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戒定慧中的持戒
2025-03-02 12:54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

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甚至是伤天害理、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有道德、有戒行的人,不会做出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对自己会受到良心谴责的事情。

戒,也叫做“学处”,即学习规范、训练规则。戒可以分为出家人的学处和在家人的学处。出家人的学处有很多,例如比丘最基本的学处就有227条,其他细小的行为规范则不计其数。不过,虽然学处很多,但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断除烦恼。

相对来说,在家人的学处就少得多了,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不过五条,称为“五戒”(pacasatilde;la)。这五条学处是通过远离、避免五种不良的行为来达成,即:

1. 远离杀生;

2. 远离不与取(偷盗);

3. 远离欲邪行(邪淫);

4. 远离虚妄语;

5. 远离放逸之因的诸酒类(麻醉品)。

这五条学处是做人、做好人、做善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有些人也许不理解遵守这五条学处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认识持守五戒的必要性。

例如: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不应该杀生。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爱惜生命、贪生怕死;自己不喜欢被人伤害、被人杀害,为什么要对其他的众生施暴、要杀害别人呢?正是因为自己不希望受伤害、被杀害,所以不应该伤害、杀害其他众生。这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自己不希望所拥有的财物被偷、被抢,所以不应该去偷、去抢、去占有别人的财物。

自己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希望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相处,所以不应该在外面乱搞男女关系,拈花惹草、红杏出墙。

自己不喜欢受别人欺骗,希望自己所讲的事情被别人相信,所以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不应当说假话、骗人的话。人们都知道吸烟、酗酒、吸毒是不好的,既浪费钱财又损害健康,甚至会危害社群。喝酒能使人丧失理智,醉酒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远离这些消遣性的麻醉品,常保神智清醒。

总之,当一个人想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首先要有德行。有了品德、戒行,就不会在言行上做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就不会成为违犯性烦恼的奴隶。通过持戒、培育品德,可以去除违犯性的烦恼。

End

从信心上修成定慧学

◎ 太 虚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

◎ 苏 轼幽人白骨观,大士甘露灭。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绝。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绁。摘自《苏文忠公全集》

刘素云:戒定慧究竟是怎么来的?

老法师还有这么一句话,说我们要学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慈悲就是什么?就是原谅人、爱护人、不责备人。原谅他、爱护他,不责备他、不批评他的意思,这些做到了,你才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我就想姐姐是观世音菩萨大

念佛要持戒

◎ 昌 臻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当然念佛也不例外。戒律对于我们学佛的人,不管是出家的、在家的,就好像是交通规则对于驾驶员一样。交通规则保证驾驶员的安全,驾驶员做到按照交通规则开车,才能够顺利到达

往生必须持戒

◎ 印 光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

定慧力胜 魔障自消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在家居士如何持戒修行?

佛教的持戒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违。佛法教人持戒的内容,有两

优波离持戒

在佛陀的时代,优波离尊者就是一位持戒最精进的人。因为他出生在最低贱的首陀罗族,是一位剃头匠。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身心安稳,就非常严格地护持戒律,后来成为佛陀的弟子中持戒第一精进的人,也成为持戒最完美的人,

菩萨乘:持戒的分类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则可产生定,生起智慧。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众生,想从众生那儿得到利益,认为持戒有损己利,所以菩萨行者先要修学布施,减少自己悭贪之心后,才来持戒。当然,此次地对个别的人来说有时是

佛教的戒定慧的具体内容?

戒律最基本的是三皈依戒,然后是五戒十善,然后是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三皈依戒,从受皈依起,就应遵守。五戒十善等,都是随份而受,你愿意受几戒就受几戒,一戒不少,五戒不多。应先受戒再

佛教戒定慧的解释

戒定慧(佛教解释)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 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

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1、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

佛教里讲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具体释意: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

戒定慧——慧是什么?

慧,什么意思呢?判断力就是叫作智慧。我们一个人,如果对什么事情都是模模糊糊,对什么事情都没有态度,都没有意见,都不知道怎么办,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智慧,他内心当中非常地明利,他看清楚,看事情非常地准确

佛教要怎么修戒定慧?

佛教修戒定慧,应为持戒、禅定、智慧。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 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

戒定慧中的禅定

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佛陀曾经教导过许多修定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业处(kammañntilde;hàn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一,戒。就是戒律,是起心动念和言行的标准。从小乘说,戒就是诸恶莫作,停止一切恶的言语行为,不再制造恶业恶因。从大乘来说,那就是摄心为戒,不但恶的言行不能有,恶的念头都不能有,并且还要发菩提心,修一切善

戒定慧中的持戒

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从“戒”的原意来看,它是主动地培育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善的品德、素养。一个人只

戒定慧中的智慧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

大自在菩萨--持戒的精神

什么叫这也应该?那也应该呢?善的,善的事情,好的事情应该做,你不做也不对。我们就说得简单一点,这边地脏了,你看到了就应该扫,你不扫你就不对了。就这么简单。我们不要拿着戒条去对照,这戒条上没有说必须让我

​持戒波罗蜜:什么是戒律的殊胜

持戒能让我们种下解脱的因缘,对于我们长远的生命来说非常可贵。持戒波罗蜜的第二部分是“持戒的殊胜”,持守戒律对修行独特的帮助。“殊胜”这个词汇在佛教中经常运用,“殊”就是特殊,“胜”就是好处。佛经中经常

持戒波罗蜜:持戒与持戒心态讲述

持戒不仅仅是按照戒条去做这么简单。一方面要用心,要多看事物的正面,多和之前所发的誓愿相呼应。首先看大的、积极的方面:受戒之后自己已经很努力地持戒,每天的很多行为都是符合戒律的,能减少对身边众生的伤害,

持戒波罗蜜:影响持戒的因素是什么

1.誓愿力与自我认同誓愿力是在受戒之前发起的,通过受戒仪式,以自我认同的方式,认同有意愿持守这个誓愿,并且认为这个誓愿对自己很重要。以受戒者这样的身份认同会内化于心,成为引导生命的重要因素。受戒之时誓

持戒波罗蜜的十种利益是什么

(一)满一切智:你要是持戒持好了,就能圆满你一切的智慧。(二)如佛所学:和佛所学的是一样的;佛就是以戒为师,所以才说“金刚光明宝戒,是诸佛之本源”,诸佛都是从这个戒生出来的。(三)智者不毁:你持戒律,

阿旺上师讲解:持戒波罗蜜多

戒律是生起一切功德的基础。戒律的本质是断恶的心。如果没有断恶的意识,即使不做恶事,也不算持戒。持戒波罗蜜多有三种: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利益众生戒。(一)摄律仪戒能调伏身、口、意,使其不造恶业,就是摄律

悟显法师开示:持戒波罗蜜

持戒简单讲是五戒,第一是不杀生,一讲不杀生,大家不要又误认为五戒的不杀生,是不要杀害众生就好。如果你认为牠是自己死的,你就可以拿来吃,那你要知道,你是在投机取巧,在钻戒律的漏洞。所以古代中国四大译经师

六度之二:持戒波罗蜜介绍

持戒波罗蜜分三种:一、断恶行戒;二、行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一、断恶行戒:要断除身、口、意的十种恶业1、杀生:伤害自己、他人、动物等其他众生的生命,不论自己亲自杀的或是指使别人杀的其罪过是一样的,而

法师开示:关于持戒波罗蜜

我们现在只知道从事相上持戒,事相上的持戒没有“菠萝蜜”呀!不圆满。关键是再加上我们心中持戒,才叫“持戒菠萝蜜”,才圆满。不觉悟就是犯戒,没有愿力就是犯戒,不信因果就是犯戒,处处著相你就已经犯戒了!真正

什么是持戒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梵 śīla-pāramitā),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持戒,梵语尸罗。持是持守不犯,戒有三聚净戒。戒是修行的基础,解脱的根本。三

达真堪布:如何要持戒波罗蜜圆满

不恼害众生是持戒,这若是在外境上修,在外境上达到圆满,那肯定是要把这些鱼、龟、牛、羊等可怜的受苦众生都迁移到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在世上再也没有一个受害者,再也没有一个受难者,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谁也做不

念佛需要持戒吗

其实作为佛弟子,一定要持戒,要尊重戒律,要有殷重的持戒意识。戒,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因情制定的。小乘戒是随事,犯比丘戒是随那个比丘犯戒的事来制定;菩萨戒是称性而说;五戒、八关斋戒也是帮助居士来求解脱道

持戒的目的是什么

持戒的目的是得清净心、得平等心。清净心是小定,事一心;平等心是理一心,得大定;觉是彻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大乘教里最高的指导原则,跟世间法不一样。试想想看,整个宇宙如果每个星球没有规律地高速运

持戒的功德有哪些

持戒的功德:1、满足志愿,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愿,无不满足。2、如佛所学,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证果,能坚持戒,是亦如佛所学。3、智者不毁,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人,喜乐

持戒有什么好处

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

什么是持戒

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和规范,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不该做的去做,该做的反而不做,这样便没有规范,对于接下来的禅定的非常不利的。禅定既然无法修上来,就更无从提及智慧的引发了,智慧

如何持戒

持戒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乐众生的四种精进。五戒是指1.不杀生,主要是不杀人。2.不偷盗,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义之财。3.不邪淫,主要是不违社会秩序,不背人间伦理,不妨害家庭,不

持戒对修行的重要性

持戒如修行行良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它指示我们方向;持戒如轨道可以规范我们的行为;持戒如修城池可以防护外人的侵犯;持戒如带水囊可以解除人生旅途上的干涸,让我们不生起贪欲心、瞋恨心,不会为非作歹,如

持戒的意义有什么

佛的戒律跟儒家的礼一样,儒要守礼,佛要持戒。持戒律是帮助身心清净,往生的时候没有障碍,不是犯了之后就没救了,那佛的慈悲心在哪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祖师大德说得严重一点,是让你警惕,不敢做,被吓到了,

持戒的真义是什么

持戒的真义:一、戒的意义,从消极上来说是防止作恶,积极方面是作善,止持并行,“恶”要停止,“善”要奉持。戒的最高含义,应该行善而不行,亦是犯戒。这就是戒的精神──应当要做的善行,你不做就是犯戒。二、戒

阿秘特尊者详解持戒的利益

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持戒守戒,则获以下十种利益。所谓持戒十种利益,是名十种利益,而非十种利益也。一丶满足智愿。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

禅宗文化:西天诸祖,戒定慧三学精通

西天诸祖,戒定慧三学精通。我们这里远离佛法之发源地,离佛祖涅槃也非常久了,戒定慧三学精通之祖,并不常常能够闻见。唐宋以来的数辈可宗仰之巨匠,事迹流传广远。但是却随意所止,如果在水边林下,则以篾锄耕种,

佛理禅机:玄洪法师:敦伦尽分,持戒念佛

信佛,是要向佛学习,学他的慈悲与智慧。所以我们要致力于佛法的弘传与护持,僧俗二众各有使命。至于个人的修持,依印祖的开示,还是以敦伦尽份,持戒念佛为宜。要深信因果,因果决不会辜负我们的修学与精进。文章转

紫虚居士:持戒

修十波罗蜜2-持戒药师山紫虚居士102年5月19日讲于花莲准提精舍誾德静摘录紫虚居士原文:持戒与得戒:「持」有护持、遵守、认同之意。也就是对此戒律的内容要认同、护持,对修持这种戒的人不能攻击谩骂。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