处,应该去依止

阿修罗道在什么地方

阿修罗道在佛教中是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在佛教中,其形象大部分源自印度教中的阿修罗,

贾题韬:论开悟 第一讲 开场白

论开悟贾题韬居士主讲第一讲 开场白第二讲 教下的开悟第四讲 略说小乘的开悟第五讲 唯识学的开悟(上)第六讲 唯识学的开悟(中)第七讲 唯识学的开悟(下)第八讲 中观学的开悟第九讲 中观学派的开悟(续)

贾题韬:主人公在什么地方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用错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

贾题韬: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我学佛的因缘是在初进大学时,得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厉害,心里缠绕上许多人生问题。无意间,我接触到一本谈人生问题的书。书是谁写的,现在已记不得,这本书介绍了一点中观思想。大概是说,世上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上)-贾题韬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

贾题韬:我就是真如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贾题韬:禅宗如何传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授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

贾题韬:禅宗的开悟(下)-贾题韬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

贾题韬:苦和福不会永恒不变

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里极为扼要的几句话,很有概括性。你如果要问禅门中人为什么能成佛,得到的回答就是如

贾题韬:学佛的目的在于真实受用

印度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公认的初祖开山祖师,传说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出身于印度贵族家庭,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和实践家。他在中国传的法与 其它宗派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不妨听听。不过这里是依据禅宗灯录上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