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揭秘:佛陀“须弥四洲”与“宇宙银河”世界观不矛盾
2024-12-17 12:18

佛在《起世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四洲,并非凡夫所见世界,是与凡夫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观察宇宙银河世界并不矛盾。

编者按:在一些佛经中,也会介绍我们所处大千世界乃至他方世界,就具体的世界来讲,佛经也有极详细的介绍,须弥山与四大部洲就是世界基础结构。但在现代天文学上,宇宙构成又有不同说法,如从地球、月球到太阳系,从银河系再到河外星系。这两个叙述体系有什么不同?是否相互冲突?

佛经所说四大部洲(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现代科学观察的银河系(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一、《起世经》中须弥四洲的世界

汉语《大藏经》中有一部《起世经》,描绘了阿罗汉所见的须弥四洲的世界。

阿罗汉眼中的世界,是上下突出的平面。上面耸立着须弥山,须弥山外是大海水(香水海),香水海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金山被香水海隔开,七重金山的山高从内到外依次递减。

第七重金山外是咸水海,海中有四大部洲,东边是弗婆提洲(东胜神洲),西边是瞿陀尼洲(西牛贺洲),北边是郁单越洲(北俱卢洲),南边是阎浮提洲(南瞻部洲),又有三千中洲、无数小洲,散在咸水海中,这些大、中、小洲便是一切众生的所在之处。

咸水海之外是斫迦罗山(铁围山),是世界的外围;斫迦罗山之外是太虚空,太虚空内另有《地藏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

须弥山的半山腰有日月宫殿,照耀着人间。宫殿之外有七重墙壁、七重栏楯、七重多罗行树,都由七宝组成。

日宫殿由天金构成,天金是火之精华,清净光明。日宫殿位于空中,有五种风(持风、住风、随顺转、波罗诃迦、将行)吹着日宫殿使之不下坠,并不断前行。日宫殿具足千光,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侧部,五百光发自日宫殿下部,千光照着四大部洲。日宫殿每六个月转换一次移动方向,前六月向北移动,后六月向南移动,日宫殿南北移动的路线称为日道。当日宫殿向北移动到北极时,日光直射须弥山上各洲大陆,大陆温度升高,就形成了夏天,接着日宫殿转而向南移动。当日宫殿向南移动到南极时,日光直射大洋,斜照须弥山上各洲大陆,大陆温度降低,就形成了冬天,之后日宫殿又向北移动。日宫殿如此沿着日道向南向北移动,周而复始,日宫殿南北移动的一个周期是十二个月。

须弥山王并不随着日宫殿而移动,是旋转而动,须弥山所在的位置不变。须弥山王所面向日宫殿的方向形成白天,背向日宫殿的方向形成黑夜。

由于日道越往北越高,越往北越早被日宫殿的光照射,因此夏天时昼长夜短;反之冬天时,昼短夜长。春、秋两季时,昼夜持平。

当日宫殿直射到南阎浮提洲时,西瞿陀尼洲正值日出,而东弗婆提洲正值日落,北郁单越洲则是夜半;

当日宫殿直射西瞿陀尼洲时,南阎浮提洲正值日出,北郁单越洲正值日落,东弗婆提洲则是夜半;

当日宫殿直射北郁单越洲时,西瞿陀尼洲正值日落,而东弗婆提洲正值日出,南阎浮提洲则是夜半;

当日宫殿直射东弗婆提洲时,南阎浮提洲正值日落,北郁单越洲正值日出,西瞿陀尼洲则是夜半。

南阎浮提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西瞿陀尼洲人看来则是东方;西瞿陀尼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北郁单越洲人看来则是东方;北郁单越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东弗婆提洲人看来则是东方;东弗婆提洲人所认为的西方,在南阎浮提人看来则是东方。东西如此而来,南北也是如此而来。

月宫殿由玻璃构成,玻璃是水之精华,清净光明。月宫殿也位于空中,由五种风吹着不坠,并不断移动。像日宫殿那样,月宫殿也发出千种光,五百种光发自月宫殿侧部,五百种光发自月宫殿底部。月宫殿的移动路线与日宫殿不同,一方面随日道南北而行,另一方面围绕须弥山东西而行,因此移动方向是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每天,月宫殿围绕须弥山向东移动的跨度是十二度多一点,二十九天围绕须弥山转一圈,二十九天绕须弥山所行的度数是365度。一个月由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构成,三十日是加上了一天闰日,以使年历计时补齐天数。

由于须弥山旋转较快,月宫殿移动速度较慢,在人看来好像月是向西而行的,其实是向东而行。

在每月初一时,月宫殿离日宫殿最近,月宫殿之光被日宫殿之光遮盖,因此初一时看不到月亮。初一之后,月宫殿背日宫殿而行,距离日宫殿逐渐变远,月宫殿所发的光显得越来越明亮。到第十五日时,日宫殿在须弥山之西,月宫殿在须弥山之东,月宫殿所发的光不受日宫殿之光的影响,此时月宫殿在众生看起来最为明亮圆满。十五日之后,月宫殿朝着日宫殿的方向而行,距离日宫殿越来越近,所发出的光越来越不明显。到三十日时,与日宫殿并行,所发出的光完全被日宫殿之光遮盖。在南北方向上,月宫殿所行方向与日宫殿所行方向是相反的。

日宫殿南北移动一个周期,是三百六十五日。月宫殿南北移动一个周期,是十二个月,每月按三十天计算,是三百六十天,十二个月中六个月按二十九天、另六个月按三十天计算,则是三百五十四天,比日宫殿移动周期少十一天,三年就少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中三十天集成一个闰月,还余三天。再过三年,再闰一个月,加上前面三天,共余六天。再过两年,所差的日子是二十二天加上六天,二十八天作为一个闰月。

世间的寒暑昼夜就是由此而来。

大陆上的江河,是山岳被日光照射所蒸发的水汽汇聚而成。到了夏日,山岳被蒸发的水汽变多,因此江河流水较急。到了冬天,山岳被蒸发的水气变少,江河流水变缓。

由此可见,众生所在的世界不是自然而有,而是众生的共业所招致的。各个世界虽然千差万别,但本质都是地水火风。山岳主要出于地大,月主要出于水大,日主要出于火大,空气主要出于风大。因此,世界的本质是地水火风,即使经过因缘和合,变化结果的本质仍然是地水火风。

这个须弥四洲的世界观可说是现代人最不易理解的,因为这样一个世界和现代科学所观察到的宇宙银河看上去是截然不同的。但如果能够明确了佛教的世界观,那么须弥四洲跟宇宙银河之间并不冲突。

二、阿罗汉境界:不观察须弥四洲,一观察处处四大

《起世经》所述的须弥四洲是阿罗汉在不观察时的依报环境,四大种性属于阿罗汉正报环境当中的修行所得。

依报环境和正报环境,不只是在二乘圣人的身上呈现,也在任何一个凡夫的身上呈现。

依报环境是客观的,比如说都市、人群、街道、食物等。依报环境一样,但正报环境可能有所不同。

比如一个福报积累得多的人和一个福报积累得少的人从同一条街上走过,大环境是一样的,但可能一阵风吹来,左边的人吹着了,右边的人就没吹着。一个矛盾来了,左边的人赶上,被人打了,右边的人就不被人打。

对世界的起源,三乘人各有确定的理解:凡夫有凡夫的理解,罗汉有罗汉的理解,菩萨有菩萨的理解。

就凡夫而言,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转星球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确定。美国在地球的那面,我们在地球的这面这些也可以确定。

但若回到阿罗汉层面,依据能见地、水、火、风四大种的眼光,所见到的世界就是佛经中所说的:中间是须弥山,外面有四大部洲、七重香水海,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这些境界便是阿罗汉的所见,不观察的大境界是须弥四洲,一观察处处是四大。

因此,佛在《起世经》中所描述的须弥四洲并非凡夫所见的世界,是与凡夫不同层次的世界观与现代科学所观察的宇宙银河世界并不矛盾。

焦为民著作的《多维生命学》这本书是全球第一部解密生命真谛的传世之作,将一层一层的全面破译修行者生命能量密码。

QQ1357393206

End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宁静当中有宇宙

生命到底要什么人生很精彩,每天都出现很多东西,我们都想抓住。特别是这个时代,选择很多,这颗心很热烈,可能抓的很多。就像猴子掰苞谷一样,抓一个掉一个,但都没有抓到主线上,没有抓到你的聚宝盆上。所以要抓就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李炳南: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个?

问: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个?谁(哪一个宗教)是唯一真理?(黄圣吼)答:此问题颇笼统,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从何处说起。兹可说,各事物各有真理,若归纳之,有一个总真理,所谓万法归一。此万法归一,名一真法

李炳南答:广大之宇宙是何原因造成的?(妙元)

问:广大之宇宙是何原因造成的?(妙元)李炳南答:来函中言,常与朋友谈佛,每遭不易解李炳南答,故来质问。居士学佛未久,何能先谈此等问题,莫若埋头读书,到时自能明了。就以此问而言,详细则连篇累牍,简要恐不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佛陀讲《看顾水牛经》◎ 一 行这一天有点凉意。以正念吃过午饭后,每个比丘都将自己的钵洗净,然后把坐垫放好,向着佛陀的方向而坐。竹林里的松鼠纷纷穿梭于比丘之中,无拘无束。一些更爬到竹树上,好奇地注视着群

佛陀的最后生活

◎ 巴 宙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佛陀不是创世主

◎ 圣 严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

宇宙和生命从哪里来

◎圣 严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构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构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谓

比风水厉害100倍的宇宙定律

赵朴初大德赵老的这篇文章,真可谓苦口婆心、谆谆教诲,是众生从迷返悟、离苦得乐的醒世良文。期盼有缘者得读此文,并思之、行之,从此趋吉避凶,幸福安乐!1.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

宇宙不过是我们客居的地方

◎ 蕅 益五蕴身心幻化物宇宙无非旅泊,而泊宇内者,毕竟是甚么人?五蕴身心,邸中幻物,唤作自己不得;然离身心,又唤何物作己。谓无岂不断灭,别有与神我何异?经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

佛陀对难陀的教育证严法师佛陀出去托钵,路过皂宫的楼阇,看到难陀和爱妃正在享受人间的爱欲之乐,难陀看到佛陀从远处渐渐走近,佛陀的庄严使他生起一股敬重之心;因此,难陀不由自主地从楼阇下来,走到佛陀面前合掌

佛陀的四个法宝

◎ 圆 因 一、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未学佛以前,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在红尘中每天算计如何让自己高人一等,如何家财万贯,如何穿金戴银,如何声名远播,一天二十

佛陀有十种不可思议的自在法

《八十华严》中,列出了诸佛世尊的十种自在法,大家可以一起了解一下:第一自在法:一切诸佛世尊对于一切法都得自在,而且明了通达种种言辞解说,演说各种法都辩才无碍。也就是说,佛不但通达所有的语言,而且对所有

佛陀的下午茶

◎ 刘江川有个人为法明禅师做了40年的侍者,法明禅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日开悟。有一天,法明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侍者听到禅师叫他,以为法明禅师有什么事需要他帮

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

须弥山

须弥山一词源自婆罗门教,被佛教引用。据《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说,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

中国式佛陀之美

中国式佛陀之美◎ 张 弓 在佛陀造像艺术中,各种形象的佛陀永远是主角。佛陀造像的功能,首先是供众瞻拜,已唤起信众的信向;他同时又是艺术品,给人以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所谓佛教艺术两重性的体现,即宗教性和世

习主席13分钟演讲全面论述中国佛陀教育

编者语:炼狱的历练是黎明前的混沌!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时下每个人,不管现在做什么,只要初心不改、信仰不移,必然涅槃重生。当我们明心见性、完成使命,人人皆可成圣贤!因为你最终的

陈柏达: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

佛陀的格言陈柏达居士选译序一、宁静二、私欲三、束缚四、洞察五、愿望六、慈爱七、烦恼八、障碍九、愁苦十、待人十一、心境十二、行善十三、实行十四、省过十五、言行十六、学习十七、教育十八、快乐十九、幸福二十

气运玄机:如何获取宇宙能量的加持?

虽然一切皆有定数,老天自有安排,不是什么都不去做,只有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个中的玄机。道祖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如此看来,定数也是由道所生,从虚无中来;易经讲象数,象在数前,象是无穷变化的,数

心理学实验证明:心念多大,你的宇宙就有多大

编者按:学佛之人经常会提到境随心转,一个念头,有时能让世界都为之转动。你相信心念的力量吗?身体状况是否会随着心念而改变?我们体内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这篇文章可能会改变你对健康的看法,一起来看:■ 心念有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四讲 僧伽 - 僧团的成立与发展

第四讲 僧伽僧团的成立与发展一、 初转法轮据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上说, 悉达多太子,在尼连禅河畔菩提树下,入定思维 :第三夜分, 破于无明, 明星出时, 得智慧光, 断于习障, 成一切种智。成为证悟真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一、 印度早期佛教活动的舞台在现代具有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中,诞生自印度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一个。三个世界性的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回教。基督教是耶稣基督于西元一世纪初所创立的,它的历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

第五讲 佛陀证悟的真理缘起一、 诸法因缘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理, 有受印度传统思想影响的与外道共通的部分, 有不与外道共通, 而为其本身所特有者。因为一种宗教,或一种思想、学说,不能自外于历史传统或时代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

第七讲 缘起的组成架构三法印一、 三法印、四法印在原始佛教中,[ 三法印 ]是佛法的基本教义。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三项定律,也是衡量一切教法的标准,凡是符合三法印尺度的,是了义佛法,若与此三法印相违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

第十讲 四十五年游行教化一、 波斯匿王的故事佛陀大约在成道后的第五年,率领弟子到拘萨罗国的舍卫城游化,住在须达多长者所建的祗园精舍又名祗树给孤独园,沙门瞿昙的教团到拘萨罗国传道,是轰动舍卫城的一件大事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一、 佛经结集一代圣哲释迦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外的牛角沙罗林涅中,于沙罗双树下大般涅槃,经典上说: 大地震动,流星昼现,诸方炽然,于是虚空中诸天击鼓]。佛陀涅槃,随行的弟子

宇宙法则 | 你是一切力量的中心!

你的力量,与外在无关,与人类通常所认为的强势和控制无关。你的力量,在你内在,是你的独立与自信、是你的爱、是你的自我掌控能力,是你全然自我的本源。找回你的力量当你依赖于外在,无论是他人,还是为外界对你的

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看看佛陀当年怎么说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

宇宙、能量、物质、生命的终极秘密

宇宙最小的粒子--能质粒子我们的空间中存在一种宇宙最小的粒子,这个粒子叫能质粒子,这个粒子是不可再分的。能质粒子构成的能量叫能质能量。为什么叫能质?因为这个粒子同时具有能的属性和质的属性。可以说宇宙的

全然的放松 是获取宇宙能量最好的时刻

放松是最复杂的现象,它非常丰富,多层面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它的一部分:放开来、信任、臣服、爱、接受、跟着那个流走、跟存在结合、无我和狂喜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它的一部份,如果你学会放松的方式,所有这些都会